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皖江名校高三语文二月联考作文导写:“神话中的民族精神”_第1页
2025年皖江名校高三语文二月联考作文导写:“神话中的民族精神”_第2页
2025年皖江名校高三语文二月联考作文导写:“神话中的民族精神”_第3页
2025年皖江名校高三语文二月联考作文导写:“神话中的民族精神”_第4页
2025年皖江名校高三语文二月联考作文导写:“神话中的民族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江名校二月联考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说:“在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在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摩擦出来的!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在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民族的精神烙印;同样,中国神话故事也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材料开篇通过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的讲座内容,呈现了不同文化中关于“火”“洪水”“太阳”的神话差异。在西方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或普罗米修斯偷来的,面对末日洪水人们躲进诺亚方舟;而在中国神话中,火是钻木取火而来,祖先战胜了洪水,还有人敢于挑战太阳神,如夸父逐日。这一系列对比,突出了中国神话的独特之处。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神话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的主动抗争精神,不依赖外力,靠自身努力去创造、去征服。无论是钻木取火的坚韧,还是战胜洪水的无畏,亦或是挑战太阳神的勇气,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民族特质。这些神话故事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内核,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立意方向1.强调抗争与奋斗精神:以中国神话中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抗争为切入点,论述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凭借这种抗争与奋斗精神,一次次战胜困难,推动民族不断前进。如古代人民抵御外敌入侵、治理黄河水患等,现代在科技领域突破封锁、在体育赛场上拼搏争光等。2.突出自主创造精神:围绕钻木取火等神话,阐述中华民族的自主创造传统。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创新,如5G技术、高铁建设等,展现中国人民不依赖他人,凭借自身智慧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3.阐述探索与勇气精神:以夸父逐日等挑战权威的神话故事为依据,探讨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学术研究、思想解放等领域,中国人不断突破传统,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行文思路1标题:燧石破天照山河,自主求索志愈坚

分论点: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中国神话以燧人氏钻木取火彰显“人定胜天”的创造意志,体现中华民族摆脱依赖、自立自强的精神底色。

2.从避难到征服的超越,中国人直面困境、改造自然的斗争哲学,神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3.从敬畏到挑战的升华,神话中的民族精神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成为后世探索未知、突破极限的精神火种。

行文思路2标题:乐观精神战苦难,千秋功业共担当

分论点:

1.在绝望中播种希望,洪水肆虐时西方选择方舟避难,神话里的民族精神是体现中国人“绝境求生”的乐观信念。

2.以微小之力抗争永恒,中华民族面对自然伟力时永不言弃的韧性,神话是烛照历史的缩影。

3.苦难铸就精神丰碑,民族精神里的担当,将苦难升华为崇高使命,铸就民族精神不朽的丰碑。

01例文1

抗争:刻在华夏血脉里的文明密码当奥林匹斯山的神明高居云端俯视人间,当耶和华的荣光笼罩着诺亚方舟里的羔羊,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先民们正用龟甲兽骨刻下最原始的精神图腾。中国神话中,没有神赐的火种,只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星火;没有逃避洪水的方舟,只有大禹劈开龙门的巨斧;没有臣服于烈日的神仆,只有夸父逐日的执着。这些神话密码里,藏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基因。翻开《山海经》,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流淌着最真实的精神血脉。精卫衔微木以填沧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灾难的废墟中转化为千万志愿者用双手刨开瓦砾的坚持;愚公移山的寓言里“子子孙孙无穷匮”的誓言,化作了塞罕坝三代人将黄沙变绿洲的奇迹。从大禹治水到红旗渠开山,从夸父逐日到嫦娥探月,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在华夏大地上薪火相传。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静静伫立了两千多年,将暴烈的岷江水化作滋润成都平原的甘露。李冰父子没有祈求河神息怒,而是用竹笼卵石构建起人类最早的生态水利工程。这种“制天命而用之”的智慧,在今天的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依然闪耀:工程师们不向伶仃洋的惊涛骇浪低头,用33节沉管在汪洋中铺设钢铁长龙,让天堑变通途。