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1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2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3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4页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同时烧开相同的两壶水,

壶嘴都有喷出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甲房间的温度更高

D.“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2024秋•扬州月考)某同学招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如图所示的玻璃杯中,

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两只玻漓杯的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选项中关于小水珠的大致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装有室温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B.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C.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

D.装有热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

3.(2024秋•海南月考)“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的烟火,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液

态“铁水”被表演者打到空中后,迅速变成微小固态颗粒,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汽化C.凝华D.液化

4.(2024秋•任泽区期中)下列数据中,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是()

A.脚的长度约为5cm

B.拇指宽度约为2cm

C.行走一步距离约为1500cm

D.心脏跳动一次需10s

5.(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目前我国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

列。则2.85XIO'm最接近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A.教室的高度B.物理课本的长度

C.课桌的长度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6.(2024秋•万柏林区校级月考)在中考体育1000m考试中,获得满分的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是

()

A.90sB.200sC.5minD.O.lh

7.(2024秋•新泰市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倒车雷达是汽车停车或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利用的是声能传递能量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C.《梦溪笔谈》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军的马蹄声,是

利用空气传声比固体快

D.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用玻璃瓶、水、筷子等自制水瓶琴时,通过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筷子敲

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

8.(2024秋•襄州区期中)以下是教材中有关声现象描述的图片和文字,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时音调越低

D.图丁中的音叉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

9.(2024秋•南皮县校级期中)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工作的是()

A.利用B超检查婴儿的健康

B.利用次声波探测地震

C.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D.利用超声波攻击敌人

10.(2024秋•武山县月考)著名的“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海面附近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形成的,下列有关

描述中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白天靠近海面空气的密度变大

C.渔船向周围发射超声波可探测海里的暗礁,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渔夫用鱼叉叉鱼时应向看到鱼的位置瞄准

11.(2024秋•江都区月考)下列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

B.水中的倒影

D.,会聚的光斑

12.(2024•凉州区校级二模)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

13.(2023秋•安州区期末)有些轿车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是在车尾牌照的上方装一个摄像头(图中圈内),

当汽车挂上倒挡时,倒车影像系统自动启动,摄下的图像显示在屏上。若摄像头焦距为05m,某次倒

车,车后2m处的物体要能清晰成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后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B.与小孔成像原理一致

C.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像距可以为0.4m

D.倒车过程中,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

14.(2024秋•含山县校级期末)用放大倍数为3倍的放大镜来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度为()

A.10°

B.30°

C.60°

D.均有可能,取决于透镜与角之间的距离

15.(2024秋•江都区月考)一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出《大运扬州一一琴鹤同鸣》于前不久在中国扬州运河

大剧院顺利开展。该演出借助高科技的舞美设计,多角度的多媒体呈现,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扬州在舞

台完美呈现。如图所示是舞台表演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舞台上的激光属于人造光源

B.激光笔直,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舞台后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观众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2024秋•淮北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为水的三种形态,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和放热在三种形

态中实现相互转化,其中为液态水的是(选填“甲”“乙”或"丙”)。

17.(2024秋•驿城区月考)如图所示的是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I

I1*6kcm

18.(2024秋•郸城县月考)声现象和光现象是我们学到的重要物理现象,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你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别写出一项这两种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O

19.(2024秋•湄潭县月考)“猴子捞月”是大家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天上月亮的和水中的月亮距水面,哪

个更远?哪个更亮?你认为(天上的更远、水中的更远、一样远),(天上的

更亮、水中的更亮、一样亮)。

20.(2024秋•海州区期中)同学节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等点

火设备,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

透镜,这是利用了该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2024秋•江都区月考)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2)图甲装置中,应选取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装入试管内进行实验;

(3)实验中用温水加热试管口的物质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选填“高于”、“低于”或“等

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4)根据多次测得数据绘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C加热到第6min时处于状态;冰

熔化一共经历了min;

(5)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

其原因是:

(6)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冰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

象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烧杯中的水过多

②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

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22.(2024秋•镇江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

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编号材料规格

长度(cm)横截面积(mn?)

