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CSA7536Codeofpracticefor"integrationofmultiplesurveyingandmapping"inengineeringIDB36/T2125—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4.1一般规定 4.2测绘基准 4.3测量精度 4.4成果质量检查 4.5计量单位 4.6其他规定 5控制测量 5.1一般规定 5.2平面控制测量 5.3高程控制测量 5.4成果整理与提交 6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 6.1勘测定界测量 6.2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 6.3拨地测量 6.4地籍调查 7施工阶段 7.1报建地形图测绘 7.2规划放线测量 7.3验线测量 7.4房产预测绘 8竣工验收阶段 8.1规划核实测量 8.2用地复核测量 418.3绿地核实测量 438.4地下管线核实测量 478.5人防核实测量 498.6市政交通核实测量 8.7房产实测绘 附录A(资料性)成果报告样式 62附录B(资料性)控制测量成果报告样式 64DB36/T2125—2024附录C(资料性)勘测定界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72附录D(资料性)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84附录E(资料性)拨地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92附录F(资料性)地籍调查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00附录G(资料性)报建地形图测绘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10附录H(资料性)规划放线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16附录I(资料性)验线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24附录J(资料性)房产预测绘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32附录K(资料性)规划核实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41附录L(资料性)用地复核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67附录M(资料性)绿地核实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75附录N(资料性)地下管线核实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183附录O(资料性)人防工程建筑面积测量技术报告、图表样式 190附录P(资料性)市政交通核实测量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207附录Q(资料性)房产实测绘成果报告、图表样式 220参考文献 240DB36/T2125—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提出。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24)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自然资源测绘与监测院、江西省国防动员办公室、江西省江咨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市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江西省地质局地理信息工程大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太平、付宁波、熊辉、江建华、任苗、李立、陈福生、林川、陈艳梅、张红怡、王赞辉、程远明、赵兴友、叶爱东、詹志文、吴荣华、胡兵、万小飞、苏小东、冷长才。1DB36/T2125—2024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的总体要求、控制测量、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多测合一测绘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不包括特殊工程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的重大工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68.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4912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规程GB/T17986房产测量规范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37346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GB/T39616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络实时动态测量(RTK)规范GB/T42547地籍调查规程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T5035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55031民用建筑通用规范CH/T3003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T3004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CH/T3005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T6001城市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规范CH/T9008.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CJJ/T8城市测量规范CJJ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JGJ100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T496房屋建筑统一编码与基本属性数据标准TD/T1008土地勘测定界规程3术语和定义2DB36/T2125—2024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程建设项目engineeringconstructionproject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而进行的、有起止日期的、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受控活动,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和考核评价等阶段。3.2多测合一integrationofmultiplesurveyingandmapping按照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和时间相近、内容相似、委托单位相同的原则,对同一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多个测绘事项进行整合优化,以避免重复测绘、实现成果充分共享的测绘服务与管理模式。3.3坐标系coordinatesystem说明给点赋予坐标的数学规则集。[来源:GB/T30170-2013,4.10]3.4高程基准umverticaldatum由特定验潮站平均海面确定的测量高程的起算面以及依据该面所决定的水准原点高程。[来源:GB/T14911-2008,2.20]3.5规划核实测量planningtoverifymeasurement是拟申请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竣工测量,工作内容包括竣工总平面图测绘、面积测算、建筑高度测算、建筑间距测算、建筑退让红线距离测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测算和规划比对等。3.6建筑高度heightofbuilding(structure)建筑物室外地坪到檐口、女儿墙和屋脊线或屋顶最高处等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3.7地下管线undergroundpipeline敷设于地下的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来源:GB/T35636-2017,有修改]3.8管线点surveypointofundergroundpipeline为准确描述地下管线的走向、特征和附属设施位置,在地下管线探测工作中设立的测量点。管线点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明显管线点是指实地可见的管线点,隐蔽管线点是指实地不可见的管线[来源:CJJ61-2017,2.1.6]3.9不动产单元realestateunit权属界线固定封闭且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空间,由定着物单元和其所在宗地(宗海)共同组成,是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单位。[来源:GB/T37346-2019,3.16,有修改]3.103DB36/T2125—2024设备层mechanicalfloor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的设备和管道施工人员进入操作的空间层。[来源:GB50352-2019,2.0.17]3.11人防工程civilairdefenceworks全称人民防空工程,系为保障战时人民防空指挥、通信、掩蔽等需要而建造的防护建筑。