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总复习_第1页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_第2页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_第3页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_第4页
初中文言文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九则

子曰:“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的文化典籍)而(表顺承)时(时常,常常)习(温习,

复习)之(代词,指所学过的知识),不亦说(同“悦”,高兴)乎(吗)?有朋(同门师兄弟)自(从)远方来,

不亦(也)乐(高兴)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去|!)不愠(恼怒,怨恨),不亦君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乎?

译: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

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二:子曰:“温(温习,复习)故(指学过的知识)而(表顺承)知(知道,领会)新(指新的知识),可以(兼

词,让)为(成为,做)师矣(语气助词,表示完成)。”

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三:子日:“学而(表转折)不思则(就)罔(通“惘”,迷惑不解),思而(连词,表转折)不学则(就)殆(危

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译: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聪明)而(表并列)好(爱好,喜欢)学,不耻(以.....

为耻)下问,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五:子曰:“默(暗暗)而(表顺承)识(通“志”,记)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学而(表转折)不厌(满

足),诲(教诲,教导)人不倦(厌倦,失去耐心),何有于我哉(呢)!”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

具备的呢?”

六:子曰:“三人行,必(必定)有我师焉(兼词,于之);择(选择)其(他们,他们的)善者(优点)而(表

顺承)从(采纳,听从)之,其不善者而改(改正)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

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七:子曰:“知(知道)之(代词,指学习)者不如好(喜爱)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之者(......

的人)。”

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八:子曰:“吾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五而(表顺承)志(立志)于学,三十而(表顺承)立(成

就,即有所成就),四十而(表顺承)不惑(疑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而(表

顺承)耳(听觉)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越法度)。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由天主宰的命运,六

十岁能听得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越法度。”

九:子曰:“由,诲(教导)女(通“汝”,人称代词,你)知之(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此,这)知(通“智”,聪明)也。”

译:孔子说:“中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聪明的呀!”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快乐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默而知之:“识”通“志”,记,记住

5.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6.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古:按一定的时间今:时间

2.有朋自远方来古: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朋友

3.温故而知新古:学过的知识今:过去的,老的

4.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或能够

5.三人行古:虚指,可译为“几个”今:数词,三

6.默而知之古:通“志”,记,记住今:知道,认识

7.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优点今:善良

8.是知也古:这今:表判断

一词多义:

知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2.温故而知新:理解

3.诲女知之乎:明白4.是知也:通“智”,聪明

为1.可以为师矣:当做2.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3.知之为知之:就是

而1.学而时习之:表顺承2.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3.温故而知新:表顺承4.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5.敏而好学:表顺承6.默而知之:表修饰

7.学而不厌:表顺承8.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

9.三十而立:表顺承10.任重而道远:表并列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一定时间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4.不耻下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优点,长处

成语:

1.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了,现在常指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顾过去,认识现在

3.择善而从选择好的、有才能的人去跟从、学习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起学习的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应该虚心的向有长处的人学习。

5.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6.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为完成某一种责任而献出全部力量,甚至生命

文学常识: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人。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文章内容:

1.写学习方法与态度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内容深刻作为语录文章,《论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

2.篇幅简短,语言精练《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但却用概括力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

认识和深刻的哲理,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简答题:

1.第三则中“学”和“思”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实践“学”与“思”?

答:L“学”是基础,“思”能启迪新发现。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边“学”边“思”,“学”与“思”齐头并进。

2.第四则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何特点?通过两人的对话,你有什么启示?

答:1.简洁生动,言简意赅。

2.通过两人对话,说明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做到虚怀若谷。

3.第四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答:1.这里孔子借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又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2.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

4.第五则表现了孔子什么精神?

答:表现了孔子自谦的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5.第五则中的两个“而”字的用法相同吗?整句话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德?

答:1.不相同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

2.整句话表现了孔子虚怀若谷的可贵品质。

6.谈学习方法的有?

答: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谈学习态度的有?

答: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谈思想修养的有?

答: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人不知而不愠;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吾日三省吾身;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儒家最早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之道,对于这句话应该有不同的看法。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

看法。

答:我们一方面要对人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替别人多着想;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现实实际的问题,宽容是有限度的,对于恶人,还是要有应有的惩罚。

10.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答:熟读论语人品与学识会增长很多,治理天下就需要这样的人才。说明了论语这部书对治国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也可以看出论语在中国古代以及现在的历史地位。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和)友(朋友)期(约定)行(出行),期日中(正午)•过中(过了正午)不至(到达),太丘

舍(丢下,抛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游戏)。客问元方:

“尊君(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在不(通“否“,不)?”答曰:“待(等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

友人便怒曰:“非(不是)人哉(语气助词)!与人期行,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而(表转折)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正午),日中不至(到达),则是无信

