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中等生百日冲刺+专题5: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1页
高考语文-中等生百日冲刺+专题5: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2页
高考语文-中等生百日冲刺+专题5: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3页
高考语文-中等生百日冲刺+专题5: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4页
高考语文-中等生百日冲刺+专题5:文言实词与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等生百日捷进系列之专题5: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教师版)

口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o,"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

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第,再•次有了地烘托了“一”之情状。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

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战。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我《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

“,o,",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5.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

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答案】1.但见悲鸟号(hd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pii)流争喧厩(hui)磕(ping)崖转石万颦

雷3.剑阁峥蛛而崔强(w6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一夫当美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住i)亲化

为狼与豺10.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i)嗟。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土城

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不

能表示缺乏谋略。)

2.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如履薄冰,比喻行事特别谋

慎,存有戒心。只能用于主观心理,不能表示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

3.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侧目而视,乂恨乂怕地看者。不

能形容骄傲自满。)

4.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严阵以待,指

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记者严阵以待,准备对付谁呢?)

5.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喑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叶公好龙,比

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不比喻言行不一。)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利己与利他

经典素材:

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大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

叶。他送去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同时也收获了异域文化,更有礼赞和膜拜。他是东方的“礼”,

是东方的智慧。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

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以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

的财富,留下了殖民地上泣血的控诉。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

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者贪婪所带来的罪恶。

时新素材:

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

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雅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

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清词丽句背一点

1.雄愚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湛蓝包容了它的不羁,承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分

神秘,多了一分美丽。鲤鱼摆尾涧游,穿透碧波。那一片汪洋容许了它的活跃,收留了它的灵动,因此,

大海才多了一分迷人,多了一分澄澈。黄鸥枝头高唱,划破密林。那一片苍郁容纳了它的不安,守护了它

的机巧,于是,森林才多了一分深遂,多了一分安适。

2.昭君出塞,流传千古。匈奴停兵请求和亲,增强和睦,共谋稳定。为了黎民苍生,为了边塞稳定,

昭君,和平的使者,为双方的百姓带来了和好的福音。这又是一种双嬴的智慧。子期伯牙,共奏高山流水

之音,和谐的旋律使彼此陶醉,对他们来说,这不算是双嬴吗?刘邦项羽,为争天下而涂炭生灵,最终项

羽乌江自刎,刘邦也要用数十年来休牟生息,这能算是双赢吗?

3.玫瑰与花刺相遇,各自告别了俗艳与尖刻,成就了傲视群芳的悭锵战将。乔丹与皮蓬相遇,各自告

别了独角戏与狂傲腔,成就了历史上的神话公牛。你与我在生活中相遇,请告别猜忌与功名,成就双羸的

和谐篇斗,全起史商的人生峰塔吧!

4.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

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笄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机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5.要是生活在人群当中,那他就绝对不应该摒弃任何人——只要这个人是大自然安排和产生的作品,

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最卑劣、就可笑的人。我们应该把这样■一个人视为既成的事实和无法改变:这个人遵循

一条永恒的、形而上的规律,只能表现出他的这个样子。如果我们碰到一个糟糕透顶的人,那就要记住这

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走不公正的,我们也就等于向这个人

发出了生死决斗的挑战。

b技能再提高

第一章:文言实词

探究文言实词的准确意思主要从两个方面思考:I.看题内。要注意结合所给文言文本身语段,主要是

语境和前后文的句法进行推断:2.想题外。若结合语境仍不能得出,则要联想课外的与这个实词有关的现

代汉语词汇和其本身音形上的特点。即内外结合。主要方法有:

一、语境推义:这是在做文言文词语类题目的时候,最直接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一

个多义词在句子中的上下文,来确定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无论是在字词题中,还是在翻译题中,

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确定某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具体做法或说思维过程是,当一句话中有一个词意义难以确定时,可以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

把难以确定意义的词空置出来,形成一个填空练习,然后选择最适合句义、文义的词语填空,借此确定词

语的意义。

如:需确定“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组”的意义,可先译为:“当他用()掴绑燕

父子的时候”。然后依据句意,空格中填入绳子较为合适,且“组”又带有”字边,从字义和“丝线”

之类有关,从而可以确定“组”的含义是“绳子”。

二、句法推义:一方面,文言文中常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

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性特点,可以断定该词在句中所

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另一方面,根据与某文言实词进行搭配的前后词语的意义、

词性,通过语法功能来确定多义字词的准确义项。

如:“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弹”与其对应位置的“竭”,应是相近的关系,故可推出其词

