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实践手册_第1页
工程热力学实践手册_第2页
工程热力学实践手册_第3页
工程热力学实践手册_第4页
工程热力学实践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热力学实践手册第一章工程热力学基础理论1.1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其核心内容为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在热力学系统中,能量的转换通常涉及热量和功的相互作用。数学表达形式为:[U=QW]其中,(U)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热量交换,(W)表示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1.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涉及热现象的方向性,其主要内容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者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全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一定律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表述形式来描述,包括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普朗克表述。1.3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表明,温度趋向绝对零度,系统的熵趋向于一个常数。具体来说,当温度趋于绝对零度时,任何纯净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趋近于零。这一定律在低温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1.4热力学状态方程热力学状态方程描述了热力学系统中的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状态方程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和范德瓦尔斯方程等。这些方程在工程热力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1.5热力学参数及其转换热力学参数包括温度、压力、体积、内能、焓、熵等。一些常见的热力学参数及其转换关系:参数定义单位转换公式温度(T)热力学系统的热状态开尔文(K)(T(K)=T(°C)273.15)压力(P)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巴(bar)(P(bar)=P(atm))体积(V)物体所占据的空间立方米(m³)内能(U)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焦耳(J)焓(H)系统在恒压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焦耳(J)(H=UPV)熵(S)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焦耳/开尔文(J/K)第二章热力学系统分析2.1系统的确定与分类在热力学研究中,系统的确定与分类是基础工作。一个系统可以定义为具有一定边界和内部物质的集合。根据系统与外界交换的方式,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系统类型定义特点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系统内部状态可以改变封闭系统与外界能量交换的系统系统内部状态保持不变离散系统由有限数量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分子或原子运动规律遵循统计力学连续系统由无限多个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分子或原子运动规律遵循经典力学2.2系统的热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是对系统进行能量和物质转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和功。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即系统熵的变化总是趋向于增加。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时,系统熵趋于零。2.3系统的平衡分析系统的平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平衡:系统内各部分温度相等,热量不再传递。力学平衡:系统内各部分压力相等,力不再传递。相平衡:系统内各相物质组成和比例保持不变。2.4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稳定性:系统在温度变化时,内能和熵的变化趋势。力学稳定性:系统在压力变化时,内能和熵的变化趋势。相稳定性:系统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相组成和比例的变化趋势。第三章热力学过程分析3.1等压过程等压过程是指在恒定压力下,系统温度和体积发生变化的过程。在等压过程中,系统的焓(H)保持不变,即(H=UpV)中的(pV)项为常数。对等压过程的分析:焓的变化:由于焓(H)是状态函数,因此在等压过程中,焓的变化(H)仅取决于温度的变化。热量的传递:在等压过程中,热量(Q)的传递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即(Q=H)。功的输出:在等压过程中,系统对外做功(W)可通过(W=pV)计算,其中(V)是体积的变化。3.2等温过程等温过程是指在恒定温度下,系统压力和体积发生变化的过程。在等温过程中,系统的内能(U)保持不变,对等温过程的分析:内能的变化:由于内能(U)是状态函数,因此在等温过程中,内能的变化(U)为零。热量的传递:在等温过程中,热量(Q)的传递与系统对外做功(W)相等,即(Q=W)。吉布斯自由能:等温过程中,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G)保持不变,即(G=0)。3.3等熵过程等熵过程是指在恒定熵下,系统温度和压力发生变化的过程。在等熵过程中,系统的熵(S)保持不变,对等熵过程的分析:熵的变化:由于熵(S)是状态函数,因此在等熵过程中,熵的变化(S)为零。热量的传递:在等熵过程中,热量(Q)的传递与系统对外做功(W)相关,可以通过卡诺效率公式(=1)计算,其中(T_c)和(T_h)分别是冷热源的温度。焦耳汤姆逊效应:在等熵过程中,气体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时,温度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焦耳汤姆逊效应。