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台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中仁爱观作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内核,不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更是一个兼具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核心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值得深入阐发。从本体论看,儒家仁爱观具有人格平等意蕴。“仁”者,二人也,标示着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仁”最直白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相知相通相爱的共情。不仅如此,从字源学考察,“仁”字中的这个“二”,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仁”表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仁”不仅体现为人伦之道,而且承载着宇宙本体,蕴含着天地之性。以天道立人道,以天性定人性,这就是儒家仁爱观的本体论根据。正是基于“仁”的这一本性,儒家仁爱观蕴含了独特而深刻的人格平等思想。首先,儒家从“四端”“良知”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期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平等。其次,儒家强调“当仁,不让于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人格尊严,可以舍弃生命。在对待他人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将尊重人格作为“仁”的基本内涵。再次,儒家还重视在人格尊重基础上成就他人的主动性,即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实现自我完善,这就将仁爱思想提升到心系苍生、经世济民的高度。儒家仁爱观不是纸上谈兵,不是纯理论思辨,而是一定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体悟践履和生命价值提升中去。因此,儒家特别推崇三个统一。一是知、仁、勇的统一。孔子提出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包含了三者统一的标准,而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达到,所以他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明确表达仁者一定有知、有勇,而知者和勇者不一定有“仁”。二是知与行的统一。孔子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中的“习”就是行,“敬事而信”“事父母”“事君”中的“事”也是行,一个人有没有仁爱之心,别人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仁道修养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行为的点滴之中。知与行的统一,关键在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孔子批评最多的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求“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此,孔子和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的省察工夫,以达到致知、正行的目的。后来到王阳明那里,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明确将知与行统一于一体。三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知、仁、勇统一和知行统一的践履工夫所达到的必然结果。在孔子那里,内圣外王是其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内圣是前提,外王是自然产生的结果,而入仕做官参与实际政治,并不是目的。当孔子回答什么叫从政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在此明确表达了“孝亦为政”的看法。又如樊迟问仁,孔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达到了恭、敬、忠的内修境界,便是无往而不胜的“外王”,就是《中庸》所阐述的“素位而行”,则“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的自由通达境地。(摘编自喻立平《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材料二:记者: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度。纵观历史,即便国家强大时也没有侵略别国;立足当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仁爱思想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什么影响?谢茂松:仁爱的文明原理使得中国无论国力强大或弱小,始终尊重基于各自不同特性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发展,“君子以同而异”,表明中华文明重视相反相成、相互之间的融合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民族大融合,而没有引起过一次文明的冲突,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华文明强调王道以德服人,仁者以大事小。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原则,马列主义的原则,是不允许侵略的”,“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能拥有幸福安宁的生活。”这清晰阐释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对外交往原则与仁爱思想是高度契合的。记者: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正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核心。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其中就有仁爱思想的影响。讲仁爱可以为我们平衡处理主权国家与全人类利益之间的矛盾带来何种启示?谢茂松:仁爱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当今世界国家间关系的理解。“克己复礼为仁”,仁体现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治国就是处理国家利益,平天下就是处理人类共同利益,“明明德于天下”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中华文明的文化价值以一字概括为“仁”,以二字概括则为“仁义”,仁与义之间构成张力关系。“利者,义之和也”,面对主权国家与全人类利益之间的矛盾,首先要讲主权国家利益,不讲主权国家利益就是空想的政治浪漫主义,不能持久。“利者,义之和也”,意味着不能只顾本国利益而追求零和博弈的利益最大化,要合理照顾到各方利益,使各方利益皆得其宜而成为利益共同体。全人类利益不是抽象的,各方利益皆得其宜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机地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全人类利益。(摘编自谢茂松《仁爱观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要从“四端”“良知”出发,推己及人,以达到社会平等的目的。B.儒家的仁爱观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和实践,不能仅仅依靠纯理论思辨。C.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了知、仁、勇统一和知行统一,就能达成内圣与外王的统一。D.中国一直坚持尊重不同特性、独立自主发展的原则,这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圣与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如果能提升内在道德的修养,就可以达到无往而不胜的外王境界。B.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民族大融合而没有引起文明冲突或宗教战争,这是因为中华文明重视民族间的融合发展。C.