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相关知识_第1页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_第2页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_第3页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_第4页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于预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间相互作用作用及原理的一门科学。一药理学相关知识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细胞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并用于预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间相互作用作用及原理的一门科学。

2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说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药物作用的双重性〔1〕治疗作用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到达防治疾病的作用。分类A对因治疗:指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以到达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B对症治疗:指改善疾病病症的治疗。

〔2〕不良反响定义:指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有危害的反响。A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响。可预知不易防止但可设法纠正。B毒性反响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反响。一般较重,但可预知,也可预防。可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含致癌·致畸·致突变)

C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是仍残存的药理效应。D停药反响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加剧的反响,又称反跳。E变态反响是机体承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响,可引起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也称过敏反响,多不能预测,防止的措施是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熟悉可能引起变态反响的药物·皮试。

F特异质反响指少数人因先天遗传性异常,而导致对某些药物的反响特别敏感,反响性质与药物固有作用根本一致,反响的程度与剂量成正比。如G-6-PD缺乏者,用磺胺药可引起溶血。

4药物的量效关系A剂量的概念用药的分量称剂量。按剂量大小与药效的关系,又分为: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指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治疗量或常用量是对大多数人平安而有效的剂量,是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剂量。

极量是药典对剧毒药品规定的最大允许用量,又称最大治疗量。他大于常用量,小于最小中毒量,是临床平安用药的极限。中毒量及致死量超过极量引起毒性反响的剂量称中毒量,引起毒性反响的最小剂量称最小中毒量。引起中毒致死的剂量称致死量。

5药物的平安性评价评价指标: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LD50越大,药物毒性越小。治疗指数〔TI〕:TI=LD50/ED50,TI越大越平安。

6药动学相关概念〔1〕时量关系:即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药动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以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即为时量曲线。见下页

〔2〕药动学根本参数A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用F表示,F=A〔进入体循环的量〕/口服剂量×100%B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吸收到达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总量按血药浓度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血药浓度。C消除半衰期〔t1/2〕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计算公式为t1/2=0.693/Ke(消除速率常数)。单次给药后,经5个血浆半衰期后,体内97%的药物已被去除。

D去除率〔CL〕是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全部去除,单位为ml/min.CL=Ke×Vd,CL反响机体消除药物能力的大小。E消除速率常数〔Ke〕指任何时刻血浆中药物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单位是h-1.因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延长而递减。

〔3〕药物消除动力学当药物用量未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则按恒定比例消除,称一级动力学。当药物用量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时,机体只能按最大能力即恒量消除,称零级动力学。

A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时,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已根本去除干净。与此相似,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积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稳态血药浓度〔Css),一级动力学药物在体内消除量及累积量见右表:T1/2间隔数药物排泄量%累计排泄量%1100×1/2=5050250×1/2=2575325×1/2=12.587.5412.5×1/2=6.2593.7556.25×1/2=3.1396.9

B零级动力学消除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去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如饮酒过量时,一般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C屡次给药的时量关系a按t1/2给药以恒定时间间隔t1/2给一样剂量的药物,需5个t1/2到达血药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见以下图:

B按负荷剂量给药假设需立即到达有效血药浓度,可采用负荷量,负荷量即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场时推注即可立即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时,采用首剂加倍可使血药浓度迅速到达稳态血药浓度。

7合理用药的原则综合考虑病情、患病个体、药物三因素。使用药物的目的:有效、平安、经济。具体原则:〔1〕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强调医护并重〔2〕明确诊断,有的放矢。〔3〕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个体化。〔4〕辩证施治,对因与对症治疗并举二抗菌药物概述1常用术语及概念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用光镜或电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分化程度、化学组成〕A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构造,如病毒、亚病毒。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低,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C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高,如真菌。

2化学治疗药物简述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指对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或体内的恶性肿瘤所进展的药物治疗。化疗药物:用于化疗的药物称作化学治疗药物,简称化疗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物、抗原虫药、B内酰胺酶抑制剂和抗肿瘤药。抗菌药物:是一类通过干扰生物生命过程中某一环节,抑制或杀灭体内病原体,而对人体根本无害的药物。分为抗生素和人工和成

抗菌药。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人工合成抗菌药:人工合成的,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的药物。砚山县202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所指的抗菌药物: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也不包括抗结核病、抗麻风病药和局部用抗菌药。

3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分类〔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药物: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2〕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药物: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创新霉素。〔3〕广谱抗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广谱青霉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奎诺酮类药。

4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谱:是每种抗菌药物所具有的一定抗菌范围。可分为窄谱和广谱抗菌药。抗菌活性:即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体外抗菌活性常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来表示。抑菌药和杀菌药: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称为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既能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又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称为杀菌药,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后再从血液中去除抗菌药物,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其抗菌效应的特性。一、掌握抗菌素的作用机理

【做到合理使用抗菌素的根本方法】药物种类作用机理抗菌活力Β-内酰胺类抑制细菌细胞壁后期合成【糖肽类〔万古霉素〕——抑制细菌的中期合成】【磷霉素——抑制细菌的早期合成】繁殖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静止期杀菌剂大环内酯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快效抑菌剂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的合成静止期杀菌剂硝咪唑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菌剂未说明〔可能与干扰厌氧菌硝基复原酶有关〕其他:林可类杀菌剂磺胺类四环素类抗真菌类抑制细菌叶酸、DNA的合成静止期抑菌剂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快效抑菌剂

与真菌C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膜通道

5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因素〔1〕体内过程即抗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2〕机体因素机体防御功能、生理功能、局部因素。

6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是指病原菌与药物屡次接触后,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些是固有的,称为天然耐药性。有些细菌的耐药是后天获得的,即原先敏感的细菌群暴露于含有抗生素的环境中,或细菌与抗生素屡次接触后,借助质粒、易位子的获得或通过染色体突变而形成耐药。一种病原菌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称单药耐药,对两种以上耐药称多重耐药。

耐药机制A外膜〔包浆膜〕通透性改变,提高膜屏障作用。B产生灭活酶,灭活抗生素。包括水解酶和钝化酶。C细菌体内抗菌药物原始靶位机构的改变,降低其与抗生素的亲和力。D主动外排E改变代谢途径

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1〕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A应该严格根据适应症、抗菌谱、细菌学诊断、MIC临床诊断等,并结合感染部位、全身病症以及患者的肝、肾功能来选用适宜的抗生素。B防止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且对原因不明或局部感染也不应全身使用抗生素,但一旦使用则应足量、足疗程。C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D联合用药的指征〔1〕单用缺乏以控制病症的严重感染。〔2〕单一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的耐药菌株感染如结核、慢性尿路感染。〔3〕某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感染。〔4〕体内某些抗菌药物不易进入部位的感染。

〔2〕本卷须知A应防止大包围或无目的的联合用药。B作用于细菌细胞同一部位者应防止联合应用。C轻度感染用抑菌剂,口服为主,严重感染用杀菌剂,静脉给药为主。D尽可能首选毒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正规治疗3天以上无好转再考虑换药。E经历用药应考虑感染部位和抗菌谱。F防止丧失职业道德,仅考虑经济效益的用药。

8抗菌药物的分类和联合用药的效果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时期,分4类〔见下页〕

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