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坪中学2023年春高2021级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此后韩非子主张“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据此可推知()A.道法思想相互融合 B.道法思想传承关系C.道法思想日益趋同 D.道法思想存在差异2.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孟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荀子《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董仲舒《春秋繁露·洞察名号》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 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 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3.明清时期,部分书院强调“实学”“实事”“实行”“实习”,要求学生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内容并付诸实践;书院教育内容上不仅引入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社会科学方面也日益增多。这反映了当时()A.官方教育机构逐步发展完善 B.政府提倡“经世致用”思想C.教育呈现科学和务实的学风 D.书院是研习西学的主要场所4.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5.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认为:“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浅深,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须随根性……示以蹊径,亦有必待其愤悱而后启之者。”据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道德养成须因材施教 B.旨在说明道德醒悟重要性C.推崇“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要求学者要做到“知行合一”6.明后期,王阳明的弟子以及其他王门后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办了阳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三十余所书院,以马廷锡、孙应鳌、李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组成了阵容强大的黔中王学。这()A.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B.传播了明代官方儒学思想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的进程 D.直接促成西南政治封建化7.朱熹在研究《梦溪笔谈》后说:“日月食皆是阴阳气衰。徽宗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时人“问:‘自古以日月之蚀为灾异。如今历家(研究历法的人)却自预先算得,是如何?’曰:‘只大约可算,亦自有不合处’”。由此可见,朱熹()A.具有一定的理性趋向 B.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C.严格区分天理与人欲 D.强调士人要独立思考8.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然会失败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9.“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 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10.以下三幅图给我们最主要启示是()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迁都A.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B.改革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C.改革者应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D.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11.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1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1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屯田垦荒。北魏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北方重归统一。拓跋焘死后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北魏明堂(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教化之所)始建于太和改制期间,孝文帝曾在此会见群臣、祭祀祖先。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之后,孝文帝为孔子修建庙宇,并亲题“文圣尼父”。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一改早期鲜卑婚俗,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拓跋皇室一律学汉语、说汉话。迁都后第二年,孝文帝率领群臣到鲁城(曲阜)祭拜孔子。他还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令其死后安葬洛阳。孝文帝还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为自己选了墓地。——摘编自卜宪群等撰《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材料二: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一月,颁布五品诏;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摘编自白至德《大分裂·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14.汉武帝在宋代的形象存在暴君和雄主两个偏向,这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有关。下表摘录了一些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材料评价者评价内容段少连(994-1039年)“且汉武帝骄奢淫纵之主,固不足踵其行事。而为人臣者,思致君如尧、舜,岂致君如汉武哉!”余靖(1000-1064年)“虽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恶谥,固已幸矣,尊之为宗,无乃失其正乎?”司马光(1019-1086年)“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宋神宗(1048-1085年)“汉武至不仁,以一马之故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胡寅(1098-1156年)“自古中国盛强,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边方,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宋高宗(1107-1187年)“汉武帝乘文、景富庶之后,竭天下之力,不能致匈奴之服;其后五单于争国,自相残灭,而孝宣兵革事力,不及武帝十之三四,足以臣匈奴矣。”宋孝宗(1127-1194年)“汉武帝时,兵威震慑万里之外,又何可当!”——摘编自孙颖涛《暴君抑或雄主:汉武帝在宋代的历史形象考察》根据材料信息,选取任意角度提取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所持评价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二)选考题。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曰:“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据《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分别指出司马光和马克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高坪中学2023年春高2021级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此后韩非子主张“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据此可推知()A.道法思想相互融合 B.道法思想传承关系C.道法思想日益趋同 D.道法思想存在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大致意思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材料“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的大致意思为厨师即使没做(祭用的)饭菜,主祭人和赞礼人也不能放下自己的职责下厨房替厨师做饭,意思是各有所职。材料“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的大致意思为,让公鸡守夜会按时打鸣,请狸猫看管老鼠,都是发挥各自的才能,这样就会安然无事了。两者的思想有共同的地方,可推知战国晚期的韩非子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比他更早的道家思想,B项正确;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晚期,老子和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老庄思想没有融合更晚的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排除A项;道法思想代表不同阶级属性的利益,没有日益趋同,排除C项;材料并非在强调道法思想之间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2.