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A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A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A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A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页(共21页)第一单元A卷一.试题(共12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元勋(xūn)慷慨(kǎi)调羹(gēng)鲜为人知(xiǎn) B.选聘(pìn)筹划(chóu)揩拭(kǎi)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署名(shǔ)绞肉(jiǎo)深恶痛绝(è) D.涉猎(shè)通宵(xiāo)澎湃(bài)迥乎不同(jiǒng)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潜心惯注心会神凝一反既往家喻户晓 B.慷慨淋漓锲而不舍妇儒皆知刮目相待 C.气冲斗牛目不窥圆锋芒毕露可歌可泣 D.沥尽心血马革裹尸杂乱无章不以为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申纪兰“共和国勋章”,她是当之无愧的。 B.学校“百花小剧院”最近编演的这部话剧《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他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仍旧不以为然。4.下列各句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句是()A.杨振宁和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让读者知道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C.《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主要是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贯彻好、研究好、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将“贯彻好”移到“宣传好”后面) B.在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上,市政府广泛召集了老师们的意见。(将“召集”改为“听取”) C.网络游戏必须完善实名认证机制,防止青少年玩家不再沉迷游戏,损害身心健康。(将“不再”删除) D.具备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科技公司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将“衡量”改为“丈量”)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100﹣120字)7.古诗填空。(1)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2),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8.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相关题目。寻陆鸿渐①不遇皎然②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④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释〕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后隐居苕溪。有《茶经》传世。②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③带郭:靠近外城。④扣门:叩门。(1)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皎然寻陆鸿渐时所见的景色,此处写景有什么作用呢?(2)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追问西邻陆鸿渐的行踪,西邻是怎么回答的?你从中看出陆鸿渐是个怎样的人呢?9.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见往事耳②及鲁肃过寻阳③当日知其所亡④遂七年不返(2)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何异断斯织乎?10.阅读《邓稼先•我不能走》,完成下题。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1)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依据选文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11.阅读回答问题。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韩显阳①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在伯母的照料和家庭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长大。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中当一名下级军官。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②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1864年,托尔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说,已经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的作家的行列。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③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孤独而内省的托尔斯泰将聂赫留道夫塑造为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的形象。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④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⑤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⑥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他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⑦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⑧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时候,因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⑨1910年,最后一次出走的托尔斯泰被送回雅斯纳亚﹣波良纳,因为生于兹葬于兹,这个庄园被称作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墓地”。百年来,墓冢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说是坟墓,其实外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前面没有墓碑,更无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充满深情地赞许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链接材料】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1)结合托尔斯泰一生的事迹,分析托尔斯泰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2)文章第②段引用罗曼•罗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本文对你学写传记有帮助吗?请结合文章阐述理由。(4)同是写托尔斯泰的传记,这篇文章和【链接材料】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12.创作才华绽放以“校园逸闻人物志”为题,参照课文描写技法,精心塑造一位校园中极具个性、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着重突出其外貌特征与独特行事风格,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一单元A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答案ADDCD一.试题(共12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元勋(xūn)慷慨(kǎi)调羹(gēng)鲜为人知(xiǎn) B.选聘(pìn)筹划(chóu)揩拭(kǎi)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署名(shǔ)绞肉(jiǎo)深恶痛绝(è) D.涉猎(shè)通宵(xiāo)澎湃(bài)迥乎不同(jiǒng)【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解答】A.正确;B.有误,“揩拭”的“揩”应读作“kāi”;C.有误,“深恶痛疾”的“恶”应读作“wù”;D.有误,“澎湃”的“湃”应读作“pài”,故选:A。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潜心惯注心会神凝一反既往家喻户晓 B.慷慨淋漓锲而不舍妇儒皆知刮目相待 C.气冲斗牛目不窥圆锋芒毕露可歌可泣 D.沥尽心血马革裹尸杂乱无章不以为然【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有误,“潜心惯注”应写作“潜心贯注”;B.有误,“妇儒皆知”应写作“妇孺皆知”;C.有误,“目不窥圆”应写作“目不窥园”;D.正确。故选: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申纪兰“共和国勋章”,她是当之无愧的。 B.学校“百花小剧院”最近编演的这部话剧《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他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仍旧不以为然。【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BC.使用正确;D.使用有误,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该使用“不以为意”。故选:D。4.下列各句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句是()A.杨振宁和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让读者知道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C.《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主要是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ABD.正确。C.有误,“表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对课文理解有误。作者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典型事件,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故选:C。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贯彻好、研究好、宣传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将“贯彻好”移到“宣传好”后面) B.在如何立德树人的问题上,市政府广泛召集了老师们的意见。(将“召集”改为“听取”) C.网络游戏必须完善实名认证机制,防止青少年玩家不再沉迷游戏,损害身心健康。(将“不再”删除) D.具备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科技公司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将“衡量”改为“丈量”)【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BC.