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按照构筑类型分为坑道式、地道式、单建掘开式和防空地下室。3.12防空地下室airdefencebasement具有预定战时防空功能的地下室。在房屋中室内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1/2的地下室。[来源:GB50038-2005,2.1.4]3.13防护单元protectiveunit在防空地下室中,其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均能自成体系的使用空间。[来源:GB50038-2005,2.1.17]3.14口部gateway防空地下室的主体与地表面,或与其他地下建筑的连接部分。对于有防毒要求的防空地下室,其口部指最里面一道密闭门以外的部分,如扩散室、密闭通道、防毒通道、洗消间(简易洗消间)、除尘室、滤毒室和竖井、防护密闭门以外的通道。[来源:GB50038-2005,2.1.23]3.15临空墙balastproofpartitionwall一侧直接受空气冲击波作用,另一侧为防空地下室内部的墙体。[来源:GB50038-2005,2.1.22]3.16避难层refugestorey在高度超过100.0m的高层建筑中,用于人员在火灾时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来源:GB50352-2019,2.0.18]4总体要求4.1一般规定4.1.1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多测合一”服务整合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4.1.2“多测合一”应根据项目特点和测绘内容统一技术方案,分阶段实施。后阶段应充分利用前阶段测绘成果,实现成果共享,避免重复测绘。地物或地形点的坐标、高程、距离、面积或地理实体因不同阶段不同目的需要多次测绘的,宜按最高精度测绘。4DB36/T2125—20244.1.3“多测合一”应满足相应的技术和精度要求,鼓励采用先进测绘方法和高新技术手段。4.1.4“多测合一”采用中误差作为测量精度的衡量标准,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4.1.5“多测合一”采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校准),使用时应处于合格状态。使用的软件4.1.6“多测合一”成果应按项目进行资料整理、归档和管理,并应确保成果数据的完整性、一4.2测绘基准4.2.1平面基准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当采用地方平面坐标系统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准确转换关系。4.2.2高程基准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2.3时间基准采用公元纪年、北京时间。4.3测量精度4.3.1控制点精度要求控制点精度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a)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中最弱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5cm;b)四等以上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cm。4.3.2地形测量精度要求地形图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a)地形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地物点点位中误差和间距中误差测量精度要求b)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1:500、1:1000、l:2000地形图的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15m;5DB36/T2125—2024c)其他地区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注:H为基本等高距,以m为单位;困难地区,可按4.3.3规划条件点、规划定位点及建(构)筑物特征点精度要求规划条件点、规划定位点及建(构)筑物特征点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3规定。表3规划条件点、规划定位点及建(构)筑物特征点的点位测量精度要求4.3.4解析界址点精度要求解析法获取界址点、细部点坐标和界址边长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规定。表4解析界址点平面精度要求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4.3.5勘测定界一般地物点精度要求解析法获取一般地物点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规定。表5一般地物点平面精度要求6DB36/T2125—20244.3.6房产界址点精度要求房产界址点平面精度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表6房产界址点平面精度要求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一二三4.3.7放样点精度要求放样点精度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a)放样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b)对有明显标记的放样点坐标检测时,实测坐标与放样坐标较差之限差绝对值不得大于7cm,对完工后的建筑物进行竣工测量时,实测坐标与放样坐标较差绝对值不得大于14cm;c)对有明显标记两相邻放样点间实测间距与理论间距之较差绝对值不得大于7cm。4.3.8拨地测量用地桩点的检核精度要求拨地测量用地桩点的检核精度要求应符合表7规定。表7拨地测量用地桩点的检核精度要求注:拨地边长小于30m时,拨地条件角检查点位不应大于0.1m;拨地边长小于50m的,实测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应在±0.2m,三点验直的偏差,可按本表检测角与条件角4.3.9建(构)筑物边长精度要求建(构)筑物边长精度要求应符合表8规定。表8建(构)筑物边长测量精度要求一二三注:D为边长,以m为单位;当D小于107DB36/T2125—20244.3.10建(构)筑物高度精度要求建(构)筑物高度精度要求应符合表9规定。表9建(构)筑物高度测量精度要求4.3.11建(构)筑物面积测算精度要求建(构)筑物面积测算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0规定。表10建(构)筑物面积测算精度要求一\ \ 二三\\4.3.12层高测量精度要求层高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1规定。表11层高测量精度要求4.3.13房产测量精度要求房产测量时,房屋边长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8规定,面积测算的限差和中误差要求应符合表10规定,层高测量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1规定。4.3.14地下管线测量精度要求地下管线点探测的平面位置、高程测量和埋深量测精度应符合表12的规定。8DB36/T2125—2024表12地下管线测量精度要求//4.3.15人防测量精度要求人防地下室顶板底部与室外地坪的高差两次测量值较差绝对值不应大于5cm,人防面积测量精度应符合本文件表10三级精度规定。4.3.16竣工地形图、竣工对照图精度要求竣工地形图、竣工对照图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3规定。表13竣工地形图、竣工对照图地物点的测量精度要求4.3.17验线测量精度要求验线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0.05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03m。4.4成果质量检查4.4.1测绘成果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测绘成果应依次通过测绘单位的作业组检查、测绘单位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其要求如下:a)作业组检查: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及时对每个工序的作业成果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提交过程检查。内、外业检查比例均为100%;b)过程检查:作业部门应分工序对作业组提交的成果资料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合格后,方可提交最终检查;内业检查比例为100%,外业覆盖所有成果类型、每幢,检查比例不得低于30%;c)最终检查:质量管理部门应分工序对项目组提交的成果质量进行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内业检查100%;外业覆盖所有成果类型、每幢,检查比例不得低于15%。d)各级检查工作应独立、按顺序进行,不得省略、代替或颠倒顺序;e)最终检查应审核过程检查记录。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资料质量错漏处理。9DB36/T2125—20244.4.2测绘成果应按GB/T24356及地方专项测绘成果审核业务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定,并按要求编写检查报告。4.4.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时,应按GB/T24356进行质量评定。不合格的测绘成果经整改后,应重新进行检查。4.4.4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应按GB/T24356执行。4.5计量单位4.5.1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中所采用的边长、高度、间距、层高等长度计量单位有米(m)和毫米(mm)。