3.4多变过程多变过程是指在过程中同时改变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变量的过程。对多变过程的分析:过程方程:多变过程可以用多个方程描述,如状态方程、热力学方程等。热力学参数的变化:在多变过程中,系统的热力学参数(如温度、压力、体积等)将随时间或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过程分析:多变过程的分析通常需要使用数值方法,如有限元分析等。3.5可逆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过程可以分为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在可逆过程中,系统的任何状态变化都可以无限接近平衡状态,且系统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可逆过程是理想化的过程,实际过程中很难实现。不可逆过程:在不可逆过程中,系统的状态变化无法通过无限小的步骤返回到初始状态,且系统在过程中不处于平衡状态。不可逆过程是实际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过程类型定义特点可逆过程系统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的过程理想化,难以实现不可逆过程系统在任何时刻都不处于平衡状态的过程实际过程中常见第四章热力学循环分析4.1卡诺循环卡诺循环是一种理想化的热力学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在卡诺循环中,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的热交换是可逆的,其效率仅取决于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卡诺循环的效率公式为:[=1]其中,(T_c)和(T_h)分别为低温热源和高温热源的温度。4.2布朗特循环布朗特循环是一种实际的热力学循环,由两个等压过程和两个等温过程组成。在布朗特循环中,热交换过程在恒压下进行,使得热交换效率较高。布朗特循环的效率公式为:[=1]其中,(T_c)和(T_h)分别为低温热源和高温热源的温度。4.3摩诺循环摩诺循环是一种热力学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熵过程组成。在摩诺循环中,热交换过程在恒熵下进行,使得热交换效率较高。摩诺循环的效率公式为:[=1]其中,(T_c)和(T_h)分别为低温热源和高温热源的温度。4.4热泵与制冷循环热泵和制冷循环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吸收热量和释放热量,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的过程。热泵循环的效率公式为:[=]其中,(Q_h)为吸收的热量,(W)为所做的功。制冷循环的效率公式为:[=]其中,(Q_c)为释放的热量,(W)为所做的功。4.5燃气轮机循环燃气轮机循环是一种热力学循环,由两个等熵过程和两个等温过程组成。在燃气轮机循环中,高温高压的燃气在涡轮中膨胀做功,随后在冷凝器中冷却,释放热量。燃气轮机循环的效率公式为:[=1]其中,(T_c)和(T_h)分别为低温热源和高温热源的温度。热力学循环效率公式卡诺循环(=1)布朗特循环(=1)摩诺循环(=1)热泵循环(=)制冷循环(=)燃气轮机循环(=1)第五章工程传热分析5.1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温度差异而导致的能量传递现象。本章将对对流传热的原理、影响因素、计算方法等进行分析。5.1.1对流传热的原理对流传热是由于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流体内部的温度梯度引起的能量传递。对流传热可以通过牛顿冷却定律来描述。5.1.2影响对流传热的主要因素流体流动状态:层流和湍流状态下的对流传热系数不同。流体性质:流体的粘度、密度、比热容等物理性质对对流传热有较大影响。传热面积:传热面积越大,对流传热系数越大。温差:温差越大,对流传热系数越大。5.1.3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值方法。实验方法主要基于对流传热实验装置的测试数据,数值方法则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计算。对流传热系数(W/m²·K)流动状态热流体性质冷流体性质温差(K)1001000层流密度大密度小大10010000湍流密度大密度小大5.2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物体通过电磁波将能量传递给其他物体的现象。本章将对辐射传热的原理、计算方法等进行分析。5.2.1辐射传热的原理辐射传热是物体通过发射、吸收和反射电磁波而进行的能量传递。辐射传热可以通过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来描述。5.2.2辐射传热的计算方法辐射传热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值方法。实验方法主要基于辐射传热实验装置的测试数据,数值方法则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计算。5.3热传导热传导是物体内部由于温度梯度而导致的能量传递现象。本章将对热传导的原理、计算方法等进行分析。5.3.1热传导的原理热传导是物体内部由于温度梯度而导致的能量传递。热传导可以通过傅里叶定律来描述。5.3.2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材料性质: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热传导能力越强。物体厚度:物体厚度越大,热传导越慢。温差:温差越大,热传导越快。5.3.3热传导的计算方法热传导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值方法。实验方法主要基于热传导实验装置的测试数据,数值方法则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计算。5.4传热过程的热损失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主要指由于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和热传导引起的能量损失。本章将对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进行分析。5.4.1对流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对流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可以通过对流传热系数和温差来计算。