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_第1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_第2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_第3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_第4页
2024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讲义

8《世说新语》二则一一咏雪

一、作品及作者

1.《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

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2.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二、翻译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3.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镉)说:"不如比作风柳絮乘风起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镉)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重点字词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2.俄而:不久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什么所似:像

3.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4.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5.无奕:谢奕

6.古今异义词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今义:子女。

7.特殊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即"所似何"。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标志,翻译时要加判断动词"是"。

第1页共20页

四、理解课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

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家里人(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

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福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镉的才气。

5.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时分(见面)。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

5.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元方答道:"等了你很久,你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

6.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这位朋友便生气地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7.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

第2页共20页

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

8.友人/惭,下车/引之。

那人感到惭愧,下车来牵拉陈元方(道歉)。

9.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走入家门,不回头看。

二、重点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2.过中不至至:到达

3.太丘舍去去:离开

4.去后乃至。乃:才

5.门外戏戏:嬉戏

6.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7.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8.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9.友人惭,下车引之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

10.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三、研读课文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一-"期日中,过中不至"暴躁易怒---"友人便怒"

粗鲁--"非人哉!"无礼一"对子骂父"

知错能改一-"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元方: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2)无信:"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无礼:"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

⑴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

⑵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4.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

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第3页共20页

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客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

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四、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陈太丘(人名)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去后(友)乃至(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

翻译。

例:去后乃至(A)A、才B、竟然C、就是

4.译:翻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例:文言实词:

(1)元方时年七岁时年:那年(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信用

11《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作品、体裁

L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

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

子并称“孔孟”。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

篇。

3.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种体式。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的篇章,其特点短小简约,

形式完整。

二、翻译重点字词及句子

第一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而:表顺承时习:按时复习

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亦:也说:通“悦”,愉快

(2)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4页共20页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人不知:人家不了解(我)而:表转折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第二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吾:我日:作状语,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2)跟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越过矩:法度

(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

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

十岁可以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温习故:形作名,旧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承,就

新:形作名,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

老师了。”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而:表转折,但是罔:迷惑而:表转折,但是殆:疑惑

(2)孔子说:“只是学习但是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但是不学习,就会疑惑。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5页共20页

贤哉,回也!”

(1)贤:品质高尚回:颜回,孔子的弟子箪:古代盛饭用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也:却乐:快乐

(2)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

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

以它为快乐的人。”

第八章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饭:名作动,吃饭疏食:粗粮水:冷水

曲肱:弯着胳膊枕:名词作动词,当做枕头乐:乐趣

(2)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义:正当手段且:连词,和于:介词,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第九章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三人:几个人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2)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其:代词,他们的善者:代词,指好的方面从:跟从

改之的“之”:代词,代指缺点

(2)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川:河流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夫:语气词,表感叹舍:舍弃

(2)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6页共20页

(1)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平民百姓

(2)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博:广泛而:表并列,并且笃:坚定切:恳切仁:仁德

(2)子夏说:“广泛学习,坚定自己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

在这中间了。”

三、理解课文

(一)解析课文

第一章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三章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启示: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

的深入理解。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的关系。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一段运用了顶真。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

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

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运用了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

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二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二)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三)学习态度:L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第7页共20页

(四)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H^一章)

四、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重点虚词

学而时习之而:表承接,然后

吾十有五面志于学而:表承接,就

温故面知新而:表承接,然后

曲肱面枕之而:表承接,从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表承接,就

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却

为人谋面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而:表转折,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去卜但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而:表并列,又,并且

可幺为师矣以:介词,凭借,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旧知识。

新:形作名,新的理解和体会。

饭疏食饮水饭:名作动,吃饭。

4.特殊句式

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人不知(之)而不愠

五、成语归纳: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舍昼夜富贵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箪食瓢饮从心所欲

15诫子书

第8页共20页

一、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

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写作背景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

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

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勤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三、翻译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操守、品德,依靠宁静专一来修身养性,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俳/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想有)能力必须刻苦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就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

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伤的困守在穷困的屋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四、重点字词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行:操守、品德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第9页共20页

8,淫慢:放纵懈怠

9,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0.险躁:轻薄浮躁。

11.治性:修养性情

12.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3.枯落:凋落,衰残

14.庐:陋室

15.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五、理解课文

1.思考:1.谁能说说题目的含义?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诫子书:指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一封带有告诫性质的信。