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飞天衣袂飘飘冲破云霄的姿态,恰似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剪影。当阿波罗计划带着美苏争霸的硝烟落幕,“嫦娥”“玉兔”却载着“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诗意,在月背留下中国足迹。从“天问”叩击火星到“羲和”逐日巡天,这些现代神话的书写者,正以夸父般的执着续写着文明的新篇章。神话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胎儿期形态,但中华民族从未将自己的精神困在神话时代。当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依然指向苍穹,贵州山坳里的“中国天眼”已能捕捉137亿光年外的电磁波。从钻木取火到可控核聚变的“人造太阳”,从大禹开山到南海造岛的“沧海桑田”,这个民族始终相信:比神明更伟大的,是人在抗争中迸发的文明光芒。02例文2

自强不息中华魂,勤劳勇毅中国人在极其遥远的时代,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福世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羿射日拯救苍生,几乎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泰坦神普罗米修斯因盗火给人类被宙斯折磨忍受鹫鹰啄食,诺亚与家人在灾难来临前躲在神赐予的诺亚方舟,西方神话永远臣服于太阳……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更寄希望于神,东方则更注重人本身。也许,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是自己民族的精神烙印,中国神话告诉我们自强不息铸就中华魂,勤劳勇毅彰显中国精神。不寄希望于神的恩赐,中华民族精神更肯定自强不息、奋力创造。我始终觉得“神”是人美好的精神寄托,也许终究是一种溯源与皈依。也许神在我们精神世界里的“存在”能带来莫大的安慰,但中国神话教会我们看见神性的同时更要看见人性。要进一步肯定人的自强不息与奋力创造。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都是一种悲壮的“失败”,但也是一种伟大的“胜利”,他们和钻木取火一样,都是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依赖神明的底层逻辑彰显,这正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注解之一。当灾难来临,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味妥协躲避,而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我们从未幻想过诺亚方舟的存在,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陶翁笔下的桃花源不也是一种躲避?避秦时乱当然是桃花源世界的事实,但何尝不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活方式的期许?这并不是整个民族的消极避世,而是黑暗政治下的微茫希望。面对全球疫情的态度,中华民族和西方世界几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西方过早全体免疫消极抵抗和坚决扛疫的差距天壤之别,死伤数据高下立判,中华民族迎难而上,成为全球防疫典范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绝对力量面前不轻易臣服,中华民族精神勇敢亮剑,敢于挑战,勇于抗争。中华民族没有一味崇拜超自然现象,没有一直匍匐在太阳“神”的脚下,我们的先民们让后羿射日,让女娲补天,让孙猴子打上九十九重天,让愚公把太行王屋挖走……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品质对人类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勇敢与勤奋。正是中华民族敢于向强权亮剑的勇毅,面对千难万险凿山开河的勤奋,才有了如今大美的中国。自强不息中华魂,勤劳勇毅中国人。先民教会我们的,正是整个人类都应捍卫和传扬的自强、勇毅与勤奋的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将此铭记于心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如此美好振奋的时代续写一个又一个新的神话。03例文三

燧人薪火映山河夸父逐日志未休人工智能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十年漂泊终归故土;印度神话里,摩诃婆罗多兄弟相残争夺王位。当西方神话在命运轮回中哀叹时,华夏先民早已攥紧手中的燧石,在寒夜中敲打出文明的第一簇星火。这团由燧人氏点燃的原始火焰,穿越五千年的时空,依然在故宫的琉璃瓦上跳跃,照亮着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会说话,却在静默中诉说着先民征服自然的勇气。大禹治水的传说里,没有挪亚方舟的侥幸逃生,只有父子相传十三载的接力治水。他手执耒耜丈量九州,身披蓑衣疏导江河,将滔天洪水驯服成润泽万物的春水。这种"道法自然"的智慧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以柔克刚的东方哲学在神话中的具象化。正如《淮南子》所言:"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在顺应规律中展现人类的伟力。长江流域的先民们不会建造巴别塔,却用二十四节气的歌谣编织出农耕文明的密码。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里,每一种植物的苦辛都化作救世的良药;嫘祖缫丝的传说中,蚕茧抽丝的轨迹勾勒出丝绸之路的雏形。这些神话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远古图景,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生存智慧。