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7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渺远(miǎo)胆怯(què)悄然(qiǎo)振聋发溃(kuì) B.畸形(jī)渲染(yǎn)雕镂(lòu)长途拔涉(bá) C.襁褓(qiǎng)枯躁(zào)雾霭(ǎi)张目结舌(jiē) D.遒劲(jìng)胚芽(pēi)冗杂(rǒng)分崩离析(bēng)2.(2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地工作,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地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罢了。A.创建披星戴月成效特殊 B.创建夜以继日效果特殊 C.建树夜以继日成效特点 D.建树披星戴月效果特点3.(2分)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北京中轴线位于最北端的钟鼓楼,已成为热门打卡地。②络绎不绝的游人寻迹而来,登高远眺,欣赏街巷井然、游人如织的古都风貌。③为了传承好古都文化,东城区坚持以珍爱之心,推进老城保护复兴。④北京城重塑了古都壮美的空间顺序。A.第①句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位于”调换到句首。 B.“络绎不绝”“登高远眺”“游人如织”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C.第③句使用关联词语“为了”,构成一个条件关系复句。 D.第④句的主干是“北京城壮美顺序”。4.(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留在谢佩托夫卡镇做地下工作。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B.“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满江红”都是词牌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杀敌报国之情。 C.《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全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5.(3分)造烛求明,读书求理。学校举行辩论赛。正方观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你同意哪方观点?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写一段文字,证明自己观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水浒传》武松《简•爱》简•爱6.(6分)古诗文默写。(1)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2),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3)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4),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5)秋瑾《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生活况味的句子是“,”。二、古诗文阅读。(17分)7.(3分)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甲】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A.甲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B.乙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C.“羌管悠悠”“杂鼓声”,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音乐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D.“燕然未勒归无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句诗都表达了作者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边境安定的爱国、卫国精神。8.(14分)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②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③,虽多忌克④,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⑤,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委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赵普传》)【注】①阖:关闭。②薨(hǒ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作“薨”。③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④忌克:妒忌刻薄。⑤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故余虽愚/虽多忌克B.及为相/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C.卒获有所闻/卒用其人D.及次日临政/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4)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面问题。①甲文写宋濂时辛苦读书的事,乙文写赵普晚年时认真读书的事,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②宋濂因为在文化和制度建设上有卓越贡献,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而赵普被宋太祖赵匡胤称为“国之重臣”,请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其原因。三、现代文阅读。(36分)9.(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江宿》汤显祖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望江南》纳兰性德【材料二】1.新月大约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着地球的部分是黑暗面,我们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或“朔”。2.上弦月:新月过后,月球继续绕地球公转,到了农历初七、初八,月球的一半被照亮,我们看到了上弦月。3.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或“望”。4.