义为“竭尽”。

三、语汇推义:这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一是成语(成语实际是连结更

紧密的合成词)。

I.合成词

当能拆开时,则先将拆开后的每个语素各自翻译成现代汉i吾,然后合并成一个现代汉语短语,再结合

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古今意思是否相同的判断。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先把

“指示”分开进行分别的翻译,则“指”是“指出,用手指”的意思;“示”是“看”的意思,合起来则

为“用手指给谁看",适合原文的语境,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是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意思显

然不同。

2.成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李父也,索善留侯张良。“索”可想成语“素昧平生”中的“素”是“平素,往

常的”,由此断定词义。

四、音形推义:这个方法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形推义,一是以音推义。

I.以形推义。如下面句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砺”不清楚,可根据句子“砺”的前

面是“金”,表铁的东西:后面是“则利”,表锋利,从文意我们可以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而“砺”本

身又是“石”旁,故可基本判定其应是“磨刀石”。

2.以音推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依本义在句子中讲不通,以同音、或同声符字“早代替,文意

正好通顺,可推知;蚤通早。

在做题时,运用以上四种文言实词推义的方法,要注意两点:注意顺序,综合运用

做题时要按照“语境推义一一句法推义一一语汇推义一一音形推义”的顺序来进行操作。

还要强调一下“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文言文中出现的“双音节”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有下面四种对应情况:词一一词:古代也是一个词,

但词义、色彩已有不同,如“亲戚”.古代指直系亲属,现在词义范围扩大,泛指与母系一方有亲缘关系

的人;词组一一词:古代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组,而现在已是固定的双音词,如“地方”,“地”

指“土地”,“方”指“方圆”,合起来应为“土地方圆”,而现在则是一个固定的词,指某个地方;伪

双音节词一一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两个不相关的单音词碰巧连在了一起,但不是词组,只是形式上与

现代汉语相同。如“昨日入城市”中的“城市”,“城”是城市义,而“市”是“做买卖”的意思,合起

来应为“到城里做买卖”:偏义复词一一并列合成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

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而这一对词语若在现代汉语中仍存在,则往往

是两个语素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

思,而无“休息”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指“工作和休息”两个方面。

辨析古今异义双音节词用先拆后合法:不能拆开时,则证明这个词的意义很固定,往往是占汉语中的

专用词语、双声叠韵词,这一类的词一般和现代汉语同义。例如: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伶官传序》)。

因此,当遇到难以确定含义的文言词时,就可以从现代汉语中找出含有该文言词的并列关系的合成同,或

含有这个文言词语的成语,借助合成词或成语中其它语素的意义或整体意义,来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亳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

字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

音近或形似的别字,后人沿用下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在句

中用它的本义、引申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一般地说,以卜三种情形可以通假:

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句中“禽”通“擒”,“禽”

是“擒”的声旁字;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墨

子.公输》)句中“距"通"拒",都是以“目”为声旁的形声字,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

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c”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声旁字。

第二章: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主要从词义、词性、关系、语气四个方面进行辨析。

一、辨词义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里实际是两个方面,一是

“常见的”,一是“在文中的用法”,具体做法是分三步走。一译: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将其

翻译成现代汉语;二代:再将其代入文段中的语句,看是否成立,若不成立,不能讲通,则说明虚词意义

不同。

如:“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将第①句中的“其”

的意思糊译出来,可译为“他的”,友第三人称;二代,将“他的”代入第②句,显然不成立,不能说成

“而我也后悔'他的'随着他们……”,证明两个“其”意义不同。

二、辨词性

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解析时,就要看它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有些虚词

的意义相同,但或者词性不同,或者用法不同,或者词性用法均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分析其词性和用

法方面的不同。分析其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与这个虚词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与

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看搭配。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两句中的“以”都可以翻译成“因为"。二看词性,第①句“以”后是名词“物”,由“以”

引起,可见“以”在这里是一个介词;第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样一个分句,

“以”的前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也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用''以"连接,所以这里的''以"是用在

表原因的分句前的连词。可以辨析出两句中的“以"词性不同,一为介词,一为连词。

三、辨关系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中,常用的表连词且能表多种关系的虚词有“而”、“卜L”、

“其”、“若”、“则”、“以”等6个。这里需要按照“删换替代”的顺序依次做三方面的工作:

1.一“删”定连词。当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两句中的虚词是否是连词,办法

是将考查的虚词删去,若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则表示这个虚词在这里的词性是连词,因

为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2.二“换”定并列选择,即采用换位法,将连词两边的分句替换位置,若句意不变,则证明这个连词

表示的是并列关系,因为只有表并列关系时,两边的分句才可以互调1若是疑问句,则表选择关系):

3.三“替”定其它关系,就是根据上下句的文意,将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连词,或说,用现

代汉语中的某个连词去替代,看是否成立,若成立,则表明这个连词表本的就是这个现代汉语所表小的这

种关系。常用的表关系的替代关联词有:表承接一一然后、于是、就。表递进一一而且。表转折一一但、

却、可是。表假设一一如果、假如表因果一一因为、由于表目的一一来、用来。表结果一一以致、到了……

地地步。表修饰一一……地

四、辨语气

区别同是表示某种语气的两个义言虚词,首先要分析其是做副词还是做助词。这主要从位置上来区别,

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是用来修饰这个动词或形容词的,对动词和形容词起加强

语气的作用:而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是用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亦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

语气。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连给句子中两个成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无论是助词还是副词,

当其表达某种语气时,一般和现代汉吾的某些助词或副词相对应,可以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其表示

的是哪种语气。一般来说,其表达语气与其翻译成的现代汉语对应情况如下:表测试、商量语气一一大概

还是:其皆出于此乎。表命令、判断:吾气-----定就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表疑问语气一一呢,吗:万钟于我何加焉。表感叹语气一一啊:虽鸡狗不得宁焉。表祈

使语气一一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表反问语气一一难道……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陈述或舒

缓语气一一了,或不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句中提顿-----般用于句中,但不译:项伯者,项羽季

父也。凑足音节-----般用于句末,不译:顷之,烟炎张天

以上是对文言虚词进行辨析时的一般顺序,但在做具体的题目时,要注意以卜两点:讲求顺序,综合

运用。

讲求顺序一一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由于学生文言知识多少的差异,不可能对所有的文言虚词都

能辨析地非常清楚,这时,就要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的区别最大一一词义、词性方面的,哪一组的区

别较小一一关系方面、语气方面的。将自己认为区别大的作为“虚词有差异”的一项。综合运用:在辨析

的思维过程中,有时只用一种方法就可将辨析清楚,有时需要按照从词义到词性到关系到语气的顺序来辨

析,要看具体情况。

b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

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脸,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毛市,占者复言不去,希乾胸蹋不去,曰:“何以救母

病?”占者率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骂。

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药中得^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详,

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宸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

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1卜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

希乾股肉也,烹西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贼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炯曾闻其事,取充

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思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校者关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回:

“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或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

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屹。“诸生成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

市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卓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顾然而长,多浑朴

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比木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日: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

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

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

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咚而名不传者,义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占者晋其烦数恶:厌恶

昏仆就室而卧仆;仆人

以示奖劝劝:勉励

D.常见希乾过先君谈过:拜访

(2)卜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而进之母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又往卜于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何以救母病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大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旋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世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

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刑胸断肠而不死/岂非人之所以旌之耶/人旌之/谁能不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

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他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

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

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

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3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3分)

(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不可嘉哉?(4分)

【答案】

(1)B

(2)A

(3)D

(4)A

(5)(I)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口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

(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I分)

(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分,每句翻译正确得I分)

(3)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抗拒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应该(可以)嘉奖吗?

(4分,“一念之诚”1分,“有以”1分,“嘉”1分,“岂……哉”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昏仆就室而卧”,“仆”可联系成语“前仆后继”,也可联系语境,

“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仆”不能译为“仆人”,而应该译为“倒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

境辨析。“昏仆就室而卧”,“仆”可联系成语“前仆后继”,也可联系语境,”形影孑立,寂寂旁

无一人”,"仆"不能译为“仆人”,而应该译为“倒下”。A项的“占者恶其烦数”中的“恶”可

联系语境代入试试;C项,“以示奖劝”中的“劝”可以联系“劝学”,译为“勉励”。D项,“常见

希乾过先君谈”“过”可以联系“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进行解决。可采取代入原文法、

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

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

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情况。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

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

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

三与固定短语有关。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介词,前一个引出处所,到;后一个引出对象,