当希腊人在奥林匹亚山上祭祀宙斯时,我们的祖先已在田间地头播撒五谷,用双手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手持莲华,却在千年风沙中始终保持着向上的姿态。夸父追逐太阳的脚步虽然停留在逐日的途中,但他倒下的身躯化作桃林,为后来者留下甘霖。精卫填海的执着与愚公移山的信念,在《山海经》的字里行间凝结成民族精神的基因链。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传承,让张衡发明地动仪丈量天地,让郑和七下西洋劈波斩浪,直至今天嫦娥探月揭开宇宙的面纱。当三星堆金杖的纹路与黄河泥塑的陶俑在博物馆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器物之美,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微光,到大禹治水的浩荡长歌,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精神如同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既深邃厚重又充满生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阅读资料中国神话与中国精神田兆(北京日报)《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已大大提升,对于神话作为文化源头的地位的认识也提高了。中国神话中的抗争精神被张扬出来,这改变了世人对于中国文化中庸平和的印象,凸显了中国文化生机勃勃的形象。毛泽东树立了中国神话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在中共党内,对于中国神话中英雄主义的崇尚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早在1931年,他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就写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自己加了一个注释,列出来《淮南子·天文训》《国语·周语》和《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关于共工的神话故事,三种叙事,价值观不同,他说:“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毛泽东的词句是对抗争者的颂扬,是峥嵘岁月中的理想主义情怀,树立了革命有理、抗争必胜的信心。他的其他不少诗篇也充满了神话意象,如尧舜神话、月神嫦娥神话、白云黄鹤神话、龟蛇二将神话、巫山神女神话、瘟神神话、湘妃神话、西游神话等。在一定程度上,毛泽东诗词的感染力与其中厚重的神话意象是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弘扬神话精神的代表作,就是对愚公移山神话的诠释和解读。他在抗大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希望大家明白抗战是持久战,要学习愚公,子子孙孙打下去。在中共七大等多个场合,他都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愚公移山》这篇讲话中,他不仅以通俗的语言重述了愚公移山的神话,并且将愚公移山的故事与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现实事业结合在一起。愚公移山故事出自魏晋时期的《列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十分有限,传播面是比较窄的,民间主要流传在河南、山西等地,没有构成全国性影响。今天愚公移山有这样大的影响力,与《愚公移山》一文有关。毛泽东创造性地弘扬愚公移山神话的抗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个中国神话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具有独特价值。在过去的神话研究中,总是存在着误区,认为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差一大截,认为中国神话是残篇断简,而希腊神话长篇大论。这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神话低人一等,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那正是中国的晚清时期。所以那些故事,很难说就是希腊神话的本来面目。而中国的神话研究,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那不是正宗的神话。研究者对于千年前的文献,如《汉武故事》《搜神记》《列仙传》中那些完整的描述,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担心那不是原始神话,事实上那是货真价实的神话。而在施瓦布前几百年的明代,中国作家周游的《开辟演义》,要算故事完整、情节波澜起伏的神话读本了。如果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作品。所以,今天如何看待神话的文本,是需要观念变革的,是需要公平和理性的态度的。已经有很多人怀疑希腊神话的真实性,认为那是近代的伪造,因为考古中很少发现那些神话的遗存;而中国神话有大量的史前文物,在汉代更有系统的文物遗存,甲骨文、金文都有相关语言文字叙事。因此,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古代长篇巨制的神话叙事很多,关键是我们选择哪些作为主导型神话叙事文本来传承传播的问题。同样是关于火的神话,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神话总是被认为比燧人氏钻木取火神话的地位高。可是,钻燧起火,或者钻木取火是一项科学发明呢!与盗火相比,不要说高低,至少是具有同等意义的。与希腊神话一比,就会发现中国神话的独特价值。大禹治水神话的那种奉献公众的牺牲精神,那种建立九州文化格局的开拓精神,那种治理水患的科学意识,都是崇高的,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中国神话具有“抗争”精神,这是中国崛起的一种精神力量。神话不单纯是原始社会的特产,更是人类理想主义的作品,标识着现代人的精神路径,现代中国人至今还在为实现两千年前嫦娥奔月的神话而奋斗。