当长度单位采用米(m)时,计算过程取位至0.001m,最终数据取位至0.01m;坐标计算过程取位至0.0001m,最终数据取位至0.001m;当长度单位采用毫米(mm)时,长度最终数据可取位至0.1mm。当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2)时过程数据取位至0.001m2,最终数据取位至0.01m2;当面积单位采用公顷(hm2)时计算过程取位至0.00001hm2,最终数据取位至0.0001hm2;可将亩(mu)作为辅助单位,面积最终数据取位致0.01mu。4.5.3涉及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套内建筑面积和共有建筑面积计算时应以m2为单位,计算过程的面积取位至0.0001m2,最终面积取位至0.01m2。共有面积分摊系数取位至0.000001。4.5.4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中所采用的角度计量单位有度(°)、分(′)及秒(″)。角度观测值、改正数、方位角等取位至秒(″)。4.5.5RTK平面与高程测测量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4.5.6取值进位原则:数据的有效位数值依下一位数按“四舍五入、逢五奇进偶不进”的原则取值。4.6其他规定4.6.1作业单位在完成各项测量任务后,应整理原始观测数据、计算过程数据,编绘各项图件,编制测量技术报告等,并及时归档备查、提交测量成果报告。4.6.2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成果总报告(含分项报告)内容应符合本文件4.6.3的要求,其中分8.2.6、8.3.7、8.4.6、8.5.8、8.6.5、8.7.7的要求。4.6.3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成果总报告的成果形式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成果,纸质成果主要包括技术报告、分项报告等,总成果报告应按附录A样式编制,分项报告应按本文件各章的附录样式编制。a)分项报告根据实际测绘事项提交,包含以下类型:1)控制测量成果报告;2)勘测定界测量成果报告;3)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成果报告;4)拨地测量成果报告;5)地籍调查成果报告;6)报建地形图测绘成果报告;7)规划放线测量成果报告;8)验线测量成果报告;DB36/T2125—20249)房产预测绘成果报告;10)规划核实测量成果报告;11)用地复核测量成果报告;12)绿地核实测量成果报告;13)地下管线核实测量成果报告;14)人防核实测量成果报告;15)市政交通核实测量成果报告;16)房产实测绘成果报告。b)电子成果格式要求如下:1)扫描文件后缀名为*.pdf;2)文档文件后缀名为*.docx;3)表格文件后缀名为*.xlsx;4)图形文件为CAD格式,后缀名为*.DWG。c)目录结构命名要求如下:1)项目目录结构:项目编号-标段号-工程项目名称文件夹;2)控制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3)勘测定界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4)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成果报告文件夹;5)拨地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6)地籍调查成果报告文件夹;7)报建地形图测绘成果报告文件夹;8)规划放线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9)验线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0)房产预测绘成果报告文件夹;11)规划核实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2)用地复核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3)绿地核实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4)地下管线核实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5)人防核实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6)市政交通核实测量成果报告文件夹;17)房产实测绘成果报告文件夹。d)项目编号、标段号要求。项目编号、标段号应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管理系统中获取。5控制测量5.1一般规定5.1.1“多测合一”各阶段的测绘工作应采用统一的建设项目控制基础。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CORS)、国家和地方等级控制网等,可作为平面控制起算;国家和地方等级水准控制,由似大地水准面DB36/T2125—2024精化成果转换的高程等可作为相应等级的高程控制起算。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5.1.2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导线测量、GNSS测量、单基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等,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卫星定位高程测量等。5.1.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卫星定位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单基站与网络RTK测量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当需要建立更高等级控制网时,应按照CJJ/T8要求进行技术设计、组织实施。5.1.4控制点的点位选择要求按照CJJ/T8执行,一般不应少于3个固定控制点。控制点宜设置固定标志或埋设带有标志的标石,控制点间的通视要求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地形复杂、隐蔽地区应适当加大密度。当控制点位于水泥地面、沥青路面等硬化地面时,应刻十字或用水泥钉、铆钉作为其中心标志。5.2平面控制测量5.2.1导线平面测量5.2.1.1导线测量应采用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方法,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网等,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及图根。5.2.1.2导线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技术要求见表14。表14导线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技术要求213121333888///DB36/T2125—20245.2.1.3导线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数据,并应在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表14规定后,再进行导线的平差计算。5.2.1.4导线平差可采用近似平差法,并按近似平差评定精度。当使用软件进行平差时,软件预设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14规定。5.2.2RTK平面测量5.2.2.1RTK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和网络RTK两种方法进行。5.2.2.2RTK测量方法可用于布设平面控制点。其平面精度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及图根控制点。5.2.2.3RTK平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规定。表15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5.2.2.4RTK测量的GNSS接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选用优于表16规定技术指标的双频或多频接收机;b)接收设备包括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数据链设备、数据采集器等;c)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有通信模块,并支持相关数据通信协议;d)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备接收和处理标准差分数据功能;e)流动站宜支持BDS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功能。表16GNSS接收机的技术指标要求优于10+2×10-6×d优于20+2×10-6×d5.2.2.5RTK流动站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a)测回间应重新初始化;b)出现固定解丢失时,应重新初始化;c)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5.2.2.6RTK测量时,GNSS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17规定。