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技术操作规

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能够引起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

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因此而得名。用于检测流感病毒滴度的

红细胞凝集试验也是根据病毒的这一特性而建立的。当血清

中特异性抗体与病毒血凝素结合后,则可以抑制红细胞凝集

的出现,即为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的理论根据。

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流

感病毒型/亚型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信。用于

HI的标准参照血清必须及时更新,要包括当年的疫苗株和/

或流行代表株的抗血清。HI中所用的血清必须经特殊处理以

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及非特异性凝集素°

(一)生物安全要求

生物安全要求及个人防护要求与流感病毒的分离相同,

并应遵守相应的生物安全规定。

(二)实验所用试剂

1.抗原:季节性A(H1N1)、A(H3N2)、B-Yamagata系、

B-Victoria系、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液

2.抗血清:经RDE或者过碘酸钾处理后的季节性

A(H1N1)、A(H3N2)、B-Yamagata系、B-Victoria系、新甲

型H1N1流感病毒抗血清。

(三)其他试剂/材料/仪器(试剂盒中不包含)

1.红细胞悬液

2.PBS缓冲液,PH7.4

3.水浴箱(37℃,56℃)

4.台式离心机

5.多道可调加样器

6.离心管

7.96孔微量血凝板(使用豚鼠和人红细胞进行实验须用

底板,使用鸡/火鸡红细胞进行实验最好用“V”底板,"U”

底板也可使用)、可调多通道加样器、单道加样器等。

8.200ul、lOOOulTIP头、水槽

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各项条件比较

人“0”

红细胞鸡火鸡豚鼠

型血

终浓度0.50.50.750.75

孔底部

V型V型U型U型

形状

孵育时

30min30min45min60min

红细胞细胞沉积成点细胞沉积成点细胞沉细胞沉

沉积形状,倾斜时细胞状,倾斜时细胞积成环积成环

状向下流成泪滴状向下流成泪滴状状状

(四)流感病毒鉴定步骤

1.红细胞配置

如用火鸡、鸡的红细胞,工作液浓度为1%,如用人“0”

型、豚鼠红细胞,工作浓度为1.5%。下面介绍WHO流感参

比与合作中心提供的红细胞标定的方法:

(1)S液中的红细胞,120(h7min离心5min,弃上清。

(2)加入等量的PBS液体洗涤,充分混匀,1200i7min

离心5min,弃上清。

(3)PBS液体洗涤三次。最后一次洗涤后,1200r/min

离心lOmirio

(4)将红细胞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注:A.S液全称为Alsever氏液。配制方法为葡萄糖2.05g、