A尼龙551

B尼龙550.5

C尼龙801

D锲合金①0.5

猜想I: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可能与弦线的长度有关:

猜想3: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步骤:

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涵要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o

(2)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选编号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验证猜想3时,表中。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o

(4)小涵选择B和C验证猜想2时,测出C发出的频率较低,由此他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

调就越低”的结论是(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3.(2024秋•尤溪县期中)匀速直线运动路程的大小可以用v-l图象中的矩形面积来表示。在变速直线

运动中,也可以用v-t图象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图甲所示)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大小。如图

乙所示,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vo=2Om/s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32m

处有一只受到惊吓的羊以6m/s的速度在公路上向前奔跑,司机经过1s后开始刹车。若从司机看见羊开

始计时,客车的v-t图象如图丙所示,求:

(I)在1s内,客车运动的路程;

(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

(3)假设羊向前奔跑的速度大变,请通过计算说明,羊是否会被撞?

甲乙丙

24.(2024秋•单县期中)我们知道,如表所示,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331冰3230

空气(15℃)340铜3750

煤油(25℃)1324铝5000

水(常温)1500铁5200

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

约为问:

(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物理寒假作业(八)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DDABABDCDBB

题号12131415

答案DDAC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同时烧开相同的两壶水,

壶嘴都有喷出的“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甲房间的温度更高

D.“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考点】液化的概念及现象.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解:ABD、壶嘴喷需的“白气”是水壶中的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AB

错误、D正确;

C、甲房间内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多,由此可以判断出甲房间的

气温更低,故C错误。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化现象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2.(2024秋•扬州月考)某同学将热水、冰水和室温水(水温与室温相同)分别装入如图所示的玻璃杯中,

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两只玻漓杯的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选项中关于小水珠的大致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装有室温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B.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外壁液面上方

C.装有冰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

D.装有热水的水杯,小水珠出现在内壁液面上方

【考点】液化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放热特点.

【专题】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为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解:A、盛室温水的纸杯,杯壁不会有水珠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

BC、盛冰水的纸杯,小水珠附着在纸杯的外侧(在冰水水面以下),因为冰水的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

气温度较高,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纸杯的外部,故BC不符合题意;

D、热水温度较高,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壁的内侧液面上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放热的判断,属于基础题。

3.(2024秋•海南月考)“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的烟火,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液

态“铁水”被表演者打到空中后,迅速变成微小固态颗粒,该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B.汽化C凝华D.液化

【考点】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

【解答】解:铁水放热形成固态颗粒,此过程是凝固过程。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了凝固现象,属于基础题。

4.(2024秋•任泽区期中)下列数据中,符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是()

A.脚的长度约为5cm

B.拇指宽度约为2cm

C.行走一步距离约为1500cm

D.心脏跳动一次需10s

【考点】时间的估测;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最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

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中学生脚的长度在25cm左右,故A错误;

B.中学生拇指宽大约1.5cm到2cm左右,故B正确;

C.成年人的步幅约70cm,中学生的步幅略小于此数值,在60cm左右。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I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错误。

故选Bo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晟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

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5.(2024秋•崇川区校级月考)纳米(nm)是一种长度单位,目前我国纳米技术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

歹IJ。则2.85Xio'm最接近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A.教室的高度B.物理课本的长度

C.课桌的长度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考点】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

【答案】A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2.85X109nm=2.85m,

A.教室的高度可能为2.85m,故A正确: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0.26m,故B错误;

C.课桌的长度约为60cm,故C错误;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约为28m,故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估测,要认真观察生活,注意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数据。

6.(2024秋•万柏林区校级月考)在中考体育1000m考试中,获得满分的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是

()

A.90sB.200sC.5minD.0.1h

【考点】时间的估测.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

【答案】B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时间单位的认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1000m跑世界纪录在150s以内,在中考体育1000m考试中,能够拿到满分的学生成绩通

常在4min=240s以内,所以获得满分的同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是200s=3min20s,故B正确。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估测,要认真观察生活,注意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数据。

7.(2024秋•新泰市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倒车雷达是汽车停车或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利用的是声能传递能量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C.《梦溪笔谈》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军的马蹄声,是

利用空气传声比固体快

D.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用玻璃瓶、水、筷子等自制水瓶琴时,通过调节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筷子敲

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比较不同介质的声速大小.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3)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

(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A、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的特点,汽车的倒车雷达就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工作的,故

A错误: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低,音调低,不在人耳的听觉

范围内,故B错误;

