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1页
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2页
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3页
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4页
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题型•常考设问类非选择题攻略

专题11特点特征类非选择题

目录

题型综述.......................................................................................1

解题攻略.......................................................................................1

类别1简析类设问............................................................................2

类别2概括类设问............................................................................5

高考练场.......................................................................................8

01题型综述

高考新课标下特点特征类一般是指描述某一历史事物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性质、特质、属性等;通过对

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

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1.命题特点:设问方式以“简析”、“概括”为主,多数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得出答案。

2.考查能力:首先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是“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的能力;其次考

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常指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

02解题攻略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设问中的限定语,把握好设问的方向,明确解答对象,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

①划分层次。根据标点符号(句号、分号、省略号)、主体或具体意思来划分。

②对关键词句用划短线或画圈的方式标记出来。

攻略秘籍第二步:细读材料

③确定特点类角度。一是从宏观(变化趋势或整体特点)+微观两个角度思考;

二是同项必须合并,动态变化也会是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言简意赅的概括性语言或学科术语,切忌

第三步:组织答案没有任何加工整合的照抄材料,精心布局答案。该设问类型建议采取精简的语言表

达形式。(可以用词组的形式阐述,如:“XX化”和"XX性”)

类别01简析类设问

情境解读

简析类设问:常常会综合考查多个历史知识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也可能跨越不同

的历史时期或地域,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和综合分析能力。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需要考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问题的角度一般是简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特点和特征等。

应对策略

1、明确主题:确定题目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核心内容。

2、看清限定词:注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限定,明确答案的

来源。还要关注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等。

3、把握关键词:理解“简析”的含义,即简要分析,不能过于冗长,要抓住关键要点进行阐述。

4、提取关键信息:对材料进行精读,标注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等关键信息,这些往往是答题

的重要依据。

5、梳理材料逻辑:明确材料的层次和结构,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

系等,有助于全面把握材料内容。

6、联系教材知识: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接,回忆相关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影响等

内容,为分析问题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7、拓展知识储备:除了教材知识,还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历史研究成果、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知识等,使

答案更具深度和广度。

典例剖析

【典例】(2023•全国甲卷)【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

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

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的6亿卢布入股政府的

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

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逮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命题思路】以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切入,考查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浏览材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

根据材料”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得出政府主导与重

视,并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根据材料”并为私有铁路公司做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

细工劫犯的收入担保”可知,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即为债券资本提供

解题步骤驯媒材科担保;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可得出统一造价;根据材料“90年代

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

地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铁路建设成就显著。

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

组织答案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造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

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

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造价;90年代铁路

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变式演练

【变式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先民使用的最原始的渡水工具有葫芦、皮囊和筏等,后来使用独木舟。至迟到商代,

中国造船技术由独木舟过渡到木板船。战国时期,木板船出现了风帆,已开始用铁箍连接船板。秦汉时期,

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中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楼船是汉代最著名的船舰。“治

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

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等,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

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出现了新的飞跃。明代造船工场规模大、分工

细,还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等零部件,还有木材等物品的堆放仓库,且造船材料验收、船

只修造和交付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摘编自程晓《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兴衰及其启示》

材料二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倡建甚早,但起步较晚。在鸦片战争时期,在林则徐的倡导下,有识之

士集资仿造西船。1861年,中国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从英国购买兵船的计划。

中国花费巨款购买舰队,但控制在英国手里,引起朝野大哗。清政府无奈将该舰队变卖。1862年,两江总

督曾国藩试造轮船,用蒸汽机为动力的“黄鹄”号试验成功。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分厂造船,使中国近

代造船工业有了自己的开端,所造之船,汽炉、船壳两项皆系厂中自造。但是,在清朝当权者中,只讲引

进,不讲发展。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清政府把重点放在买船上,连仿造也不干了。

——摘编自戚其章《近代中国造船工业的创建和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造船业的特点。

【答案】(2)特点:起步较晚;有识之士推动;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服务于抵

御外辱(自强)的需要;发展过程艰难曲折;后劲不足,未能真正发展。

【解析】(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倡建甚早,

但起步较晚”,可得出起步较晚;根据材料“在鸦片战争时期,在林则徐的倡导下,有识之士集资仿造西

船”,可得出有识之士推动;根据材料“1861年,中国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

从英国购买兵船的计划和中国花费巨款购买舰队,但控制在英国手里,引起朝野大哗。清政府无奈将该舰

队变卖”,可得出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根据材料“186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试造轮船,用蒸汽机为

动力的‘黄鹄’号试验成功”,可得出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服务于抵御外辱(自强)

的需要;根据材料“但是,在清朝当权者中,只讲引进,不讲发展”,可得出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根据材

