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崇阳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共45分)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不能说明该论断的是()A.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C.宋明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D.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2.下表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时期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甲08510乙15701丙17142丁246322A.史前 B.先秦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3.1902年梁启超创办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倡导“小说界革命”。由此可知,梁启超()A.借助小说宣传革命 B.营造维新变法舆论氛围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D.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4.罗马教皇马丁一世(649~655在位)无视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禁止宗教争论的敕令,宣称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高于一切,竟被拜占庭皇帝在自己的官邸逮捕,押往君士坦丁堡受审,最终以谋反定罪。此后一段时间,教皇都是由拜占庭选任的希腊人,而不是西方本地的拉丁人担任。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A.拜占庭帝国排斥基督教 B.罗马教皇没有任何权力C.政教二元化结构形成曲折 D.王权与教权间相互利用5.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强大物种的集合;波斯国王大流士一改原先的金币常常铸造出代表力量和生育的狮子和公牛的形象,将自己拉弓的形象铸造在金币上。二者都反映出()A.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B.神权政治的强大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审美追求的变化6.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说明()A.文明交流影响具有双向性 B.印第安文明促进欧洲文化发展C.欧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 D.殖民侵略推动区域文化的形成7.下表为1847年赴古巴华工情况统计表。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年龄段人数出洋前职业人数出洋地点人数籍贯人数1—10岁4耕田84澳门354广东38211—20岁142做小生意106汕头38福建4921—30岁216做工87厦门30其他2831—40岁71其他26其他1441—50岁20未说明156未说明23A.政府组织劳务输出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C.沿海城市化进程加快 D.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8.“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A.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主要目标 B.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C.继续反抗英国的殖民文化 D.融合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9.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以及广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王朝时代(224-651年)的银币,这些银币分别铸于萨珊十二(三)位国王在位期间。这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原统一王朝疆域辽阔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中欧间经济联系的建立10.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世界闻名的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的代尔夫、法国的利摩日和德国的迈森。这反映出()A.商贸活动促进技术交流 B.西方制瓷水平超越中国C不同文明之间竞争激烈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11.在古代玛雅,土地保护神“恰克”在各地都受到崇拜,但不同方位的恰克颜色也不同;而玉米神的形象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可可种植场,商人保护神“埃克楚亚赫”受到普遍崇敬。这表明古代玛雅文明()A.将信仰与生产紧密联系 B.率先实现玉米的驯化C.推崇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D.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12.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A.给埃及带来的只有深重灾难与痛苦 B.具有客观的历史进步意义C.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城市 D.经济发展与战争相互推动13.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C.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D.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14.中世纪,基督教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被上帝选中的,一类是未被上帝选中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把“灵魂救赎”的教义灌输到了人们的思想当中,从而把人的思想引向了虚无的境界。教会此举()A.意在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使教徒的灵魂得到上帝拯救 D.说明上帝造成人类的不平等15.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第Ⅱ卷(共5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至今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甚至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材料二8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的广大地区从事贸易。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基于“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的认知,组织了百年翻译运动,在首都巴格达创立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派遣使者到各地访求书籍,并翻译成阿拉伯文。在智慧宫里,汇聚了众多学者,大家不分种族宗教,只求真知。总之,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善于学习波斯、印度、中国有用的东西并将其发扬光大,还将它们传入欧洲,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的当今世界应该秉持的“文明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轴心时代“中提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至今仍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思想原则(东西方各举一例)。(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文化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的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材料二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从晚明到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就人类文明史而言,以哥伦布航行美洲为标志的地理大发现,才真正激起了一股史无前例的人口迁移大潮。1850~2000年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1846~1924年欧洲移出1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崇阳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共45分)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不能说明该论断的是()A.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C.宋明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D.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并未吸收外来文化,符合材料设问,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而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吸收了外来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时期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甲08510乙15701丙17142丁246322A.史前 B.