柠檬酸钠0.8g、柠檬酸0.055g、氯化钠0.42g、去离子水加

至100mL,微热溶解,将pH值调到6.1,8磅20min高压灭

菌,4℃贮存备用。

2.流感毒株HA滴度的测定

(1)在微量血凝板的第2〜12列加入50ulPBS(PH7.4)o

(2)在第一列(Al〜G1)中加入100ul病毒悬液。

(3)H1力口入lOOulPBS,作为红细胞阴性对照。

(4)从第一列各孔吸50ul病毒液,由第1列至第12列

做2倍系列稀释,最后一列每孔弃去503。

(5)在每孔中加入503红细胞悬液,轻拍血凝板,充分

混匀。

(6)室温孵育,孵育时间见表: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

验各项条件比较。

3.HA试验结果判断

引起全部红细胞凝集为完全凝集,以记录;只有部分

红细胞凝集记录为“+/,;无凝集记录“,。血凝滴度的判定以

出现完全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为终点,其稀释度的倒数即为病

毒的血凝滴度。

HA滴度判定举例

病毒稀释度HA

1:1:1:1:1:11:31:61:11:21:51:101:20滴

12486242856122448度

123456789101112

A++-------2

B++++--------8

C+++++-------16

D++++++------32

E+++++++-----64

F++++++++----128

>20

G++++++++++++

48

H--------<1

4.制备用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的4个血凝单位的抗原

(1)一个凝集单位指能引起等量的标准化的红细胞凝集

的病毒量。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时一般用4个血凝单位

的病毒量。

(2)制备4个单位血凝抗原时,首先计算出红细胞凝集

抑制试验所需的病毒抗原的总量。如每种血清做8孔稀释,

每孔用抗原25ul,则测定一份血清需0.2mL抗原。根据标准

血清的份数(本试剂盒包含5种标准血清)计算出实验所需

病毒抗原总量。

(3)其次,计算出病毒稀释度。用病毒的HA滴度除以

8,得到的商即为配置4个血凝单位所需的稀释度。如,某

病毒的HA滴度为64,除以8等于8,则1:8(1mL病毒液

加7mLPBS)稀释该病毒即可得到4个血凝单位的抗原。

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所用的4个血凝单位是指每

25ul病毒液中含有4个血凝单位(等于50ul病毒液中含有8

个血凝单位)。

所需抗原总量为1600ul时,4个血凝单位配置对照表

HA滴度病毒液(ul)PBS(ul)

16800800

324001200

642001400

1281001500

256501550

512251575

102412.51587.5

20486.251593.75

5.4个血凝单位抗原的复核滴定

为了保证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抗原用量一致并且准

确无误,新配置的4个血凝单位抗原需复核滴定。操作方法

同HA实验步骤。

如果只有前4孔出现凝集,表明每50ul病毒含有8个血

凝单位,该病毒稀释准确,可以用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如第5孔也出现凝集,说明每50ul病毒含有16个血凝单位,

该抗原必须等量稀释。如只有前3孔凝集,表明每50ul病毒

仅含4个血凝单位,病毒量需加倍。止匕外,4个血凝单位抗

原必须每次用前新配置。

6.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鉴定未知病毒

(1)在血凝板的每孔加入25U1PBS。然后在Al—A5、

A7—All各列分别加入:抗季节性A(H1N1)流感病毒标准参

考血清、抗季节性A(H3N2)流感病毒标准参考血清、抗

B-Yamagata系流感病毒标准参考血清、抗B-Victoria系流感

病毒标准参考血清、抗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标准参考血清

25ul,A6、A12加入253PBS,作为阴性对照。用多道移液

器从A行每个孔分别取25ul,由A至H行做2倍稀释血清,

最后一行弃去25ulo

(2)Al至A5各列每孔加入25ul待检抗原(4个血凝单

位)阳性对照:A7至All各列分别加入4个血凝单位的季

节性A(H1N1)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抗原、季节性A(H3N2)流感

病毒标准参考抗原、B-Yamagata系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抗原、

B-Victoria系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抗原、新甲型H1N1流感病

毒标准参考抗原各25ul/孔。对照孔A6、A12各列加入25ul

PBS/孔。轻拍,混匀,室温孵育30min。

(3)每孔加入50ul配置好的红细胞悬液,轻拍混匀,室

温孵育30-60min,观察血凝抑制实验结果。(具体孵育时间

根据使用的不同种血球来定,详见表1。)

(4)血凝抑制效价是完全抑制血凝出现时血清的最高稀

释度的倒数。

7.鉴定结果判定

(1)标准参照血清对待检抗原的抑制效价220才可以

算为阳性。

(2)一种待检抗原不能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标

准血清抑制。

(3)待检抗原标准参照血清有交叉抑制,但与一种亚

型(B型流感称为系)的标准参照血清抑制效价大于其他亚

型参照血清4倍以上时,便可以判定为此种亚型的流感病毒。

(五)注意事项

1.血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必须用4个血凝单位/25ul的

抗原,抗原必须新鲜配制。

2.红细胞悬液的配制必须标准化。

3.正确存放试剂,避免反复冻融及污染。

4.冻干的试剂应按照说明溶解,保存。

5.任何待检病毒与一种以上的推荐抗血清反应,滴度明

显大于20,可能的原因为:

(1)使用了不足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