中国神话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与现代性契合度很高。比如,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中国的神话人物之所以成为神话的原因之一。伏羲发明舟船,黄帝发明车辆,女娲发明笙簧,他们都是圣人神人,所以中国古人把工匠称为“圣人之作”。中国神话不仅赞扬工匠,许多记录神话故事的作品,本身也是杰出工匠精神的体现。中国神话具有“抗争”精神,这是中国崛起的一种精神力量。但同时,中国神话也具有包容谦让、共赢共荣的精神。把中国神话的主体精神片面解读为“抗争”,容易引起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化的误解。中国文化是多元的,面对山岳,除了抗争,也有敬畏、崇拜。中华民族的祖先,其业绩多与山岳有关,比如关于黄帝,《史记》这样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盟会,这次盟会就发生在山上。山岳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因此是朝拜之地。二十世纪前期,愚公移山故事的弘扬富有时代感,而二十世纪后期,愚公移山故事讲述改造自然,就有陷入单一化之嫌,没有理解中国山岳神话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今天我们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应该回到坚韧不拔的品格传承上来,回到传承不畏强暴,挺直民族脊梁的气概方面来。中国神话是中国优秀民主传统的呈现。尧舜禹禅让的神话故事,强调公正,选贤授能,而不是把公权力当作私产,呈现出浓厚的民主氛围。这也是中国精神中被遮蔽的部分:民主传统。此外,舜是一个孝子,很多的情况下,他是一个逆来顺受者。舜的母亲早亡,父亲娶来后母,生下弟弟,其父、其后母、其弟合起来虐待他,谋划着伤害他,可是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对于父亲和后母的孝敬,改变不了他对于弟弟的爱。他后来成为中国圣人的代表,也是“二十四孝”故事的第一个:孝感天地。神灵伸手救助舜,大象来帮助他耕地,禽鸟飞来帮他除草。这样的神话,体现出天地对于孝行的赞许。舜的家人后来都被感动了,其弟参与了舜的农耕活动,一家人成了孝悌的典范。所以说中国精神中柔顺与坚韧的一面,同样是非常迷人的。尧去世后,舜料理了丧事,并没有急着去接班掌权,而是退避三舍,让尧的孩子丹朱去执政。但是老百姓办事都去找舜,不找丹朱。这样丹朱也感觉自己不适合掌管联盟大权,便到南方开拓,成为南方很多族群的祖先。丹朱的逊让是值得赞美的,逊让也是一种开拓,没有逊让,丹朱就不会成为南方的开拓者。帝尧的让,帝舜的让,丹朱的让,成了一种高贵的中国精神,中国人面对权与利的时候,不是无原则地争夺,而是充满敬畏,让贤者担当。吴地古老神话传说中的开拓者吴太伯,没有留在西部老家,而是将王位让给弟弟,开辟了东南的大好河山。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用朴素的话语讲述出的博大的神话情怀。中国神话以博大拥抱世界,以文明与文德应对四方。“礼让”是儒家重要的行为传统之一,温良恭俭让,没有一样不是和谐亲善的。今天,“礼让”也成为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之一,比如交通中“礼让三先”。而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人为了钱财,做出罔顾廉耻与亲情的举动,表达不当的言论,这一切都是自我至上、钱财至上带来的社会不和谐。在家庭生活中,传承帝舜神话故事中的和谐精神,对于建设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稳定社会根基,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在重述神话时,一方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在神话传述中开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此我们需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神话进行一次系统整理,体现出中国神话精神的统一性与多元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相适应,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的节奏相适应。中国神话有抗争,也有礼让;有拒斥,也有包容。中国神话以自己的博大拥抱世界,以自己的文明与文德应对四方。(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独特的民族性,才具世界性文汇报2025-02-2310:01作者:黄国荣提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灿烂文化,人们都会说汉字、儒释道墨法、四大发明、《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源头,不是中华文化的根。人们忽略了一个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即支撑、铸就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基因。基因决定生命力,没有强盛生存力的基因,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人的基因,除生命的遗传基因外,还有一个铸就灵魂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不可战胜,是由其精神基因所决定。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抗争、不屈、自强。这六个字的基因,是哪里来的?是中国神话所赋予,这六个字也是所有中国神话共同的主题。它完全优异于世界其他民族而独具,是中国神话所传达的精神内核。火,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也是人类由猿进化成人的重要因素。有了火,原始人才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进入文明生活;有了火,世界才有了光明;有了火,人类才有了冶炼工业。火是怎么来的呢?