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好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原卷版)_第1页
(备好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原卷版)_第2页
(备好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原卷版)_第3页
(备好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原卷版)_第4页
(备好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内容导航素养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问题,典例+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1.结合《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及结果。(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

设问1:何为战国?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进行了哪些兼并战争,带来了什么影响?1.战国时期(1)“战国”:因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①》一书而得名,是西汉刘向编订的。(2)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②后期,即战国时期。2.战国时期的政局(1)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③国被韩、④、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3)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⑤、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3.战国时期的战争(1)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⑥”的旗号。(2)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3)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⑦。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⑧等。(1)特点: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⑨广,持续时间长。(2)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⑩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华夏认同。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

设问2: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1.背景(1)战国时期,⑪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⑫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结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⑬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⑭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1)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⑮任用商鞅主持变法。(2)内容:政治:确立⑯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⑱(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⑲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改革需要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设问3: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你知道战国时期伟大的工程吗?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战国时期,⑳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㉑。3.水利工程的发展——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㉒主持,在成都附近的㉓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功能:㉔、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快速查答案】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①战国策;②东周;③晋;④赵;⑤燕;⑥尊王攘夷;⑦兼并;⑧长平之战;⑨区域;⑩君主;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⑪铁制;⑫政治经济;⑬封建;⑭地主;⑮秦孝公;⑯县;⑰井田;⑱土地;⑲社会发展;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⑳冶铁;㉑城市;㉒李冰;㉓岷江;㉔防洪►☏议一议:商鞅变法的影响?【点拨】①对当时: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秦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②对后世: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典例】“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

)A.秦灭六国的影响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C.商鞅变法的背景 D.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式练1-1】秦孝公年间,秦国开启了空前绝后的“商鞅变法”,这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从此踏上振兴之路,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最终得以“大一统”。材料意在强调商鞅变法A.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B.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C.因损害旧贵族的利益而失败 D.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化需要【变式练1-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面赏必行,罚必当”;楚国吴起提出“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联提出“有功者,各以率授上爵。”由此可知,各国通过变法(

)A.停止了兼并战争 B.普遍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彻底瓦解了旧贵族等级体系►☏小组讨论:当时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什么感受,他们最渴望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点拨】感受:诸侯争霸战争带来痛苦,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和平。消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典例】材料如下图。(1)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1.(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2.(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下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生活在图中历史时期的人物是(

)A.齐桓公 B.商鞅 C.周文王 D.晋文公3.(2024·广东汕头·一模)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认同观念发展C.各国地位趋于平等 D.周王的威信被削弱4.小华同学在梳理某一史实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这一史实(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经济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A.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促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C.使东汉出现比较安定局面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表中历史人物的论述反映了商鞅变法()人物论述韩非子“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王充“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增强了秦国的国力6.(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名称部分措施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7.学者余秋雨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

)A.长城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8.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动荡”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 B.政权分立 C.文明曙光 D.社会转型9.(2024·福建福州·三模)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A.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B.社会经济高速发展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10.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材料旨在说明战国时期(

)A.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B.变法改革的必要性C.百家争鸣的可能性 D.社会变革的全面性1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文资料。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畎亩(田地)之勤(劳力)。——《国语》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使)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材料三

商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