C、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且固体传声速度大于气体传声速度,所以士兵

常用“伏地听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夜袭敌军的马蹄声,故C错误;

D、用玻璃瓶、水、筷子等自制水瓶琴时,水瓶装水最多,振动最慢,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通过调节

瓶中的水量可以改变筷子敲击水瓶发出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杳了声音的利用、声音的传播、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人耳的听觉范围等知识,体现了物理知

识在战争中的应用,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

8.(2024秋•襄州区期中)以下是教材中有关声现象描述的图片和文字,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乙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时音调越低

D.图丁中的音叉振幅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发声体的关系;声与信息;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将甲乙丙丁四个图涉及的物理情景,与对应的物理知识相联系,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确定选择

项中对物理情景分析的正误,从而可以得到答案。

【解答】解.:A、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声音逐渐变小,推测若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即真空不

能传声,故A正确;

B、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原理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

C、图内中的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错误;

D、图丁中的音又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故D正价。

故选:Co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

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9.(2024秋•南皮县校级期中)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最工作的是()

A.利用B超检查婴儿的健康

B.利用次声波探测地震

C.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D.利用超声波攻击敌人

【考点】声与能量;声与信息.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A.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用B超检查身体,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属于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故B错误;

C.用声呐探测海深,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

D.用超声波攻击敌人,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0.(2024秋•武山县月考)著名的“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海面附近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形成的,下列有关

描述中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白天靠近海面空气的密度变大

C.渔船向周围发射超声波可探测海里的暗礁,说明声音具有能显

D.渔夫用鱼叉叉鱼时应向看到鱼的位置瞄准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声与信息.

【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比热容、热机、热值;应用能力.

【答案】B

【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

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根据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分析;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

A、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情况下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晟,水的温度升高的低,所以海面附件

水的温度低、密度大,故B正确;

C、渔船向周围发射超声波可探测海里的暗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将鱼叉对准所看到鱼的下方叉鱼是因为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现象,故D错

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声音的利用,属于基础题。

II.(2024秋•江都区月考)下列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

水中的倒影

【考点】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

【答案】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

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

位置浅、凸透镜成像等。

【解答】解:A.铅笔好像在水面折断是铅笔反射的光线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

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像比物体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符合题意;

C.墙上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会聚的光斑是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

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12.(2024•凉州区校级二模)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

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乙丁B.乙丙C.甲丁D.甲丙

【考点】近视眼的形成原因;近视眼的矫正.

【专题】图析法;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

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r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配戴当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

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

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丙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

理图。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

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3.(2023秋•安州区期末)有些轿车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是在车尾牌照的上方装一个摄像头(图中圈内),

当汽车挂上倒挡时,倒车影像系统自动启动,摄下的图像显示在屏上。若摄像头焦距为05m,某次倒

车,车后2m处的物体要能清晰成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后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B.与小孔成像原理一致

C.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像距可以为0.4m

D.倒车过程中,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答案】D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或摄像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解答】解:

A.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倒车时物距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而摄像头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两者的成像原理不同,故B错

误;

C.某次倒车,车后2m处的物体要能清晰成像,则像距的范围因为摄像头的焦距f=0.5m,

所以像距应大于0.5m而小于Im,不可能为0.4m,故C错误;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倒车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则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

大,故D正确。

故选:D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是•道基础题。

14.(2024秋•含山县校级期末)用放大倍数为3倍的放大镜来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度为()

A.10°

B.30°

C.60°

D.均有可能,取决于透镜与用之间的距离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答案】A

【分析】根据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和放大的倍数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度数有关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放大镜放大的只是角的两边长,但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大小无关,所以用一放大倍数为3

倍的放大镜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仍然是10°。

故选:Ao

【点评】此题学生容易错选B,记住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吏和放大无关,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2024秋•江都区月考)一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出《大运扬州一一琴鹤同鸣》于前不久在中国扬州运河

大剧院顺利开展。该演出借助高科技的舞美设计,多角度的多媒体呈现,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扬州在舞

台完美呈现。如图所示是舞台表演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舞台上的激光属于人造光源

B.激光笔直,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舞台后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观众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考点】光的三原色;光源的概念与判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漫反射.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

【答案】C

【分析】(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

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A、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舞台上的激光属于人造光源,故A正确;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激光笔直,故B正确;

C、舞台后屏幕上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

D、观众从各个方向都能看清台上的演员,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源的分类、光的直线传播、色光的三原色和漫反射,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2024秋•淮北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为水的三种形态,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和放热在三种形

态中实现相互转化,其中为液态水的是甲(选填“甲”“乙”或"丙”)。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应用能力.