DB36/T2125—2024表17GNSS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55.2.2.7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如下:a)作业开始前,应检测至少1个同等级以上(含同等级)的已知平面控制点,平面点位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7cm;当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需在作业区域一定范围内,检测2个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已知平面控制点,检测点的平面坐标(x、y)分量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2cm;b)应采用三角支架架设流动站并保持圆气泡居中,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应不大于2cm,垂直的平面收敛阈值应不大于3cm,每测回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不少于2s,各测回的平面坐标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4cm,符合限差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5.2.2.8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数据采集器,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项目和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a)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投影方式;b)控制点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解的类型、PDOP值、数据采集时的卫星数等;c)控制点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d)控制点点号、纬度、经度、大地高,纬度、经度格式为ddd.mmsssssss;e)控制点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5.2.2.9外业检测可采用RTK检测法测量已知控制点或采用同等级精度重测法进行比较检核。平面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平面点检测精度要求见表18和表19。表18RTK平面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表19RTK平面图根点检测精度要求5.3高程控制测量DB36/T2125—20245.3.1水准测量5.3.1.1高程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可布设成附合路线、结点网或闭合环等,特殊情况下,可布设成水准支线,按精度等级划分为:三等、四等及等外。一级导线点高程精度应符合四等水准精度要求,其他等级导线点高程精度应符合等外水准精度要求。5.3.1.2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技术要求见表20。表20水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技术要求/////注1:Ls为测段、区段、路线长度,L为水准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Li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km。5.3.1.3水准测量结束后,应对观测成果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准确无误后再进行平差计算。计算水准点概略高程所使用的高差应进行以下改正: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水准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改正等。往返观测时,还应按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当水准网的环数大于20个时,按环线闭合差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应符合表20的规定。5.3.1.4水准测量的平差应采用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并应评定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差计算可使用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软件预设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0规定。5.3.2高程导线测量高程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高程导线边不宜超过12条,边数超过12条时,应布设成结点导线;DB36/T2125—2024b)高程导线测量时,仪高、觇高均用钢尺量取至mm。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应取至mm;c)采用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方法进行高程测量时,可与平面测量同时进行。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的规定;表21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和观测技术要求[ss][ss][ss][ss]222111/////注:s为边长(以km为单位,s<500m时,按500m计),H为基本等高d)高程导线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数据,并应在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表21规定后,再进行高程导线的平差计算;e)高程导线平差可采用近似平差法,并按近似平差评定精度。当使用软件进行平差时,软件预设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1规定。5.3.3RTK高程测量5.3.3.1RTK测量方法可用于布设高程控制点,其高程精度符合等外水准精度要求;5.3.3.2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2规定。由RTK测量获得的大地高,需利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获取高程异常值,将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当区域范围较小时,无需计算每个点的高程异常值,可用平均高程异常值替代;表22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技术要求5.3.3.3外业检测可采用RTK检测法测量已知控制点或采用同等级精度重测法进行比较检核。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高程点检测精度要求见表23和表24;DB36/T2125—2024表23RTK高程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表24RTK高程图根点检测精度要求5.3.3.4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如下:a)作业开始前,宜检测1个四等以上(含四等)的已知高程控制点,大地高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10cm;当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需在作业区域一定范围内,检测1个四等以上(含四等)的已知高程控制点,大地高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2cm或正常高较差绝对值不大于3cm;b)应采用三角支架架设流动站并保持圆气泡居中,设置的高程收敛阈值应不大于3cm,每测回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不少于2s,各测回的大地高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4cm,符合限差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大地高成果。5.4成果整理与提交5.4.1控制测量任务完成后,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控制测量成果报告(内容和格式见附录B.1)。成果形式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成果,主要包括成果报告、成果图表。5.4.2测绘单位应将下列相关资料归档保存:a)控制测量成果报告;b)技术设计书;c)技术总结;d)检查报告;e)外业观测原始记录文件;f)平差计算资料;g)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h)控制点成果表(见附录B.2);i)控制点分布图(见附录B.3);j)控制点点之记(见附录B.4);k)检查记录;l)其它应提交的资料。5.4.3控制测量电子成果目录结构及文件命名要求见附录B.5。5.4.4电子数据包含控制测量成果报告所有内容和图纸的原始电子文档,并与电子成果目录结构一致。6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DB36/T2125—20246.1勘测定界测量6.1.1一般规定6.1.1.1土地勘测定界的内容宜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绘、控制测量、界址桩点放样埋设、测绘界址点的解析坐标、面积计算和汇总、勘测定界图编制、成果整理与提交。6.1.1.2前期已有控制测量成果的,经复核满足要求,点位保存完好应直接利用。6.1.2前期准备土地勘测定界的前期准备应收集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不动产登记资料、征地占地资料、基本农田数据、国土空间规划图、最新影像图、地形图、用地范围图、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用地界址点拟定坐标(设计坐标)等与定界有关的参考资料。