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演示]探究实验[讨论]: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归纳小结]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思考]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思考、讨论: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观察实验需要达到着火点需要氧气需要氧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思考、回答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演示]实验7-1[小结]灭火的原理[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讨论]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作业]习题7板书设计课题1燃烧和灭火①是可燃物;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①可燃物与助燃物;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三、易燃物和易爆物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③隔绝空气(或氧气)篇二: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难点】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跟踪练习】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A.pH=14B.pH=7C.pH=1D.pH=0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小组讨论】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教师点拨】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跟踪练习】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自主练习】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跟踪练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当堂训练】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篇三: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篇三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教学工具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二、实验探究1、燃烧的条件。[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投影)(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灾火事例┃—,方法┃┣━━━━━━━╋━━━━━━━┫┃1.┃┃┣━━━━━━━╋━━━━━━━┫┃2.┃┃┣━━━━━━━╋━━━━━━━┫┃3.┃┃┣━━━━━━━╋━━━━━━━┫┃4.┃┃┣━━━━━━━╋━━━━━━━┫┃5.┃┃┗━━━━━━━┻━━━━━━━┛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小结](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小结](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课后小结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篇四: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篇四铁的性质【教学目的】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试管【教学过程】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一、铁的物理性质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二、铁的化学性质1、铁与氧气的反应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演示:演示实验6-1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篇五:九年级上化学教案篇五1、内容和进度:完成2-1脂肪烃一节的教学第1课时:烷烃第2课时:烯烃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第4课时:习题讲解2、重点和难点突破教学重点:1、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附导学案:2-1脂肪烃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烷烃、烯烃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2、了解乙炔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3、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存在条件和脂肪烃的来源二、预习内容(一)、烷烃和烯烃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结合成,碳原子剩余的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2、烷烃和烯烃(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的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2)(3)(3)顺反异构的概念(二)乙炔1、乙炔的分子式,最简式,结构简式2、电石遇水产生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3、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4、乙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炔烃典型的化学性质有(1)(2)(3)(三)脂肪烃的来源根据课本p35页【学与问】,阅读课本p34~35,完成下表:石油工艺的比较:工艺原理所得主要产品或目的分馏常压分馏利用各组分的_______不同石油气,_______,,减压分馏利用在减压时,_____降低,从而达到分离_______目的催化裂化将重油(石蜡)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将________断裂________.提高汽油的产量裂解又称______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成_________催化重整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烃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学习重难点: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二、学习过程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阅读p28思考和交流思考;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相对密度逐渐;(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的烃,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他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c)烷烃的相对密度水的密度。(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2)反应式2、烯烃的化学性质(1)燃烧篇六: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篇六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能力目标: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教学建议要求学生了解: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教学设计示例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白话文baihua…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板书: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讨论: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思考: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小结:板书:二、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实验:白磷的自燃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堂练习: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A)需要点燃(B)很剧烈(C)放出大量的热(D)属于氧化反应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A)冷水中(B)氧气中(C)空气中(D)煤油中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答案:1.D;2.D;3.A;4.C板书: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燃烧的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二、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探究活动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实验步骤及现象1、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2、用明矾做防火纸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3、防火木材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篇七: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七《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品展览租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外墙涂料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 设计院绩效奖金发放细则解读
-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 2025年区域性物流枢纽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健康管理应用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社区健康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应用促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工作人员招聘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淤地坝知识培训课件
- 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徐志摩的诗课件
- 五年级上册体育全册教案(2025-2026学年)(表格式)
- GB/T 46225-2025柔性多孔聚合物材料层压用聚氨酯泡沫规范
- 2025年日照盐粮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学年第一学期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文言文详解:《宋史·陈兢传》、王夫之《宋论》
- 2025年农村会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浙江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江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