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青海省海南州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因此,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点: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其实,那时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桂冯混战的形势业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但是在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后来毛泽东将其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文的写作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党和红军内部有不少人对革命的前途表示悲观,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怀疑革命根据地的前途,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意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主张等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次全国武装起义。到1929年底,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仍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批判了党内种种错误思想,却未曾对悲观思想进行批判。在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了一封来信。这封信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种悲观思想,认为中国革命的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看了这封信后,毛泽东感到这种悲观思想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在古田写了回信。毛泽东请红四军政治部将回信油印发至各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摘编自人民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高潮会迅速到来,有些同志只看到了革命力量的弱小,不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不可只看现象,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之时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之时。C.“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表达形象,“干柴”比喻各种交织的矛盾,“烈火”比喻国人的愤怒。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写作有其时代背景,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的工作重点转入农村。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当时人们对革命的主观力量和反革命力量不恰当的估量,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红军中有人一遇到败仗或陷入困境的时候,往往看不清形势,认为革命胜利的前途渺茫。C.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这主要源于生产落后。D.毛泽东针对那封来信写了回信——《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即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下列选项,不属于“毛泽东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党和红军内部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对革命前途悲观。B.到1929年底,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仍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C.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收到了一封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悲观思想的来信。D.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4.毛泽东为什么认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当时“可以燎原”?请简要分析。5.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时候,两则材料可以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梭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他意识到,该是自己下决心的时候了,以便抵御即将临近的严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辗转反侧。梭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最高。他梦寐以求的是只要在岛上待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对梭比而言,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愿望。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一直是梭比冬天的寓所。一旦决定了去岛上,梭比便立即着手将它变为现实。梭比离开长凳,转向百老汇大街,在一家灯火辉煌的咖啡馆前停下脚步。梭比对自己的马甲最下一颗纽扣之上还颇有信心,他修过面,上衣也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是感恩节时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属于他了。可是,梭比的脚刚踏进门,领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旧裤子和破皮鞋上。强壮迅疾的手掌将他推了个转身,梭比悄无声息地被押了出来。梭比离开了百老汇大街。看起来,靠大吃一通走向垂涎三尺的岛上,这办法是行不通了。要进监狱,还得另打主意。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灯火通明、陈设精巧的大玻璃橱窗内的商品尤其诱人注目。梭比捡起一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转弯处奔来,领头的就是一位巡警。①梭比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两手插在裤袋里,对着黄铜纽扣微笑。“肇事的家伙跑哪儿去了?”警官气急败坏地问道。“你不以为这事与我有关吗?”梭比说。言语中多少带点嘲讽,但很友好,如同他正交着好运。警察根本没把梭比看成作案对象。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与警察攀谈,早就溜之大吉啦。警察看到半条街外有个人正跑去赶一辆车,便挥舞着警棍追了上去。梭比心里十分憎恶,只得拖着脚步,重新开始游荡。他再一次失算了。对面街上,有一家不太招眼的餐厅,它可以填饱肚子,又花不了多少钱。它的碗具粗糙,空气混浊,汤菜淡如水,餐巾薄如绢。梭比穿着那令人诅咒的鞋子和暴露身份的裤子跨进餐厅,还没遭到白眼。他走到桌前坐下,吃了牛排、煎饼、炸面饼圈和馅饼。然后,他向侍者袒露真相:他和钱老爷从无交往。现在,快去叫警察,梭比说,别让大爷久等。用不着找警察,侍者说,声音滑腻得如同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好似曼哈顿开胃酒中的樱桃。喂,阿康!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他推倒在又冷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着地。梭比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地上爬起来,好似木匠打开折尺一样,接着拍掉衣服上的尘土。被捕的愿望仅仅是美梦一个,那个小岛是太遥远了。相隔两个门面的药店前,站着一名警察,他笑了笑,便沿街走去。梭比一口气跑到老远的一个地方。这儿,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灯光,最轻松的心情,最轻率的誓言和最轻快的歌剧。他立刻捞到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梭比在人行道上扯开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警察旋转着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对着梭比,向一位市民解释说:这个耶鲁大学小子在庆祝胜利,他们同哈特福德学院赛球,请人家吃了个大鹅蛋。