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 备考指南政治 》课件-必修4 第6课_第1页
《一轮 备考指南政治 》课件-必修4 第6课_第2页
《一轮 备考指南政治 》课件-必修4 第6课_第3页
《一轮 备考指南政治 》课件-必修4 第6课_第4页
《一轮 备考指南政治 》课件-必修4 第6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要点扫描主干归纳核心素养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1个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个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2个特点: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点。3个表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科学精神:通过对本考点的学习,能够对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进行判断和辨别,能够甄别出正确与错误,从而坚持真理,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从而不断培养科学精神。【网络构建·自主归纳】【答案】①客观世界②客观物质性③能动性④来源⑤动力⑥唯一标准⑦目的⑧正确⑨错误⑩正确反映⑪最基本⑫人人平等⑬条件和范围⑭谬误⑮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⑯认识⑰发展栏目导航02核心要点二01核心要点一03配套训练核心要点一11.实践的含义核心要点一实践和认识含义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主体: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活动:改造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对象: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动性和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即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________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能动实践(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_______的存在变为________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_______和实践所产生的__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观念现实认识结果改造世界1.全面把握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理解反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表现理解反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1)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2)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意识与认识的关系(1)区别: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应。(2)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内容都是客观的,都对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实践的特点,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也可能结合漫画,名人名言,科研成果,新的政策、计划、战略的出台及实施的结果等,设置体现类、原因类等题目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考向一】实践的特点(科学精神)典例1

历经对一根神秘人腿骨化石的数年研究,中国和澳大利亚古人类学家用碳­14年代测定法把化石主人马鹿洞人的生存年代定位到1.4万年前。马鹿洞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距现代人最近的古人种,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人种。该研究具有(

)①社会历史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②自觉选择性,确定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是其最终目的③客观物质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直接现实性,科学实验也不能确认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题中的研究属于社会实践,该研究的发现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人种”体现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①入选;“自觉选择性”是意识活动的特点,该研究属于实践活动,且实践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结论,②排除;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马鹿洞人是否为全新人种是客观的,③入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④说法错误。【答案】C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若试题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考向二】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精神)

典例2

(2019·全国卷Ⅱ)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的认识,但不表明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①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而认识没有这一特点,②说法错误。“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青少年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这表明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答案】D【素养点评】本题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的含义、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真理的含义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进一步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渗透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表现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矫正训练1

(2019·北京卷)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正确;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C中的“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说法错误,排除。矫正训练2小源在参加学校戏剧节的活动时发现了中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西方戏剧舞台布景往往像缺面墙的真实的房间,要求演戏像实际生活一样真实;而中国戏曲往往不需要真实布景,而是通过虚拟动作来展现空间的变化。对这种差异理解正确的有(

)①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是对生活的主观映象②中国戏曲以写意为主,并不依赖于现实世界③审美观念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具有主体差异性④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②错误,戏曲是对现实的反映,依赖于现实世界;④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西方戏剧舞台布景往往像缺面墙的真实的房间,要求演戏像实际生活一样真实,表明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但加入了作者对戏剧的理解,是对生活的主观映象,①符合题意;中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表明审美观念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具有主体差异性,③符合题意。故选A。矫正训练3

(2017·全国卷Ⅰ)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用直接经验去检验间接经验,②说法错误;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与题意不符;“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主要是因为“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即创新创业的发展得益于创业者善于把信息资源、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①④正确。故选B。核心要点二21.真理及其客观性(1)含义:真理是标志________同___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主观核心要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客观客观性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3.认识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____________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过程。各种条件永无止境(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_________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____________,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波浪式与时俱进检验发展1.正确把握真理的特征特征理解要求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④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特征理解要求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三个统一”深刻把握真理(1)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3)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以观念的形式存在。2.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全面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比较含义原因误区方法论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2)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下图所示)。围绕真理的特征和认识过程进行综合考查,近几年在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尤其是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命题揭秘【考向一】真理及其特征(科学精神)典例1

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因为真理是相对的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有道理的,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错误的,因为认识是具体的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②符合题意,排除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有道理的,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③符合题意,排除④。【答案】C【考向二】认识过程(科学精神)典例2

(2017·全国卷Ⅱ)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④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念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不是没有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答案】B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考向三】综合考查认识论的知识(科学精神)典例3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了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加以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