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升格练习题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升格练习题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升格练习题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升格练习题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升格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之道——升格练习题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何永顺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本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年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若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如在强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索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J、人闲居多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揖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攵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愧,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岸焉,之其所贱恚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将

而辞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荚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氐碰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很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好焉辟:偏向

D.之其所哀泠而辟看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隹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搐之

B.知止时后有定人w不仁,如礼自

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

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

D.•♦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屣干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木学之道

B.跨者不勺

C.何不虔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般于之父母也

4.下列对文中相吴向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不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FT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拣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答案】

1.B

2.D

3.D

4.A

5.C

6.B

7.(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义言实词在义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格:推究。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弋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

C.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担忧。

D.孺子:古今均指小孩子。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

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

“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视”是名词,作主语,“视而不见”与“听而

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D。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R“'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

纲八目”说的核心。

试卷第2页,共21页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I)关键词: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彰显;明德,美德。

(2)关键词:诚,使动,使……真诚;致其知,获得知识。

(3)关键词:好,喜好;恶,缺点;美,优点;鲜,少。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

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

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度。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

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

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

意念其诚,意念其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

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

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称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卜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

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夺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

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

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

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泗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

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

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

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

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

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儡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

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块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

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妙壮硕。”

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

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①,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

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②: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獴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

货时,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③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鸯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

不程其力。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④;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

更其所。儒有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

起居,竞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取材于《礼记•儒行》)

注释:①齐难(zh前nan):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

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

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①货,窃犯围而出,告氽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②堕饭中,颜

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土,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

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技告孔子。子曰:“吾信同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

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

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赍(R):携带②埃墨:灰尘、尘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仅脚手的一项是

.爱;吝惜

A.国其死以有待也

B.淮之以乐好淹:使……沉溺

C.其所划讥皆中诸侯之病刺:讽刺

D.遂使徒兵距孔子距:通“拒”,抵御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其身以有为也儒有忠信多为甲胄

若回也,氐不改节乎

B.基特立有如此者

C.戴仁加行,抱义而处颜回取面食之

D.吾之信回也吾信回之为仁久矣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涂不争险易之利

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

B.见死不更其守

面对死亡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

C.告汆于野人

告诉农夫哪里可以买到粮食

D.其或者必有故乎

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

11.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D.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

1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反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

②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成?

13.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

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

【答案】

8.D

9.D

10.C

II.C

12.①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②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

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13.答案示例: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面临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讲诵不辍,弦歌不衰。孔子的

行为正体现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准则:''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适弗逢世……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在众人威逼、武力恐吓、死亡威肋、

残暴统治等困厄情况下,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就是儒者应有的人格。

【解析】

8.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

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顶,正确。“爱其死以有待也”意思是: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

B项,正确。“淹之以乐好”意思是: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试卷第4页,共21页

c项,正确。“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意思是: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D顶,错误。“距”,通“拒”,阻拦。“遂使徒兵距孔子”意思是: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

故选D。

9.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

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把;

翻译:①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

②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

B项,第一个“其”,代词,指儒者;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翻译:①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

②像颜问(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

C项,笫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

翻译:①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

②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

D顶,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翻译:①我相信颜何。

②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

故选D°

1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AR,正确。

B顶,正确。

C项,错误。“告氽”,请求买粮;“告氽于野人”的意思是: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

D顶,正确。

故选C。

H.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解答此类试题,考生

首先应当翻译句子,理解句子观点,再跟选项当中的句子进行比较,选出答案。题干中“言必先信”的意

思是: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信,诚信、信用;强调“诚信”。

A顶,“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信,诚信、信用。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B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为“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信,诚信、信用。

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C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意为“对于年老的人,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信,动词,

信任。选项与题干句子不符。

D项,“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意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信,诚信。

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

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夙”“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晚;“怀”,名词用作动词,怀着;“怀忠信以待举”,

被动句,意义上的被动。

第二句得分点:“畴昔”,往昔,以前:“岂”,难道;“佑”,保佑。

1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精读文本中关于形

象的描写,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把

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还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本题要求“结合材料

(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首先翻译概括孔子的行为:在“绝粮七

日"'‘从者皆病”的情况下,孔子依然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体现了儒者不更改气节的特质;其次从材料一

中寻找能体现孔子行为的语句,他的行为正体现了材料一中“动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

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最后进行评述,注意扣住“儒者的品格”。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

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

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

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一)

普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

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

待被举荐,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

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

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春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恭方面的)准

备(就)像这样。把货物钱财交时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

用众人胁迫他,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遭到鸯鸟猛兽攻击,挺身与之搏斗,

不度量自己的武勇成不成;牵引重鼎,尽力而为,不度量个人的体力够不够。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

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的情况);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

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自己(坚守)的。儒者碰巧没遇到盛世,上边没人援引,下边没

人推荐,进谗言献谄媚的人又有结党而要危害他的。身体是可以危害的而志向是不可以剥夺的。即使危及

他妁起居,最终他还要伸展自己的志向,仍将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儒者的忧虑思念就是这样的。”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

