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上古文课内+学探翻译(一)_第1页
高一必修上古文课内+学探翻译(一)_第2页
高一必修上古文课内+学探翻译(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月考:宋史·欧阳修传(唐宋八大家·常考人物)[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守节,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荣选为甲科进士,列为第一名。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书皇帝论事救人,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退。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称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被定罪贬为夷陵县令。范仲淹任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着拒绝说:“我昔日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之利吗?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公正地对待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文章的大概是:“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交为朋,小人因共同利益而勾结为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友的,只有君子才有……”主持嘉祐二年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险怪艰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这种文风,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风浮薄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得以改观。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他性格刚强,见义勇为,即使陷阱在前,也会奋不顾身。多次被贬官流放,但志气不改。当贬官夷陵时,无以排遣自己的忧愁,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大意。当求学之人求见时,他跟他们的谈话,未曾谈及文章,只论政事。他认为写好文章只会使自身受益,而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却可以恩及万物。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施政的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欧阳修幼年时失去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熙宁四年,从太子少师的职位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学探第一单元:唐太宗·贞观之治(常考《资治通鉴》人物)第一段:(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闹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皇上勤于政事,加以安抚,老百姓虽然到处觅食,却不曾叹息抱怨。(贞观)五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全都回到乡里,一斗米(价值)不过三四钱,全年判决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大海,南到五岭,家家都不用关院门(联想《大道之行也》:故外户而不闭),旅行的人不用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取得给养。第二段:河内人李好德患精神疾病,胡说蛊惑人的话,皇上下令追查这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报:“李好德得了病有征兆,依法不应当治罪。”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举报说:“张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任相州刺史,(张蕴古是在)阿附纵容讨人情,查办此事不符合实情。”皇上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市中斩首,不久又后悔了,于是下诏说:“从今以后有死罪的,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然要三次回奏才能够行刑。”第三段: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不吃酒肉,只是没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然而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第四段: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第五段:皇上亲自审查在押囚犯,见到应该判处死刑的人,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死刑。所放回家的全国的死刑犯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督带领,全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跑藏匿。皇上全部赦免了他们。学探第二单元:苏轼(诗词文鉴赏+文学贡献+为官政绩)第一段:先前,我在英宗治平年间,从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职位上任罢归朝,先是被英宗皇帝赏识优待,英宗皇帝准备迅速提拔重用我,正赶上我遭遇父亲的丧事,辞官守制。等到我守丧期满重新入朝,便又受到神宗皇帝召见并回答了他的提问,得到了神宗皇帝当面的嘉奖激励。当时王安石刚刚掌权理政,主张改变法度,如果我稍加迎合,必然会得到进用。自思本是个远离皇帝的人,却受到两位皇帝超出一般的赏识,不忍欺骗上天而违背良心。我立即上书论述自己的意见,竭力论述新法的不便施行,同时指出王安石不能识别人才,不可委以重任。先帝虽然没有接受我的意见,然而也赞许我的诚恳耿直,起初并未责问。王安石却大怒,他的同党更是咬牙切齿,争相排挤我。第二段:我因此惧祸请求出朝,连续做了三任地方官。先帝对我的春恋之情并未因此衰减,王安石的同伙疑心我重新被起用,便捏造流言,想尽一切办法编造罪名,一定要置我于死地。所以我获罪下狱。凶悍的官吏带领吏卒,到湖州追捕我,如同追捕盗匪、敌寇一样。我当即与妻子儿女诀别,给弟弟苏辙留下一封信,让他处理后事,自己预料此去必死无疑。过扬子江的时候,我便想投江自尽,然而因为有吏卒监视看守,想法没能实现。等到流放到黄州后,每有表疏奏上,先帝又对身边近臣称赞我,充满怜惜、激励之情,想要重新起用我。可是身边的党人执意反对,认为不能,我虽然在远地,也都听到了这些情况。凭借先帝对我如此特殊的知遇,我最终却仍不能免于遭受灾难,这是因为皇帝身边痛恨我的人太多了。第三段:等到陛下即位,把我从贬地召回重新起用。我只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才可以略微报答一下陛下的恩情。也因此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司马光起初并不因此生我的气,可是御史台和谏议院的各位,揣测试探司马光的意图,于是与我结仇。我又素来厌恶程颐的奸诈,从未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过他们,所以程颐的同伙,也无不对我侧目而视。再加上我眼花臂痛,所以连续上奏,请求出朝任地方官。第四段:如今,忽然蒙圣上恩情将我召还并提拔任用,我私下估计党人一定会更加猜疑我、忌妒我,(他们)会做好准备等待攻击我。我的刚毅偏狭,是人所共知的,怎敢在衰老多病的余年,再触犯他们的锋芒?虽然自知自己无罪可言,但是今天的谏官哪里会问是非曲直?我认为君主对待臣下,不过秉持公正之道而了解、赏识,可党人为报复怨恨不满,一定伺机发表意见而暗地中伤。我怎敢倚仗二圣(宣仁高后与哲宗)公平、公正的赏识、任用,就轻视党人暗箭伤人的灾祸。