在西方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在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的是普罗米修斯大神从天上偷来的;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钻木取火》中,火是燧人氏用自己的双手,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钻木摩擦获得。再说水。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同时,水又可以成为毁灭世界的天灾。史前人类经历了洪水的灭顶之灾。面对洪水给人类带来的世界末日,怎么办?《圣经》里写到,因人世间充满罪恶,上帝后悔造物,要将人类一举毁灭。上帝觉得唯有诺亚是讲道义的人,上帝将制造方舟的方法传授给诺亚,让他造方舟带一家人逃避,并让他带上世间其他一公一母的活物,以确保未来自然界平衡。上帝下了40天暴雨,让洪水在地上泛滥150天,除“诺亚方舟”里诺亚一家和所带活物外,一切生命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面对洪水,只能靠上帝赐予的“诺亚方舟”拯救人类与世界。我们中国人是怎么应对洪水的呢?《大禹治水》写了夏朝开国君主禹,面对肆虐人间的洪水,不是选择逃避。他带领百姓用智慧和力量与水灾抗争,与灾难斗争,最后战胜洪水。西方人面对洪水的生存之路是,祈祷上帝,靠“诺亚方舟”逃命;我们的祖先面对洪水,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战胜它,降服它,让它为人类所用。关于水,我们的神话还有《精卫填海》。一个女孩被大海淹死,她复活,化作一只鸟,她要靠自己的嘴衔东西把海填平,再不让这种悲剧发生。这是什么精神?再说太阳。太阳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重要神灵,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赫利俄斯是高大英俊潇洒的神灵;古埃及把太阳神拉视为众神之王;连古印度都把太阳神苏利耶奉为创造万物的神明。在部落时代,太阳神在西方人观念中象征着绝对的王权和神圣的统治,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西方人对太阳神只会顶礼膜拜,只会听命。在我们中国的神话里,太阳同样可以征服。《后羿射日》,天上有十个太阳,太热,后羿射掉九个,留下一个。《夸父追日》,夸父担心太阳从海面落下去之后,不再升起,去追赶,不让太阳落山。西方人笑夸父不自量力,他们就没有,也不会想到,这是人面对困难挑战应有的勇气和意志。在中华民族的观念里,世界上任何灾难,任何貌似不可战胜的东西,都是可以战胜的。哪怕天塌下来,也可以去补。《女娲补天》的壮举,只怕西方人做梦都不敢想。假如有一座山挡在家门口,西方人的观念肯定是选择搬家。显而易见,搬家是最轻松最简便的选择。我们的神话《愚公移山》,却是要把山搬走。愚公认为,他一个人一辈子搬不掉,但子孙可以接着搬,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会有一天把山搬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存精神。东西方文化精神内核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别,是逃避与抗争的差别,是知难而退和知难而进的差别,是听天由命与自立自强的差别。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些神话,就是要教育中华儿女从小树立起抗争、不屈、自强的精神意志。为什么说中国神话赋予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基因?神话不是某一个人创作,也不是哪一位先贤圣人所著,更不是哪一位帝王组织撰写。中国的神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至夏朝建立之前,是在文字创造之前产生。中国的神话不只是说神,而是赞誉人的史诗,是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表达人征服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愿望,是民众集体创造,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传颂传承下来。之所以称神话赋予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基因,中国的神话都是同一个主题,宣扬人的抗争不屈与自强精神,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故事告诉后代,人要生存,必须与自然、与灾难、与困难抗争;抗争可以输,可以失败,但不能屈服;最强大的东西,都可以战胜;战胜天灾人祸,不是靠天,不是靠神,是靠自己。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凭着勇于抗争、永不屈服、自立自强这个精神基因,代代相传,改造自然,创造世界,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不可战胜。这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与灿烂所在。公众号上有人拿国内名作家与旅居海外的中国作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做比较,说海外中国作家之所以比国内名家影响大得多,主要是海外作家研究了西方哲学,也就是说其作品已经渗透了西方哲学。这就带来一个疑问,他们是在为谁写作?为中国读者写作?还是为西方读者写作?还有一个疑问,为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把西方哲学思想赋予作品中的中国人,那么这个人物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假如写的是中国人,他还能像中国人吗?我还看到,有人在批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观点,说这是“以朽为刚,以畸为美,酸腐落伍,变态愚昧,实实地反文明。”