下弦月:满月过后,月球继续公转,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月球的一半再次被照亮,但这次是另一半,我们看到了下弦月。【材料三】中国探月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任务名称发射时间典型成绩嫦娥一号2007.10.24顺利绕月并获取第一幅全月影像图嫦娥二号2010.10.01获取国际最高水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嫦娥三号2013.12.02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外天体着陆嫦娥五号2014.11.01拍回首张中国人自己的地月合影鹊桥一号2018.12.08与嫦娥四号实现中继通信嫦娥四号2018.12.08全球首次探测器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2020.11.24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无人采样返回鹊桥四二号2024.03.20为嫦娥六号月球采样提供支持和中继通信【材料四】“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科研人员计划利用“嫦娥”五号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实现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完成6次载人登月,共带回约382千克月球样品,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苏联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3台取样器共取回了326千克月壤和岩心样本。“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携带约1731千克样本返回地球。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显祖的诗句“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诗中所描写的月亮是上弦月。B.“新月”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着地球的部分是黑暗面,我们看不到月亮。C.20年来我国探月工程八战八捷,为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支持。D.我国“嫦娥”五号任务完成非常圆满,所采月球样品多于美国和苏联所采样品的总和。(2)学校组织“明月几时有,天涯共此时”赏月活动。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完善师生交流活动。老师:明月,它是如此的梦幻、美丽和曼妙,以致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为它而吟唱。让我们一起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学生甲:我知道了,苏轼的诗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写的是月。学生乙:我明白了,上弦月的形状像,有诗句为证:“,”。老师:这一轮皓月,它永恒不灭,穿越古今,让我们再去遨游太空,认识一个真实的月球。(3)认识真实的月球,走进人类的探索。阅读材料三、材料四,完成下面探究提纲。“太空•月球•问题”探究提纲一、飞向太空:从1969年开始,美国、苏联和中国,。二、月球挖土:。三、科学探索:。10.(17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古贝李娟①在库委夏牧场时,有一天我在森林边上走着,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全名“古丽贝里”,我则叫她“古贝”。②古贝15岁,比我小了好几岁呢,却像我的姐姐似的,高大、爽朗、勤快、懂事。其实在认识之前,我们早就见过好几次面了。只是我不太认人,觉得那几个哈萨克姑娘都挺好的,却没想到会是同一个人。③有一次是在下雨发大水时,过河的石头给淹了好多——之前我们这里的所有人过河时都是踩着它们过的,这里没有桥——我被困在了水中央。这完全出于判断上的失误。开始我从河那边看过来时,这块石头好像离河岸那边挺近的,只要像小鹿那样一纵一跃就过去了。可惜我不是鹿,而且身上还套着又厚又笨的棉衣棉裤。想撤退也不可能了,刚才垫脚过来的那块石头让我在起跳的时候用力过猛给蹬翻了……于是我就那样左摇右晃地站在浑浊湍急的水流中一块巴掌大的、又湿又滑的石头上,险象环生……这时,古贝天使般出现了,她骑着马从天而降,在河边下马过来,站在对岸俯身伸过手来。我连忙弯腰抓住,她微微一带,我就安全地跃过去了,一点儿也没触着冰冷刺骨的水。④第二次是去河那边提水。那是泉水,在森林下的一片沼泽上,非常甜美非常干净的水。扒开泉眼上覆盖的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然后看到的是泉底的沙石,最后才看到像一汪干净清澈空气的水。⑤我用带去的塑料水舀子一下一下地舀水,打满一桶后,就放在泉眼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然后自己玩去了。⑥后来我爬上一处高地,回头看时,下面远远地也有一个人提着桶在往泉那边走。我又往上爬,隐约听到有人在后面喊。回过头来,看到那个提水的人高高挥舞着我的红色水舀子,大声地向我喊着什么,估计她想借用一下吧?于是我随便答应了一声,转身进了林子。过了一会儿,又跑出来看时,泉边却没了人,我那鲜艳的塑料桶也没有了。⑦我急急忙忙跑下去,看到借我水舀子的那个女孩正一手提一个桶往前走着。我喊着追了上去,这时她已经开始走上狭长的独木桥了。因为刚下过雨,那个独木桥圆滚滚、滑溜溜的,可她一手提着一桶漫悠悠的水,很稳当地就过去了。一直走到草场尽头时,她才放下我的桶,回头向我招招手,然后向对面山坡上的一个毡房走去了。而另一边不远处就是我家了。她可能认识我吧,可能长久以来一直在注意我,否则怎么会知道我家在哪里呢?这片草场上有好几家汉族人的。⑧这事还是后来古贝告诉我的,要不然到现在我恐怕还不知道那就是她呢!第三次愉快的见面是那次我徒步到另一个沟去找我妈。我妈一大早就出门了,说是到谁谁谁家喝茶去,可是快中午了还没回来。我便让外婆在家守着,我出门找去了。那一带毡房不多,稀稀拉拉分布在山的阳面。我一家一家地问过去,终于问到一个人,说在后山的瓦达家见过她。她可真能跑的!我估计她是穿过山顶的森林直接翻过后山的。但是我一个人不敢进又黑又潮的森林,便远远地从山脚绕着走。路很远,四周很静,途中一个人也没有。过了一会儿,很疾的马蹄声渐渐响了起来,我害怕,连忙躲到路边的岩石后面,直到看清声音响起的方向出现的那三匹马上全是年轻姑娘时,才出来,继续向前走。⑨三个姑娘在马背上大声说笑着,策马扬鞭,像是在赛马,又像是在追逐。她们很快就赶上我了。我让到路边,让她们过去。后来,她们却渐渐放慢速度,不时回头看我,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这时,其中一个掉转马头,小跑回来,勒马横在我面前,像开玩笑似的说了几句什么,我听见其中有“裁缝”这个词,想到她可能认识我,便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她拍拍自己马鞍子后面的地方,我大喜,连忙跑上去,拽着马鞍子和她的衣服就爬上去了。这使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令我不知所措。她们中有人问我到哪里去,我听懂了,忙说是到瓦达家,她们又笑了起来,好像这是个多好笑的笑话似的,真不知道这群女孩子怎么那么爱笑。