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09-T 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_第1页
DB3709-T 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_第2页
DB3709-T 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_第3页
DB3709-T 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_第4页
DB3709-T 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CSP663709DesignspecificationfortourismroadofTai'anI II 1 1 1 2 5 5 7 8 10 11 1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潇1旅游公路设计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旅游公路项目及在现有公路基础上改扩建为旅游公路项目的设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T10001.1公共信息图形符JTG/T3360-03公路桥梁景JTJ002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24基本规定4.1.1旅游公路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灵活宽容、自然融合的原则,注重公路内部的协调,公路与沿4.1.2旅游公路设计应根据路网结构、交通区位特征、旅游资源分布和环境条件,综合分析确定公路功能,明确旅游公路目标定位和主题定位,合理选4.1.3旅游公路设计应集约节约,优先考虑利用既有国、省、县、乡和村道等各类道路改造提升,并充分利用既有设施、用地和废旧材料,必要时4.1.4既有公路改造成旅游公路时,应明确旅游公路功能、目标定位和设计主题,分析既有公路存在4.1.5旅游公路设计应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4.1.6旅游公路设计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2旅游公路分类3——主线是串联沿线主要旅游资源的主通道,保证游客快速、便捷通达旅游目的地;4.3技术等级4.3.1旅游公路应根据路网规划、交通和旅游功能、交通量、旅游资源价值、地形地质条件等综合论4.3.2旅游公路主线宜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受限时可选用JTG2111中规定的四级公路(Ⅰ类)标准。4.4设计车型4.5设计速度○●○—————●●○○4.5.2旅游公路主线设计速度宜为60km/h;受地形、地质和环境条件限制时,可采4.5.3旅游公路支线设计速度宜为40km破坏或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局部路段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4.5.4同一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和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技术等级路段间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20km/h。不同技术等级、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之间应选择合理的衔接位置或地点,过渡应顺适,4.5.5平面交叉范围内的主线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基本路段设计速度的4.6交通量与设计服务水平4.6.1新建、改扩建旅游公路应进行交通量调查及预测分析,同时结合沿线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旅44.7线形指标4.7.1旅游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应根据设计速度按表3选用。选用圆曲线半径应大于圆曲线-567894.7.6旅游公路采用极限指标或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路段(点)应进行公路安全性评价,并增设4.8建筑限界4.8.2步行道、自行车道净空高度不小于2.54.9荷载标准4.9.1旅游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应采用双轮组单轴载lOOkNa)二级公路作为旅游公路,且重型车辆少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Ⅱ级荷载;b)慢行道桥梁的人群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3.5kN/54.10旅游资源调查评价5.1旅游公路规划应与区域内有关交通规划、文化与旅游规划、生态环保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产业5.2旅游公路规划应充分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交通设施、旅游资源和自然条件等基础资料。