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四月语文每周好题(第1周)_第1页
2025届高三四月语文每周好题(第1周)_第2页
2025届高三四月语文每周好题(第1周)_第3页
2025届高三四月语文每周好题(第1周)_第4页
2025届高三四月语文每周好题(第1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月语文每周好题精选(第1周)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徐步杜甫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①。芹泥随燕觜②,花蕊上蜂须。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③。[注]①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②觜:同“嘴”。③如愚:出自《论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为“徐步”,正因“徐步”才能观察到蜂须、花蕊等细微之物;“徐步”也表现出作者的闲情逸致。B.颔联描写所见之景,“随”“上”二字让原本被动的芹泥和蕊粉有了主动性,这使画面充满生机,妙趣横生。C.颈联中“信”字写出诗人只能依赖拐杖而行的艰难之状,与上句酒洒衣襟相呼应,流露淡淡的无奈之情。D.尾联“敢论才见忌”暗写诗人遭排挤的辛酸经历;“醉如愚”则既是自嘲,又借颜回的典故委婉表达自许之意。2.《徐步》和《登高》都出现了“酒”,简析两首诗分别是如何借“酒”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二、默写题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登高》中“___________”写木叶摇落之景,表现出杜甫悲凉的心境;《声声慢》中“___________”写落花堆积之状,寄托了李清照难解的愁绪。(2)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在《短歌行》篇末用“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殷勤接待贤才之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以瑰丽的想象展现梦境。(3)小明父母告诫他: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占为己有。小明觉得这个告诫可以用更文雅的方式表达,如《赤壁赋》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基础知识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香草美人”是对《诗经》“赋”这一手法的运用。诗人以其作为情志节操的象征,令读者如闻道德之芳,如睹崇高之姿。B.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称为一个时辰。《孔雀东南飞》中“黄昏”“人定”分别对应戌时、亥时。C.“表”这一文体适用于劝谏君主,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D.“孝廉”“秀才”是汉代所设举荐、选拔人才的科目。前者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后者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四、语言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仙女,她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5.请将画框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类能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完全仰仗那智慧的大脑。当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哺乳动物登场后,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哺乳动物的大脑里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而人类又从哺乳动物中①__________,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甲)。①生存压力一直被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塑造着,②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③即时满足。④它们因为主导着大脑的决策,⑤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需要提醒的是,让理智脑变强大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本能脑和情绪脑,事实上也抹杀不了,它们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换一个角度说,也没有必要抹杀,因为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只要去深入了解、循循善诱,就能为己所用,甚至这些力量还是成就我们的关键。同样,让理智脑变强也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用力量对抗无异于用一方的短板去挑战另一方的强项,(乙)。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②__________。为了避开这种误区,我们一定要记住: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五、材料作文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自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而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无法“目见耳闻”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C.“信”字理解错误,颈联写诗人拄着拐杖步行还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在放任自我中表现自己的诗歌才华,“信”在诗中意为“任凭”,并不强调依赖拐杖行走的艰难,而是一种自在与从容。故选:C。2.答案:①《徐步》中“把酒从衣湿”描绘出诗人手持酒杯,边走边饮,以致酒倾洒出来溅湿衣服的情态,借酒刻画出诗人潇洒随性的形象。②《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写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却因疾病缠身无法借酒浇愁,借酒刻画出诗人潦倒失意、悲愁难遣的形象。解析:由题干可知,首先应找出写“酒”的诗句。结合诗句的内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①《徐步》中“把酒从衣湿”。“把”意思是“手持”,这是诗人的动作,而“从衣湿”是诗人酒水溢出沾湿诗人衣服的状态,这两句是说诗人手持酒杯,边走边饮,以致酒倾洒出来溅湿衣服,描绘出诗人放松与闲适的情态,酒表现诗人隐居的闲情逸致,刻画出诗人潇洒随性的形象。②《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停”意思是“停止”。“新停浊酒杯”是说诗人刚刚戒了酒,酒本能浇愁,而现在诗人历尽艰难困苦,却因疾病缠身无法借酒浇愁。酒烘托出诗人登高远眺时的内心波动及沉重的思虑,刻画出诗人潦倒失意、悲愁难遣的形象,渲染诗人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感慨,反映内心的沉重与无奈。3.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满地黄花堆积(2)周公吐哺虎鼓瑟兮鸾回车(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答案:B解析:A.“赋”错误,应该是“比兴”。B.正确。C.“劝谏君主,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错误,应该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向皇帝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D.“后者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错误,明清科举考试中,称生员为秀才。故选:B。5.答案: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仙女。解析:第一步,确定主干句。分析画框句,选择“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仙女”作为主干句最合适,其余部分适合改写为定语成分。第二步,将其余短句转化为主干句的枝叶成分。“她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都是描写仙女的特征,可将其改写为“仙女”的定语,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第三步,合并成句。即: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仙女。6.