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DILIUDANYUAN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时空构建
《保存古物《中华人民共和
推广办法》国文物保护法》
中国出现简“蔡侯胶泥活字京师
南
策和帛书纸”印刷术通图书
物
博
自然历史馆中国国家
[天一阁]苑
博物院博物馆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识记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
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演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
变进程。(时空观念)
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
2.通过史料探究,分析不同载体在文化
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
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B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L中国古代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表现
①官学:汉朝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
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②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唐朝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书
宋代萌芽于唐朝,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院制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⑶作用: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典籍传承的依托;支撑了科举考试的推行。
2.近代大学教育
(1)渊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成就
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
世界德国
大学职能的转变
美国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
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
北京大
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学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校长
中国
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①19n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
清华大
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学
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中国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
措施
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③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结果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
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4)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
针。
②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③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学校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点二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
(2)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3)东汉:105年,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等逐渐过渡为纸,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5)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6)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
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影响
(1)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⑵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图书馆的成长
1.过程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
国外
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
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①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宜,并建有
“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得到发展,以明清两代尤其突出。明朝中期的天一阁是
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国内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
的职能开始体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作用
(1)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
能。
知识点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表现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
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国外博物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
馆
特征的博物馆
③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
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
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
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骞在江苏南通建立
的南通博物苑
④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
国内博物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
馆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⑥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
军事博物馆
⑧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
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2作用
⑴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
重要场所。
⑵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
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观点聚焦辨正误
1.太学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2.国子监是基层教育的主要形式。(X)
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J)
4.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J)
5.近代德国建立“大学区”制度,法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X)
6.京师同文馆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
育行政机关。(X)
7.印刷书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V)
8.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
9.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大众的职
能。(V)
10.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
最齐全的图书馆。(J)
n.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J)
12.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情境再现挖教材
❶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
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摘自教材P83)这有何作用?
提示对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❷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
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
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摘自教材P86)近代以来的博物
馆具有怎样的职责?
提示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
教育的重要场所。
概念拓展再深化
❶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
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
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❷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
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正式的教育制度
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❸“大学区”制度
法国教育行政体系中的划分管理体制。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
理全国教育的机构,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其
所辖范围与司法区重合。其最高长官是由皇帝任命的总长,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
管理区内各级各类教育o区内设督学1人,代表总长管理区内的中等和初等教育o
❹北京大学
创立于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
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1937年南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在北平复校。
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
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
学、民主思想,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之一。
❺清华大学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的
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名
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
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❻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
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❼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
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
❽博物馆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
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
质遗产”。也就是说,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教育、研究服务的,这从根本上
阐明了博物馆的性质和使命。
考什么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主题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作用
命题探究
任务fl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史料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
与科举并行。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
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
科举。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栗
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学内
容;适应古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经历了由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的发展过程。
影响: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上,儒家思想成
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任务区晚清留学教育的影响
史料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
学教育的序幕...1898年8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谕旨:“现在讲求新学,风
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自从清政府提倡去日
本留学的政策出台后,又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督促国人负笈东渡,留日学生人
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
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摘编自靳春泓《晚清留学制度演变考察》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留学生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
响。
提示影响: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
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任务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成就
史料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清华大学校歌》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当时清华大学的特点。
提示汇集中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
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代表了中国当时大学教育的较高水平。
素养提升►---------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教育的特色
(1)具有完整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2)充分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3)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
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4)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有利于
保证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2.唯物史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影响
⑴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及物理、化学等新兴学科带到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
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
(2)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优秀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
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大多都是有留学背景的学者。不仅如此,还为中国共产
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骨干力量。
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
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办学理
念,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重要来源。
主题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命题探究>---------
任务fl中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
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
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
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
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
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
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
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
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
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
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