正确;D.有误,一面对两面,在“具备研发能力”前面添加“是否”。故选:D。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三条即可。(2)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100﹣120字)【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见解的能力。【解答】(1)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做此题可以联系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分析,并围绕着“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来表述,注意三条原因不要重复,应该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最终结论。(2)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做此题,要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答案:(1)共4分。①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②家长强制性管理,学生逆反,反而失去学习兴趣。③教师教学古板,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两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4分。)(2)共4分。主动学习在于你要学,而不是要你学,是自我探索知识世界的乐趣所在。知识是宝贵的财富,要靠自己去争取。主动学习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自己知识和能力快速增长起来。总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每天的自我主动学习。(内容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表述得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得2分。内容没有针对问题作答不得分。)7.古诗填空。(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答案】见解答【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解答】(1)明月来相照(2)谁家玉笛暗飞声(重点字:笛)(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8.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相关题目。寻陆鸿渐①不遇皎然②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④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释〕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曾授太子文学,后隐居苕溪。有《茶经》传世。②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③带郭:靠近外城。④扣门:叩门。(1)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皎然寻陆鸿渐时所见的景色,此处写景有什么作用呢?(2)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追问西邻陆鸿渐的行踪,西邻是怎么回答的?你从中看出陆鸿渐是个怎样的人呢?【答案】(1)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2)邻人说他是到山里去了,每日归来时都已太阳西斜。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可以看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析】《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在中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吐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层次分明,音调和谐。【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的特点及作用。诗的前四句写景,分析景物特点,要借助“野径”“桑麻”“篱”“菊”等意象。再结合注释中对陆鸿渐的介绍,从景与人的关系方面来分析写景的作用。“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是说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格。“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答案:(1)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2)邻人说他是到山里去了,每日归来时都已太阳西斜。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可以看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译文: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9.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见往事耳了解②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③当日知其所亡每天④遂七年不返于是,就(2)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何异断斯织乎?【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乙】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①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②句意: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了……的时候。③句意: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日:每天。④句意:于是七年没有回来。遂:于是,就。(2)此题考查对古文朗读停顿的把握能力。短句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句意来分析。可先翻译句子,根据完整的意义单位划分停顿。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意义是否相对完整。这里是以选择题形式呈现,相对难度不大。“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根据句意可这样停顿“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也可采用排除法,把是完整意义单位的词语给分开的选项排除,从而确定停顿划分正确的选项。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应该选B。(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读四个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表述,对照文章相关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对错。A.有误,甲文段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现孙权要求吕蒙要涉猎广泛,但不要求钻研经书。并非“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BC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关键词:以:用;辞:推辞。)②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关键词:何异:有什么不同;斯:这。)答案:(1)①见:了解。②及:到了……的时候。③日:每天。④遂:于是,就。(2)B。(3)A。(4)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②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10.阅读《邓稼先•我不能走》,完成下题。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1)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依据选文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段文字主要记叙了在荒无人烟的罗布泊,邓稼先他们在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戈壁滩进行核武器试验,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的宝贵品质。【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引用古诗文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写作的目的与诗文内容来分析。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描写的是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属于环境描写;我们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描写首先渲染了××的氛围,为下文的××做铺垫,表现了××的××.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邓稼先,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2)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回答“没有颤抖”,说明理由可以根据上文“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此题答案不唯一。(3)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概括。言为心声,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他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走的原因,便可以得出答案。表现了邓稼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答案:(1)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2)示例一: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示例二: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3)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11.阅读回答问题。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韩显阳①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在伯母的照料和家庭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长大。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中当一名下级军官。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②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孤独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1864年,托尔斯泰的20多篇中、短篇小说,已经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的作家的行列。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③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孤独而内省的托尔斯泰将聂赫留道夫塑造为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的形象。