5.4.2辐射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辐射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可以通过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物体表面积来计算。5.4.3热传导过程中的热损失热传导过程中的热损失可以通过傅里叶定律和物体厚度来计算。5.5传热设备的优化设计传热设备的优化设计是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本章将对传热设备的优化设计进行分析。5.5.1传热设备的选择根据传热需求、工作条件和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传热设备。5.5.2传热设备的优化设计方法优化传热面积: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优化传热路径:优化传热路径,减少传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采用高效传热材料:选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提高传热效率。[EndofChapter5]第六章热工设备与系统6.1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热工设备中广泛应用的设备,其作用是利用热能传递的原理,在两个或多个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一些常见类型的热交换器及其特点:类型适用场合特点间壁式热交换器化工、食品、制药等行业结构简单,易于清洗和维护,适用于高压、高温工况混合式热交换器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传热效率高,适用于高压、高温工况,但结构复杂,清洗维护困难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石油、化工、食品等行业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适用于高压、高温工况蒸汽发生器热电联产、供热、发电等行业适用于高压、高温工况,但结构复杂,清洗维护困难冷凝器空调、制冷、化工等行业适用于低温、高压工况,结构简单,易于清洗和维护6.2燃烧设备燃烧设备是热工设备中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将燃料与氧气进行混合,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一些常见类型及其特点:类型适用场合特点燃油锅炉供热、发电、工业等领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燃油供应充足地区燃气锅炉供热、发电、工业等领域燃烧效率高,污染小,适用于燃气供应充足地区燃煤锅炉供热、发电、工业等领域成本低,但污染较大,适用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燃气轮机发电、供热等领域效率高,但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燃煤轮机发电、供热等领域成本低,但污染较大,适用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6.3热泵与制冷设备热泵与制冷设备是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和压缩机之间的循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功能。一些常见类型及其特点:类型适用场合特点空调热泵商业、住宅、工业等领域适用于冬季制热、夏季制冷,节能环保地源热泵商业、住宅、工业等领域利用地下恒定温度,节能环保,适用于冬季制热、夏季制冷水源热泵商业、住宅、工业等领域利用水源恒定温度,节能环保,适用于冬季制热、夏季制冷冷却塔工业冷却、数据中心等领域利用水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实现冷却功能,适用于大型设备冷却制冷机商业、住宅、工业等领域适用于各种制冷需求,如空调、冷藏、冷冻等6.4热力发电设备热力发电设备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一些常见类型及其特点:类型适用场合特点火力发电机组发电、供热等领域成本低,技术成熟,但污染较大,适用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核能发电机组发电、供热等领域环保、高效,但技术复杂,安全性要求高水力发电机组发电、灌溉等领域可再生、环保,但受地理环境限制,建设周期长风力发电机组发电等领域可再生、环保,但受地理环境限制,并网困难太阳能发电机组发电等领域可再生、环保,但受天气和地理位置限制,成本较高6.5热工系统的集成与优化热工系统的集成与优化是指将多个热工设备或系统进行组合,以实现高效、环保、经济的运行。一些集成与优化的方法:方法适用场合特点能量回收工业生产、建筑等领域利用余热、余压等,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系统仿真热工设备、系统设计等领域通过模拟分析,优化设备或系统功能,降低能耗和成本智能控制热工设备、系统运行等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备或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环境保护热工设备、系统运行等领域采用环保材料、技术,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性分析热工设备、系统设计等领域对设备或系统进行经济性评估,选择最优方案第七章工程热力学计算方法7.1热力学基本方程的求解热力学基本方程是工程热力学中描述热力学系统状态变化的基本方程。求解这些方程通常涉及以下步骤:建立状态方程:根据系统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状态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瓦尔斯方程等。选择独立变量: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两个或三个独立变量,如温度、压力、体积等。求解方程:运用数学方法,如拉格朗日乘数法、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等,求解基本方程。7.2热工参数的计算热工参数的计算是工程热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比热容计算:根据物质的热容性质,计算其比热容。熵变计算:利用熵的定义和热力学方程,计算系统在特定过程中的熵变。焓变计算:根据焓的定义和热力学方程,计算系统在特定过程中的焓变。7.3热力学过程的热力学效率计算热力学效率是衡量热力学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一些常见的热力学效率计算方法:卡诺循环效率:根据卡诺循环的定义,计算其热效率。朗肯循环效率:根据朗肯循环的定义,计算其热效率。实际循环效率:根据实际循环的热力学数据,计算其热效率。