料“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清政府把重点放在买船上,连仿造也不干了”,可得出后劲不足,未能真正

发展。

【变式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52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任命了一个由前司法大臣领衔的十人委员会开始编

纂新法典。在编纂的过程中,委员会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并使之系统化。新编

纂的法典中,皇帝的谕令在法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受基督教的影响,有关奴隶制的法令被简化

了。在关于嫁妆和妇女的婚前财产方面,查士丁尼规定离婚时丈夫返还给妻子的婚前财产应该与嫁妆的价

值一样。534年新法典颁布,但是编纂活动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之后,他又颁布了许多谕令。这些谕令的编

辑工作一直持续到皇帝逝世时为止,后世称之为《新律》。《新律》是用希腊文完成的,这样的做法实则

是对东罗马帝国日益希腊化趋势妥协的产物。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二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时期,《永徽律》颁布。后人将《永徽律》与注疏的合编

本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

内乱划为“十恶”,“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唐律疏议•名例篇》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按照唐律规定,七岁以下和九十岁以上的犯有死罪之人,不判死

刑;十五岁以下和七十岁以上患有残疾的人,犯流罪以下的罪行可以收赎。唐太宗执政时期,因错杀大理

丞张蕴古、交州都督卢祖尚,后悔之余制定了死刑执行前需要执行“三复奏”“五复奏”的制度。唐高宗

即位后,“遵贞观故事,务在恤刑”。

——摘编自石志刚《《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律疏议》的特点。

【答案】(2)皇权至上;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宽仁恤刑;维护伦理;重视教化等。(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关于《唐律疏议》的特点,据材料“将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划为'十恶'”可知,皇权至上;

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据材料“七岁以下和九十岁

以上的犯有死罪之人,不判死刑;十五岁以下和七十岁以上患有残疾的人,犯流罪以下的罪行可以收赎。”

可知,宽仁恤刑;据材料“遵贞观故事,务在恤刑”可知,宽仁恤刑;据所学可知,唐朝律法量刑非常注

重伦理道德;唐律注重教化的作用。

类别02概括类设问

概括类设问:可以涵盖历史事件、现象、人物、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概括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

状况、政治制度特点、思想文化成就等。一般会给出一段或几段相关的历史材料,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

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答案往往就在材料之中,但需要考生进行筛选、提炼和整合。同时要求考生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突出重点和关键信息,不需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和论述,设问方式有“概括……的特点”“指出……具有哪些特征”等。

应对策略

1.明确对象:确定题目要求概括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等,注意是根据材料概括,还是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或者是两者相结合,明确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提取关键信息:标注出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观点等重要信息,特别是与设问相关的内容。

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将材料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便于全面把握材料内容,避免遗漏要点。

3.分点作答:采用序号化的方式,使答案条理清晰,如“1.……2.……3.……”。使用历史学科的专

业术语,避免使用口语化或过于随意的语言,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提炼,去除多余的修饰和描述,突

出核心内容。

典例剖析

【典例】(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

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

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

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

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

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

“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

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

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联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

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

【命题思路】以《穷理学》切入,考查逻辑学、自然科学和宋明理学等内容。

浏览材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

根据材料“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

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可知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根据材料“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

解题步骤细读材料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可知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根据材料“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

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可知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

结合);根据材料"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可知以自然

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特点: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突出亚

组织答案

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答案】(1)特点: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

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变式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长期受到保护。《礼记•王制》载:“诸侯无

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龙岗秦简中有处罚“杀伤牛马”的

法律条文,张家山汉简《田律》将杀牛与伤人行为并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北魏

孝文帝曾下诏禁杀牛马,南朝谢谖“位司徒右长史,坐杀牛废黜"。重罚之外也有特例,如《三国志》载:

“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陈)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唐宋以后,禁止屠牛的相

关规定更为细致。唐宣宗曾下令三年内不得杀牛,需用牛祭祀时则以其他牲畜代替。《大明律》规定:“若

盗马牛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清前中期,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同时规定“其(牛)残、

老、病死者,勿论”。尽管历代对屠牛惩罚相当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

•摘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禁止屠牛政策的特点。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政策连贯延续;规定细致;法律保障;处罚严厉;存在特例。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秦汉律法中已有保护耕牛的明确规定”

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屠牛政策继续推行”可知,政策连贯延续:根据材料

“唐宋以后,禁止屠牛的相关规定更为细致”可知,规定细致;根据材料“《大明律》规定:'若盗马牛

而杀者,杖一百、徒三年。'”可知,法律保障;根据材料“清前中期,政府对屠牛者多充军发配至边疆”

