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The"ThreeAgriculturalPestControlOperationGuidelines"servesasacomprehensivereferenceforfarmersand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toeffectivelymanageandpreventcroppestsanddiseases.Thisdocumentisparticularlyapplicableinregionswhereagriculturalproductionisheavilyreliantonpestcontrolmeasurestoensurecropyieldsandquality.Itoutlinesbestpractices,chemicalusageguidelines,andintegratedpestmanagementstrategiesthatcanbeimplementedacrossvariouscropsandfarmingsystems.Thethreeagriculturalpestcontroloperationguidelinesprovideastructuredapproachtotacklecommonpestsanddiseasesaffectingcrops.Theseguidelinesaredesignedtobeadaptabletodifferentfarmingenvironments,takingintoaccountfactorssuchasclimate,soiltype,andcropdiversity.Byfollowingtheseguidelines,farmerscanminimizecroplosses,reducerelianceonchemicalpesticides,andmaintainsustainableagriculturalpractices.Adherencetothethreeagriculturalpestcontroloperationguidelinesrequirescarefulplanningandexecution.Farmersareexpectedtoregularlymonitortheircropsforsignsofpestanddiseaseinfestations,andtaketimelyactionstopreventormitigatetheirimpact.Thisincludestheproperapplicationofpesticides,adoptionofculturalpracticestoreducepestpopulations,andtheuseofbiologicalcontrolagentswhereappropriate.Bymeetingtheserequirements,farmerscanenhancetheresilienceoftheircropsandcontributetotheoverallsustainabilityoftheagriculturalsector.三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指导书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1.1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1.1.1保证粮食安全病虫害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1.2保护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不仅关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通过科学防治,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1.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2常见病虫害种类及识别方法1.2.1病害种类及识别方法病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生物灾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病害等。(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白粉病、番茄灰霉病等。识别方法:观察病斑形状、颜色、大小,以及病部是否产生霉层、粉状物等。(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识别方法:观察病斑湿润、有粘液,以及病部是否产生菌脓。(3)病毒性病害:如番茄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病等。识别方法:观察植株生长不良、叶片畸形、颜色变化等。(4)线虫病害:如根结线虫病、胞囊线虫病等。识别方法:观察植物根部是否有虫瘿、胞囊等。1.2.2虫害种类及识别方法虫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蛀食性害虫等。(1)咀嚼式口器害虫:如粘虫、草地螟等。识别方法:观察被害作物叶片残缺、咬痕等。(2)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识别方法:观察被害作物叶片失水、叶片卷曲、颜色变化等。(3)蛀食性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识别方法:观察作物内部被害部位,如茎、果实等。通过以上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发觉和诊断病虫害,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在防治过程中,应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二章病害防治技术2.1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病害防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以下是土壤消毒的具体操作步骤:(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及病原菌特性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如氯化苦、甲醛、敌克松等。(2)消毒剂处理:按照产品说明书推荐的用药量,将消毒剂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进行深耕,使消毒剂与土壤充分混合。(3)覆盖与封闭:消毒剂施用后,应及时覆盖地膜或使用无纺布等材料,封闭土壤,防止药剂挥发和雨水冲刷。(4)保持土壤湿度:在消毒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消毒剂发挥效果。(5)安全间隔期:消毒后,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安全间隔期,待土壤中的消毒剂分解或挥发后再进行种植。2.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预防病害传播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种子精选:挑选健康、无病害的种子进行种植,减少病原菌传播的风险。(2)消毒处理: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对种子进行浸泡或喷雾处理,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3)温汤浸种:将种子置于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捞出晾干,可杀灭部分病原菌。(4)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生物防治剂处理种子,降低病原菌的侵染率。2.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病害防治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预防性施药:在病害发生前,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预防性施药,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2)治疗性施药:在病害发生后,及时选择针对性的药剂进行施药,控制病害的发展。(3)药剂选择:根据病害类型、病原菌抗药性等因素,选择高效、低毒、安全的药剂。(4)施药方法:采用喷雾、喷粉、灌根等多种施药方法,保证药剂均匀覆盖植株和土壤。(5)用药量与次数:根据药剂种类、病害程度、作物生长阶段等因素,合理确定用药量和施药次数。(6)轮换用药: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7)安全间隔期:在收获前一定时间内停止施药,保证农产品安全。第三章虫害防治技术3.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光学诱杀光学诱杀是利用害虫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具有趋光性的特点,通过设置光源诱集害虫,再采用机械方法将其消灭。具体操作如下:选择适当的光源,如黑光灯、高压钠灯等;确定适宜的布灯密度,一般每亩设置12盏灯;在害虫发生高峰期进行诱杀,通常在晚上进行。3.1.2热处理热处理是利用高温或低温对害虫进行杀害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对土壤进行热处理,如太阳晒土、蒸汽消毒等;对农产品进行热处理,如热水浸泡、热风干燥等;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保证害虫死亡。3.1.3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通过机械设备来捕捉、杀死或驱赶害虫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使用捕虫网、粘虫板等捕捉害虫;利用振动设备驱赶害虫;采用筛网、过滤等设备分离害虫。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入或增强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天敌昆虫天敌昆虫是专门捕食或寄生于害虫的昆虫,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具体操作如下:选择适宜的天敌昆虫种类;确定释放时间和数量;监测天敌昆虫的生长、繁殖情况。3.2.2微生物微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具体操作如下: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微生物种类;采用生物农药或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加强监测,保证微生物防治效果。