5.3旅游公路规划应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地域历史和人文特色。5.4旅游公路规划应充分利用原有公路走廊和线位,集约利用资源,节约土地,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5.6旅游公路规划应注重公路主体工程安全,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5.7旅游公路规划宜结合路侧场地条件、现有设施、沿线景观特色、出行需求等,因地制宜设置服务5.8旅游公路规划应注重自身景观的营造及廊道环境的控制和整治。6.1.1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特征、推荐走廊带与主要控制点,以及沿线地形地貌、工程a)路线布设应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灵活运用技术指标,线形连续均衡;c)路线应避让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温泉区和居民集中区饮用水体;d)新建、改建路段,对路线横纵面等通过灵活设计,避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b)遇有古树、文物等有价值保护目标时6a)路侧宽度不足或者交通量较大路段的路肩宜进行硬化,为车辆提供行驶空间;b)有条件时,可利用路侧填挖平台、废弃的原有道路等设置路侧净区、观景台。6.2.4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措施,并符合以a)路基防护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遵循因地制b)路基防护应优先采用生态型防护形式。c)支挡工程设计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墙6.2.5路基防排水设计应考虑景观要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符合以下a)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降雨量和工程特点,设置完善的综合排水系统;c)路侧空间受限的路段,宜采用盖板边沟等形式;d)经过村镇路段的公路排水设计宜采用暗排形式;e)水源保护地等敏感水体路段排水设计应考虑对径流的收集要求;6.2.6路面设计应满足强度、耐久性、抗滑和设计使用年限要求,并符合以下要c)改扩建项目应结合旧路结构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同时考虑原有路面废料的再生利用。6.2.7一般填方路段可不设置路缘石,穿村镇路段和挖方a)考虑与环境的融合和景观效果,突出旅游公路特点;b)总体布置应与地形变化和公路线形相协调,保持视觉空间序列的连续性;c)桥孔布置和跨径变化应视觉连续,富有节奏和韵律;d)上下部构造应尺度均衡、比例协调、结构稳定;a)桥面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及步行道宽度应与前后路段保持一致;b)桥面铺装的结构类型和颜色宜与前后路段一致;6.3.4桥梁设计的其他内容应符合以a)桥梁细节处理及附属设施造型,应符合路段设计主题的要求;b)结构形式避免突变,当不得不出现时,应通过渐变或修饰处理,改善视觉的连续性;c)外露的管线及排水设施宜进行外观装饰d)当需对桥梁外观进行涂装时,涂装色彩应经环境效果模拟后确定;e)位于旅游景区的专线公路,圬工墩台宜采用当地石材,或利用仿天然材质对混凝土表面进行6.3.5利用既有公路改扩建为旅游公路时,对具有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特殊的桥梁,应通过修复或76.4.5位于城镇段、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行数量大路段的旅游公路,可设置天桥或通道供行人和非机动6.4.6旅游公路与慢行道平面交叉时,可采用公路优先交通管理方式;慢行交通量较大,或为位于旅游景区内的旅游公路时,宜采用慢行道优先交通管理b)安全警示要求高的路段可采用立体标线及突起路标,景区及城镇路段的人行横道可结合景区b)护栏形式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采取不同c)不同形式护栏组合时,应处理好不同形式护栏之间的衔接过渡;d)经过河流、湖泊、水库路段护栏,在满足安全e)小桥、通道、明涵的护栏宜与相邻的路基护栏相同,其余桥梁宜优先选用金属梁柱式或组合f)采用混凝土护栏时,宜结合环境特点对7.1.1旅游标识包括旅游公路标识(logo)、门户标识、形象标志、指引标志、导览标志7.1.2旅游公路标识应符合GB5768.2、GB/T100017.1.3旅游公路旅游标识应该结合7.2.1应结合项目沿线自然景观、人文特色以及公路本身7.2.3应结合门户标识、形象标识、旅游交通标志、慢行道标志、电子媒介87.3.1旅游公路起终点、重要交通节点、行政区域分界点等处宜设置体量较大的门户标识,具体形式7.3.2门户标识设计应结合沿线自然、人文及历史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突出旅游公路主题,优7.4.2形象标识宜采用统一的标准7.5.3应提供指引目标的名称、标识(7.6.1应设置于重要交通节点、服务驿站等人流量较集中7.6.2应包括旅游公路及周边路网、旅游景点及服务设施分布、所处位置及简短说明等,必要时可提7.7.1慢行道标识包括导览标识、铭牌7.7.2宜结合沿线自然及人文特色,采用节能环保、耐久美观的材料,与周边环境相8.1.1应考虑与区域内绿道,徒步道及城镇路段非机动车道的共享和衔接。