对于。C项前一个为介词,表凭借;后一个为连词,连接“传”与“示”。D项前一个为副词,却;后

一个为副词,就。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如本题A

项中两个“而”都位于两个动词之间,故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介词,前一个引出处

所,至I」;后一个引出对象,对于cC项前一个为介词,表凭借;后-■个为连词,连接“传”与“示”。

D项前一个为副词,去|1:后一个为副词,就。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结合整体的语境弄懂大概意思,这句话主要是辩证地议论赵希乾的

孝心的,观点是“不可法而可传”,传扬什么,继续找“孝行所感”,做到何种程度“剖胸断肠”,

结果“天之所以旌”。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一看表示对话的词语"日",再看名词,“事”“天”

“谁”,还要结合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

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J胸膛割断肠了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

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

“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

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

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

文常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日"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日”后冒(:),“战”后

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

“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

牢。如本题这句话主要是辩证地议论赵希乾的孝心的,观点是“不可法而可传”,传扬什么,继续找

“孝行所感”,做到何种程度“剖胸断肠”,结果“天之所以旌”。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一看表

示对话的词语"曰",再看名词,“事”“天”“谁”,还要结合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关系。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原义“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是占卜的人厌恶他,损他的话,并不是给他的建议,所以选项“接受占卜者的建议”说法错误,与原

文不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时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A项原文“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是占卜的人厌恶他,损他的话,并不是给他的建议,所以选项“接受占卜者的建议”说法错误,与原

文不符。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

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母抱病月余",母亲患病一个多月:“日夜祈祷

身代”,(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不少愈”,(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2)

“汝母病必不治”,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若欲求愈”,要想痊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一•念之诚”一个念头的诚心;“有以”有……的办法。“嘉”嘉奖。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可以参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做法。文言文题苜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

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如“嘉”嘉奖;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的同义反第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丁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但主语或宾语翻译时要补出,如“(赵希乾)日夜祈祷”,“身代(母)",“(母)不少愈”。

【参考译文】

《赵希乾传》: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

(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前往向占卜的人询问吉利不吉

利,占卜的人的推测一向灵验,说母亲性命没有活的可能。义到市集上去占卜,占卜的人也说不吉利。

赵希乾徘徊不肯离开,说:“用什么办法可以治疗母亲的病症?”占卜的人讨厌他频繁询问,说:“你

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赵希乾回到家中,侍奉在母亲左右,看

见母亲的病情更加危重。当时阳光斜斜照在床上的席子上,只有自己和影子孤立无依,孤寂地旁边没有

一个人。赵希乾忽然起身离开,从寸筐中取得剃发的小刀,站在窗外,剖开胸膛,深一寸多,把手伸进

去取自己的心,没能取到。忽然风声飒飒,门窗都震动起来,认为有人来了。环顾四周非常恐惧,仓促

中取得肠子,抽出来,割下几寸。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登布满

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不一会儿,姑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看见锅

上的东西,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煮了给他母亲吃。再看赵希乾,心腹间鲜血•淋漓,不能出声,才

知道赵希乾为他母亲割了心。

赵氏是宋朝皇族后裔,是南丰的大家族。宗族的人认为他非常孝顺,供养他们母子,并且又教导他

读书。学使者侯明曾经听说他的事,录取他补充博士弟子数额。崇桢壬午年,皇帝降恩诏书天下学子,

选拔一人进入大学。学使者吴石累,考试结束,召见各位考生告诉他们说:“百行以孝道为先。赵希乾

割心救母,没有死,不能用平常的事来看待。建武多才俊,(如果)考评士子比较文章,赵希乾不应该

入选。现在想让大家把选拔机会让给他.来表示奖励劝勉。”考生们都点头心悦诚服。于是把赵希乾补

选为壬午年间恩贡。又过了三四年发生了甲申、乙酉年间的变乱,赵希乾到山中躲避战乱,携带母亲生

活不安定,于是以占卜为业,四处奔走来解养他的母亲。又过了十多年,母亲活到八十多才去世。

我从年幼的时候时常见赵希乾造访先父(和他)交谈,饮食起居和平常人一样。面色坳黑,高鼻梁

方耳朵,眼睛炯炯有神,身材很高,气质深厚淳朴。从此赵希乾很少在家中居住。母亲死去不到十年,

赵希乾也去世了,年龄六十一岁。

甘表说:朝廷不表彰伤害身体这种愚孝的做法,时间很久远了。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

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汤惕庵先生最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我却认