马越跑越快,颠得我快坐不住了,我就闭上了眼睛,紧抱着她的腰。后来马慢了下来,我抬头一看,前面河对岸浅缓的草坡上栖着三两个白色毡房。到地方了。我再三道谢,这令她们笑得更加花枝招展。其中一个就是古贝。⑩也许不止这三次吧。后来经她一说,我又觉得我见过的所有哈萨克女孩都像是她一样,都是那么快乐、热情,她们都眼睛明亮,面孔发光。(1)选文叙述了古贝哪几件事?(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古贝天使般出现了,她骑着马从天而降。(3)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顺序词有什么作用?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然后看到的是泉底的沙石,最后才看到像一汪干净清澈空气的水。(4)笑,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请阅读选文第⑨段中姑娘们的三次“笑”,揣摩姑娘们的心理。笑这使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令我不知所措。我听懂了,忙说是到瓦达家,她们又笑了起来。我再三道谢,这令她们笑得更加花枝招展。含义①②③(5)本文和《驿路梨花》都被选入“边塞风情”优秀作品集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入选的原因。11.(11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谢卫平①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②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③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④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惟奢者衰,惟侈者亡。厉行勤俭节约,周恩来总理也是榜样。他的饮食同样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最终带领人民战胜贫穷、走向富裕。据报道,慈禧太后的宫中,珠宝、玉器、古董堆积如山,许多珍宝的价值无法估量。她热爱举办豪华宴会,每次宴会都耗费巨大,而这些费用都是从国家的财政中支出。在关键时刻,她甚至不愿意拨款加强国防,反而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颐和园,以供自己游玩。最终,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大清王朝在慈禧太后的奢靡之下走向了灭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⑤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理清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首先,提出本段观点: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接着:;然后:;最后:。(3)第④段的两个事实论据能否删掉一个?请说明理由。(4)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劳动教育与建设“节约型食堂”相结合,劳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清洗、择菜、切配、炒制等菜品制作全过程。劳动结束后,老师做了中肯的评价,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对选文的理解,用一组排比句表述出来。老师:劳动教育——是一堂劳动技能课,是一堂社情民情课,是一堂勤俭节约课。感受过劳动的艰辛,同学们更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学生:勤俭节约——①,②,③。理解了勤俭的意义,伙伴们才能继承“成由节俭败由奢”的传统。四、写作,任选其一。(50分)12.(50分)阅读材料《最幸福的时刻》里有这样一句话感同身受:真正能刺激到个人幸福感官神经的并非物质的丰盈和所谓名利,而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甚至常常被熟视无睹的小瞬间,这些瞬间貌似微不足道,却无疑正是对幸福最真实最生动的感知。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真的很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13.按要求作文。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请根据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7答案DCABC一、积累与运用。(17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渺远(miǎo)胆怯(què)悄然(qiǎo)振聋发溃(kuì) B.畸形(jī)渲染(yǎn)雕镂(lòu)长途拔涉(bá) C.襁褓(qiǎng)枯躁(zào)雾霭(ǎi)张目结舌(jiē) D.遒劲(jìng)胚芽(pēi)冗杂(rǒng)分崩离析(bēng)【解答】A.有误,“胆怯”的“怯”应读作“qiè”,“振聋发溃”应写作“振聋发聩”;B.有误,“渲染”的“染”应读作“rǎn”,“长途拔涉”应写作“长途跋涉”;C.有误,“枯躁”应写作“枯燥”,“张目结舌”的“结”应读作“jié”;D.正确。故选:D。2.(2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地工作,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地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罢了。A.创建披星戴月成效特殊 B.创建夜以继日效果特殊 C.建树夜以继日成效特点 D.建树披星戴月效果特点【解答】①“创建”通常指建立或创立,更多用于组织、制度等,不太适合描述个人成就。“建树”指建立的功绩或成就,符合语境。②“披星戴月”形容非常辛苦地工作,但不一定强调持续性。“夜以继日”形容连续不断地工作,强调持续性。“夜以继日”更贴切。③“成效”指取得的效果或成果,符合语境。“效果”虽然意思相近,但考虑到整体语境和搭配,C选项更佳。④“特殊”虽然表达了不同,但不够具体。“特点”指特性或特点,更具体地描述了他们的不同方式。故选:C。3.(2分)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北京中轴线位于最北端的钟鼓楼,已成为热门打卡地。②络绎不绝的游人寻迹而来,登高远眺,欣赏街巷井然、游人如织的古都风貌。③为了传承好古都文化,东城区坚持以珍爱之心,推进老城保护复兴。④北京城重塑了古都壮美的空间顺序。A.第①句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将“位于”调换到句首。 B.“络绎不绝”“登高远眺”“游人如织”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C.第③句使用关联词语“为了”,构成一个条件关系复句。 D.第④句的主干是“北京城壮美顺序”。【解答】A.正确;B.有误,“络绎不绝”和“登高远眺”都是并列短语;“游人如织”中“游人”是主语,“如织”是谓语,也是主谓短语。