可知,处罚严厉;根据材料“其(牛)残、老、病死者,勿论”可知,存在特例。

【变式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系,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

税及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同

时,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滞胀”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

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市场的作用,实行减税、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以促

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经济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其经济发展模式被

称为“新经济”。“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它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对世界经济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2)原因:经济“滞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凯恩斯主义失灵。

特点: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市场作用;实行减税、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

【解析】(2)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当代(世界)。

原因:根据材料二“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滞胀’的困境。”可知,经济

“滞胀”;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

战。”可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根据材料二“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

经济的干预,重视市场的作用,实行减税、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可知,凯

恩斯主义失灵。

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视市

场的作用,实行减税、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可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重视市场作用,实行减税、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

03高考练场

高考真题

1.(2024•广西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

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

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

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

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

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

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

【答案】(1)特点:多元分布,各具特色;彼此融合,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原核心,华夏文化

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特点:据图中多个文化中心的分布并

结合所学可知,多元分布,各具特色;据材料“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并结合所学

可知,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据图中的文化“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和周边的

文化分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原核心,华夏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2024•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北涉县境内存有较多宋代古山寨遗址,表明当时涉县农业开始向偏远山区发展。最晚到

元代初期,当地开始以石堰梯田立村,涉县山区“缺水、少土、多石”,而石堰梯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保持水土、蓄雨保墉、品种选育、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有效适应和改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王金庄的石

堰梯田(图)为其中典型代表。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涉县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修建梯田的领导,1952—1955年通过

发动群众互助,整修梯田10万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当地更是掀起了垒堰、修滩高潮,其中王金

庄表现最为突出。1964年,王金庄二街组织了130名骨干,开进“古辈千年”没有开垦过的岩凹沟,历经

40余天,兴建起26亩石堰梯田。之后十余年,王金庄持续兴修岩凹沟,治理高峻沟,开发桃花水岭,新修

梯田500多亩。昔日“荒山秃岭草满坡”变成了“层层梯田绕山转”。1984年后,王金庄多数梯田承包到

户,梯田建设与整修进入新阶段。1990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到涉县考察,对王金庄梯田给予了

高度评价。

材料三涉县旱作石堰梯田遗产地形成的“山顶林地一灌丛一石堰梯田一村落一河流/河滩地”景观

结构,实现了当地有限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活态传承和利用五谷杂粮15种、瓜果菜蔬28种、野

生药用植物72种。其中,花椒、核桃、黑枣、柴胡、连翘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王金庄

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当地农业功能向农事体验、生态观光和产品深加工的逐步拓展,进

一步为农户生计提供了多种来源与坚实保障。2022年,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名录。

——以上材料摘编自《梯耕智慧》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涉县石堰梯田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特点。

【答案】(1)特点:精耕细作;因地制宜。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当地开始以石堰梯田立村,

涉县山区'缺水、少土、多石',而石堰梯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保持水土、蓄雨保墙、品种选育、轮作

倒茬等农业技术,有效适应和改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所学得出精耕细作;因地制宜。

3.(2024•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数学历史悠久,周代“六艺”中就有“数”的内容,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

依靠数学知识。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

面领先世界。魏晋的刘徽、南朝的祖冲之及其子祖暄,都是世界级数学家。隋唐置算学,与太学并立,将

前代的十部数学专著作为讲习内容。宋元时出现了以秦九韶、朱世杰等为代表的杰出数学家,明清时期,

官方数学教育衰落,西学传入,中国传统数学受到冲击。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奕听等人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清廷遂于京师同

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在各级学堂开设数学课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数

学教学水平已“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大学纷纷成立数学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拥有一批年轻的

著名数学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等。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设立自然科学院,开设微积分、微分方程

等数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愈益突出,中国科学院设立数理化学部,推

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

【答案】(1)特点:发展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世界级数学家及成果众多;与天文历法等密切相关,

注重应用,轻理论概括。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数学历史悠久……等多

方面领先世界”和所学知识得出发展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根据材料“汉代的《九章算术》通过具体

问题的应用运算,在分数、开方、线性方程组、勾股等多方面领先世界”得出世界级数学家及成果众多;

根据材料“历代天象观测、历法编定等均须依靠数学知识”得出与天文历法等密切相关,注重应用,轻理

论概括。

4.(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图2分别是中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中期印度重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阿阿

拉拉

伯伯

海海

图2

图1

》绘制

图集

史地

界历

荣《世

刘学

联、

张芝

根据

——

国家

西方

后于

仅落

平不

化水

,城市

镇中

在城

人生活

0%的

人口1

高于总

只有略

,印度

00年

19

材料二

化进程

,城市

立以后

是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