6.1.3实地调绘土地勘测定界的实地调绘应依据工作底图实地调查调绘用地范围内的权属界线、行政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田界线、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线、同时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调查核实。6.1.4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具体要求按照本文件第5章执行。6.1.5界址点放样及界标埋设土地勘测定界宜实地拨放界标的位置并埋设界桩,具体作业方法及要求应符合TD/T1008的规定。6.1.6界址点测量界址点测量应采用解析法。界址点或明显地物点、一般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及相邻平面点的间距中误差要求分别见表4、表5。6.1.7面积计算和汇总土地勘测定界面积量算包括项目用地总面积、项目用地占用基本农田面积、用地范围内原不同权属单位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面积量算应采用解析坐标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及要求应符合TD/T1008的规定。6.1.8勘测定界图编制土地勘测定界图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地界址点和线、用地总面积;用地范围内各权属单位名称及土地利用类型编码;用地范围内各地块编号及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基本农田界线、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地上物、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等。土地勘测定界图编制应符合TD/T1008的规定。6.1.9成果整理与提交DB36/T2125—20246.1.9.1土地勘测定界测量结束后应归档并提交报告和图表。报告、成果形式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成果,主要包括土地勘测定界测量报告、土地勘测技术说明、勘测定界表、土地分类面积表、界址点坐标成果表、界址点点之记、勘测定界图成果图表,成果样式应符合本文件附录C的相关规定。6.1.9.2土地勘测定界测量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a)封面(封面盖测绘单位公章);b)审批页;d)技术说明(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位置、采用的坐标系、高程基准、作业依据、作业方法、测绘精度、测绘仪器、设备及软件、土地勘测定界等需要说明的问题,提请有关部门核实认定事项(视项目具体情况定)等);e)其他。6.1.9.3测绘单位应将下列相关资料归档保存:a)勘测定界测量成果报告(见附录C.1);b)土地勘测定界表(见附录C.2);c)土地分类面积表(见附录C.3);d)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e)界址点坐标成果表(见附录C.4)、界址点点之记(见附录C.5);f)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成果表(见附录C.6);g)勘测定界图(见附录C.7);h)检查报告;i)检查记录;j)其它应提交的资料。6.1.9.4勘测定界测量电子成果目录结构及文件命名要求见附录C.8。6.1.9.5电子数据包含土地勘测定界测量成果报告所有内容和图纸的原始电子文档,并与电子成果目录结构一致。6.2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6.2.1一般规定6.2.1.1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宜以拟使用地块为单元,可利用已有基础测绘地形图,进行实地现状补充测绘,为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审批提供现状地形图。6.2.1.2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成果整理与提交。6.2.1.3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以现状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农田界线以及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现状地类等,分析利用拟用地范围线,周边规划红线、绿线、蓝线等规划要素,以及周边发证、出让或划拨等用地红线,形成用地红线图,标明用地面积、地类和界址点坐标。6.2.1.4用地预审与选址地形图测绘范围应满足当地主管部门需要。测绘范围不应小于用地范围外50m,宜包括用地范围外第一栋建筑物或市政道路。用地范围内既有建筑应完整。建筑密集区域,应将拟用地范围周边相邻建筑施测完整。6.2.1.5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地形图依据用地范围确定相应比例尺。宜采用1:500地形图,范围较大的工程项目,可测制1:1000、1:2000或1:5000地形图。DB36/T2125—20246.2.1.6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6.2.1.7对于局部施测大于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除另有要求外,可按1:500地形图测量的要求执6.2.1.8地形图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1、表2规定。6.2.2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具体要求按照本文件第5章执行。6.2.3数据采集与处理要求6.2.3.1用地预审与选址地形图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a)用地范围内及周边各类建筑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b)地理名称注记等现实状况,并着重显示与规划、建设有关的要素。6.2.3.2用地预审与选址地形图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区内的村庄应确保临街与临拟建区的第一排房屋应实测,内部与规划无关的要素可不测绘;村庄内部主要铺装面道路上的高程应实测;b)测区内及周边电力、通讯等管沟、提示桩应实测;c)测区内及周边城市现状主、次干道的基础设施(检修井、沟、监控设施、配电与燃气设施、电杆等)及高程应实测,宣传窗、雨水箅子等可适当取舍;d)测区内涉及的高压电力线应测注线高、线宽、根数及电压等要素,并应连线完整。6.2.3.3地形图测量无特殊说明的按基础地形图测量要求执行,地形要素表示需符合相应比例尺图式、规范要求。6.2.3.4在测制的现状地形图上,叠加用地红线、规划要素等,根据用地范围大小,选取合适比例尺,编绘用地预审与选址图,重点要素应清晰易读,文字注记大小要适中。6.2.4成果整理与提交6.2.4.1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结束后应归档并提交报告和图表。报告、成果形式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成果,主要包括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报告、选址测绘地形图、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建设用地红线图,成果样式应符合本文件附录D的相关规定。6.2.4.2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a)封面(封面盖测绘单位公章);b)审批页;d)测绘说明(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位置、采用的坐标系、高程基准、作业依据、作业方法、测绘精度、测绘仪器、设备及软件、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等需要说明的问题,提请有关部门核实认定事项(视项目具体情况定)等);e)其他。6.2.4.3测绘单位应将下列相关资料归档保存:a)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成果报告(见附录D.1);b)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DB36/T2125—2024c)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地形图(见附录D.3);d)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界址点坐标成果表(见附录D.2);e)建设用地红线图(见附录D.4);f)检查报告;g)检查记录;h)其它应提交的资料。6.2.4.4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电子成果目录结构及文件命名要求见附录D.5。6.2.4.5电子数据包含用地预审与选址测绘成果报告所有内容和图纸的原始电子文档,并与电子成果目录结构一致。6.3拨地测量6.3.1一般规定6.3.1.1拨地测量应依据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实地放样出建设用地的边界线,使建设用地边界线与规划道路红线保持正确的相对关系。6.3.1.2工作内容宜包括控制测量、规划条件点测量、拨地测量测设及计算、成果整理与提交等内容。6.3.1.3拨地测量应以规划主管部门下达的拨地设计条件为依据,收集有关资料并核实与规划道路、已有拨地测量成果的关系。6.3.1.4拨地测量宜采用解析法作业。6.3.2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具体要求按照本文件第5章执行。6.3.3规划条件点测量6.3.3.1规划条件点应为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要求有制约作用的点位。6.3.3.2规划条件点测量精度指标应符合表3中的规定。6.3.3.3测量结果应及时进行计算、检算、整理,并应将所测规划条件点展绘到地形图上校核。