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

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大,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

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

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

认为颜回偷吃。

(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土,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

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

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

我(也)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拿进

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

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

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

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停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

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

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英善于礼。”此之谓也。

故而期之礼,而以而君应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

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香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天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妨止水之所自

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月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

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愁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

恩簿,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陛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徒善率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

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选自《礼记•经解》,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诬以奸诈诬:欺骗

B.使人日徙善匹罪而不自知也远:远离

试卷第6页,共21页

C.而争斗之谀繁矣狱:监狱

D.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陵:侵犯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B.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C.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D.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

1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却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运用比喻论证来说明礼对统治国家的重要作用,认为礼同秤、墨线、圆规方尺一样,有了一

定的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

B.礼与道有着必然的联系,重视礼、施行礼,被称为有道之人;反之,不重视礼、不施行礼,被称为无

道之人。

C.礼在宗庙祭祀、治理国家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废除了礼,各个方面就会有祸乱之患,选文

从正反两面阐述了礼的重要性。

D.选文主旨鲜明,在论述隆礼的重要意义时,运用了引用、举例、对比等手法,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又增强了说服力。

1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2)《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答案】

14.C

15.D

16.D

17.(1)乡饮酒的礼节,是用来明确长幼之间的秩序的;婚姻的礼节,是用来表示男女有别的。

(2)《易》说:“君子要对事情的开始慎重。如果(开始)差了亳厘,结果就可能差距千里。”说的就是

这个意思。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

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

C项,狱:诉讼案件。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注意一曲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

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虚词“也”为句末标志词,其前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父子亲”“兄弟和”句式一致,“和”后应

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还是“错误”的•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

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顶,“运用了引用、举例、对比等手法”错误,文中没有运用“举例”的手法。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

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⑴中,“所以",用来……;“明”,明确;“序”,秩序;“别”,区别。(2)中,“慎”,慎直;“缪”,

错误,“此之谓也”,一般作为固定结构,表判断,译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

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

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谙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

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

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

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己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

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己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i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c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

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C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

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礼对于治理国家,就好像秤对于称量轻重,墨线对于测量曲直,圆规和尺子对于画圆和方一样。所以

如果把秤提起来,称量轻重是没办法作假的;把墨线摆出来,测量曲和直是没办法作假的;把圆规和尺子

拿出来,画圆和方是没办法作假的:君子审慎地运用礼,就不能够用奸诈来欺骗。因此重视礼、施行礼的

人,就叫作有道的人:不重视、不施行礼的人,就叫作无道的人。礼就使人遵循恭敬谦■让的道德。因此祭

拜宗庙要用恭敬的态度,依礼进入朝廷要依照尊卑贵贱各其位,处理家庭关系就要父子相亲、兄弟和睦,

处理乡里关系就要长幼各安其分,孔子说:“安定统治,治理民众,没有比礼更好的方法了。”说的就是

这个意思。

所以朝觐的礼节,是用来表明君和臣之间的大义的。聘间的礼节,是用来使诸侯互相尊敬的:祭丧的

礼节,是用来表明臣下和子(报答国君和父母的)恩情的;乡饮酒的礼节,是用来明确长幼之间的秩序的:

婚姻的礼节,是用来表示男女有别的。礼,是用来防止混乱的产生的,就像堤防抵御洪水的到来一样。所

以如果认为旧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就毁坏了它,一定会有水患;认为礼没有什么用,就抛弃了它,一定有

祸乱之患。所以婚姻的礼仪废止,夫妻相处就会十分痛苦,淫乱邪僻的罪恶就会多起来;乡饮酒的礼节废

止,长幼之间就会失去秩序,争斗的诉讼案件就会频繁发生;祭丧的礼节废止,臣下、子女报恩之情就会

减少,背叛死者、息记生者的人就会多起来;朝觐和聘问的礼节废止,君臣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诸侯作恶,

背叛和相互侵略的祸乱就会出现.

所以礼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很德蔽,它在邪恶还没成长起来之前进行阻止,使人一天天向善,远离罪恶,

而自己却没有察觉,所以先王都重视礼的教化作用。《易》说:“君子要对事情的开始慎重。如果(开始)

差了毫厘,结果就可能差距千里C”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卷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其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英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乙)

密子①寝疾,病。乐正子春生于床下,曾元、皆中生于足,盘子陶生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睨,k

夫之簧②与?“子春日:“止!”曾子闻之,瞿然日:“呼!”日:“华而皖,大夫之簧与?”宣子旦然

理李孙③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黄。曾元日:“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盛身之。”

百字曰:“东之爱袤屯木京彳总君字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

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穆弓》)

(注释)①曾子:曾参,孔子弟子。②簧(ze):席子。③李孙:鲁国执政大夫李孙氏。

18,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解也(躲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c.享而至于旦.(侥幸)

试卷第8页,共21页

D.举扶而易之(更换)

19.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赛

B.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笛

C.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蜴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赞

D.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餐

2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

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C.乙文抓住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言简意咳,而人物神情宛肖、呼之欲出。如文中用一“止”字活现出

子春对童子发问的斥责,用一“呼”字活现出曾子对童子发问的鼓励。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精神,乙文中“曾子易赛”这一行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

为苟得”的具体表现。

2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答案】

18.C

19.B

20.C

21.你爱我比不上他(童仆)爱我。君子从道德原则的高度去爱护人,小人却以姑息迁就的方式去爱护人。

我还苛求什么呢?

