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3.学习《蒹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领会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研究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作者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统上认为是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周朝建立后,以“礼乐制度”治国,诗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作品多用于祭祀、宴饮、外交等场合,承担着“观风俗、知得失”的政治功能。

周王室通过“采诗”制度(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歌谣)和“献诗”制度(贵族向王室进献诗作),广泛搜集各地诗歌,最终由乐官整理成集。文学常识——《诗经》《诗经》涵盖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计305首,诗经从体裁与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赋比兴三部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为西周后期的作品,以民歌为主;《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则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的手法上分为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打比方,兴是用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说的内容。这些手法在《诗经》中广泛应用,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诵读诗词品读诗词了解诗句意思朗读课文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意象的多重解读“伊人”:可解读为贤才、理想、爱情或某种精神境界,其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赋予诗歌开放性的哲理意蕴。

“水”与“路”:既是自然阻隔,也是人生困境的隐喻,如《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知识链接译文注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从: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宛:宛然,好像。译文注释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晞(xī):干。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坻(chí):水中的沙滩。译文注释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沙滩。整体感知赏析诗词掌握诗词技巧、审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分层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茂密的芦苇(“苍苍”)与凝结成霜的白露开篇,点明秋日清晨的萧瑟清冷。“霜”的意象既暗示时间(寒秋黎明),又隐喻情感之冷寂与阻隔之坚硬。

“在水一方”:伊人首次出现于水对岸,位置明确却遥不可及,奠定全诗“可望不可即”的基调。

“宛在水中央”:虚实相生,“宛”(仿佛)字暗示伊人似真似幻,空间位置模糊化,强化追寻的虚幻感。

“溯洄”“溯游”: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双重尝试,却皆因“道阻且长”而失败,揭示追寻的艰难与无解。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分层赏析“萋萋”:芦苇由“苍苍”的苍茫转为繁茂柔婉,暗含情感从冷寂转向怅惘。

“未晞”:白露开始消融却未干,时间从清晨向白昼过渡,暗示追寻的延续与希望的渺茫。

“在水之湄”:伊人从“水一方”移至水草交接处(“湄”),距离似乎拉近,实则仍是虚影。

“宛在水中坻”:伊人仿佛立于水中小洲(“坻”),位置更具体却仍不可触及,空间阻隔从平面转向立体。

“道阻且跻”:道路从“长”变为“跻”(陡峭难攀),困境从单纯的距离延伸至物理阻力的增强,象征现实阻碍的复杂性。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分层赏析“采采”:芦苇从“苍苍”“萋萋”转为鲜明繁盛,反衬追寻者心境的焦灼与失落。

“未已”:白露残留未干,时间趋于停滞,暗示追寻已至极限却仍无果,徒留永恒的怅惘。

“在水之涘”:伊人移至水边(“涘”),看似近在咫尺,却仍隔水相望,空间阻隔从“一方”“湄”到“涘”,愈近愈显虚幻。

“宛在水中沚”:伊人最终似立于水边小洲(“沚”),位置更加清晰却依旧不可触及,虚实矛盾达到顶点。

“道阻且右”:道路从“长”“跻”变为迂回曲折(“右”通“迂”),象征现实困境的不可预测与命运的荒诞性。

《蒹葭》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问题探究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冷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诗歌呈现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蒹葭和白露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伊人”的追求与求而不得的惆怅,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景物的变化(如“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反映了诗人追寻的漫长与执着。蒹葭和白露的变化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难以企及,增添了哲理意味。《蒹葭》用重章叠句的方法有什么作用?问题探究通过反复吟唱,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被不断加深,情感表达更为强烈。重章叠句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音乐性。反复出现的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进一步渲染了朦胧、清冷的氛围,强化了诗歌的意境。通过反复咏叹,诗歌的主题——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阻隔——被不断凸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重复中,细节的变化(如“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诗人情感的深化,增添了动态感。《蒹葭》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问题探究主人公不断追寻“伊人”,尽管路途艰难、目标渺茫,仍坚持不懈,体现了对理想或爱情的执着。主人公的追寻充满深情,求而不得的惆怅与渴望交织,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追寻过程中,主人公始终独自一人,面对“道阻且长”的困境,显得孤独而迷茫。尽管“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并未放弃,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伊人”似真似幻,仿佛象征某种理想或美好,主人公的追寻带有理想化色彩,超越了现实。主人公的追寻不仅是对爱情的追求,也隐喻对人生理想的探索,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蒹葭》中“伊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问题探究“伊人”的形象具有多义性,既可理解为具体的心上人,也可象征理想、抱负或某种精神追求,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伊人”是一个朦胧、高洁、难以企及的形象,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理想与美好的象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多义性。课堂小结诗词写作特色、主旨总结重章叠句,层层递进‌三章结构相似,仅替换“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长—跻—右”等词,既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又通过时间推移(霜降→露融→露未干)和空间转换(长路→险坡→迂回),深化追寻的艰辛与执著。写作特色虚实相生的意境‌“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伊人”始终处于虚实之间,似真似幻。这种“朦胧美”与《庄子》中“恍兮惚兮”的哲思相通,成为后世“意境说”的源头之一。双声叠韵的语言美“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等叠词既摹状景物,又通过音韵的绵延感强化了怅惘情绪,与《诗经·周南·桃夭》中“灼灼其华”的明快形成鲜明对比。写作特色诗歌主旨《蒹葭》是一首抒发对爱慕对象追求无果后惆怅与苦闷的情歌,它创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以朦胧唯美的意境、深沉含蓄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即”美学的典范■诗经中的著名佳句课外积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桃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国风·卫风·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逢,适我愿兮。——《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诗经》对诗歌流派的影响知识拓展【汉乐府】汉乐府继承《诗经》民歌传统,关注社会现实(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建安文学】建安诗人(如曹操、曹植)继承《诗经》四言形式与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直接继承《诗经》讽喻传统。【宋词】宋词(如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如梦令》)继承《诗经》婉约抒情风格。背诵本文并默写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自己对《蒹葭》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300字)课后作业课堂检测课堂内容检测查漏补缺根据课文完成默写。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蒹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