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孟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荀子《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董仲舒《春秋繁露·洞察名号》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 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 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从孟子到朱熹关于人性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主要是为了迎合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也说明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D项正确;人性教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非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排除A项;朱熹认为“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强调的是人性是本质决定的,排除B项;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明清时期,部分书院强调“实学”“实事”“实行”“实习”,要求学生学习农学、谷粮、水利等内容并付诸实践;书院教育内容上不仅引入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社会科学方面也日益增多。这反映了当时()A.官方教育机构逐步发展完善 B.政府提倡“经世致用”思想C.教育呈现科学和务实的学风 D.书院是研习西学的主要场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部分书院强调“‘实学’‘实事’‘实行’‘实习’”“要求学生实践”“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等可知,明清时期书院教育中对空疏无用质疑和批判,转而提倡面对社会现实,“经世致用”“科学和务实”的实学思想,C项正确;书院是民间教育机构不是官方教育机构,排除A项;材料中部分书院不能代表政府,排除B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无法反映书院是西学研习的主要场所,排除D项。故选C项。4.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题干“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在儒家传统民本思想(如孟子“民贵君轻”)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将民众利益置于君主私利之上,体现了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本理念,并未直接批判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排除A项;明末清初中国尚未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且其思想仍属传统儒学范畴,排除B项;其主张未突破儒家框架,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有本质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5.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认为:“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浅深,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须随根性……示以蹊径,亦有必待其愤悱而后启之者。”据此可知,该理学家()A.强调道德养成须因材施教 B.旨在说明道德醒悟的重要性C.推崇“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要求学者要做到“知行合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须随根性……必待其愤悱而后启之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吕学谦强调道德养成过程中不可千篇一律,而应“随根性”,即因材施教,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德养成途径,而非道德醒悟的重要性,排除B项;“格物致知”强调外在探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心学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6.明后期,王阳明的弟子以及其他王门后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办了阳明、正学、为仁、学孔、南皋等三十余所书院,以马廷锡、孙应鳌、李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组成了阵容强大的黔中王学。这()A.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B.传播了明代官方儒学思想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 D.直接促成西南政治封建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看,王阳明的弟子在少数民族地区办书院,并组成了黔中王学,说明儒家思想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传播,这有利于推行教化,维护当地社会秩序,A项正确;明代官方哲学是程朱理学而非心学,排除B项;儒学的世俗化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开始,排除C项;儒学在贵州的传播,有利于该地区的封建化,但不直接促成政治变化,“西南”一词也扩大了信息的范围,云贵地区当时土司制度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7.朱熹在研究《梦溪笔谈》后说:“日月食皆是阴阳气衰。徽宗朝曾下诏书,言此定数,不足为灾异,古人皆不晓历之故”时人“问:‘自古以日月之蚀为灾异。如今历家(研究历法的人)却自预先算得,是如何?’曰:‘只大约可算,亦自有不合处’”。由此可见,朱熹()A.具有一定的理性趋向 B.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C.严格区分天理与人欲 D.强调士人要独立思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日月食不属于灾异,虽然研究历法人预先算好了时间,但只是大约估计,也不一定准确,说明朱熹对日月食现象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性趋向,A项正确;学术为现实服务强调学有所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朱熹对日月食的认识,未涉及其对天理与人欲的区分,排除C项;朱熹的“学贵有疑”强调士人要独立思考,排除D项。故选A项。8.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然会失败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道德、重利轻义,从治国层面上方式并不可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受到世人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排除。D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故排除。9.“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君主立宪制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 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故A项错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改革后不久,纷纷举行暴动,故C项错误;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9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渐排挤手工劳动,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10.以下三幅图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迁都A.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B.改革者须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C.改革者应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D.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从以上三幅图可知,改革之前阻力很大,需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故B正确;先从权贵中推行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CD是改革的启示,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11.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表明,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从维护社会秩序及巩固政权出发,应加以废除,D项正确;揭露佛教欺骗宣传、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及减轻百姓沉重负担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天人观将人摆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君子应该关爱人民,这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制,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1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屯田垦荒。