先秦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从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来看,甲处的“古墓葬”和“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多,且其他类型较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为宗教盛行,石窟寺院和墓葬文化较为突出,因此甲处最有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史前时期的文物以遗址为主,排除A项;先秦的遗址、古墓较为丰富,排除B项;明清以古建筑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3.1902年梁启超创办专载小说期刊《新小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倡导“小说界革命”。由此可知,梁启超()A.借助小说宣传革命 B.营造维新变法舆论氛围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D.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和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梁启超欲以小说为载体,达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C项正确;梁启超主张变法改革,排除A项;1902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排除D项。故选C项。4.罗马教皇马丁一世(649~655在位)无视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禁止宗教争论的敕令,宣称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高于一切,竟被拜占庭皇帝在自己的官邸逮捕,押往君士坦丁堡受审,最终以谋反定罪。此后一段时间,教皇都是由拜占庭选任的希腊人,而不是西方本地的拉丁人担任。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A.拜占庭帝国排斥基督教 B.罗马教皇没有任何权力C.政教二元化结构形成曲折 D.王权与教权间相互利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49~655年。材料中罗马教皇无视拜占庭皇帝的禁令,最终被逮捕。说明教皇的权力受到限制,而“此后一段时间,教皇都是由拜占庭选任的希腊人,而不是西方本地的人担任”说明拜占庭帝国利用教皇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说明中世纪欧洲政教二元化结构形成过程的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教权与皇权的争斗,不是拜占庭帝国排斥基督教,排除A项;罗马教皇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教权与皇权的争斗,没有提到王权与教权间相互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5.人首飞牛石雕是亚述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强大物种的集合;波斯国王大流士一改原先的金币常常铸造出代表力量和生育的狮子和公牛的形象,将自己拉弓的形象铸造在金币上。二者都反映出()A.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B.神权政治的强大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审美追求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两河流域。材料“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着当地强大物种的集合”“将自己拉弓的形象铸造在金币上”体现的是亚述国王、波斯国王均对力量和实力崇拜,彰显帝国统治者的威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政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强化自身的权威,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审美追求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6.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说明()A.文明交流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B.印第安文明促进欧洲文化发展C.欧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 D.殖民侵略推动区域文化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白人的文化有了当地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说明欧洲殖民者在侵略的同时,与殖民地的文化也有了彼此的交流,A项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欧洲文化的发展,B项无法体现,排除B项;欧洲文明尤其自身的独特性,欧洲作为殖民者,欧洲文明被印第安文明同化的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印第安人的区域文化在殖民侵略前已经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为1847年赴古巴华工情况统计表。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年龄段人数出洋前职业人数出洋地点人数籍贯人数1—10岁4耕田84澳门354广东38211—20岁142做小生意106汕头38福建4921—30岁216做工87厦门30其他2831—40岁71其他26其他1441—50岁20未说明156未说明23A.政府组织劳务输出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C.沿海城市化进程加快 D.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847年赴古巴华工情况统计表”可知,1847年,赴古巴一地的华工就有大几百人,这说明中国为世界输出劳动力,卷入了世界市场,B项正确;材料所给的统计表无法体现出这些华工是否是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华工来源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这与沿海城市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是耕织分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A.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主要目标 B.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C.继续反抗英国的殖民文化 D.融合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据材料“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结合印度的发展史,印度自被外族侵略以来,印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仍保留了本土文化,D项正确;A是印度经济改革的目标,与文化无关,排除A项;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印度,排除B项;印度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9.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以及广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王朝时代(224-651年)的银币,这些银币分别铸于萨珊十二(三)位国王在位期间。这反映了()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原统一王朝疆域辽阔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中欧间经济联系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朝银币,且银币的铸造年代涵盖整个王朝时期,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活跃的商贸往来,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排除B项:波斯不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排除C项;波斯属于亚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10.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世界闻名的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的代尔夫、法国的利摩日和德国的迈森。这反映出()A.商贸活动促进技术交流 B.西方制瓷水平超越中国C.不同文明之间竞争激烈 D.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世界闻名的陶瓷产区,”可知,中国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技术因商贸发展传播至世界其他地区,诞生了很多世界闻名的陶瓷产区,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不能得出西方制瓷水平超越中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制瓷技术的传播,没有反映文明竞争,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知世界贸易中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古代玛雅,土地的保护神“恰克”在各地都受到崇拜,但不同方位的恰克颜色也不同;而玉米神的形象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可可种植场,商人保护神“埃克楚亚赫”受到普遍崇敬。这表明古代玛雅文明()A.将信仰与生产紧密联系 B.率先实现玉米的驯化C.推崇人类的智慧和力量 D.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玛雅文明。