【答案】甲。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

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

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

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一甲一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固态,即甲液

态水。

故答案为:甲。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三态变化,属于基础题。

17.(2024秋•驿城区月考)如图所示的是某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2.38emo

IR,.cm

【考点】测量物块的长度;根据刻度尺判断分度值.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答案】1mm;2.38。

【分析】由图知,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有10个小格,据此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物体的左、

右侧对应的刻度值得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有10个小格,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lmm,物体的左侧对

应的刻度值为12.00cm,右侧对应的刻度值为14.38cm,则物体的长度是:1=14.38cm-1200cm=2.38cm。

故答案为:1mm;2.38。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属于基础题。

18.(2024秋•郸城县月考)声现象和光现象是我们学到的重要物理现象,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你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口常生活经验,分别写出一项这两种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能传递信息,都具有能最;

不同点: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考点】光、声传播比较.

【专题】声现象: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

【答案】都能传递信息,都具有能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分析】根据声音和光在传播过程的特点和它们产生的现象进行比较后解答。

【解答】解:声音和光的相同点:都能在空气中传播;都能反射;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都是一种波

等;

声音和光的不同点: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故答案为:都能传递信息,都具有能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点评】要想解答此题,必须知道声音和光的传播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等。

19.(2024秋•湄潭县月考)“猴子捞月”是大家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天上月亮的和水中的月亮距水面,哪

个更远?哪个更亮?你认为•样远(天上的更远、水中的更远、一样远),天上的更亮(天上

的更亮、水中的更亮、一样亮)。

【考点】像与物的距离;像与物大小相等.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

【答案】一样远;天上的更亮。

【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跟月光到水面的距高相等;人看到物体

的明亮程度取决于进入人眼的光线数量。

【解答】解: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跟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天

上月亮的和水中的月亮距水面一样远;月光照射到水面上,一部分光折射进入水中,一部分反射回空气

中成像,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数量少,看起来暗。

故答案为:一样远;天上的更亮。

【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平面镜成像中

的物像等距这i特点。

20.(2024秋•海州区期中)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等点

火设备,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

透镜,这是利用了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

的焦点,焦点的温度很高。

【解答】解:冰可以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

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凸透镜后面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焦

点的温度很高,物体放在焦点时,达到物体的着火点,物体被点燃。

故答案为:凸;会聚。

【点评】(1)掌握透明的物质都可以制成凸透镜,例如水、冰、玻璃、水晶等等,凸透镜材料不同,会

聚作用相同。

(2)知道面对太阳光时,凸透镜焦点处的温度很高。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2024秋•江都区月考)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77七

甲乙

(1)除图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2)图甲装置中,应选取颗粒较小(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装入试管内进行实验;

(3)实验中用温水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

(4)根据多次测得数据绘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冰是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0℃;加热到第6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冰熔

化一共经历了4min;

(5)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

其原因是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6)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冰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

象的原因可能是③(填序号)。

①烧杯中的水过多

②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

③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考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器材以及固体的选择;探究固体熔化时

受热均匀的实验方法;探究固体熔化时的实验数据以及图像处理;沸腾的条件.

【专题】定性思想;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理解能力.

【答案】(1)秒表:(2)较小;(3)高于: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4)晶体;0:固液共存:4:(5)水

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6)③。

【分析】(1)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

(2)颗粒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3)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才能使被加热物质充分受热:采用“水浴法”

加热除了使冰块受热均匀外的好处是升温过程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4)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结合图内分析即可;加热到第6min时冰处「熔

化过程中;

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的时间是8min-4min=4min;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

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

(5)水沸腾需要同时满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据此分析即可;

(6)冰的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

(2)颗粒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3)加热时,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才能使被加热物质充分受热:采用“水浴法”

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升温过程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4)由内图可知,4〜8min吸收热最,温度不变,冰处于熔化过程,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冰熔化过程中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是0℃,加热到第6min时,冰处于熔化过程,所以第6min