按这种说法,没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又来了疑问,古今中外,存不存在没有具体民族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个疑问,假如文学作品不管是哪个国家写哪个民族的,都去掉民族性,那么世界文学便只有一种风格——去民族性,去国度,这现实吗?我非常赞同作家应该拿一点时间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些深入的学习研究。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除了神话之外,儒、释、道、墨、法,充满着哲学思想,孔子的《论语》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老子的《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是中国的古典哲学。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要写出具有民族性特色的作品,怕是很难,所写的作品,或许是符号化人物,或许是贴满各种标签的概念文学。(作者系作家)论神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中国民族文学网发布日期:2024-08-27

作者:王宪昭摘要:各民族神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不仅产生时间早,而且记忆内容具有纪实性、多元性、连续性与经典性等特征,为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认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了重要文本参考。同时,神话传承的多形态、多渠道又增强了传统文化记忆的互补性和大众化,并在创新与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文化记忆的体系性。在中华现代文明建设中,可以通过神话记忆与传承更好地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并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作出贡献。关键词:神话;传统文化;文化记忆;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1)如何全面寻找和科学阐释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神话可以作为一类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不仅可以基于神话在万年左右的石器时代已广泛产生的客观事实,而且也与神话对社会综合性文化的丰富记忆与持续传承具有密切关系。无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还是对中华古老文明的深入探源,都不能忽视对神话记忆功能与传承特性的研究。一、神话是传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神话的界定会有所不同,但存在许多基本共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般都会认为,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创造与精神产品,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记忆,但神话创作方式中的想象、幻想乃至虚构,并不是历史的虚无,而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直接或曲折的反映,所以不少人把神话看作是人类早期文明的百科全书。(一)神话作为传统文化记忆具有原生性与本真性神话产生的时间是其他任何文化样式难以相比的。人类早期记忆的载体,包括语言、图画、器物、文字等不同类型,这些类型中人类最早的记忆与交流的工具则是语言。研究认为,人类语言产生至今至少有5万年的历史,虽然其记忆与传承的情况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其文化记忆与文化积累功能是不容否认的。语言形成之后,岩画、器物等也可以作为人类记忆的手段,但由于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手段记录的内容极其有限,且需要后人作出相应的推测与阐释。所以说,人类的口头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支撑了古老传统文化的记忆并非过誉之词,而神话则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口头传统的代表。神话不仅被视为无文字史前时期的历史记忆,而且在后世文化传承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神话以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形式描述了无文字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重要社会活动,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同时被保留下来。如关于女娲、西王母、羲和等女性形象的神话中保留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特征,而伏羲、神农、炎黄以及其他男性祖先的叙事中则明显带有父系氏族社会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记录的内容中有很多关乎人类文化的原点,自然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类漫长发展历程中积淀出的群体梦也会通过大量神话得以有效保留下来。在考察人类文化史时,若把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作为人类史前文化发生的标志,将华夏文明的大传统推演到石器时代,那么中华民族万年文化史的记忆就会在神话中得以体现。多数神话研究者认为,尽管神话产生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但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神话却与人类文明曙光出现的时间存在高度契合。