(诚信,讲信用);对(对着,面对)子骂父,则(就)是无礼(礼貌)。”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牵

引,拉)之(代词,代元芳),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

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

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

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

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

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通假字:

1.尊君在不:“不”通“否”,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询问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约定今:日期,期限

2.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相委而去古:丢下,抛弃今:委任,委托

4.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今:顾及,顾虑

5.是无信古:此,这样今:表判断

一词多义:

不1.尊君在不:通“否”,用在疑问句末,表询问2.过中不至:没有

词类活用:

L期日中:名词作动词,约定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等职。他秉性

简朴,爱好文学,史学,门下招聚了鲍照等文人雅士,并和自己门下的文人共同撰写了《世说新语》。著有《幽明

录》等小说。

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剪裁得体,语言自然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叙事简练。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给人

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名言:

1.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文章内容:

1.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期日中,过中不至。

2、陈太丘舍去的原因:期日中,过中不至。

3、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期日中,过中不至。

4、客人发怒的原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简答题: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如同今天“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芳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为什么?

答:1.不失礼的理由:元芳年仅七岁,我们不应该对其要求全面,而且是友人失礼在先,骂父在后,对这样的人,

拒之千里也是可以的。

2.失礼的理由: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友人知错就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怎么能因为一时之失便彻底否定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能体现胸襟宽广么。

3.对于元方来说,友人缺乏哪两种品格?缺乏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哪?

答:1.信和礼。

2.失信表现在:日中不至;失礼表现在:对子骂父

4.文中描绘了元方对“友人”态度变化的过程,请写出这些变化的词语。

答:答曰----元方曰入门不顾

5.历史上与元芳一样人小却机灵聪慧的人物还有许多,试举一两个人物。

答:1.孔融让梨2.司马光砸缸3.战国时期奉命出使的少年甘罗4.四岁画画的王冕5.七岁做诗的曹植

人物分析:

元芳:聪颖机智,能言善辩,正直不阿,天真勇敢,懂礼识义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道理:做人要懂礼貌,守信用。

乘船

华歆、王朗俱(一起)乘船避(逃离)难,有一人欲依附(依靠),歆辄(当即)难(感到为难)之。朗曰:

“幸(幸而,恰巧)尚(还)宽,何为(为什么)不可(肯,愿意)?”后贼(这里指作乱的人)追至,王欲

(想要)舍(扔掉,抛弃)所携(携带,这里指搭船)人。歆日:“本所以(……的原因)疑(犹豫不决),正

为(因为)此耳。既已纳(接纳,接受)其自托(请托,请求),宁(难道)可以急相弃邪(吗)?”遂携拯

(救助)如初。世以此(代词,指这件事)定(评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

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

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

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古今异义:

1.后贼追至古:作乱的人今:有偷窃行为的人。

2.本所以疑古:…的原因。今:表结果。

3.正为此耳古:罢了。今.耳朵。

4.宁可以急相弃邪宁古:难道。今:宁可。

一词多义:

之1.歆辄难之:代词,代别人要搭船这件事2.华、王之优劣:结构助词,的

以1.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凭借2.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为1.何为不可:为什么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因为

难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灾难2.歆辄难之:对……感到为难

词类活用:

1.歆辄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曾任兖州刺史。他秉性简朴,爱好文学,史学,

门下招聚了鲍照等文人雅士,并和自己门下的文人共同撰写了《世说新语》。著有《幽明录》等小说。

写作特色:

1.短小精悍,叙事简练全文不足百字,但对故事的全过程却交待得很清楚

2.采用对比手法短文采用对比手法,华歆、王朗处事态度截然不同,两相对照,孰优孰劣,自然分明

文章内容:

1.写王朗出尔反尔的句子: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表现华歆“言必行,行必果”的句子:宁可以急相弃邪

简答题:

1.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答:华歆开始时考虑到两人的安全不愿带上逃难的人,王朗却愿意;等危险来临时,华歆坚持兑现承诺,要带那个

逃难的人一块走,可王朗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不愿意带了。可见华歆是个遇事考虑周全而又信守承诺的人,而王朗

则是个大难临头只顾自己的人。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华歆“优在”哪里呢?