【分析】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

思和用法。C项,“幸而至于旦”,“幸”如解释为“侥幸”,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夫子之病

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这段话是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经不起挪动,希望能等到

天明,再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幸”应解释为“希望”。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曾

子EI: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皴”,这句话的含义是“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

赐给的,我没有换它下。(曾)元,(扶我)起换竹席'”,这是曾子对曾元说的话,”日”表示对话,可

以先断开,“然”解释为“是的「应单独成句,“斯……也”是判断句,且“也”一般做句末语气词,

应断开,“元”指“曾元”,这是曾子喊曾元,断开,故选B项。

2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内

容、写法的理解和分析。C项,“如文中用一'止'字活现出子春对童子发问的斥责,用一'呼'字活现

出曾子对童子发问的鼓励”错误,从文中来看,子春听到童子的发问,怕惊动老师,用一“止”字活现出

子春对老师的尊重爱护之情;用一“呼”字活现出曾子病重的虚弱和惊觉之状。这道题H是概括归纳文章

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

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

查对原义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义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

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尔”,

你;“不如”,比不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都是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以

德爱人”“细人以姑息爱人”,“以",介词,JIJ:“细人”,小人;“吾何求哉”,宾语前置句,应为

“吾求何哉”,“求”,苛求;句中的三个“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

因比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

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辽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

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乙参考译文: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危急。乐正子春坐在床边,曾元、曾申坐在脚头,童仆手拿蜡烛坐在角落。童仆

说“华美而光滑,(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

(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李孙赐给的,

我没有换它下。(曾)元,(扶我)起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经不起挪动,希望能等到天

明,再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

以无原则迁就。我还要求什么呢?只要能死得合乎正礼,就行了。”(大家)扶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

席,他回到席子上还没睛安稳就去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费①扬解②

知悼子③卒,未葬,平公④饮酒,师旷、李调⑤侍,鼓钟。杜赞自外来,闻钟声,日:“殳在?”日:

“在寝。”杜赘入寝,历阶而升,酌日:“旷,饮斯!”又酌,日:“调,饮斯!”又酌,堂上北而坐饮

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日:“赞,装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日:“子

卯不乐⑥。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

也,君之亵臣屯。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更以饮之也。”“代展,房也?”曰:“赍也,宰夫也。非刀

匕⑦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日:“寡人亦有耳焉,酌而饮寡人。”杜菁洗而扬辞。公谓

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须也!”至于今,既举献,斯扬解,谓之“杜举”。

(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杜费(kui):晋平公的厨师。②注(zhi):古代一种酒器。③知悼子: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

④平公:晋平公。⑤师旷:晋国主乐大师,盲人,善辨声乐。李调:受晋平公宠幸的近臣。⑥子卯不乐:

相传古代暴君商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都不得善终。古人认为这两个日子对国君不吉利,称

作“忌日”。逢“忌日”,国君不饮宴奏乐。⑦匕(bi):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⑧爵:古代一种

酒器。

2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安:哪里

B.鬟者尔心或开予曩:以后

C.寡人亦有迎焉过:过错

D.既军献毕:结束

23.下列对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B.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C.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D.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以及臣属就饮酒作乐,这引起了杜赞的不满。

B.杜费用进门罚酒,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

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黄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

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贤的谏言,从而促成了“杜举”传统。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唔。

(1)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2)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

26.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22.B

23.A

24.C

25.(1)(杜费)又困上酒,自己在堂上面朝北坐下喝了,便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

(2)为了吃喝,忘记提醒君上述礼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

26.晋平公是一个虽耽于享乐,却也虚心求教、知错能改的人。

试卷第10页,共21页

【解析】

22.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

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

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B项,“囊者”,以前、刚才。

故选B。

23.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句词,要确定

谓语、宾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

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知悼子在堂”“知悼子”作主语,“在堂”谓语部分;“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斯”,这,一般放在

句首,“矣”,句末语气词;“旷也太师也”,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据以上分析“堂”“矣”后“斯”

前断开,排除BCD。

故选Ao

2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

C项,“杜费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错误。也包括自己的不是,可见选项遗漏了信息。

故选C。

25.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

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I)又酌,省略主语;北面,面朝北,古今异义词语;降,走下台阶;趋,快步走;而,表修饰。

(2)疾,过失;是以,介词宾语前置,因此、所以;饮,使动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