有研究认为,从化石资料判断,“在约100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比较进化的猿人,在此相当长的时间后猿人与进化程度更高的智人杂居在一起。约在20万年前,猿人可能已进化成早期智人,在4万至6万年前,进化为晚期智人”(2)。一般认为,晚期智人已与现代人十分接近,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不仅能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还会制造长矛、标枪等渔猎工具,已懂得摩擦生火,用大兽皮等修建简单的房屋,用骨针缝制衣物,并创造出简单的原始艺术。所以说,人类早期文化记忆的神话已滥觞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并非凭空臆断。事实上,许多神话中叙述的人类早期劳动工具、火种、衣食住行等发明,都是这些史前文明的反映。至于文字记忆,与口头神话相比则产生较晚,迄今发现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距今也不过5000多年,我国殷墟发现的可识别的甲骨文其时间为公元前1300多年,并且无论哪种文字,由于其实物载体与书写雕刻的不便,其记录的早期历史文化的范围与细致程度都非常有限,人类更久远、更丰富的古老文明主要是依靠神话记忆得以流传下来。神话之所以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最早记忆且具有本真性,还与其起源解释功能有关。“在原始民族以及许多少数民族中,神话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古老的故事。在他们看来,神话包含的不仅是古老的故事(且多看成历史故事),而且是有关事物起源的道理,不可动摇的信念及言行的规矩等等。”(3)诸如苗族的《古歌》、纳西族的《创世纪》、壮族的《布洛陀》、瑶族的《密洛陀》、彝族的《梅葛》等大量的少数民族创世史诗或具有复合型性质的大型史诗,都往往以神话叙事的形式把民族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融入其中。所以,闻一多敏锐地发现:“夫今人所视为迷信者,即古人之科学,今人所视为神话者,即古人之历史,古代神话之存于今者,其神话色采愈浓,其所含当时之真相亦愈多,此中无所谓荒诞不经,更无所谓作伪也。今所存古代之记载,诚亦有合于今人之历史意义者,然其价值,窃谓亦未必高于神话。盖历史为人类活动之记录,神话则其活动动机之口供。由历史可以知其‘然’,由神话更可以知其‘所以然’也。”(4)人类越是进入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对其自身历史的探源就显得越加重要,从目前人类记忆的遗存而言,要解释人类历史的“所以然”问题,神话则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神话不仅可以作为无文字史前时期的历史记忆,而且在后世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或融入文献,或融入物质文化遗产,或在考古文物、音乐舞蹈、图像绘画、民俗节日等事象中得以体现。尽管神话在传承中难免会发生某些演绎或变化,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人类早期文化记忆之特征,所以有不少神话研究者称神话是人类文化记忆中的起点和原型。(二)神话作为传统文化记忆具有纪实性与多元性神话的具体内容涉猎极广,几乎包含历史、文化、天文地理、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民俗事象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多学科、多门类兼具的特色,因此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在溯源或具体实践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神话叙事联系起来。神话记忆人类历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司马迁撰写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许多关于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记忆大量取材于“三皇五帝”,而作为史前文明时期的“三皇五帝”的记忆均源于无文字时代的神话记忆。《五帝本纪》中描述黄帝的产生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5)这里虽然采用的是写实性记史的笔法,但“生而神灵”一词,很明显带有神话叙事的印记。《殷本纪》中记述殷商的起源时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6)这段历史就是一则典型的感生神话。《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时也使用了神话叙事,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7)显然,这些神话思维与表达在当时并不被人看作是荒诞,如果说上面关于“殷契”的产生反映出殷商时期的“鸟图腾”,那么,汉高祖源于“蛟龙”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表现刘邦是“真龙天子”,但还可以发现,汉朝时期与更早神话时代“三皇五帝”的“龙蛇”图腾存在根脉上的延续,反映出古老华夏民族的龙崇拜与龙图腾。这种艺术性的表达已被当时的民众所广泛接受。神话能够多维度记忆人类古老的文化同样是一个重要特征。神话中对人类多种文化起源和特征的阐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其中包括与生产有关的文化、与生活有关的文化、图腾与崇拜、民间文化、风俗习俗、语言文字、姓氏与命名以及其他常见的文化现象等。这些现象反映在神话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序列,如考察“与生产有关的文化”时,我们就会在神话中找到“采集”“渔猎”“耕种”“饲养”“手工制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或解释。如果再进一步考察神话中关于“耕种”的记忆,则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关于“耕种的产生(农耕的产生)”“耕种产生的原因”“耕种的发明者”“耕种方法(种田方法)”“特定作物的种植”以及“与耕种有关的其他事象”。