C.“为了”在句中表示目的,第③句是因果复句,而非条件关系复句,所以C选项错误。D.第④句“北京城重塑了古都壮美的空间顺序”,句子的主干是“北京城重塑顺序”,“古都壮美的空间”是用来修饰“顺序”的,所以D选项错误。故选:A。4.(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留在谢佩托夫卡镇做地下工作。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B.“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满江红”都是词牌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杀敌报国之情。 C.《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全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解答】ACD.正确;B.有误,《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故选:B。5.(3分)造烛求明,读书求理。学校举行辩论赛。正方观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反方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你同意哪方观点?从下列名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写一段文字,证明自己观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水浒传》武松《简•爱》简•爱【解答】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在探讨“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一辩题时,我们需要从所选名著人物的经历中提炼出能够支持各自观点的关键情节。正方观点(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顺境通常意味着较少的障碍和更多的资源,这有助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更顺利地发展自己的潜能。然而,在名著中,完全处于顺境中的人物较少,且即使处于顺境,个体的努力和选择也至关重要。反方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逆境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名著中,许多英雄人物都是在逆境中崛起,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自我超越。名著人物分析: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从贫困的家庭背景到战争的洗礼,再到病痛的折磨,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保尔的经历更多地体现了逆境对人的成长作用。武松(《水浒传》):武松虽然早期有过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后来的遭遇(如哥哥被害、被逼上梁山等)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位英勇无畏的英雄。尽管他的人生并非完全处于逆境,但逆境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简•爱(《简•爱》):简•爱从小就是一个孤儿,经历了寄人篱下的屈辱和孤儿院的艰苦生活。然而,正是这些逆境塑造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使她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简•爱的经历也支持了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的观点。答案:示例:我同意反方观点: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以《简•爱》中的简•爱为例,她从小就是一个孤儿,被送到舅妈的家里寄养,却遭受了舅妈的虐待和表哥的欺凌。后来,她被送到孤儿院,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她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些逆境塑造了简•爱独立、坚强的性格,使她在后来的生活中能够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选择了与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在一起,即使他失去了财富和地位,她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他共度余生。简•爱的经历证明了逆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坚强和勇敢。因此,我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6.(6分)古诗文默写。(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5)秋瑾《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生活况味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解答】答案:(1)乞人不屑也(注意“屑”的书写)(2)会挽雕弓如满月(注意“雕”的书写)(3)弓如霹雳弦惊(注意“霹雳”的书写)(4)闲来垂钓碧溪上(注意“钓”的书写)(5)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注意“徒”的书写)二、古诗文阅读。(17分)7.(3分)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甲】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乙】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A.甲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B.乙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C.“羌管悠悠”“杂鼓声”,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音乐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D.“燕然未勒归无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句诗都表达了作者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边境安定的爱国、卫国精神。【解答】ABD.正确;C.有误,“羌管悠悠”,渲染苍凉孤寂的氛围,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功业未成的苦闷;“杂鼓声”表现出征将士在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故选:C。