北魏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北方重归统一。拓跋焘死后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北魏明堂(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教化之所)始建于太和改制期间,孝文帝曾在此会见群臣、祭祀祖先。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之后,孝文帝为孔子修建庙宇,并亲题“文圣尼父”。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一改早期鲜卑婚俗,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拓跋皇室一律学汉语、说汉话。迁都后第二年,孝文帝率领群臣到鲁城(曲阜)祭拜孔子。他还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令其死后安葬洛阳。孝文帝还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为自己选了墓地。——摘编自卜宪群等撰《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材料二:孝文帝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一月,颁布五品诏;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腰斩,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摘编自白至德《大分裂·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答案】(1)特点:重视儒家伦理教化,吸收汉族文化成果;审时度势,循序渐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导与强制相结合,多措并举。(2)措施:仿效汉朝,重建礼乐制度;学习中原,建立封建官僚及其考核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减轻刑罚;重视农业生产。
原因: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中原政治文化的先进;民族交融的推进;北魏皇室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奉行儒家孝礼”“为孔子修建庙宇”可知,重视儒家伦理教化,吸收汉族文化成果;根据材料一“太和十四年(490年)”“之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后第二年”可知,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一“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孝文帝率领群臣到鲁城(曲阜)祭拜孔子”“还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为自己选了墓地”可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根据材料一“颁布法令”“迁都”“通婚”“一律学汉语、说汉话”等可知,引导与强制相结合,多措并举。【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模仿汉朝礼仪,做明堂……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可知,仿效汉朝,重建礼乐制度;根据材料二“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可知,学习中原,建立封建官僚及其考核制度;根据材料二“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辗刑(车裂)……等酷刑加以降等”可知,完善法律制度,减轻刑罚;根据材料二“迎春东郊、亲耕籍田”可知,重视农业生产。原因:根据材料二“继承(冯)太后遗志”“模仿汉朝”“祭祀舜、禹、周公、孔子”“仿照汉人”“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基础、中原文化影响、民族交融潮流、巩固统治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14.汉武帝在宋代的形象存在暴君和雄主两个偏向,这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有关。下表摘录了一些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材料评价者评价内容段少连(994-1039年)“且汉武帝骄奢淫纵之主,固不足踵其行事。而为人臣者,思致君如尧、舜,岂致君如汉武哉!”余靖(1000-1064年)“虽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恶谥,固已幸矣,尊之为宗,无乃失其正乎?”司马光(1019-1086年)“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宋神宗(1048-1085年)“汉武至不仁,以一马之故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胡寅(1098-1156年)“自古中国盛强,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边方,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宋高宗(1107-1187年)“汉武帝乘文、景富庶之后,竭天下之力,不能致匈奴之服;其后五单于争国,自相残灭,而孝宣兵革事力,不及武帝十之三四,足以臣匈奴矣。”宋孝宗(1127-1194年)“汉武帝时,兵威震慑万里之外,又何可当!”——摘编自孙颖涛《暴君抑或雄主:汉武帝在宋代的历史形象考察》根据材料信息,选取任意角度提取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所持评价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评价:宋人贬抑汉武帝为近似秦始皇的暴君。理由: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以儒家纲常伦理作为批判帝王的标准。在理学家看来,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是其在军事上穷兵黩武的体现,而且由此导致汉朗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民生凋敝。宋代统治者奉行“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政策虽使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负多胜少.靠输送岁币换取边境安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对待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问题上.宋代统治者主张“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反对汉武帝的长期战争措施,因此对汉武帝的做法持否定态度。结论:宋人贬抑汉武帝为暴君,既是宋代儒家崇尚王道、贬黩霸道这一观点的体现,也与汉武帝出兵匈奴的做法与宋代统治者所奉行的统治政策相背离有关。示例二:评价:宋人肯定和凸显汉武帝的雄主形象。理由:宋代统治者奉行“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导致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负多胜少,靠输送岁币换取边境安宁,但这种方式并不能长久维持中原王朝的稳定统治。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的长期对峙中,宋朝在军事上一直无法取得优势地位,深重的统治危机伴随宋朝始终。这激发了宋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甚至皇帝对国家强大和军事强悍的期盼心理。特别是在两宋之际.北方沦陷,宋朝统治处在危机之中,教亡呼声激起的强兵抗金诉求盖过了主流的道德评价,汉武帝的雄主形象也因此更加凸显。结论:宋人肯定和凸显汉武帝的雄主形象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量和挽救统治危机诉求的体现。【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宋代对汉武帝褒贬不一,可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如根据“且汉武帝骄奢淫纵之主,固不足踵其行事。而为人臣者,思致君如尧、舜,岂致君如汉武哉”、“虽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恶谥,固已幸矣,尊之为宗,无乃失其正乎”等信息可知,宋人贬抑汉武帝为近似秦始皇的暴君。根据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郴州市汝城县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荆门市京山市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开封市兰考县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邯郸市馆陶县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郴州安仁县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题库含答案
- 国家能源杭州市余杭区2025秋招笔试数学运算题专练及答案
- 国家能源北京市西城区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国家能源葫芦岛市连山区2025秋招笔试思维策略题专练及答案
- 关于婚礼嘉宾代表的讲话稿
- 中国联通黔东南自治州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合肥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5年安全员b证考试安徽省题库及答案解析
- 首台套申报培训课件
- GB/T 14193.1-2025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第1部分:工业气瓶
- 保安安检培训课件
- 2025年肝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脚手架租赁合同3篇
-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更新要点解读
- 医院工作纪律培训课件
- 营房装修施工方案(3篇)
- 品牌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