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对土地、玉米、可可种植以及买卖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要素进行了神化,将信仰和生产紧密联系,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玛雅先于其他地区驯化玉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人智慧和力量的肯定,排除C项;根据材料“商人保护神埃克楚亚赫受到普遍崇敬”不能得出抑商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2.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亚历山大远征()A.给埃及带来的只有深重灾难与痛苦 B.具有客观的历史进步意义C.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城市 D.经济发展与战争相互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亚历山大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具有客观进步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远征的进步性一面,未涉及“给埃及带来的只有深重灾难与痛苦”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未将亚历山大里亚同世界其它地区城市的对比,无法得出历山大里亚成为当时最繁华城市的结论,排除C项;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性非常大,相互推动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13.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C.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D.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中叶后的非洲。根据材料20世纪中叶后,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中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及所学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中世纪,基督教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被上帝选中,一类是未被上帝选中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把“灵魂救赎”的教义灌输到了人们的思想当中,从而把人的思想引向了虚无的境界。教会此举()A.意在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使教徒的灵魂得到上帝拯救 D.说明上帝造成人类的不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教会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让人们服从教会的教义和权威,A项正确;这种划分和教义的灌输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B项;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拯救教徒的灵魂,排除C项;上帝并没有造成人类的不平等,这只是教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人为划分,排除D项。故选A项。15.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A项;“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共5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答案】(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详解】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至今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甚至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材料二8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的广大地区从事贸易。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基于“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的认知,组织了百年翻译运动,在首都巴格达创立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派遣使者到各地访求书籍,并翻译成阿拉伯文。在智慧宫里,汇聚了众多学者,大家不分种族宗教,只求真知。总之,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善于学习波斯、印度、中国有用的东西并将其发扬光大,还将它们传入欧洲,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的当今世界应该秉持的“文明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轴心时代“中提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至今仍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思想原则(东西方各举一例)。(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文化特点。【答案】(1)文明观多样、平等、共生。思想原则东方①老子:“道”是世界本原、物极必反、以柔克刚、小国寡民、无为而治;②孔子:仁

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释迦牟尼:众生平等。(任答其一)西方①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②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创立逻辑

学。(任答其一)(2)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文化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兼收并蓄、承前启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东西方世界。文明观:根据材料一中“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及材料出处《文明的共生》等内容提取概括文明观是多样、平等、共生。通过所学知识列举“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家中各一位的任一思想即可。思想原则:轴心时代各地域规模化地出现了一批思想宗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他们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至今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结合所学可知,东方:①老子:“道”是世界本原(事物有规律可循)、物极必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②孔子:仁者爱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为政以德(仁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先进的教育思想);③释迦牟尼:众生平等。西方:①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认识你自己(反思自己,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达到真善美);②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理性精神)、创立逻辑学、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原因:根据材料二中“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可以得出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根据“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可以得出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根据“最高统治者哈里发……组织了百年翻译运动”可以得出统治者的重视;根据“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可以得出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特点: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特点,阿拉伯文化帝国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埃及、叙利亚、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特点包括即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的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材料二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从晚明到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答案】(1)原因:西学东渐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影响)统治阶层的推崇(社会交往的需要)机械钟表工艺的精湛﹔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任答三个角度即可)(2)特点:从仿制到自主研发(走自力更生道路)体现时代特色;趋向大众化(经济耐用,简洁质朴,讲求数量生产)功能单一。(任答两个角度即可)价值: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振奋民族精神﹔引导社会主义的主流审美;为钟表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明到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可知,西学东渐发展(中外贸易的影响);根据材料“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可知,统治阶层的推崇(社会交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