为应该制定特别典章,加以表彰奖赏。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

然剖开胸膛割断胸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

呢?然而表彰了却不为他作传,不妒不表彰却为他作传啊。怎么能够让史书记载并在后世流传呢?哎,

从古至今忠诚孝顺的人,不是愚笨之人不能成就。然而世上的人死去名声不能流传的,又有多少呢?可

悲啊!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爱槐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日:"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辞而犯之者。

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呼晏子之家,托日:“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

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号令,

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

单刑,又不以私虫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

妾父,孤妻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然其

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才也,去其催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

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若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

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口:“婪闱之,穷民财力以供啥欲谓之暴:崇坑好,威严拟乎若谓之逆:刑杀

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

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氏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

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亨国,德行来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予民也。”公曰:“微

大夫教寡人,儿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娶子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女往群晏子之家辞:辞别

B.君树槐号令县:通“悬”,悬挂

C.不尊刑益:增加

D.又不以私聿害公法恚: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吏拘之,且加罪罩少罩,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问焉拔剑切顶啖之

C.此譬之犹自治鱼鳖有也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营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若可乎?基皆出于此乎?

(3)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

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

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

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

幡然醒悟。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4分)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6分)

【答案】

(1)A

(2)B

(3)D

(4)C

(5)(1)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

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评分标准:4分,“以"“孤独”"拂是”“所欲”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

1分,扣完为止。)

(2)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

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

就叫做残忍暴虐。(评分标准:6分,“穷”“崇”“拟乎”“逆”“不称”“贼”的翻译各1分。译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时错。A项“其女往辞晏子之家”中的“辞”如解释为“辞别”则是动词,

与“往”意思相反,逻辑上讲不通:“辞”根据“托曰:'负郭之民贼妾,清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

愿得充数乎下陈。'”是“往”的目的,意思应该是“致辞”。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上

卜.文上辨析。“崇断狱精审”,“其女往辞晏子之家”中的“辞"如解释为'‘辞别”则是动词,与''往"

意思相反,逻辑上讲不通;“辞”根据“托日:'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

数乎下陈。'”是“往”的目的,意思应该是“致辞”。B项的“君树槐县令”中的“县”的意思根据

第一段解决:C项,“不益刑”中的“益”可以联系前面的句子“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进行理解,

译为“增加”。D项,“乂不以私恚害公法”可以联系“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进行解决。可采取代入

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

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

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卜文,前后照应,保

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杳文言虚词。B均是连词,顺承。A兼词,“加罪于他”;助词,放在“少”后表示时

间不久。C……的人;表原因。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表揣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行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B

项中两个“而”位于两个动词之间,且动作之间有先后顺序,故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

两个“之”前后词的词性不同,前一个“之”后面是名词“子”,而后一句“之”后面是动词“知”,

同时动词后面没有宾语,故这是倒装句式,这两个“之”的用法就不同;C项用“位置法”和“替换法”

确定其可能的用法。“焉”字在线性句子中的位置只有这样几种:(1)“焉”处于词尾,有动词词

尾,有形容词尾如本题“少焉”,这类“焉”相当于词尾“然”一一凡位置处于词尾且能用“然”来

替换的都是词尾助词。(2)“焉”处于句尾,有“代词”、“助词”、“兼词”三种用法,可用“替

换法”区别出“代词”用法,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

蛇者说》),这类“焉”相当代词“之”一一凡位置处于句尾且能用“之”来替换的都是代词,但本

题''且加罪焉"显然不能只是用“之”代替,“且加罪之”缺少介词,添加“于”,因此为兼词。“焉”

字处于句首(或动词之前,因有时主语省略,为减少区分难度,统称为句首),有“疑问代词”、“疑

问副词”两种用法。C项两句“者”都是特定代词,但意义不同。”者”作代词时,一般附着在某一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的短语后,表示与其前面词语意义相关的人、

事、物、时等等,情况比较复杂,要结合语境来翻译。”此譬之犹自治鱼蟹者”结合语境译为“……

的人”,而“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译为“……的原因”。D项。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熟记意义

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②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③辨认

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④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结合整体的语境弄懂大概意思,“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

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这个语段位于文章结尾,晏子劝谏景公之后发生得事情,即景公在纳谏

之后的所作所为。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一看名词,“晏子”“公”“役”“木”“法”“囚”,

再看谓语动词“出”“罢”“拔”“废”“出”,且可以看出以“景公”为主语的几个句式是大致相

同的。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

盍、夫、且夫、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