8.(14分)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②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③,虽多忌克④,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⑤,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委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赵普传》)【注】①阖:关闭。②薨(hǒ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作“薨”。③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④忌克:妒忌刻薄。⑤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故余虽愚/虽多忌克B.及为相/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C.卒获有所闻/卒用其人D.及次日临政/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4)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面问题。①甲文写宋濂少年时辛苦读书的事,乙文写赵普晚年时认真读书的事,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勤奋学习,都能取得成就。②宋濂因为在文化和制度建设上有卓越贡献,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而赵普被宋太祖赵匡胤称为“国之重臣”,请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其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相同,即使。B.相同,等到。C.相同,最终。D.不同,处理/靠近。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句意为: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故断句为: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援,提出;质,询问;以,来。句意为:(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句中重点词:私第,自己的住宅;阖,关;启,打开;竟日,整天。句意为: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①依据“既加冠”可知,【甲】文写宋濂少年时辛苦读书的事。依据【甲}文“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依据【乙】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可知,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勤奋学习,都能取得成就。②依据“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可知,原因在于赵普性格深沉,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有忌妒刻薄,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依据“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委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依据“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可知,他刚毅果断,不拘小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如在推荐官员时,即使皇帝不采纳,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直到皇帝醒悟并采纳他的建议。这种坚定和忠诚使他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答案:(1)D(2)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3)①(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4)①少年时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勤奋学习,都能取得成就②赵普被宋太祖赵匡胤称为“国之重臣“的原因在于赵普性格深沉,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有忌妒刻薄,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刚毅果断,不拘小节,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如在推荐官员时,即使皇帝不采纳,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直到皇帝醒悟并采纳他的建议。这种坚定和忠诚使他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三、现代文阅读。(36分)9.(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江宿》汤显祖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望江南》纳兰性德【材料二】1.新月大约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着地球的部分是黑暗面,我们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或“朔”。2.上弦月:新月过后,月球继续绕地球公转,到了农历初七、初八,月球的一半被照亮,我们看到了上弦月。3.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或“望”。4.下弦月:满月过后,月球继续公转,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月球的一半再次被照亮,但这次是另一半,我们看到了下弦月。