展奠定基础,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普惠人民。
任务烟图书馆与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关系
史料彼特拉克(1304—1374年)是意大利诗人和学者。他从修道院的图书馆中清
理出古希腊、罗马文献的抄本,并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解释……彼特拉克最先应
用“人文主义”一词,将“人的学问”与“神的学问”作出对比,被尊为“人文
主义之父”。
—摘编自杨子竞《外国图书馆史简编》
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图书馆在彼特拉克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彼特拉克研究图书馆中古希腊、罗马文献抄本,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解释,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
任务❸近代欧洲博物馆的兴起
史料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
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
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
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
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
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
——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提示原因: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私人
收藏的发展;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任务包博物馆等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史料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
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
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
象征与骄傲”》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浮宫为人类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
提示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向公众开放,普及对传统
文化的保护意识;推进世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素养提升►---------
L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图书馆的特征
⑴分类: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四个体系。
⑵功能:以藏为主,封闭保守,有限度地对外开放,服务对象为少数人。
⑶内容:藏书以经、史、子、集,尤其以儒家经典为主。
(4)作用:为统治者执政提供参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平台;为后世积累和保存
了大量文化典籍。
2.历史解释——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⑴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
这一机构,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汲取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
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⑵开展社会教育。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
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提高工人的文化教育水平
的任务。在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
育职能。
⑶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
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传递科学情报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
时代,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
书馆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图书馆同时还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
⑸提供文化娱乐。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
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g素养达标随堂反馈
1.(2022.山东滨州高二模拟)下图为西欧12、13世纪的大学课程设置。据此可知,
当时西欧()
A.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
B.大学教育具有世俗性
C.近代科学已逐渐兴起
D.商品经济不断地发展
答案B
解析据图片信息,12、13世纪,欧洲大学开设的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和天
文、几何、算术、音乐等基础课程,反映出西欧大学教育具有世俗性,故选B
项;据图片信息,神学仅作为专业课程中的一部分,不能表明“基督教文化占据
主导”,排除A项;12、13世纪近代科学尚未兴起,排除C项;西欧大学的专
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排除D项。
2.(2022.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高二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
此可知()
时间课程
1903年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物理及化学、体操等
1913年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
1922年公民、国语、算术、卫生、工用艺术、体育等
A.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3取消读经讲经,改为国文”“1922年改修身为公民”,
可以看出中小学课程的变化,表明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故选D项;
1903年读经讲经的内容是古代传统儒学思想,说明学校教育并未全盘西方化,
排除A项;据材料“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可知,
民国时期基础教育较为全面,并非重文轻理,排除B项;1922年仍然开国语,
不能说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排除C项。
3.(2022.河北大名一中高二模拟)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
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
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
这反映出当时()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说明了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500年印刷厂数量的变化,联系
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可知,德国印刷厂
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选D项;A与材料
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新变革的信息,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
于1517年,排除C项。
4.(2022.浙江金华高二模拟)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已知古文明遗址
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
A.亚述B.中国C.埃及D.英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故选A项。
5.(2022.吉林抚松一中高二模拟)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
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
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公民文化素质也提出了
新的要求,因而各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推动了
文化的大众化,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力
量的大力扶持,排除A项;文化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反映,但不能推断出“经济
发展决定文化需求”,排除C项;当时西方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排除D项。
6.(2022.海南琼中中学高二模拟)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是1949
年的51.3倍。博物馆1893个,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广播电台257座,而
1949年只有49个;电视台从无到有,达到277座。全年生产故事影片406部,
而1978年仅生产故事片4部。全国图书、杂志、报纸出版几倍、几十倍增长。
这表明()
A.经济发展促进公共文化建设
B.国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
C.社会需求决定民生建设取舍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共文
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中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增加
表明经济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且与材
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学业质量课后评估
题组1学校教育的发展
1.(2022.北京丰台区高二期中)按照时间顺序,对以下教育发展的史实进行排序
()
①私学产生②书院制度的建立③学在官府④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私学产生;书院制度建立是在宋代;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京师
大学堂建立是晚清时期,即③①②④;C项符合题意。
2.(2022.辽宁沈阳高二模拟)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历代各类书院建设情况
时期官办书院民办书院性质不明其他性质合计
宋代1105091010720
元代51181631296
明代97250721641699
清代2200935721223878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明
清时期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
加重体现了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与材
料时间不符合,A项错误;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C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
育的一部分,材料无法得出“主体力量”的结论,D项错误。
3.(2022.江西赣州一中高二模拟)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
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
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
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
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
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
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材
料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排除D项。
4.(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中)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
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
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
元培认为大学的功能是(
A.促进学术研究B.实现仕途通达
C.发展新兴学科D.培养专业人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可知,蔡元培认为大学的功能是促
进学术研究,故选A项;据材料“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
校”可知,实现仕途通达不是大学的功能,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发展新兴
学科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
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说明培养专业人才不是大学的功能,排除D项。
5.(2022.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模拟)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
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据此可知,我国()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
录取率%4.86.128.724.65772.3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整体上不断提高,
到2011年达到了72.3%,反映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C项正确;材料
不能说明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项错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的目
标与录取率72.3%不符,B项错误;直到1995年,我国才确立“科教兴国”战
略,D项错误。
题组2印刷书的诞生
6.(2022.广东汕头成田高级中学高二测试)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
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
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发展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D.印刷术的革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
书籍发行量的增长,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
排除A项;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排除B项;“科举制的盛行”与材料
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7.(2022.湖南长沙高二模拟)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
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
这反映了()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
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选A项;“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
秩序无关,排除C项;印刷术发展并没有促进宋代社会转型,而且题干没有涉
及,排除D项。
题组3图书馆的成长
8.(2022.陕西汉中高二模拟)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
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这种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体现了服务公众的职能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公众能借阅图
书,这体现了图书馆职能的变化,故选C项;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智者运动是
人文精神的滥觞,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排除B项;近代科
学的兴起时间是16—17世纪,排除D项。
9.(2022.海南海口高二期末)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
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
大约在200万一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
国当时()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植物生长调节剂合作协议书
- 2025版权转让协议合同
- 2025年个人借款合同英文版
- 2025标准装修合同模板
- 2025房屋租赁合同范文汇编
- 2025年ZRO2陶瓷磨介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特种氯乙烯共聚物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板卧式电除尘器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植物促生菌剂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单晶生产炉合作协议书
- GA 255-2022警服长袖制式衬衣
- GB/T 5202-2008辐射防护仪器α、β和α/β(β能量大于60keV)污染测量仪与监测仪
- GB/T 39560.4-2021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的测定第4部分:CV-AAS、CV-AFS、ICP-OES和ICP-MS测定聚合物、金属和电子件中的汞
- GB/T 3452.4-2020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4部分:抗挤压环(挡环)
- 计划生育协会基础知识课件
- 【教材解读】语篇研读-Sailing the oceans
- 抗肿瘤药物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
- 排水管道非开挖预防性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交通工程基础习习题及参考答案
- 线路送出工程质量创优项目策划书
- 100T汽车吊性能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