之所以冒着频繁轻慢之罪,自述入仕以来职位升降起伏的原委、经过,是想让陛下知道我因正言直行、坚守信念不肯改变而触犯众怒的情况,由来已久了。又想让陛下知道我平生经历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不免有远祸保身之意。再三辞谢推让,决不是造作掩饰。如果我贪得患失,随波逐流、迎合世俗,改变自己的一贯的处世态度,那么陛下又怎么能用我这样的人?如果我坚守自己的本心,始终不肯改变,众小人就会怨恨我,我一定没有安心的道理。所以反复计议考虑,不如请求离开。第五段:我不敢托辞退避,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只是不愿在皇帝身边,令党人猜测怀疑。我恭敬地写下本篇奏闻,俯伏等候圣上的旨意。第二单元《诗经》:《桃夭》(赋比兴手法)《桃夭》翻译: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学探第三单元:苏轼评“韩琦”第一段:已故的魏国忠献韩公在自己家的园池上建造了一间厅堂,取名为“醉白”。取白居易《池上》这首诗意,做了一首《醉白堂》歌。他的意思好像是认为自己比不上白居易而羡慕白居易。天下的士人,听说这事都很疑惑,认为韩公比起伊尹和周公都毫不逊色,怎么还会羡慕白居易,这是为什么呢?第二段:我听后笑着说:韩公岂只是羡慕白居易?他是想成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人而做不到。上天生下这样的人,就是要让他担荷治理天下的重任,那么寒冷的人想得到衣服,饥饿的人想得到食物,凡是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都想得到。如果全部满足这些需求,那么人们的要求将会没完没了。因此这个人终身处于忧患的环境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难道这是他想要的吗?第二段:韩公已经辅佐了三朝皇帝安定天下,如今他一腔正气将要告老还家,然而所有的人都挽留他,不放他走。在这样的时刻,他的确羡慕白居易能安度晚年,这并不值得惊奇。然而拿白居易的一生与韩公相比,看他们两个人谁更仁厚谁稍浅薄,谁拥有什么谁欠缺什么,那么后代人的评论,就会更明白无欺。韩公以文韬使天下太平,用武略平定叛乱,出谋划策安定社稷,却不居功自傲。他急于召纳贤才,不吝惜爵位利禄,而士子们并不知道是出于他的恩德。他勇敢征战英明果断,使军队的将士们免受战争的创残。四方的蛮夷之人都想瞻仰他的风采,天下人都把安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些都是韩公具有,而白公不具有的。第二段:在身体仍旧强健的时候请求退休,家居十五年之久,天天与他的朋友赋诗饮酒,极尽山水园池之乐。家中有吃有穿,还蓄养了舞女。这些是白公拥有,而韩公没有的。进献忠直的议论,在当世见到成效,而文章风采流传后世,不论得志与否,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道德淳美超越古人,这些是韩公与白公共同具有的。韩公既不以自己所具有的感到骄傲,也不以自己未能拥有的感到遗憾,他只是准备在自己与白居易共同具有的方面借以托身。当他饮醉的时候,把得失看得没有区别,把祸福忘得干干净净,不分责贱,不辨贤愚,天下万物无所不同,而游于自然天地之间,他并不是有意将自己比做白居易。第二段:古代的君子们,他们把谦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追求的是廉直的名声。因此他们的仁爱忠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名声,世上的人将他们的美德代代传流,从不厌倦。凭着孔子的圣明,他仅仅说自己要上追老子彭祖,认为自己与左丘明相当,而自认为比不上颜渊。后来的君子们,还没有真正的德行,却个个都自以为很高明。臧武仲自认为是圣人,白圭自认为能与大禹相比,司马相如自认为不亚于蔺相如,扬雄自认为与孟轲不相上下,崔浩自比于张良。然而世人却始终不这样认为。由此看来,韩忠献公比其他人的确贤明得多了。第三段:过去韩公曾经对他的儿子韩忠彦说,想让我为此堂写一篇记,还没来得及提出这个要求,韩公就逝世了。安葬过韩公之后,忠彦把这话告诉我。我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记文。《沁园春·长沙》翻译: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在这寒冷的秋天里,看那湘江静静地向北流去。远处,千座山万座山,已红透了,层层树林都被染得如此绚丽与烂漫;俯视江水,清澈见底,许许多多的船,争相竞发。雄鹰在苍穹上翱翔,鱼儿惬意地闲游在浅浅的水底,世间的生灵都在这降霜的天气里获得它们的自由!可我却在这无边的宇宙间,感到有些怅惘,我要问这苍苍茫茫的大地,谁来主宰它的命运?曾经,相约朋友们到此游赏,回忆那个时候,多姿多彩,多么沉重厚实!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各人都满腹经纶,怀着那奔放遒劲的远大理想,要用彼此的才学指点江山,要用练就的本领书写春秋!只把那自古以来的王侯将相,看成一抔粪土!可曾记得:我们一同在水流最急处,奋勇搏击,那连天的大浪,岂能阻挡住前行的方舟。《短歌行》翻译: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归园田居》翻译: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第一段】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第二段】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升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第三段】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登高》翻译: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清沙滩白鸟儿回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琵琶行》翻译:【第一段】在一个夜晚我到浔阳江边送客,秋风吹动枫叶和荻花响声瑟瑟。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走上了船,端杯要饮酒却没有助兴的管弦。闷闷地喝醉酒便待凄伤地分别,临别只见茫茫江水浸映着明月。【第二段】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主人忘却归去客人也不想出发。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声停想要答话又有点迟疑。开船移到近旁邀请她过船相见,剔亮灯光增添酒菜再摆开酒宴。经过千呼万唤她才缓缓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遮着半边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两三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说尽了心中无限的情事。轻轻抚拢慢慢捻揉下抹又上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呖呖的莺声从花底下悠然滑去,幽咽的泉水在冰下流得很艰难。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停歇。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绢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第三段】她沉吟着收起拨子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第四段】我听到悲泣的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到她的这番诉说更为悲戚。我们俩都是流落天涯的失意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我自从去年离开繁华帝京长安,被贬谪到这里常卧病在浔阳城。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靠近湓江低洼潮湿的地方,黄芦和苦竹绕着屋舍周围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呢?尽是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往往只能取过酒来自饮自倾。难道当地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