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准复习
中国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先秦时期(1)德治:西周礼制、“
”思想。(2)法治:夏朝《禹刑》,商朝《汤刑》,周朝《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必备知识敬天保民铸刑书(3)德治与法治之争项目儒家法家代表
和孟子商鞅和主张仁政和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赏罚分明,“
”“以吏为师”评价①儒家德治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②法家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治统一的需要孔子韩非法治以法为教2.秦汉至隋唐时期(1)演变时期特点表现秦汉律令合一①法治:律令皆法;沿袭秦律,汉朝制成《
》②教化:秦朝法家治国,汉朝尊崇儒术魏晋律令儒家化①法治:以亲属之间的
作为量刑重要原则之一②教化:维护三纲五常唐礼法结合①法治:中华法系确立——《
》,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②教化:封建礼仪制度集大成——《
》,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九章律尊卑亲疏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2)趋势: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3.宋元至明清时期(1)法律的制定唐律时期概况宋朝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元朝整体弃用唐宋法律,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制定《
》;重视“
”;开创了
体例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大明律例律例合编(2)基层教化宋朝儒学向基层渗透,理学发展,儒学士人以
教化乡里;《
》明清①乡约:明太祖“
”;清朝宣讲康熙帝和雍正帝圣谕②变化:乡约具有强制力和
,与法律合流乡约吕氏乡约六谕约束力[知识点拨]中华法系的特点: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和刑法不分。[图解历史]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关系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时期成就初步奠基(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通过了《
》等法律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1)背景:全面推进
建设的更高要求(2)过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1)过程:2018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5月,《
》通过,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点、时代特色的民法典(2)意义: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期概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道德风尚:健康向上(2)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3)行为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5)英雄模范:大批涌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1)20世纪80年代开展“
”活动(2)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
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3)1994年,中共中央推进
教育基础工程(4)2001年中共中央从
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5)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
的战略任务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行业爱国主义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1)形成社会主义
,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核心价值观主题探究与时俱进的法律建设视角1君主统治的工具——礼法结合的古代法律材料一时代概况先秦《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被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汉代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唐朝《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朝《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到偏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清朝《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等整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提示](1)示例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阐述:小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国家强调“礼”,注重秩序构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使得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总之,受经济、思想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礼法并重逐步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材料二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守仁、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守仁以封疆大吏的身份在辖区内直接推行《南赣乡约》,以明太祖的《太祖六谕》为蓝本,使乡约逐渐成为封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到清代,顺治皇帝首倡乡约,将《六谕卧碑文》加入乡约宣讲中。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通过乡约巩固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强化在基层社会的控制。——摘编自赵岩等《<南赣乡约>与传统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到清朝乡约宣讲内容的变化及其作为国家基层治理手段的发展趋势。[提示](2)变化:由儒学士人教化乡里(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改为宣讲皇帝的“圣谕”(带有强制力),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趋势:由儒士发起到政府利用和推广;约束力逐渐增强;逐渐与法律合流(教化法律化或约律合流)。[深化拓展]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1.内涵:儒家的道德教化与法家的法律强制结合,宗法伦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2.影响(1)积极性:律令儒家化、以礼入法,建立了合理的封建法律秩序,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进一步巩固儒家的正统地位;将“天下为家”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2)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君权、父权、夫权,本质上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工具,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可能保持封建社会的长久不衰,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阻碍力量。二、中国古代乡约教化的演变趋势1.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2.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以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3.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4.宣讲内容由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5.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视角2法治建设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材料三
1982年宪法颁行以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1993年将“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摘编自李林《我国宪法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根本法治保障》等[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宪”的意义。[提示](3)宪法修正案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法律上保障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将“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材料四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问题](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提示](4)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024·湖南湘潭调研)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A随堂训练【解析】据题干可知,叔向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郑国“铸刑书”颁布之后,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不顾道德礼义,但是子产却认为这是“救世”,顺应春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故郑国铸刑书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在秦朝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社会等级观念逐渐瓦解,排除C项;材料即为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源于”说法错误,排除D项。2.(2024·广东广州三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的律法中体现了儒家的礼义孝等内容,这说明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故选C项;据材料“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礼入法,而非严刑峻法,排除A项;据材料“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可知,唐朝禁止后辈告发长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杂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D项。3.(2024·北京模拟)宋朝用于幼儿教育的蒙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以识字教育为主的《三字经》《百家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小儿语》《续小儿语》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主流地位[B]宋朝活字印刷行业蓬勃发展[C]儒学发展趋向社会化世俗化[D]蒙学开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家们将儒学的思想原则渗透民众的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融行业金融科技在金融扶贫中的创新与实践报告
- 2023年电气仪表作业试题库
- 2024年“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十三届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焊工】考试题库(含答案)
- 基于大数据的2025年互联网金融平台信任维护机制创新研究
- 2024年《学弈》教学反思
- 2023版全国建筑电焊工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甘肃省张掖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装修工程监理、施工与验收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拍摄场地租赁及许可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幼儿园保安劳动合同范本及年度健康体检
- QGDW11337-2023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
- 户外全彩LED大屏施工技术方案
- 河流特征描述专题复习专题培训课件
- 2022新修正《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培训学习
-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 GB/T 9113.1-2000平面、突面整体钢制管法兰
- GB/T 6283-2008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通用方法)
- GB/T 2818-2014井用潜水异步电动机
- 沈阳农业大学校徽校标
- 汽车车身碰撞估损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