【材料三】中国探月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任务名称发射时间典型成绩嫦娥一号2007.10.24顺利绕月并获取第一幅全月影像图嫦娥二号2010.10.01获取国际最高水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嫦娥三号2013.12.02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外天体着陆嫦娥五号2014.11.01拍回首张中国人自己的地月合影鹊桥一号2018.12.08与嫦娥四号实现中继通信嫦娥四号2018.12.08全球首次探测器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2020.11.24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无人采样返回鹊桥四二号2024.03.20为嫦娥六号月球采样提供支持和中继通信【材料四】“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科研人员计划利用“嫦娥”五号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实现月面取样返回任务,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完成6次载人登月,共带回约382千克月球样品,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苏联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3台取样器共取回了326千克月壤和岩心样本。“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携带约1731千克样本返回地球。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汤显祖的诗句“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诗中所描写的月亮是上弦月。B.“新月”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对着地球的部分是黑暗面,我们看不到月亮。C.20年来我国探月工程八战八捷,为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支持。D.我国“嫦娥”五号任务完成非常圆满,所采月球样品多于美国和苏联所采样品的总和。(2)学校组织“明月几时有,天涯共此时”赏月活动。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完善师生交流活动。老师:明月,它是如此的梦幻、美丽和曼妙,以致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为它而吟唱。让我们一起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学生甲:我知道了,苏轼的诗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写的是满月。学生乙:我明白了,上弦月的形状像弓(或:半镜),有诗句为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老师:这一轮皓月,它永恒不灭,穿越古今,让我们再去遨游太空,认识一个真实的月球。(3)认识真实的月球,走进人类的探索。阅读材料三、材料四,完成下面探究提纲。“太空•月球•问题”探究提纲一、飞向太空:从1969年开始,美国、苏联和中国,都先后在月球实现登陆。二、月球挖土:美国共带回约382千克月球样品,苏联共取回了326千克月壤和岩心样本,“嫦娥”五号携带约1731千克样本返回地球。三、科学探索: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解答】(1)A.有误,“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中的“残月”即下弦月;BCD.正确。故选:A。(2)学生甲:根据“玉盘”的意思“玉做的圆盘”可知,答案为:满。学生乙:根据“上弦月:新月过后,月球继续绕地球公转,到了农历初七、初八,月球的一半被照亮,我们看到了上弦月”和诗句“初八月,半镜上青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知答案。(3)根据“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完成6次载人登月,共带回约382千克月球样品,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苏联的‘月球’16号、20号和24号,3台取样器共取回了326千克月壤和岩心样本”可知,答案为:一、都先后在月球实现登陆;二、美国共带回约382千克月球样品,苏联共取回了326千克月壤和岩心样本,“嫦娥”五号携带约1731千克样本返回地球;根据“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学家埃里克•贾文曾撰文表示,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可知,三答案为: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答案:(1)A(2)学生甲:满;学生乙:弓(或:半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3)一、都先后在月球实现登陆二、美国共带回约382千克月球样品,苏联共取回了326千克月壤和岩心样本,“嫦娥”五号携带约1731千克样本返回地球三、来自月球的岩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月球表面性质、月球起源以及太阳系演化三大问题的认识10.(17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古贝李娟①在库委夏牧场时,有一天我在森林边上走着,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全名“古丽贝里”,我则叫她“古贝”。②古贝15岁,比我小了好几岁呢,却像我的姐姐似的,高大、爽朗、勤快、懂事。其实在认识之前,我们早就见过好几次面了。只是我不太认人,觉得那几个哈萨克姑娘都挺好的,却没想到会是同一个人。③有一次是在下雨发大水时,过河的石头给淹了好多——之前我们这里的所有人过河时都是踩着它们过的,这里没有桥——我被困在了水中央。这完全出于判断上的失误。开始我从河那边看过来时,这块石头好像离河岸那边挺近的,只要像小鹿那样一纵一跃就过去了。可惜我不是鹿,而且身上还套着又厚又笨的棉衣棉裤。想撤退也不可能了,刚才垫脚过来的那块石头让我在起跳的时候用力过猛给蹬翻了……于是我就那样左摇右晃地站在浑浊湍急的水流中一块巴掌大的、又湿又滑的石头上,险象环生……这时,古贝天使般出现了,她骑着马从天而降,在河边下马过来,站在对岸俯身伸过手来。我连忙弯腰抓住,她微微一带,我就安全地跃过去了,一点儿也没触着冰冷刺骨的水。④第二次是去河那边提水。那是泉水,在森林下的一片沼泽上,非常甜美非常干净的水。扒开泉眼上覆盖的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然后看到的是泉底的沙石,最后才看到像一汪干净清澈空气的水。⑤我用带去的塑料水舀子一下一下地舀水,打满一桶后,就放在泉眼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然后自己玩去了。⑥后来我爬上一处高地,回头看时,下面远远地也有一个人提着桶在往泉那边走。我又往上爬,隐约听到有人在后面喊。回过头来,看到那个提水的人高高挥舞着我的红色水舀子,大声地向我喊着什么,估计她想借用一下吧?于是我随便答应了一声,转身进了林子。过了一会儿,又跑出来看时,泉边却没了人,我那鲜艳的塑料桶也没有了。⑦我急急忙忙跑下去,看到借我水舀子的那个女孩正一手提一个桶往前走着。我喊着追了上去,这时她已经开始走上狭长的独木桥了。因为刚下过雨,那个独木桥圆滚滚、滑溜溜的,可她一手提着一桶漫悠悠的水,很稳当地就过去了。一直走到草场尽头时,她才放下我的桶,回头向我招招手,然后向对面山坡上的一个毡房走去了。而另一边不远处就是我家了。她可能认识我吧,可能长久以来一直在注意我,否则怎么会知道我家在哪里呢?这片草场上有好几家汉族人的。