毛泽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都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这与仁爱思想是高度契合的。D.在处理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时,中国虽然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最为看重的是主权国家利益。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知与行统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礼记》)D.“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4.材料一第四段多处运用引用论证,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5.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我们如何运用仁爱观有效应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虚土(节选)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忙人让地上变得乱糟糟,他们安静不下来,忙乱的脚步把地上的尘土踩起来,满天飞扬。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他觉得,名字是一个符号,如果没有名字就像草一样。我们把一团草都叫做草,把一群羊都叫羊,没有为每个单独的羊起名字,所以一群羊还是羊。但是,人不一样啊!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地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已经过去五十年了,冯三仍觉得别人叫的名字不是自己的。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王五爷说这话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一片薄光照着虚土庄,沙漠和远山一样清晰。金色沙丘涌向天边,银白的麦子,穗挨着穗簇拥到村庄。要不是院墙和门挡住,要不是横在路边的木头挡住,麦子会一直长上锅头和炕,长上房。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一如鲁迅笔下的鲁镇和未庄,这样的写法将现实与虚幻交织,深化了主题意蕴。B.小说通过比喻将人的名字比作生铁,形象地描绘了名字被叫响时焕发的活力和被遗忘后的沉寂,引人深思。C.小说将名字的寂寞与“名字下的人”的忙碌形成对比,突出了乡村劳作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冯三的故事作铺垫。D.小说以冯三的名字为线索,探讨了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社会落后现状的批判。7.小说中对“名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提到“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这里的“正经名字”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的名字。B.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所以坚决不叫冯三的大名,处处提防戒备,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C.小说写到“一直往前走”,路尽头的墙上“写着你的名字”,寓示着只有走出虚土庄,才能走出封闭,拥有真正的名字。D.小说结尾处提到“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名字的“埋没”暗示了乡村社会中个体价值被忽视。8.请结合文本内容,梳理并分析冯三对自己大名态度的变化过程。9.小说中的虚土庄与《百年孤独》的马孔多小镇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呈现出特定的“荒诞色彩”与“孤独体验”,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②。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孅(xiān),通“纤”,细小。②渫(xiè),流通。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击E罢F夫羸老易子G而咬其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同“无”,没有,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意思不相同。B.贼,危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用法相同。C.贵,以……为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的“膏”用法不相同。D.劝,鼓励、勉励,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一定要让百姓积贮粮食,从事农业生产,这与晁错“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的观点类似。B.贾谊指出当时社会过度奢侈的风气一日日滋长,导致了朝廷出卖爵位,百姓出卖儿女的局面出现。C.晁错认为珠玉金银轻便小巧容易收藏,而粟米收获虽耗时耗力,却事关百姓温饱,因此明君要“贵粟”。D.晁错认为“以粟为赏罚”,可以让富人交纳粮食得到爵位,贫民减轻赋税,这就是“损有余补不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2)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14.两则材料都对西汉经济建设提出建议,但论述的重点却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解连环·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②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注]①张炎:南宋词人,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谩:同“漫”,徒然。长门:汉武帝时冷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怅”“恍然”等词,呼应题中“孤”字,写出孤雁之遭际,也暗示词人困顿惆怅的心境。B.“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二句,孤雁目光所到之处,枯草平沙,该画面营造出寂寥空阔的意境。C.下阕侧重虚写,“想”“怕”二字,蕴含着孤雁既期待见面,却又怕至时无法相见的复杂之情。D.该词构思精巧、体物细腻,对孤雁的刻画,可谓寄意深微,象征着词人对远方朋友的无尽相思。16.本词用了汉朝时期苏武、陈皇后的典故,请找出词中与这两个典故有关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两句话既强调了榜样的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高度肯定了《离骚》在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意义。(3)在古典诗词中,以“白发”表示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句子有“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立冬之后,寒意渐深,我们迎来了小雪、大雪两个节气。小雪和大雪的命名反映了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愈发活跃的冷空气在这段时间里使降水逐渐增多且气温显著下降。所谓“瑞雪兆丰年”,小雪与大雪时节的降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首先,(甲),减轻次年的病虫害,俗语有“小雪大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撤”的说法。同时,覆盖在地表的积雪对于深层土壤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胶东一带农谚有道“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①此时田间冬小麦已然抽出麦苗,②仿佛给它们盖上了厚厚的棉被。③此外,④不仅融化的雪水能够为春耕的作物提供水分,⑤还能够为土壤提供营养含量远高于雨水的氮肥。在天地肃杀、万物凋敝的冬日,厚厚的积雪之下却蕴藏了无限生意。冬日的雪不仅守护着田间作物,(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周密《武林旧事》也记载了杭州城中王室赏雪的情景:“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玩赏。”可见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