答:华歆,为人谨慎,考虑实情细心周到,重信守,临危不惧,一诺千金,帮人帮到底的气概。

中心思想: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伤仲永

金溪民(老百姓)方仲永,世(世世代代)隶(属于)耕。仲永生五年(长到五岁),未尝(曾经)识(认识,

这里指看见)书具,忽啼求(索要)之;父异(对……感到奇怪)焉,借旁近(邻居)与(给)之。即书(写)诗

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聚、团结。)族为(作为)意(主旨),传一乡秀才观(欣赏)

之。自(从此)是(这)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地方)。邑人(同县的人,乡里人)

奇(感到惊奇)之,稍稍(纷纷)宾客(把……当宾客对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拿)钱币乞(求取,指

花钱求仲永题诗)之。父利(以……为利)其然(这样)也,日(每天)扳(通“攀",牵,弓|)仲永环谒(四处

拜访)于邑人,不使(让,这里指允许)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跟随)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相当,符合)前时

之闻(传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

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

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

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

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

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

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3.未尝识书具:“尝”通“曾”,曾经

古今异义:

1.世隶耕古:属于今:奴隶,附属

2.未尝识书具古:曾经今:用口品尝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今:判断词

4.或以钱币乞之古:不定代词,有的,今:或许

5.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是文采和道理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6.稍稍宾客其父古:纷纷今:稍微

7.余闻之也久古:我今:剩余

8.泯然众人矣古:常人今:许多人

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闻1余闻之也久: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3并自为其名:代词,指自己的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指诗的

5父利其然:代词,这,指“或以钱币乞之:之事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环谒于邑人:介词,到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以1其诗以养父母:介词,把2.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书1未尝识书具:书写2.即书诗四句:写下

之1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写工具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指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指仲永写的诗4.邑人奇之:代词,他,指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6.余闻之也久:代词,指仲永的事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指仲永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词类活用:

1.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为……感到惋惜,哀伤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3.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4.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5.邑人奇之:形容词的作意用法:以……为奇6.父利其然:形容词的作意用法:认为……有利

7.稍稍宾客其父: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对待

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又因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他是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议论精当从全文来看,文章详细叙述故事,简单议论点题,叙述暗含主旨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提出

了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2.先扬后抑,对比有力

3.语言简练,行文严谨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150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议论部

分也不过70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

文章内容: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仲永的父亲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4.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5.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A.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B.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C.泯然众人矣。

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

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有?

答: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6.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1.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不使学

3.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捧杀”。

7.“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中心思想:

即使是天才,生来才华横溢,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和深造,还是会消失殆尽,和常人一样的。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织布机的声音),木兰当户织(对着门织布),不闻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惟(只)

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想),问女何所忆(思),女亦(也)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征兵的文告),可汗大点(征)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

(为此)市鞍马(泛指马和马具),从此替爷(父亲)征。

东市(集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辔(马笼头)头,北市买长鞭。旦(早晨)辞(告

别)爷娘去(离开),暮至(到)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只)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但辞黄河去,

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战马)鸣啾啾(战马嘶鸣的声音)。

万里赴(奔赴)戎机(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关山度(过)若飞(想飞一样)。朔(北方)气传金析,

寒光照铁衣(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拜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记功)十二转(次),赏赐百千(虚指多数)强(有余)。可汗

问所欲(想要),木兰不用(做)尚书郎。愿驰(坐上)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城外)相扶将(扶持)。阿姊闻妹来,当(对着)户(门)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对着,朝着)猪羊。开(打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打仗,作战)时袍,著(穿)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都)惊忙(惊慌,忙乱)。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跳跃的样子),雌兔眼迷离(眯着眼,目光模糊的样子)。双兔傍(靠近,贴近)地走,安(哪

里,怎么)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

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

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

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

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

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

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

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

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

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

雌呢?

通假字:

1.对镜帖黄花:“帖”通“贴”,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指父亲今:指爷爷

2.双兔傍地走古:跑今:行走

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副词,只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4.雌兔眼迷离古:眯着眼今: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5.军书十二卷古:虚数多今: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集市2.愿为市鞍马:买

将1.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2.出郭相扶将:搀扶

帖1.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2.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机器2.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愿1.愿为市鞍马:愿意2.愿驰千里足:希望

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2.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战马

成语:

1.扑朔迷离原指难以辨清兔子的雌雄,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文学常识: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

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这是首叙事诗,有完整集中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详略得当。

2.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文章内容: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几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

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木兰诗》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句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朔气传金柝,寒

光照铁衣

6.《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木兰诗》中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木兰诗》中表现父母对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之情的两句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9.《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用过得东西的亲切感、自豪感的几句是: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男”换女装的两句是: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1.《木兰诗》中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比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

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简答题:

L课文详略安排得当,文中为什么略写木兰十年征战?

答:略写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是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

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所以对战场和战争略写。

2.我国历史上还有那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答:穆桂英,红娘子

3.诗中先说“壮士十年归”,后又称“同行十二年”,数字前后矛盾,你认为合理吗?说明理由。

答:合理,这里的数字并非实指,只是说明时间比较长。

4.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得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的比喻义是什么?