3.2.3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是利用植物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选择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种类;提取植物体内的有效成分;制备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3.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具体操作如下:3.3.1选择适宜的农药根据害虫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对象,选择具有针对性、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3.2确定用药量按照农药使用说明,确定用药量,保证防治效果。3.3.3施药方法喷雾法:将农药均匀喷洒在作物叶片或土壤表面;撒施法:将农药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灌根法:将农药溶液直接灌入作物根部。3.3.4注意事项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保证安全、环保;做好用药记录,防止农药滥用;加强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第四章农业防治措施4.1作物轮作作物轮作是一种传统的农业防治措施,其核心是按照一定顺序更换种植的作物种类,以达到减轻农田病虫害、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制定轮作制度。常见的轮作方式包括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轮作等。通过作物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4.2间作套作间作套作是指在农田中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轻病虫害的一种农业防治措施。间作套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空间上的间作,即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在空间上相互穿插种植;另一种是时间上的间作,即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作物在时间上相互衔接种植。通过间作套作,可以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4.3清洁田园清洁田园是指及时清除农田中的病残植株、杂草、残枝败叶等,以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降低翌年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清洁田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清除病残植株:在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植株,集中销毁或深埋,防止病原菌扩散。(2)清除杂草:杂草是许多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清除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作物生长期间,应定期进行除草。(3)深翻土壤:深翻土壤可以将土壤中的病原菌、害虫及其卵块翻至地表,使其暴露在阳光下,降低其存活率。(4)合理施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病能力。(5)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干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第五章病虫害监测与预警5.1监测方法5.1.1物理监测方法物理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害虫诱捕器、病原体分离培养、显微镜观察等。物理监测方法操作简便,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等。5.1.2化学监测方法化学监测方法主要通过对土壤、植物及大气中农药残留、病原体代谢产物等化学成分的检测,以评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化学监测方法准确度高,但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5.1.3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方法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指示植物等对病虫害进行监测。生物监测方法具有无污染、可持续等特点,但监测周期较长,难以实时反映病虫害动态。5.1.4遥感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方法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技术对农田病虫害进行监测。遥感监测方法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实时性强等特点,但受天气条件限制较大,且数据解析较为复杂。5.2预警系统5.2.1预警模型预警模型主要包括经验模型、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等。预警模型通过对历史病虫害数据、环境因素等进行分析,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5.2.2预警指标预警指标是评估病虫害风险的重要依据,包括病虫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危害程度、防治效果等。预警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和实时性。5.2.3预警阈值预警阈值是判定病虫害风险等级的临界值。根据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制定相应的预警阈值,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5.3信息传递与反馈5.3.1信息传递渠道信息传递渠道包括电话、短信、互联网、移动应用等。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畅通,提高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信息的时效性。5.3.2信息传递内容信息传递内容主要包括病虫害发生动态、防治措施、预警级别等。保证信息内容准确、全面,便于农民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5.3.3信息反馈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收集农民对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信息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预警策略,提高预警效果。5.3.4培训与宣传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知识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能力,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第六章病虫害防治策略6.1集成防治集成防治是指将多种病虫害防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集成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防治: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调整作物布局,优化耕作制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合理轮作、间作、套作,提高作物抗病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天敌的作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如利用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等生物因子,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3)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防虫网等,直接杀死或隔离病虫害。(4)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迅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但需注意农药的选用、用量和施药时间,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2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在集成防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各种防治方法的协调和优化,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病虫害监测: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优化防治策略: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保证防治效果。(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抗病性。6.3精准防治精准防治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主要特点如下:(1)精确诊断:通过病虫害监测和检测技术,精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分布区域。(2)科学配方: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防治目标,科学制定防治配方,保证防治效果。(3)精准施药: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保证药剂准确作用于病虫害发生区域,减少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4)持续优化防治策略:根据防治效果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不断调整和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水平。