6.3.4拨地测量测设及计算6.3.4.1采用解析实钉法时,应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桩点与相关地物、用地桩点间的关系,测设各用地桩点,然后测量部分用地桩点坐标,作为条件坐标的起算数据或校核坐标。6.3.4.2采用解析实钉法时,定桩的顺序应从要求较严或精度较高的边开始。6.3.4.3用地桩点不能实钉时,可在用地边线上钉指示桩。6.3.4.4采用解析拨钉法时,应根据拨地条件测量条件点坐标并计算各用地桩点的坐标,然后测设各用地桩点并校核。6.3.4.5当用地桩点坐标已知或采用图解法求得坐标时,可以采用极坐标法或GNSSRTK法。6.3.4.6拨地测量成果应展绘到地形图上,当与拨地条件相差较大时,应分析原因并与拨地条件拟定人联系。6.3.4.7当拨地定桩遇障碍物时,障碍物在边线上的,可平行移轴求得;障碍物在桩位上不能实钉时,可在用地边线上钉指示桩,指示桩与应钉桩位应在有关资料内注明。6.3.4.8测设的用地桩点应进行坐标校核,具备条件时应进行图形校核,校核限差应符合表7规定;DB36/T2125—20246.3.4.9拨地测量后应按照规定绘制用地桩点的点之记。6.3.4.10拨地测量后应按照规定编制拨地测量成果图,成果图宜包括用地边界及用地桩点、相邻规划道路等内容,并应标用地面积、宗地代码称等信息,实钉桩点应突出表示。6.3.5成果整理与提交6.3.5.1拨地测量结束后应归档并提交报告和图表。报告、成果形式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成果,主要包括拨地测量成果报告、条件点坐标成果表、条件点的位置关系略图、拨地测量成果图等,成果样式应符合本文件附录E的相关规定。6.3.5.2拨地测量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a)封面(封面盖测绘单位公章);b)审批页;d)测绘说明(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位置、采用的坐标系、高程基准、作业依据、作业方法、测绘精度、测绘仪器、设备及软件、拨地测量等需要说明的问题,提请有关部门核实认定事项(视项目具体情况定));e)其他。6.3.5.3测绘单位应将下列相关资料归档保存:a)拨地测量成果报告(见附录E.1);b)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c)条件点坐标成果表(见附录E.2);d)条件点的位置关系略图(见附录E.3);e)拨地测量成果图(见附录E.4);f)检查报告;f)检查记录;g)其它应提交的资料。6.3.5.4拨地测量电子成果目录结构及文件命名要求见附录E.5。6.3.5.5电子数据包含拨地测量成果报告所有内容和图纸的原始电子文档,并与电子成果目录结构一致。6.4地籍调查6.4.1一般规定6.4.1.1地籍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工作准备、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成果整理与提交。6.4.1.2地籍调查工作中应充分继承前段调查成果,界址界线未发生变化的,继续沿用已有成果。6.4.1.3本文件中未做出规定的内容按照各地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6.4.2工作准备6.4.2.1工作开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a)已有地籍调查成果、不动产登记材料、不动产依法变更材料;b)勘测定界成果资料;c)土地供应测绘成果资料;DB36/T2125—2024d)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土地出让合同等用地批准文件;e)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f)建设项目的控制点成果资料等;g)地籍调查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6.4.2.2应根据资料收集情况,选择性地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测量仪器和调查人员的身份证明等;b)如果需要指界,则制作指界通知书,然后送达被调查的宗地和相邻宗地权利人并留存回执;如果相邻权利人无法联系的,可采取公告方式,告知其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出席指界;c)如果需要采用现场测量方式检查界址状况或放样界址位置,则准备界址数据、计算界址检查或放样数据。6.4.3权属调查6.4.3.1调查工作内容权属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实和调查不动产权属和界址状况、绘制不动产单元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房屋调查表,现场记录并拍摄照片。6.4.3.2房地信息调查6.4.3.2.1以宗地为单位,查清宗地及其房屋等定着物组成的不动产单元状况,包括宗地信息、房屋(建、构筑物)信息以及物业用房、社区用房、养老用房信息等。6.4.3.2.2查清权利人、权利类型、权利性质、土地用途、四至、面积等宗地信息。6.4.3.2.3查清房屋权利人、坐落、项目名称、房屋性质、构(建)筑物类型、共有情况、用途、规划用途、幢号、户号、总套数、总层数、所在层次、建筑结构、建成年份、建筑面积、专有建筑面积、分摊建筑面积等房屋等构(建)筑物信息。针对宗地内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共有部分,还要查清其权利人、构(建)筑物名称、构(建)筑物数量或者面积、分摊土地面积等信息。6.4.3.2.4查清物业用房、社区用房、养老用房的具体坐落、幢号、户号。6.4.3.3调查要求与方法权属调查具体要求与方法按GB/T42547有关规定执行。6.4.4地籍测量6.4.4.1一般规定6.4.4.1.1地籍测量应依据土地审批、征收、转用、划拨或出让、登记以及土地勘测定界等资料,通过测量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为不动产登记提供依据。6.4.4.1.2地籍测量工作内容包括控制测量、要素测量、宗地草图、面积计算、成果图绘制、成果整理与提交等。6.4.4.1.3地籍测量工作开展前应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本宗地批准用地界址的界址点成果表和用地红线图等资料、相邻宗地的登记确权成果等。6.4.4.2控制测量DB36/T2125—2024控制测量具体要求按照本文件第5章执行。6.4.4.3要素测量6.4.4.3.1要素测量包括地物要素测量和界址测量。6.4.4.3.2地物要素包括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交通、水系、植被及其他地物等要素。其中,交通、水系、植被及其他地物要素可从竣工地形图中提取;房屋及其附属设施要素可从房屋平面测量中提取。6.4.4.3.3界址测量包括界址点及其他重要界标的测量,宜采用解析法测量,解析界址点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中规定。6.4.4.3.4界址测量完成后,按附录F.5样式填写界址点坐标成果表与宗地面积测算表。6.4.4.3.5界址点编号,可按照下列规定编制界址点号:a)在宗地调查表中的界址点号,可以在地籍区或地籍子区范围内统一编制,也可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编制;b)在地籍数据库中,土地权属界址点号应在地籍区或地籍子区范围统一编制,并保证点号唯一;c)解析界址点号可采用J1、J2、…表示,图解界址点号可采用T1、T2、…表示;d)界址变更后,新增界址点号在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废弃的界址点号不再使用。6.4.4.4宗地草图6.4.4.4.1宗地草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本宗地号、坐落等;b)相邻宗地号、坐落等;c)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宗地内的主要地物、地貌等;d)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明显地物的相关距离或条件距离;e)本宗地和相邻宗地内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线方位走向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房屋、田坎、电杆、地类、道路等;f)丈量者、丈量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概略比例尺、指北针等。6.4.4.4.2宗地草图绘制技术要求如下:a)宗地草图应现场绘制;b)可直接在宗地调查表上绘制,也可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纸张上绘制,也可利用地籍图、地形图、影像图为底图绘制;较大宗地可分幅绘制;c)在绘制的宗地草图上,应标注实地丈量的界址边长、相关距离、条件距离等,不标注图解边长或图解坐标反算边长;d)图上表达的界址点、线与界址标示表、界址说明表中的描述能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与实地能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e)在绘制的宗地草图上,应线条均匀、字迹清楚,数字注记字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地方可移位放大注记,所有的注记不得涂改;f)宗地草图的界址线上,指界人也可加盖印章或按手印。6.4.4.5面积计算6.4.4.5.1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坐标法或几何要素法等计算宗地面积。6.4.4.5.2面积计算结果应与土地权属来源材料中面积数据进行比对核实。DB36/T2125—20246.4.4.6成果图编制6.4.4.6.1宗地调查底图是在项目竣工后权属调查前以竣工地形图为基础进行编制,宗地调查底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图名、地类号及宗地面积;b)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c)房屋的幢号、建筑结构、房屋的功能、性质、层数;d)地物、地貌;e)相邻宗地土地座落(门牌号码或标准名称)、道路、街巷名称和河流名称;f)指北针(或坐标格网)、比例尺、图廓线、测量单位、测量员、检查员、测量时间。