如果再选择“耕种方法”进行考察,又会发现神话中有大量关于“粮种的来源”“耕种前的准备”“开垦田地”“作物的管理”“作物的收获”“粮种的收藏”等。当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关于同一类耕种情况的叙述往往会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个地区关于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情况的叙述也可能有所区别,但这并不能否认神话关于农业知识、农耕经验的客观性记忆与艺术性表达。这些关于人类生产经验的记忆代代相传,恰恰反映出神话作为传统文化记忆的实用性、重要性和实践性。(三)神话作为传统文化记忆具有连续性和经典性神话记忆内容的丰富性与神话本身的性质与特质具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者明确提出以神话为代表的口头传统叙事属于人类文化大传统,并强调这个“大传统”特指“无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8)。这也为从更大的文化记忆框架内探讨人类文明提供了学理依据。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神话。以往神话研究中曾有不少学者怀疑口传神话作为记忆的可靠性与系统性,只注重从历朝历代传世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寻找神话文本,认为中国神话凤毛麟角,资源匮乏,难成体系,甚至出现一提到神话就“言必称希腊”的误区。这种对于中国神话的虚无主义,既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神话的全貌,也不符合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历史客观事实。中国神话的构成,既包括古代文献神话,也包括至今仍在流传的口头神话以及其他形态神话。我们既要重视汉族神话,也要关注数量巨大的少数民族神话,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很多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智慧都通过口耳相承的神话得以流传积淀。考察中华民族神话的连续性不能仅限于考察有限的古籍文献神话,相反,神话进入文献只是人类产生文字之后的事情,最早也不过三千多年。由于文字记录作为载体的有限性和印刷出版的种种困难,大量的口头知识被高度压缩,如《山海经》的神话人物与记事,都显得极为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神话记忆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但神话的连续性却在口头传统中不断发展延续,如果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关类型或相关主题神话结合起来观察,就不难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与内在体系逻辑,如在多民族或跨地域流传的不同类型的中华民族共同祖先、文化英雄中,我们不仅会发现这些人物塑造非常丰满而生动,带有与时俱进的地方特色,而且会发现这一系列的人物塑造与事件演进会带有明显的关联性,在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性的同时,反映出高度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与高度的文化认同。像多个民族与地区广泛流传的盘古、伏羲、女娲、神农、炎黄神话等,都具有文化祖先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表现这些优秀品质的选材与叙述方面又深深刻记着时代的烙印。若把每一个人物展开起来考察,就会绘制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精彩画卷,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跨时空连续性记忆。大量的神话文本表明,神话主体叙事一般都是宏大的,反映的是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一些个体性的情感体验。“神话能够表现和反映历史,而不是采用摄像机式的成像技术而追求简单机械的客观真实,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历史记忆与人类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与艺术表达。”(9)所以,许多神话之所以会历经时代的洗礼而流传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因而成为人类传统文化记忆的经典。二、神话传承对传统文化记忆的再丰富与再发展中国各民族神话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有助于中华文明探源的纵深推进,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推及神话记忆中的万年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作为人类文化的原型,其生命力就反映在不间断的传承过程中。(一)神话传承的多形态增强了传统文化记忆的互补性神话之所以能够在长期传承中保持其持续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与神话的多种存在形态相互影响与作用具有密切关系。目前见到的神话形态可以大致归纳为文献神话、口传神话、文物器物神话、民俗神话,以及当今新媒体创作的新神话等诸多类型。其中,如果把“神话”的形态比喻为“鱼”,那么“文献神话”一般指使用文学记载在典籍中的神话,可以看作是“鱼”的标本,这些标本一旦形成就比较规范,但因脱离了具体生存环境,应用时需要作出必要的阐释。“口传神话”指的是在民间通过口耳相传的神话,这些神话就像市场正在销售的鱼,不少都有生命,让人感到比鱼的标本要生鲜。“文物器物神话”就像是放在冰箱里的“鱼”,一旦解冻就会发现新鲜感十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