7.4传热过程的热量传递计算传热过程的热量传递计算涉及以下内容:热传导计算:根据傅里叶定律,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热传导。对流换热计算: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辐射换热计算: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计算物体之间的辐射换热。7.5热工设备的热力功能计算热工设备的热力功能计算包括以下方面:锅炉热效率计算:根据锅炉的热力学数据和运行参数,计算其热效率。制冷机组COP计算:根据制冷机组的热力学数据和运行参数,计算其功能系数COP。热泵热效率计算:根据热泵的热力学数据和运行参数,计算其热效率。计算内容公式参考文献及资料锅炉热效率η=(Q_1Q_2)/Q_1王志坚,锅炉原理与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制冷机组COPCOP=Q_2/W_1,制冷空调工程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热泵热效率η=Q_2/W_1,热泵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第八章工程热力学实验技术8.1实验设备与仪器在工程热力学实验中,以下设备与仪器是必备的:设备/仪器名称用途说明热力学实验台用于搭建实验系统,实现各种热力学过程实验。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保证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压力计用于测量压力,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热电偶将温度转换为电势差,便于精确测量温度。热流计用于测量热流量,分析热量传递过程。真空泵用于建立真空环境,进行真空热力学实验。热交换器用于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热交换过程。搅拌器用于混合物质,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均匀性。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8.2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数据采集:使用仪器设备实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以便后续分析。数据处理: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如曲线拟合、数值计算等。根据实验要求,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评估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8.3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误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误差:由实验设备、仪器的不精确度引起的误差。随机误差:由实验过程中各种不可预测因素引起的误差。操作误差:由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数据处理误差:由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的误差。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实验精度,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8.4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撰写应遵循以下步骤:摘要:简要概述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引言:介绍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实验过程: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过程。结果与讨论:展示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指出实验中发觉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应遵循学术规范,保证语言严谨、格式规范。第九章工程热力学应用案例9.1热力发电厂的热力系统优化热力发电厂的热力系统优化主要涉及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一些常见的优化措施:提高锅炉效率:通过改进燃烧技术、优化燃烧器设计和提高燃料质量,可以显著提高锅炉效率。改进蒸汽循环:采用再热、热力膨胀等技术,可以增加蒸汽循环的热效率。优化冷却水系统:通过优化冷却塔设计和运行参数,提高冷却效率,降低冷却水的温度。9.2热泵与制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热泵与制冷系统在设计与优化时,需考虑以下因素:热泵效率:选择合适的热泵型号和运行参数,以提高热泵的COP(功能系数)。制冷剂选择:选择环保、高效、安全的制冷剂,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和排放。系统布局:合理设计系统布局,减少管道长度和弯头,降低系统阻力。9.3热交换器的设计与选型热交换器的设计与选型需考虑以下因素:传热面积:根据传热需求,选择合适的传热面积,保证传热效率。传热系数:根据介质特性和流动状态,选择合适的传热系数。结构设计:考虑热交换器的结构强度、耐腐蚀性和安装空间等因素。9.4燃烧设备的优化与改造燃烧设备的优化与改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燃烧器改造:采用新型燃烧器,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燃烧优化:通过优化燃烧参数,如空气比例、燃料喷射速度等,提高燃烧效率。余热回收:利用燃烧产生的余热,降低能耗。9.5工业余热的回收与利用工业余热的回收与利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一些常见的回收与利用方法:余热锅炉:将工业余热用于产生蒸汽,供生产或其他用途。热交换器:将工业余热用于预热冷却水或其他介质。热泵系统:利用工业余热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提高热泵的COP。方法描述余热锅炉将工业余热用于产生蒸汽,供生产或其他用途。热交换器将工业余热用于预热冷却水或其他介质。热泵系统利用工业余热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提高热泵的COP。第十章工程热力学发展动态与展望1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