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④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⑤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⑥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他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⑦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⑧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时候,因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⑨1910年,最后一次出走的托尔斯泰被送回雅斯纳亚﹣波良纳,因为生于兹葬于兹,这个庄园被称作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墓地”。百年来,墓冢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朝拜者。说是坟墓,其实外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前面没有墓碑,更无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充满深情地赞许托翁的墓地,那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链接材料】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1)结合托尔斯泰一生的事迹,分析托尔斯泰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2)文章第②段引用罗曼•罗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本文对你学写传记有帮助吗?请结合文章阐述理由。(4)同是写托尔斯泰的传记,这篇文章和【链接材料】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①身世带给他的孤独:两岁丧母,九岁逝父。②找不到改革之路的孤独:对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失败,他的梦想成为泡影。③不被理解的孤独:他维护农民利益,却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④找不到生存意义的孤独:受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思想危机,感到迷茫。⑤离世前的孤独:晚年离家出走三次,最后一次出走时病死在车站。(2)①写出了他们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评价之高,侧面表现了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②多角度印证作者观点,使托尔斯泰的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3)有帮助。(理由示例)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②本文真实客观,涉及的时间较具体,还引用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话和名家对他的评价;③本文选材得当、典型;④本文语言平实但不枯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4)《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重点突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而孤独,语言平白朴实,通俗易懂。【链接材料】聚焦托尔斯泰的脸庞,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分析】本文围绕列夫・托尔斯泰展开,介绍了他的生平经历、文学创作、思想探索以及为追求人生真谛所做的努力。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凭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成为文学巨匠,其作品展现了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他也是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一生执着追求人生真谛,有人道主义思想,曾尝试庄园改革、创办学校、调解纠纷,后受叔本华哲学影响转向宗教,晚年为实现平民化多次离家出走,最终客死他乡。其墓地虽朴素无华,却被赞为“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文章全面展现了托尔斯泰伟大而孤独的一生,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誉。【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①段“他出身名门,世袭伯爵。两岁丧母,九岁逝父”写身世带给他的孤独:两岁丧母,九岁逝父。第⑥段“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写找不到改革之路的孤独:对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失败,他的梦想成为泡影。第⑥段“他维护农民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写不被理解的孤独:他维护农民利益,却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第⑦段“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写找不到生存意义的孤独:受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思想危机,感到迷茫。第⑧段“为实现平民化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在第三次出走的时候,因为不幸患上肺炎,出走10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写离世前的孤独:晚年离家出走三次,最后一次出走时病死在车站。(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罗曼•罗兰的话“《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主要表现的是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赞美,通过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话侧面表现了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文章这样写的具体目的是从多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等。(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紧扣选文内容,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从表示时间的“1828年9月9日”“1851年”“1855”“《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从1873到1877年”“1910年”可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从第①段“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中当一名下级军官。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和第②段罗曼•罗兰的话“《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以及第⑦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可知,本文真实客观,涉及的时间较具体,还引用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话和名家对他的评价;文章介绍了托尔斯泰在文学和思想上的辉煌成就及深远影响,清晰地重点突出地勾勒了这位文学巨匠一生的轨迹,体现了托尔斯泰的性格特点、特长风格,选材得当、典型;从第④段“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可知,选文章重点突出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而孤独,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语言平实但不枯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4)本题考查品味语言风格的能力。①文学创作方面(②③段),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有《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史诗一样的作品。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却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而又孤独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孤独的影子。《复活》中“孤独而内省的托尔斯泰将聂赫留道夫塑造为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的形象”,从涅赫留多夫身上都找得到托尔斯泰内心孤独的投身。②思想意识方面,他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第⑤段),他一生都在思考人生真谛,想寻求社会弊病的根源,但“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第⑦段)。③社会实践方面。他是真诚的实践者,“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创办了20多所学校”“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第⑥段),他想通过亲身实践找到社会改革的途径,但从庄园实验到平民化努力,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均以失败而告终。作者娓娓道来,语言平白朴实,通俗易懂。[链接材料]是一个“特写镜头”,聚焦托尔斯泰的脸庞,“纠缠不清的树根”“像泡沫一样”“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答案:(1)①身世带给他的孤独:两岁丧母,九岁逝父。②找不到改革之路的孤独:对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失败,他的梦想成为泡影。③不被理解的孤独:他维护农民利益,却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④找不到生存意义的孤独:受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思想危机,感到迷茫。⑤离世前的孤独:晚年离家出走三次,最后一次出走时病死在车站。(2)①写出了他们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评价之高,侧面表现了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②多角度印证作者观点,使托尔斯泰的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3)有帮助。(理由示例)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条理清晰;②本文真实客观,涉及的时间较具体,还引用了托尔斯泰自己的话和名家对他的评价;③本文选材得当、典型;④本文语言平实但不枯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4)《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重点突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而孤独,语言平白朴实,通俗易懂。【链接材料】聚焦托尔斯泰的脸庞,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