时处于固液共存态;冰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完全熔化完毕,大约持续了4min;

(5)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吸收热量,因为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导致试管内外没有温差,

试管中的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6)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但实验中观察到冰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是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

碰到容器侧或底部,就可以持续吸收外部热显,导致温度缓慢上升,故选③。

故答案为:(1)秒表;(2)较小;(3)高于;加热使冰块受热均匀;(4)晶体;0;固液共存;4;(5)

水虽然能达到沸点,但是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3)③。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选择、晶体的熔化、加热方式、以及现象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属于综合

题目。

22.(2024秋•镇江期中)小涵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她决

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编号材料规格

长度(cm)横截面积(mn?)

A尼龙551

B尼龙550.5

C尼龙801

D馍合金①0.5

猜想1: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可能与弦线的长度有关;

猜想3:可能与弦线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示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以下一些步骤:

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

你认为小涵要完成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2)为了检验上述猜想1是否正确,应选编号A、B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验证猜想3时,表中①的位置所缺的数据是55,

(4)小涵选择B和C验证猜想2时,测出C发出的频率较低,由此他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

调就越低”的结论是不正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是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

积相同,

【考点】音调与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1)③①②④;(2)A、B;(3)55;(4)不正确: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分析】振动频率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材料有关,一般情况下,发声体的长度越长,频率越

低;长度越短;频率越高。

【解答】解:(1)科学探究的先后顺序为提出问题(或猜想)、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所以

该实验的研究过程是:③©②④。

(2)为验证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是否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

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即A、B进行研究。

(3)如果验证猜想3,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

相同,而琴弦的材料不同,故应选B、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

(4)在验证猜想2时,若选择B和C进行研究,B、C的长度不同,横截面积也不同,不能得出琴弦

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即该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所以

应控制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

故答案为:(1)③®@④;(2)A、B;(3)55;(4)不正确;没有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相同。

【点评】题主要考查了音调与频率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计算题(共2小题)

23.(2024秋•尤溪县期中)匀速直线运动路程的大小可以用v-t图象中的矩形面积来表示。在变速直线

运动中,也可以用vt图象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图甲所示)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大小。如图

乙所示,一辆长途客车正在以vo=2Om/s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突然司机看见车的正前方32m

处有一只受到惊吓的羊以6m/s的速度在公路上向前奔跑,司机经过1s后开始刹车。若从司机看见羊开

始计时,客车的图象如图丙所示,求:

(1)在1s内,客车运动的路程;

(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

(3)假设羊向前奔跑的速度/变,请通过计算说明,羊是否会被撞?

甲乙丙

【考点】速度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理解能力.

【答案】(1)1S在内,客车运动的路程为20m;(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

均速度为为m/s;(3)羊不会被撞。

【分析】(1)由5=5可得1S内客车的路程;

(2)由图象可知,客车的路程为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由速度公式v=)可得平均速度;

(3)分别计算客车和羊在4秒内通过的路程,可知羊会被撞。

【解答】解:(1)1s内客车的路程为si=vot=2Om/sXls=20m:

⑵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路程为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x20m=60m,

客车的平均速度为v="粤=12nVs:

(3)当客车速度为6nMs时,经过的路程为S2=20m+X.3m=57.5m,

羊在4s内通过的路程为S3=V3t3=5m/sX4s=20m,

因为S3+37m=20m+42m=62m>S2,故羊不会被撞。

答:(1)1s在内,客车运动的路程为20m;

(2)从司机看见羊到减速为零这段时间内,客车的平均速度为12m/s;

(3)羊不会被撞。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有一定难度,读懂图象是关键。

24.(2024秋•单县期中)我们知道,如表所示,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331冰3230

空气(15℃)340铜3750

煤油(25℃)1324铝5000

水(常温)1500铁5200

已知在长为0.85k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s(此时气温

约为15℃)。问:

(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考点】不同介质的声音速度;声音速度的计算.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答案】(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2.5s;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

【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速度公式口=*和声速来进行计算。

【解答】解:(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的时间为:£2=工=品%=2.5s;

(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需要的时间为:l]=t2-At=2.5s-2.33s=0.17s;

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黯=5000m/s;查表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诏制成的。

L]U.1/3

答:(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2.5s;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考点卡片

1.常见的长度及估测

【知识点认识】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