⑧这事还是后来古贝告诉我的,要不然到现在我恐怕还不知道那就是她呢!第三次愉快的见面是那次我徒步到另一个沟去找我妈。我妈一大早就出门了,说是到谁谁谁家喝茶去,可是快中午了还没回来。我便让外婆在家守着,我出门找去了。那一带毡房不多,稀稀拉拉分布在山的阳面。我一家一家地问过去,终于问到一个人,说在后山的瓦达家见过她。她可真能跑的!我估计她是穿过山顶的森林直接翻过后山的。但是我一个人不敢进又黑又潮的森林,便远远地从山脚绕着走。路很远,四周很静,途中一个人也没有。过了一会儿,很疾的马蹄声渐渐响了起来,我害怕,连忙躲到路边的岩石后面,直到看清声音响起的方向出现的那三匹马上全是年轻姑娘时,才出来,继续向前走。⑨三个姑娘在马背上大声说笑着,策马扬鞭,像是在赛马,又像是在追逐。她们很快就赶上我了。我让到路边,让她们过去。后来,她们却渐渐放慢速度,不时回头看我,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这时,其中一个掉转马头,小跑回来,勒马横在我面前,像开玩笑似的说了几句什么,我听见其中有“裁缝”这个词,想到她可能认识我,便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她拍拍自己马鞍子后面的地方,我大喜,连忙跑上去,拽着马鞍子和她的衣服就爬上去了。这使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令我不知所措。她们中有人问我到哪里去,我听懂了,忙说是到瓦达家,她们又笑了起来,好像这是个多好笑的笑话似的,真不知道这群女孩子怎么那么爱笑。马越跑越快,颠得我快坐不住了,我就闭上了眼睛,紧抱着她的腰。后来马慢了下来,我抬头一看,前面河对岸浅缓的草坡上栖着三两个白色毡房。到地方了。我再三道谢,这令她们笑得更加花枝招展。其中一个就是古贝。⑩也许不止这三次吧。后来经她一说,我又觉得我见过的所有哈萨克女孩都像是她一样,都是那么快乐、热情,她们都眼睛明亮,面孔发光。(1)选文叙述了古贝哪几件事?(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古贝天使般出现了,她骑着马从天而降。(3)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顺序词有什么作用?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然后看到的是泉底的沙石,最后才看到像一汪干净清澈空气的水。(4)笑,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请阅读选文第⑨段中姑娘们的三次“笑”,揣摩姑娘们的心理。笑这使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令我不知所措。我听懂了,忙说是到瓦达家,她们又笑了起来。我再三道谢,这令她们笑得更加花枝招展。含义①姑娘们看到“我”爬马上车动作笨拙,觉得有趣而大笑,表现出她们的活泼开朗②听到“我”要去瓦达家而笑,可能是觉得“我”找妈妈的行为可爱,或者对“我”要去的地方感到有趣,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天真烂漫③“我”再三道谢让她们笑得更欢,是因为她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因帮助他人得到认可而感到开心,展现了她们热情善良、容易满足的心理。(5)本文和《驿路梨花》都被选入“边塞风情”优秀作品集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本文入选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提炼能力。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找到与古贝相关的具体事件,并进行简洁概括。在下雨发大水时,“我”过河因判断失误被困在水中央一块又湿又滑的石头上,险象环生。此时古贝骑着马出现,她下马站在对岸俯身伸手,微微一带,帮助“我”安全跃过了河,让“我”没有触着冰冷刺骨的水。帮忙提水:“我”去河那边的泉眼提水,打满一桶水后放在泉眼边的大石头上便去玩了。后来看到有人提着桶往泉边去,还高高挥舞着“我”的红色水舀子,“我”以为她想借用就答应了。之后发现“我”的水桶也不见了,追上去看到她一手提一个桶,很稳当地走过了圆滚滚、滑溜溜的独木桥,一直走到草场尽头放下“我”的桶,向“我”招手后走向对面山坡的毡房。后来古贝告诉“我”,当时那个人就是她,她可能认识“我”,知道“我”家的位置。顺路搭载:“我”徒步到另一个沟找妈妈,在途中遇到古贝等三个姑娘策马扬鞭,像是在赛马或追逐。她们赶上“我”后,不时回头看并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其中古贝掉转马头,让“我”搭乘她马鞍子后面的地方,带“我”前往瓦达家。到达目的地后,“我”再三道谢,她们笑得更加花枝招展。(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对其表达效果的理解。先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该修辞如何体现人物特点或表达情感等。此句将古贝比作天使,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古贝在“我”身处困境时及时出现,给“我”带来希望和帮助,突出了古贝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古贝的感激与赞美之情。(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顺序词作用的理解。考虑顺序词在描述事物时所起到的条理化、层次感以及对突出事物特点等方面的作用。“首先”“然后”“最后”这些顺序词,清晰地写出了“我”扒开泉眼上覆盖的草后观察泉水的先后顺序,使描写有条理,同时也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泉水的清澈,突出了泉水的特点。(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结合具体语境,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与“我”的互动等方面来推测其心理。“这使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令我不知所措。”表明:姑娘们看到“我”爬马上车动作笨拙,觉得有趣而大笑,表现出她们的活泼开朗;“我听懂了,忙说是到瓦达家,她们又笑了起来。”表明:听到“我”要去瓦达家而笑,可能是觉得“我”找妈妈的行为可爱,或者对“我”要去的地方感到有趣,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天真烂漫;“我再三道谢,这令她们笑得更加花枝招展。”表明:“我”再三道谢让她们笑得更欢,是因为她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因帮助他人得到认可而感到开心,展现了她们热情善良、容易满足的心理。(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要结合“边塞风情”这一主题,从文章所描绘的地域环境、人物形象、情感氛围等方面阐述入选原因。答案:(1)①下雨发大水时,古贝骑马救被困在河中央的“我”;②古贝借用“我”的水舀子提水,并帮“我”把水桶送回离“我”家不远的地方;③“我”徒步找妈妈时,古贝让“我”搭乘她的马前往目的地。(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古贝比作天使,生动形象地写出古贝在“我”身处困境时及时出现,给“我”带来希望和帮助,突出了古贝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古贝的感激与赞美之情。