答:1.扑朔迷离;2.现用来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人物分析:

木兰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亲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

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擅长)射,当世无双,公亦以(凭借)此自矜(夸耀)。尝(曾经)射于(在)家圃(自

家的菜园子),有卖油翁释(放下)担而立,睨(斜着眼睛看)之(代词,指陈尧咨),久而不去。见其发(发射)

矢(箭)十中八九,但(只是)微颔(下巴颁,这里是“点头”的意思)之。

康肃问(责问,质问)日:“汝(你)亦知(懂得)射乎?吾射(射技)不亦精(精湛)乎?”翁日:“无他

(别的),但手熟尔(罢了)。”康肃忿然(恼怒的样子)曰:“尔(你)安(怎么)敢轻(轻视)吾射?"翁日:

“以(凭借)我酌油知之。”乃(于是,就)取一葫芦置(放)于地,以(用)钱覆(盖)其口,徐(慢慢地)以

杓(通“勺”勺子)酌(舀取)油沥(注入)之,自钱孔入,而(表转折)钱不湿。因(接着)曰:“我亦无他,

惟(只,不过)手熟尔。”康肃笑而(表修饰)遣(打发)之(代词,指卖油翁)。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

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

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

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

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

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通假字:

1.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勺子

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古:曾经今:品尝,尝试

2.但微颔之古:只是今:表示转折

3.尔安敢轻吾射古一:怎么今:平安,安全

一词多义:

尔1.但手熟尔:罢了2.尔安敢轻吾射:你

射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射箭2.尔安敢轻吾射:射技

以1.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2.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其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指陈尧咨2.以钱覆其口:代词,指葫芦

而1.释但而立:连词,表顺承2.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3.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之1.但微颔之:代词,指这一情况2.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3.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4.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词类活用:

1.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2.吾射不亦精乎: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技艺

3.但微颔之:名词作动词,点头

文学常识: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诗话》。

写作特色:

1.言简意丰,富有哲理我们从卖油翁的语言和高超的酌油技艺中,明白了“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文章内容:

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

2.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

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以我酌油知之

4.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简答题:

1.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答: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

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2.中说陈尧咨善射,试举两点说明他善射的情形

答:1.当世无双2.十中八九

3.找出三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答:1.百发百中2.百步穿杨

4.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答: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5.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

答:L无他,但手熟尔”2.是凭他倒油的经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以我酌油知之)。

6.“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

含义。

7.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酌油沥之”的目的是什么?

答:用自己的实力来说明问题。

人物分析:

卖油翁谦虚,技艺高超,沉稳

陈尧咨射技高超,骄傲自大,知错能改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之间问答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

使有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

三峡

自(从,这指“在"的意思)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通“缺”,断缺)处;重

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天蔽(遮盖,挡住)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早

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冲上,漫上)陵(大的土山),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宣

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驾驭)风,不以(如

此,这么)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流的水)绿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景物的影子)。绝

(极)喊(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飞流冲荡)其间。清荣峻茂,良(实在,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林寒涧(山间的水沟)肃(这里是“寂静”的意思),常有高

猿长啸,属(连缀,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回声),哀转(悲哀婉转)久绝(断绝消失)。故渔者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打湿)裳(衣服)!”

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

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

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

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

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如果今:从

2.或王命急宣古:有时今:或者

3.良多趣味古:实在今:良好

4.虽乘奔御风古:即使今:虽然

5.至于夏水襄陵古: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件事

一词多义:

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由2.自非亭午夜十分:连词,如果

绝1.空谷绝响:消失2.绝崛多生怪柏:极

3.沿溯阻绝:断

清1.回清倒影:清波2.清荣俊茂:水清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2.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的水

3.回清倒影:形容词作名词,清波4.空谷传响:形容词作名词,回声

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四十卷。文

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作者采用先大后小,先总后分的写法,按季节分层次写的起讫分明,各具特色。先写七百

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成了贯

穿全文的一根红线。

2.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全文写了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几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的衔接在一起。用“至于”自

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段,引出

渔者歌谣。

古诗: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一杜甫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一李白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一李白

文章内容:

1.文中写江水清澈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使我们联想李白的哪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本文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其中描写近景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三峡秋天景色的特点: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6.高猿长啸的声音特点: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简答题:

1.作者开篇就写三峡的山势有何目的?

答:写山势之险峻,是为下文水势的险急作铺垫。也就是说水势的险急是有原因的。

2.文章抓住了一年四季之景来写三峡,但是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详写了三峡夏季的流水,目的是?答:只有

夏天,水位升高(夏水襄陵)了,最能表现三峡水势之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本文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描述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第二、三、四段写水,分别写三峡江水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

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特征。

4.作者描写春冬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