第七章药剂使用与管理7.1药剂种类及特点7.1.1农药分类农药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物资,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以下为常见农药的分类及特点:(1)杀虫剂:用于防治害虫的化学药品,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具有高效、广谱、快速等特点。(2)杀菌剂:用于防治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分为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和保护作用。(3)除草剂:用于防治杂草生长的化学药品,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非选择性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特点。(4)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药品,分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具有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7.1.2药剂特点(1)高效性:农药具有高效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可迅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2)安全性:农药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相对安全。(3)持久性:部分农药在土壤中具有较长的残留期,可持续发挥防治作用。7.2使用方法与技巧7.2.1使用方法(1)喷雾法:将农药稀释后,通过喷雾器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2)泼洒法:将农药稀释后,直接泼洒在作物表面。(3)拌种法:将农药与种子混合,播种时一起施入土壤。(4)涂抹法:将农药涂抹在作物病虫害发生部位。7.2.2使用技巧(1)选用合适的药剂: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针对性强的农药。(2)合理用药量: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用药量进行施药。(3)适时施药: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施药,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4)交替使用农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农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7.3药剂安全管理7.3.1药剂储存(1)储存环境:农药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高温、潮湿和阳光直射。(2)分类储存:不同类型的农药应分开储存,避免交叉污染。(3)标识清晰:农药包装应保持完好,标签清晰,便于识别。7.3.2药剂运输(1)安全运输:农药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安全,避免泄漏、破损等。(2)规范包装:农药运输时,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3)遵守法规:农药运输应遵守国家有关法规,保证运输安全。7.3.3药剂废弃物处理(1)分类回收:农药废弃物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回收。(2)无害化处理:对废弃农药包装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3)加强监管:加强对农药废弃物处理的监管,保证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第八章病虫害防治设备与工具8.1喷雾器8.1.1概述喷雾器是农田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施药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农药以雾滴形式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喷雾器根据动力来源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等。8.1.2分类及特点(1)手动喷雾器:操作简便,结构紧凑,适用于小面积农田防治。(2)电动喷雾器:具有雾化效果好、射程远、操作省力等特点,适用于中、大面积农田防治。(3)机动喷雾器:采用汽油或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适用于大面积农田防治,具有工作效率高、雾化效果好的特点。8.1.3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喷雾器,保证雾滴均匀分布。(2)正确选择农药,遵循农药使用规范。(3)喷洒过程中,注意风向和风速,避免农药漂移。(4)定期清洗喷雾器,保持设备清洁。8.2诱捕器8.2.1概述诱捕器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生物学特性,将其诱集并捕获的防治设备。诱捕器主要包括光源诱捕器、色板诱捕器、性诱剂诱捕器等。8.2.2分类及特点(1)光源诱捕器: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光源吸引害虫,然后利用电网或粘板将害虫捕获。(2)色板诱捕器: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将害虫诱集到色板上,然后进行捕杀。(3)性诱剂诱捕器:利用性信息素诱集害虫,达到防治目的。8.2.3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诱捕器,保证诱捕效果。(2)合理布局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3)定期检查和更换诱捕器中的诱剂,保持诱捕效果。(4)注意诱捕器的安全使用,避免误伤人和动物。8.3病虫害检测仪器8.3.1概述病虫害检测仪器是用于监测和检测农田病虫害发生、发展状况的设备。通过病虫害检测仪器,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8.3.2分类及特点(1)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如病原菌、害虫等。(2)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病虫害的微观结构,如细胞、病毒等。(3)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病虫害的生理、生化指标,实现快速、准确检测。(4)无人机遥感: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遥感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病虫害发生情况。8.3.3使用注意事项(1)正确使用和操作检测仪器,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仪器功能稳定。(3)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4)建立健全病虫害检测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病虫害防治人员培训与考核9.1培训内容与方法9.1.1培训内容(1)病虫害基础知识: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等。(2)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的原理、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3)农药使用与管理:包括农药的种类、功能、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残留标准等。(4)病虫害防治器械操作与维护:包括喷雾器、喷雾机、无人机等器械的操作方法及维护保养。(5)病虫害防治法规与政策:包括我国有关病虫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等。9.1.2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通过授课、视频、资料学习等方式,使培训人员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2)实践操作培训:组织培训人员进行现场操作,使其熟练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器械操作。(3)交流与讨论:组织培训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提高培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9.2考核指标与标准9.2.1考核指标(1)病虫害识别与诊断能力:考核培训人员对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及防治方法的掌握程度。(2)防治技术操作能力:考核培训人员对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器械操作的熟练程度。(3)农药使用与管理能力:考核培训人员对农药的种类、功能、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期的了解程度。(4)法律法规与政策理解能力:考核培训人员对我国有关病虫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的理解程度。9.2.2考核标准(1)病虫害识别与诊断能力: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2)防治技术操作能力: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3)农药使用与管理能力: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4)法律法规与政策理解能力: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合格。9.3培训效果评价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