声音是有点儿大,但不碍事。我们上级有指示,让他们闹去吧。梭比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闹嚷。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吗?在他的幻梦中,那岛屿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了。他扣好单薄的上衣,以便抵挡刺骨的寒风。他咕咕哝哝地抱怨那些头戴钢盔、手执警棍的家伙。因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网,而他们偏偏把他当成永不出错的国王。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梭比停住了。②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一片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偶尔啁啾几声。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弹奏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梭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梭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风琴庄重而甜美的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烜赫一时的人物,他要……梭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没干什么,梭比说。那就跟我来,警察说。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梭比的形象鲜明。他浪迹街头,无依无靠,故意作恶,想要去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度过严寒的三个月。B.小说中的“警察”代表着社会的权势阶层,以“警察”为代表的权势阶层深深地影响着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命运。C.警察把梭比当成是庆祝赛球胜利的耶鲁大学学生,让他“闹去吧”,可见警察是上流社会的奴仆,忠心地为其服务。D.梭比作恶时,警察不闻不问,而当他准备改邪归正时,警察却逮捕了他,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修过面,上衣也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与“领班侍者的眼睛便落在了他那旧裤子和破皮鞋上”形成反差,诙谐幽默。B.“梭比艰难地一点一点地从地上爬起来,好似木匠打开折尺一样”生动地描写了梭比的幽默,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C.小说利用误会设置情节,梭比在砸了玻璃窗后主动跟警察坦白,却被误会“毁坏窗子的人绝对不会留在现场”,令人忍俊不禁。D.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情节安排新颖,梭比最终被警察逮捕并判刑三个月,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使情节有波澜,引人深思。8.请从描写这个角度简要赏析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9.“赞美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有教无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①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有删改)材料二: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②阴喜怒无处③;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④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不能学者,从师苦⑤而欲学之功⑥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⑦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忠,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⑧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此不能学者之患也。(选自《吕氏春秋·诬徒》,有删改)[注]①施:显耀。②晏:晴朗无云。③处:常。④悬:这里有疏远的意思。⑤苦:粗劣。⑥功:精通。⑦谯诟:粗暴,过分。⑧湛:沉溺,陷入。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则吾A岂敢B抑C为之D不厌E诲人F不倦G则可谓H云尔已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无伐善”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伐”词义相同。B.“老者安之”中的“安”与《兼爱》“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都运用了使动用法。C.“就学敏疾”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敏”词义不同。D.“此不能学者之患也”与“大学之道”(《大学之道》)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谈论自己的志向:子路说他愿拿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无怨恨,子路还说想听听老师的志向。B.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与有良好品行而好学的学生心志不同,这导致这些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C.善于教育人的老师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凡施加给学生的,自己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师生观点完全一致了。D.不善于学习的人,跟随老师学习粗心大意,浅尝辄止,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求学不努力,辩论不明是非,效法别人不精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2)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14.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暮春张耒夜雨轻寒拂晓晴,牡丹开尽过清明。庭前落絮谁家柳,叶里新声是处莺。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便当种秫长成酒,远学陶潜过此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雨过天晴和牡丹花凋谢,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节的更替。B.颔联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的景象相似。C.颈联对仗工整,“白发”与“青春”相对,“有信”与“无情”相对,而且形成对比。D.本诗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前两联偏重于写景,后两联偏重于抒情。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要志存高远,意志坚强,可以用《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勉。(2)《礼记·大学之道》中,阐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把修身养性作为根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老师引用《〈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如今,气象部门为不同行业发展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气象服务不仅预报阴晴雨雪、冷暖变化,还覆盖农业、能源等70余个行业大类。(②)A的天气,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B,还与社会生产和建设紧密相连。而气象服务能助力人们看懂天气,知天而作,赋能行业发展。(③)用好气象服务,就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④)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多发事件,气象灾害风险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比如,人们需要更加精准、高效乃至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