(3)“首先”“然后”“最后”这些顺序词,清晰地写出了“我”扒开泉眼上覆盖的草后观察泉水的先后顺序,使描写有条理,同时也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泉水的清澈,突出了泉水的特点。(4)①姑娘们看到“我”爬马上车动作笨拙,觉得有趣而大笑,表现出她们的活泼开朗;②听到“我”要去瓦达家而笑,可能是觉得“我”找妈妈的行为可爱,或者对“我”要去的地方感到有趣,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天真烂漫;③“我”再三道谢让她们笑得更欢,是因为她们感受到“我”的真诚,因帮助他人得到认可而感到开心,展现了她们热情善良、容易满足的心理。(5)本文入选“边塞风情”优秀作品集的原因如下:地域上,故事发生在库委夏牧场,这里有森林、河流、沼泽等独特的边塞自然风光;人物方面,古贝等哈萨克姑娘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展现了边塞人民的淳朴善良;情感氛围上,文章通过描述“我”与古贝等人的交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充满了边塞独特的风土人情。11.(11分)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谢卫平①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数历史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勤俭节约是海晏河清之基,奢靡享乐是灾祸危亡之根。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②勤俭节约精神是修身之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倡导的是一种适度、合理、节用的生活理念,蕴含的是以节俭惜物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于个体而言,既体现着一种“待物之德”,也内蕴着一种“修养之道”。奢靡浪费,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人的意志品质。以俭养身,方能永葆本色。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形塑了敬畏感恩的价值理念,就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培育不怕困难、勇于吃苦、抵御诱惑的坚强意志。③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颜氏家训》的“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④勤俭节约精神是治国之道。惟俭者兴,惟勤者强;惟奢者衰,惟侈者亡。厉行勤俭节约,周恩来总理也是榜样。他的饮食同样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最终带领人民战胜贫穷、走向富裕。据报道,慈禧太后的宫中,珠宝、玉器、古董堆积如山,许多珍宝的价值无法估量。她热爱举办豪华宴会,每次宴会都耗费巨大,而这些费用都是从国家的财政中支出。在关键时刻,她甚至不愿意拨款加强国防,反而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颐和园,以供自己游玩。最终,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大清王朝在慈禧太后的奢靡之下走向了灭亡。勤俭节约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折射出的是人心向背,从根本上说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⑤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示,绷紧勤俭节约这根弦,让戒奢尚俭、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理清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首先,提出本段观点:勤俭节约精神是齐家之要。接着:论述“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然后:论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最后:列举《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中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证明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始终为中国人所推崇。(3)第④段的两个事实论据能否删掉一个?请说明理由。(4)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劳动教育与建设“节约型食堂”相结合,劳动课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清洗、择菜、切配、炒制等菜品制作全过程。劳动结束后,老师做了中肯的评价,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对选文的理解,用一组排比句表述出来。老师:劳动教育——是一堂劳动技能课,是一堂社情民情课,是一堂勤俭节约课。感受过劳动的艰辛,同学们更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学生:勤俭节约——①是一堂劳动技能课,②是一堂社情民情课,③是一堂勤俭节约课。理解了勤俭的意义,伙伴们才能继承“成由节俭败由奢”的传统。【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取概括。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篇由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勤俭节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引出本文论题。接着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证明了勤俭节约精神与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社稷兴衰紧密相连。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可知标题“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可以作为中心论点。(2)本题考查段落论证思路分析。结合“在中国人心中,‘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分析,接着论述“家事”与“国事”“天下事”密不可分,优良家风与良好社会风尚总是紧密相关。结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勤俭节约摆在家风建设的突出位置”分析,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