6.4.4.6.2街坊线用紫色表示,批准红线用蓝色线表示,界址线用红色线表示,地下部分的建筑范围用青色虚线表示。6.4.4.6.3宗地图可在竣工地形图或宗地调查底图的基础上进行编制,作为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资料的附图,主要反映宗地内部及其周围变化的不动产权籍空间要素和地物地貌要素,其次在图面荷载允许的条件下,其它要素可摘要表示。6.4.4.6.4宗地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座落(门牌号)、项目名称、宗地代码、土地权利人、宗地面积;b)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和门牌号码。其中主入口门牌号码标注在宗地的大门处,沿街商铺门牌号码需注记;c)房屋的幢号(幢名)标注在房屋轮廓线内的左下角,房屋结构、层数合并标注在房屋轮廓线内的d)地物、地貌;e)相邻宗地土地座落(门牌号码或标准名称)、道路、街巷名称和河流名称,依据实际情况表示邻宗地土地权利人、邻宗地代码及邻宗地界址示意线等;f)指北方向、比例尺、图廓线、不动产调查机构或测绘机构、界址点测量方法、坐标系统、测量员、检查员、测量时间。6.4.4.6.5宗地图绘制采用计算机输出,符合下列规定:a)宗地图的比例尺和幅面应根据宗地的大小和形状确定,比例尺分母以整百数为宜;b)宗地图上界址边长注记应齐全,并采用实测边长;c)宗地图的整饰、注记规格应完整。6.4.4.6.6宗地图编制应按GB∕T42547要求执行。6.4.4.6.7地籍图的内容包括行政区划要素、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数学要素和图廓要素。6.4.4.6.8地籍图行政区划要素主要指行政区界线和行政区名称。行政界线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省级界线、市级界线、县级界线和乡级界线,其表示的基本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a)不同等级的行政区界线相重合时应遵循高级覆盖低级的原则,只表示高级行政区界线,行政区界线在转折处不得间断,应在转折处绘出点或线;b)当按照标准分幅编制地籍图时,应在内外图廓线之间、乡(镇、街道办事处)与内图廓线的交汇处的两边注记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名称;c)地籍图上不注记行政区代码和邮政编码。6.4.4.6.9地籍图地籍要素包括行政村界线、地籍区界线、地籍子区界线、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图斑界线、地籍区代码、地籍子区代码、宗地号(含宗地特征码和宗地顺序号)、地类编码、坐落、幢号等。DB36/T2125—20246.4.4.6.10地籍图地形要素主要包括房屋、构(建)筑物、道路、水系、植被、地理名称等;界址线依附的地形要素(地物、地貌)应表示,不可省略;可根据需要表示地貌要素,如等高线、高程注记、悬崖、斜坡、独立山头等。6.4.4.6.11地籍图数学要素包括内外图廓线、内图廓点坐标、坐标格网线、控制点、比例尺、坐标系统等。6.4.4.6.12地籍图图廓要素包括分幅索引、密级、图名、图号、制作单位、测图时间、测图方法、图式版本、测量员、制图员、检查员等。6.4.4.6.13地籍图编制按GB/T42547要求执行。6.4.4.6.14宗地代码填写按照GB/T37346要求执行。6.4.5成果整理与提交6.4.5.1地籍调查结束后应归档提交地籍调查成果报告和图表。报告、图表应按附录F样式进行编制。成果形式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成果,主要包括成果报告、成果图表。6.4.5.2地籍调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a)封面(封面盖测绘单位公章);b)审批页;d)测绘说明(包括项目名称、测区位置、采用的坐标系和高程基准、作业依据、作业方法、测绘精度、测绘仪器、设备及软件、地籍调查情况等需要说明的问题);e)其他。6.4.5.3测绘单位应将下列相关资料归档保存:a)地籍调查成果报告(见附录F.1);b)地籍调查表(表格格式与填写内容按GB/T42547要求执行);c)控制点成果表(见附录F.2);d)控制点检查表(见附录F.3);e)宗地界址点检查表(见附录F.4);f)宗地界址点成果与宗地面积测算表(见附录F.5);g)宗地草图(见附录F.6);h)宗地图(或不动产宗地图);i)地籍图;j)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k)检查报告;l)检查记录;m)宗地调查底图;n)其它应提交的资料。6.4.5.4地籍调查电子成果目录结构及文件命名要求见附录F.7。6.4.5.5电子数据包含地籍调查成果报告所有内容和图纸的原始电子记录文档,并与电子成果目录结构一致。7施工阶段DB36/T2125—20247.1报建地形图测绘7.1.1一般规定7.1.1.1报建图主要用于满足前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需要,应采用数字测图形式通过新测或修补测获得,地形图要素采集可采用极坐标法、支距法、交会法、GNSS网络RTK及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等测量方法,比例尺可选择1:500或1:1000。7.1.1.2采用GNSS网络RTK进行测图时按GB/T39616的规定执行,采用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进行测图时按CH/T3003、CH/T3004、CH/T3005的规定执行。7.1.1.3报建图测绘技术方法与精度要求应符合CJJ/T8的相关规定。7.1.1.4报建图测绘范围应当包含建设工程规划用地许可法定的范围,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规划许可范围内拟建多层建筑物,建筑高度在24m(含)以下的,测量范围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用地红线外50m;b)规划许可范围内拟建高层建筑物,建筑高度在24m~100m之间的,测量范围为报建项目规划许可用地红线外100m;c)规划许可范围内拟建建筑物为超高层,建筑高度在100m以上的,测量范围为报建项目规划许可用地红线外160m外,且施测范围不小于建筑高度;d)大剧院、火车站、加油加气站、电视台等特殊建设工程项目,测量范围为报建项目规划许可用地红线外80m;e)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按其特殊要求确定报建图测量范围。7.1.1.5测图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地0.5m;山地、高山地可采用1m;同一幅图或同一测区应采用一种等高距。7.1.1.6报建图测绘的基本精度控制要求应符合表1、表2中规定。7.1.2控制测量控制测量具体要求按照本文件第5章执行。7.1.3测绘内容和取舍原则7.1.3.1报建图应着重测绘表示与本工程规划、建设相关的各项要素。7.1.3.2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临时性房屋以及5m2以下的棚房、简单房屋可不测绘;棚房下有房屋建筑的只测绘棚房;b)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予以综合;c)阳台应测绘其外边线;室外楼梯应测绘;无立柱及宽度小于1.5m的雨篷、房屋楼顶上的一般露天设备和面积小于1/8屋面的楼梯间可不测绘,但楼顶上的大型发射塔等应表示;天井上有玻璃瓦或棚为盖的,以棚房表示;房前屋后的滴水沟不测绘;d)道路两侧及中心线上有固定基座的隔离栅栏或水泥墩不测绘;e)房屋边线与围墙共线时,以房屋边线为主;棚房、简单房屋与围墙共线时,以围墙为主;f)无顶盖的地下室(或车库)入口,实测边线,标注地下室入口符号,有地下室的房屋应注记地下层数(只有地下一层的也应注记层数);g)围墙和栅栏为复合围墙时,其下部墙高于院内地面1.2m以上时以围墙表示;低于1.2m的以栅栏表示。DB36/T2125—20247.1.3.3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大型电视发射塔、无线电发射杆、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波传送塔应逐一测绘,实测基脚点位;b)小型变电所(站)按符号表示,较大的变电站按实际范围测绘;变电所(站)外围的电线绘至围墙(栅栏)上,内部电杆不测绘,但其他设施(如变压器、房屋等)应表示,并加绘相应的符号及名称注记;c)大面积坟地应测绘其范围并用用地类界表示,被地类隔离开的单个坟以散坟符号表示,具有明显方位意义且体形较大或具有文物价值的以独立坟表示;d)街道、桥梁两侧的路灯及照射灯应逐一测绘,广场、工矿、学校、机关、公园内部的路灯及运动场等的固定照射灯可适当取舍;e)道路两侧的给水龙头及小区内部(含厂矿、机关、学校等内部)具有公共意义的给水龙头应测绘,各住户自行安装的由房屋或庭院引出的及自家庭院的给水龙头不测绘;f)道路两侧的便民晒衣架应逐一测绘,小区内(含厂矿、机关、学校等内部)可适当取舍;g)地面上的单位名称大型指示牌,实测出范围线,并加注“台”。7.1.3.4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道路、简易道路依比例尺测绘,道路应保持连通。建筑密集区的巷道与房屋共线时,可以用建筑物边线代替道路边线;b)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当道路边线与堤(堑)边线两者重合时,可将路边线向内移动0.2mm(图上)表示。双面堤和坎上的小路可不绘,但小路进出口应交代清楚;c)路上的各种检修井应逐一测绘,密集时可适当取舍;房前屋后及花园中的检修井可适当取舍,但消火栓应逐一测绘;d)跨街道的大型广告牌,主柱应实测并用相应符号表示,上部按其垂直投影以虚线表示;e)街道两旁的公交站牌可不测绘;f)国道应注出国道路线编号及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其附属建筑物、桥涵、路堑、路堤、里程碑等均应逐一测绘;g)高速公路应测绘出两侧围建的栅栏(或墙)、中央分隔带(花坛或栅栏)和出入口,注明公路名称;h)跨河或谷地等的桥梁,应实测桥头、桥身和桥墩位置,并加注结构;i)码头应实测其轮廓线,有专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无名称者注“码头”,码头上的建筑应实测并以相应符号表示。