答案:①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活泼,简笔画式的勾勒,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了山谷的清新自然之美。②应用叠词,“深深浅浅”“星星点点”读起来韵律感十足,富有画面感。③使用“绿”“白”“黄”“红”等色彩词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解析:①画线句采用了“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等多个四字短语,这种句式活泼灵动,如同一幅幅简笔画,勾勒出了山谷雨后的清新自然之美,极具视觉冲击力。每个短语都独立成意,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②画线句子中还使用了看词“深深浅浅”和“星星点点”这两个叠词不仅读起来韵律感十足,富有音乐美,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它们分别形容了山谷的层次感和牧群的分布状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③画线句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词汇,如“绿”“白”“黄”“红”等。这些色彩词汇的运用,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绚丽多姿,而且与山谷的清新自然之美相得益彰。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点缀其间,形成了一幅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美丽画卷。7.答案:(1)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独树一帜(2)收效甚微徒劳无功无济于事解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哺乳动物的大脑里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而人类又从哺乳动物中……在大脑的前额区域出了‘新皮层’”,这里强调的是人类从哺乳动物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性,所以填入的成语应该体现“显露出来”或“超出同类”的意思。第二空,根据语境“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这里强调的是用意志力对抗本能和情绪的结果没有效果,所以填入的成语应该体现“没有效果”或“徒劳无功”的意思。8.答案:①处主客体颠倒导致逻辑错误,应将“生存压力”与“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位置调换。④处关联词语应放到句首。解析:第一处,“生存压力一直被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因塑造着”表述不当,因为这里的主语是“生存压力”。而实际上应该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对“生存压力”产生影响,所以应改为“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第二处,“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表述不当,因为这里的主语是“这些天性”,而实际上应该是“人类的默认天性”是“这些天性”,所以应改为“所以人类的默认天性就是这些天性”。9.答案:(甲)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乙)注定是没有出路的解析:第一处,根据语境“哺乳动物的大脑里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而人类又从哺乳动物中……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这里强调的是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进化出的新脑区,所以填入的语句应该是对这个新脑区的命名。第二处,根据语境“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为了避开这种误区,我们一定要记住: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这里强调的是用意志力对抗本能和情绪的误区,以及理智脑的作用,所以填入的语句应该是对这种误区的总结或评价。10.答案:莫让网络遮慧眼,实践探索求真知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我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极大便利。轻点鼠标,世界尽在眼前;敲击键盘,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时,是否还记得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告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网络信息无疑是丰富的。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还是科技前沿、娱乐八卦,只要我们想了解,网络几乎都能提供答案。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和资讯。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讲解和答案;在关注时事热点时,我们可以从各大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上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网络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的。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虚假信息、谣言、诈骗等层出不穷。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误解。君不见,某些不良商家为了推销产品,会在网络上发布虚假广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制造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地相信这些信息,就很容易被误导,甚至陷入危险之中。相比之下,亲见亲闻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内在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温暖,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亲自月夜泛舟,深入考察,最终得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深刻结论。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走遍大江南北,亲自品尝草药,观察其生长习性,才成就了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古人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当然,在新时代,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网络,因为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网络,而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和优劣。我们要敢于质疑网络上的观点和说法,通过多种渠道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我们也要更加重视亲见亲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身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忘亲见亲闻的力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声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真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解析:[立意探索]材料只有一句话,通过《石钟山记》中苏轼强调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要亲自目见耳闻才能确定事物的有无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很多并非自己亲自目见耳闻的现象进行对比,引发考生对获取信息方式以及如何判断信息真实性的思考。可以看出,本题写作关键词是“目见耳闻”。“目见耳闻”,意思是亲自看到和听到的。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目见耳闻”是获取信息、探知真相的正确方法。诚然,提倡不道听途说,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是合理的。我们的确需要自己洞察事物的真相,从而避免“三人成虎”的情况发生,且眼见为实这一观念的产生,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我们不再只是满足于从他人口中了解世界,而是会自发探索、实践。在苏轼所处的时代,他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