8.1.2应注重景观体验性,以骑行为主的慢行道应结合沿线自然、人文景观资源选择临河、沿溪、环8.1.4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现有村道、机耕道、现有慢行道等道路设8.1.5机动车交通量大的路段设置慢行道,应采用适当措施隔离慢行道与机动车道。8.1.6应考虑与旅游公路主体及沿线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系统、景区(景点)之间的连通、接驳、换98.3.1慢行道设计速度应根据使用功能和类别,结合地形、气象、预期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因553—b)纵坡坡度小于等于3.5%时,可采用整体式慢行道,并c)纵坡度大于3.5%小于等于8%时,应符合CJJ3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建城[2013]198.3.4步行道纵面线形指标应符合以下b)采用分离式路基时,可参考CJJ378.4.1根据地形地物等特征,宜灵活选用整a)路基的横断面应包括行车道、隔离带(设施)、自行车行道。条件适宜时,应设置宽度不小b)可依据条件和需要采取两侧设置或单侧设置的方式;e)综合慢行道在公路双侧设置时,单侧宽度应不小于2.5m;单侧设置时,宽度应不小于3.5m。8.4.4慢行道路基压实度及承载比可按四级公路标准执8.5.1路面类型及颜色选择应根据沿线环境、功能定位、主题定位、区域文化特征、环境保护、工程8.5.2步行道路面铺装宜选用砂石、块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保证路面的平整与防滑。8.5.3可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彩色微表层处理。8.6.1机动车与整体式慢行道之间应设置隔8.6.2慢行道与机动车道并行时宜采用实体分隔。实体隔离设施包括护栏、绿化带等。条件允许时宜8.6.3受地形条件或硬性条件制约,无法采用实体分隔时可采用非实体分隔。非实体隔离设施包括路面抬升、卵石铺装、自行车道彩色铺装(喷涂)和施划标线,并应设置相应的安全标9服务驿站9.1一般规定资源分布及环境条件,结合交通服务设施和旅游景9.1.2服务驿站的设置宜靠近主线、公9.1.3应注意各级服务驿站之间功能的差异性,合理安排布设种类、间距和规模,通过服务驿站的布9.1.4服务驿站应分类设置,满足使用者不同需求,并结合场地条件及慢行需求,配套设置自行车出9.1.5应优先利用现有公路沿线管养设施、景区设施、闲置设施和用地等资源进行合建或改建。9.1.6宜结合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特征,尊重场地,突出驿站建筑的美学特征和地域特点。9.2.1旅游公路服务驿站按照主要服务目的、功能9.3功能配置9.3.1综合驿站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旅游休闲娱乐、仓储物流服务等拓展经营性服务设施。拓展性服务设施宜与综合型驿站统一规划,同期设计。各类服务设施基本功能配置9.4设置间距9.4.2基本驿站主要设置在一级驿站之间、交通量相对较大、游览观光的路段。平均间距宜为10k9.4.3简易驿站可灵活设置。9.5选址要求9.5.1服务驿站选址应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利用存量用地,严格控制增量用地,优先考虑与公路管养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其他闲置设施等9.5.2新建旅游公路可综合考虑服务驿站和养护9.5.3服务驿站的选址应根据间距设置要求,综合9.5.4宜结合公路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方9.5.5运营初期交通量大、服务驿站使用率高的旅游公路,服务驿站应一次性实施并投入使用;运营9.5.6简易驿站(观景台)的选址应综合考虑规划场地规模与环境现状特征,如利用路域废弃地或公9.5.7简易驿站(观景台)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周围景观资源,宜选择视野开阔、具有欣赏价值且地域9.5.8存在地质病害隐患路段、连续下坡路a)植物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应优先选用景观融合度高、抗逆性强、生长稳定、苗源充b)植物配置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充分考虑沿线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绿化植物的影响,适应c)植物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比例、色彩、韵律和林冠线等美学因素,合理选择、配置植物,10.3.2沿线景观绿化带主要包括侧分带及公路路两侧的景观绿化a)设计注重植物层次和季相景观效果的营造,依据主线段落划分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组合,展b)城镇路段应体现城镇的风貌现状及规划,提升穿城镇区段道路景观形象,突出秩序美感;宜采用规则式配置方式,以单种行道树为主营造景观,打造景观大c)穿村路段宜采取绿化种植、设置隔离墙d)农田路段应强调露景融景,突出农田肌理;选择富有乡土气息的低矮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e)山林路段采用自然式配置,避免行道树式栽植,宜采用自由组团式组合栽植,增加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