2.诸葛亮写这封书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表达了他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3.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静)反(躁)两个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勉惜时,有所为。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文章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

强了论述效果。

5.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具备哪几个条件?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惜时)

6.扩展延伸:几千年过去了,诸葛亮对儿子说的话,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诸葛亮忠告儿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

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顾不得在忙

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因此会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和初衷,也难免会迷失自我。这样看

来,即使几千年过来了,诸葛亮的话仍然非常有意义。

第10页共20页

7.主旨归纳:

《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表达他希望后

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18狼

一、作者及作品

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

2.《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

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翻译句子

1.•—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3.屠惧,投以骨。

屠户(很)害怕,(就)把骨头投给狼。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5.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来了,但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

上来了。

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7.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处境十分危急,担心前后一起遭受到两只狼的攻击。

8,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户)转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主人在麦场中堆积了柴草,覆盖成小山

一样。

第11页共20页

9.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10.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12.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时间长了,那只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1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1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刚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

要从通道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5.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16.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1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1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

了。

三、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跟"来”相对)

2.盖以诱敌盖: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4.止增笑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1止有剩骨止:副词,仅,只

第12页共20页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止:动词,停止

2.恐前后受其敌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敌:名词,敌人

3.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打算、企图

4.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

狼不敢前前:上前

5.投以骨以: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以:介词,用、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以:连词,来

6.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其:代词,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其:代词,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代词,指屠户

7.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之:代词,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助词,的

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3.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4.止增笑耳笑: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5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投(狼)以骨;(屠)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于)其下;一狼洞(于)其中

2.倒装句

投以骨状语后置,即“以骨投”

意暇甚状语后置,即“意甚暇”

第13页共20页

补充

1.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

2.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3.如故:跟原来一样

4.窘:处境困迫,为难

5.积薪:堆积柴草

6.苫蔽:覆盖、遮盖

7.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

8.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9.少时:一会儿

10.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暇,从容,悠闲

1L假寐:假装睡觉

12.黠:狡猾

13.变诈:巧变诡诈

四、理解课文

1.本文故事情节围绕屠户和狼展开,请填写下面的情节提纲:

遇狼一惧狼—御狼—杀狼

2.归纳狼的特性

⑴凶狠:“缀行甚远”

(2)凶狠、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

⑶阴险、狡诈、愚蠢: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3.归纳屠户的性格特点:

(1)屠户刚开始表现得怎么样?体现在哪?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迁就退让;投、复投;害怕、侥幸体现了屠户怯懦的心理

(2)请结合课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第14页共20页

(3)请结合课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且细心)

4.从表达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与前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议论,与前文记叙不同。

作用:揭露了狼的本性,嘲讽了玩弄阴谋诡计,自取灭亡的恶狼,赞扬了机智勇敢的屠户,

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

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启示:面对象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就应该象屠夫一样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主旨: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屠户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

机智勇敢,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机智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

该象屠夫一样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扩展提高

1.与"狼”有关的成语、谚语。

(1)有关狼的成语:杯盘狼藉豺狼成性豺狼当道鬼哭狼嚎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狼心狗肺狼烟四起如狼似虎声名狼藉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前怕狼,后怕虎

(2)谚语:狼披羊皮还是狼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2.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有着怎样的认识?

答: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持厌恶的态度。

3.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使得狼等一些物种濒临灭绝。

22穿井得一人

一、作者及作品

第15页共20页

1.吕不韦,卫国濮阳[pm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

丞相。

2.《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

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

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

二、文体介绍

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

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三、翻译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

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里打井(成功)之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到这件事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使宋国的国

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说从井中得到

了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四、重点字词

L国人道之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道:讲述之:代词,这件事

第16页共20页

2.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之:助词,的使:劳动力

3.有闻而传之者闻:动词,知道、听说

闻之于宋君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介词,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介词,向令:派遣

5.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汲,从井里取水

6.家无井而出溉汲而:连词,表顺接

7.及其家穿井及:等到其:代词,他

8.有闻而传之者之: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件事

9.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10.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11.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即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2.省略句(丁氏)告人曰

六、理解课文

L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

全文只有一个段落,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2句)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人的劳力。后来

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3-4句)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5-6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

第17页共20页

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一、作者及作品

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2.《列子》旧题为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