7.1.3.5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河流在图上宽度小于0.5mm的用单线表示,并加注流向符号;b)泉、井应实测,并应注泉的出水口与井台高程,可根据需要注记井台至水面的深度;c)水渠堤顶、坡脚、水坝顶部与坡脚均应测注高程;d)城市大面积水域应测绘水涯线,并测注水面高程。7.1.3.6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土堆、坑穴、陡坎、斜坡、梯田坎、露岩地等应在上下方分别测注高程或测注上(或下)方高程;b)对于荒废的且未种植的田地,以半荒地符号配置表示;c)地貌一般以等高线表示,特征明显的地貌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应以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DB36/T2125—2024d)露石、独立石、梯田坎应测注比高,斜坡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小于5mm时可舍去。当坡、坎较密时,可适当取舍。7.1.3.7植被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正确反映植被的类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并配置相应的符号。同一地段生长有多种植物时,可按经济价值和数量适当取舍,符号的配置不得超过三种;b)旱地包括种植小麦、杂粮、棉花、烟草、大豆、花生和油菜等的田地,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应加注品种名称;c)应注意天然林与经济林的区分,并用地类界表示其范围和配置相应符号。林地在图上面积大于25cm2的要加注平均树高,对经济林的树种名称统一称谓如下:桐、桔、桃、杏、梨、苹、葡、d)一年中分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以夏季主要作物为准;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按线状地物采集;e)以矮小灌木围成的花坛,周围用活树篱笆表示,中间配置花坛表示。7.1.3.8管线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对城区内的35kv及以上电力线进行完全采集,对作业区其他管线和检修井项行针对性采集,其中针对性采集的范围为城市主、次干道路两侧,小区内仅为本小区服务的管线不进行采集;b)道路两侧永久性的电力管线、电信线均应准确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均应实测。当多种线路在同一线杆上时,只表示主要的。作业区内电力线、电信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线路方向,各种线路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c)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均应实测,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并注记传输物质的名称。当架空管道直线部分的支架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地下管线、暗沟一般不表示,但管线指示桩应实测表示;d)检修井重点表示市政道路两侧的部分,其他区域检修井保持既有地形图不变,不进行更新。7.1.3.9注记的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街道的名称、地理名称等注记跨图幅时,应在每个幅图上分别注记单位名称;面积较大的单位,一幅图可多次注记;b)对GB/T20257.1未予以明确的规定的,可采用文字进行注记。7.1.3.10其它内容的测绘和表示应符合以下规定:a)对建筑施工区应绘出范围,视不同情况加注“施工区”、“填土区”、“挖掘区”;b)凡地基高于地面的在建建(构)筑物,应实测其角点,并加注“建”;c)建筑工地内的临时性工棚可不测绘;d)对于成片正在拆迁的居民地,应绘出范围线并标注“拆迁区”;e)军事管制区、监狱、戒毒所等保密单位,经联系不准进入测绘时,标注“禁测区”或空白闭合范围线表示;对有门牌的按门牌标注名称的其他单位经联系不能进入测绘时,标注“拒测区”。7.1.4报建图数据处理7.1.4.1外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完成的控制测量观测数据、要素采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并做备份,避免数据丢失;应及时对数据进行计算、检查、整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DB36/T2125—20247.1.4.2外业原始测量数据不得随意修改。7.1.5表示方法报建图上地物、地貌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应符合GB/T20257.1的相关规定,GB/T20257.1中未作规定的可采用文字注记说明。7.1.6补充规定报建图的处理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报建图的图廓整饰注记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b)报建图的图名应注记宜为“XX单位(XX项目)报建图”;c)报建图中应展绘建设项目的用地范围线并标注“拟报建用地范围线”,用地范围线采用0.2mm粗虚线表示;d)报建图电子文件中宜将条件点的采集点设层保留“采集点”层。7.1.7成果整理与提交7.1.7.1报建图测绘(地形图测绘)结束后应提交报建地形图电子版及图纸、地形图应按照附录G样式进行编制。7.1.7.2报建图测绘(地形图测绘)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a)封面(封面盖测绘单位公章);b)审批页;d)测绘说明(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位置、采用的坐标系、高程基准、作业依据、作业方法、测绘精度、测绘仪器、设备及软件、报建图测绘(地形图测绘)情况等需要说明的问题,提请有关部门核实认定事项(视项目具体情况定)等);e)其他。7.1.7.3测绘单位应将下列相关资料归档保存:a)报建地形图测绘成果报告(见附录G.1)b)报建地形图成果(见附录G.2);c)仪器检定或校准资料;d)检查报告;e)检查记录;f)其它应提交的资料。7.1.7.4报建图测绘电子成果目录结构及文件命名要求见附录G.3。7.1.7.5电子数据包含报建图测绘(地形图测绘)成果报告所有内容和图纸的原始电子文档,并与电子成果目录结构一致。7.2规划放线测量7.2.1一般规定7.2.1.1规划放线测量应依据经审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实地放线测量,为施工单位现场施工放样提供定位依据,确保工程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DB36/T2125—20247.2.1.2规划放线测量宜采用解析法,并应依据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进行作业。7.2.1.3规划放线测量的工作流程包括控制测量、实地桩点测设与校核、内业计算与编辑、质量检查与成果资料归档提交。7.2.1.4应在建设项目规划总平面图上,确定需放线的拟建建(构)筑物的特征点,提取条件坐标,进行实地放线测量,实测放线点坐标进行校核,计算校核坐标与特征点条件坐标的较差。7.2.1.5规划放线测量实施前应收集以下资料:a)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图、附件;b)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及相关资料;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及附图、附件;d)经审批备案的总平面图及坐标定位图;e)经审批备案建筑施工图资料(平、立、剖面图);f)已有地形图、拨地测量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2025安全生产月试题及答案
- 2025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发展心理学》考试必刷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文秘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原乌兰县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详细调查报告
- 职业培训案例中的终身学习理念探讨考核试卷
-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管理考核试卷
- 智慧城市创业空间智能设备维护与更新策略考核试卷
- 实施西安路地下综合管廊及配套工程(胡家港路-飞沪大道东侧)项目报告表
- 丝线产品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5新版药品GCP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恒通水利水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招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青年男性单眼反复发作全葡萄膜炎疑难病例讨论
- 2023年湖北宜昌高新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网格员)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 2021年濮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宁南220KV变电站土建施工组织设计
-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pptx
- 二期报规划合肥市龙谷华庭二期安置点项目规划设计
- 10KV变压器安装施工工艺标准[详]
- 建筑行业电气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