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全解全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全解全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全解全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全解全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02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n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二章(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1个选项最正确)

1.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时,说法正确的是()

A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pllllllllllllllll

23456cm

A.木块长度为4.8cm

B.木块长度为2.8cm

C.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

D.刻度尺分度值为1cm

【答案】C

【解析】ABD.由图可知,1cm分成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

L=4.80cm-2.OOcm=2.80cm,故ABD错误;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测量误差,故C正确。

i

故选c。

2.八年级学生小明对自身涉及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受到的重力约500NB.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m/s

C.从一楼走到二楼所做的功约为600JD.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800Pa

【答案】A

【解析】A.八年级学生的质量大约500kg,受到的重力大约就是500N,故A符合题意;

B.中学生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l.lm/s,故B不符合题意;

C.从一楼走到二楼的高度大约3.5m,重力大约500N,则从一楼走到二楼所做的功约为

W=Gh=500Nx3.5m=1750J,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双脚的面积大约为O.OSn?,则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q=佬\=LOxlO,Pa,

S0.05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小明骑自行车到公园游玩,沿河岸向西行驶,感觉无风,但河岸边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摆动,此时的风

向是()

A.向北B.向南C.向东D.向西

【答案】D

【解析】河岸边柳树的枝叶随风摆动,说明有风;骑自行车沿河岸向西行驶,感觉无风,说明骑行的速

度与风速相同,所以风向是向西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中国地震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的地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产生的声音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地震网通过超声波来测定地震

C.地震产生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地震网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来测定地震

【答案】D

【解析】A.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地震、火山爆发等灾害发生时常伴有次声波产生,故B错误;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地震网测定地震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5.国际龙舟赛是广州市每年举办的比赛项目之一。龙舟赛中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2

A.鼓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鼓声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响度

C.鼓声震耳欲聋,是鼓声的音调高

D.观众是依据响度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

【答案】B

【解析】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A错误;

B.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所以鼓声传播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小,因此响度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

C.鼓声震耳欲聋,是指鼓声的响度大,故C错误;

D.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故观众是依据

音色来辨别鼓声和呐喊声的,故D错误。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优化实验方案可以减少误差

B.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多次测量不能减小误差

【答案】D

【解析】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

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优化实验方案、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都可以减小误差,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D.我们无法接收到地震发出的超声波,是因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答案】C

【解析】A.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所以物体振动频率在此范围以

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A错误;

B.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摩托车

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3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

备才能进行,故c正确;

D.地震时发出的是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故人耳听不到,故D错误。

故选Co

8.“东方红3号”是我国首艘,同样也是世界第4艘获得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这说明,我国在静音考

察船领域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

“当船行驶时,水下20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根据以上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B.噪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群感觉不到可能是音调太低

D.该船的静音螺旋桨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噪声也是声音,也可以在水中传播,故A错误;

B.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鱼群感觉不到可能是因为响度太小,故C错误;

D、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9.如图所示,小明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8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

出小车经过A、8、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U

A.以斜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A8段平均速度为0.2cm/s

C.小车从A点到C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答案】D

4

【解析】A.小车与斜面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以斜面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sAR10.00dm-6.00dm小”1,,

B.AB段平均速度为为=詈=i-,”的=200dm/s=20cm/s,故B错误;

I1J.JJ._1J.JJ.zu

C.小车从A点到C点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若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的时间偏小,而路程测量准确,由丫=)得,AC段平均速度将

t

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10.甲、乙两车的si图像如图所示。据图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个过程乙车一直做减速运动

B.甲车1~4s内做匀速运动,在4~8s内静止,在8~lls内做匀速运动

C.整个过程甲车的平均速度约是0.6m/s

D.整个过程乙车的平均速度是lm/s

【答案】A

【解析】A.在s-f图象中,斜率和正负代表速度的方向,大小代表速度的大小,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

直线运动,因此整个过程乙车一直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和时间轴平行表示静止,由图像可知,甲车1~4s内做匀速运动,

在4~8s内静止,在8~lls内做匀速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整个过程甲车的平均速度:v所生=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厢11S

D.整个过程乙车的平均速度:Vz=T^=—=lm/s,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坛7s

11.甲、乙两个匀速运动物体,已知速度之比为“:vz=3:2,通过路程之比为s*:sz=2:3,则它们运动时间

之比为()

A./尹://=1:1B./尹:£乙=4:9C./尹:方之二9:4D./#://=3:2

【答案】B

5

【解析】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们运动时间之比而&=曳:且=::[=4:9,故ACD不符合

峰v乙32

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2.音乐小组的两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乐器所用材质相同

B.两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C.一个乐器发出了噪声

D.两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答案】B

【解析】AD.由波形图可知,两种声波的波形不同,说明它们音色不同,则两乐器的材质一般不同,

故AD错误;

B.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观察图形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B正确;

C.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其波形是杂乱无章的,而图中波形是有规律的,都属于乐音,故

C错误。

故选B。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lO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6

【解析】A.由图可知,甲先做匀速直线运动,5-10s静止,10s后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一直在做

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C

B.由图可知,前5min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甲乙时间相同,由丫=-可知甲的平均速

t

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他们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以其中一方为参照物,另一方是运动的,故B错

误;

C.由图示可知,lOmin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C错误;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时间相同,故甲、乙的平均速

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14.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

是()

0200m450m750m1200m

A.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B.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答案】A

【解析】A.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t

可知,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均为v=C=1200111=30m/s,故A正确;

t40s

B.由图示可知,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乙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t

可知,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均为

D.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甲车

t

7

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故D错误;

15.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频率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B.人们休息时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潜艇上的声呐,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频率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人们休息时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潜艇上的声呐,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16.如图所示,家用服务机器人是伴随着人工智能而出现的一种人机信息交互特种机器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机器人发声的频率高于人声,属于超声波

B.机器人发声的响度变大时,喇叭纸盆的振幅将变大

C,机器人能区分家中不同成员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人发声的音调不同

D.相同条件下,机器人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人声更快

【答案】B

【解析】A.机器人发声,人可听到,是可听声,故A错误;

B.机器人发声响度变大时,发声的喇叭纸盒的振动幅度将变大,故B正确;

C.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一般不同,机器人根据音色来区分家中不同成员,故C错误;

D.相同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所以机器人发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人声的传

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8

17.下列关于声的利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发声的音又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

上发声扬声器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答案】D

【解析】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乒乓球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同时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由振

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波能传递信息,声波能传递能量,发声扬声器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正确,

不符合题意;

C.声音可传递信息,声音可传递能量,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位置,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8.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x108mzs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同,频率不同改变的是音调,故B错误;

C.可以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个环节中减弱噪声,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

9

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9.如图是两位女孩拨动琴弦,用古筝合奏我国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景,琴声婉转悠扬()

A.琴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琴声的频率在20000Hz以上

D.通过琴声的音色可辨别出演奏乐器为古筝

【答案】D

【解析】A.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温度改变,速度改变,因此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

一定是340m/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耳能听到琴声,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所以琴声的频率在20Hz~20000Hz

之间,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叫超声波,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们一般利用音色来区分和辨别发声体,因此通过琴声的音色可辨别出演奏乐器为古筝,故D符

合题意。

故选D。

20.以下关于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医学上常常利用次声波击碎结石

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D.利用“超声波测距技术”可以测量月球到地球间距离

【答案】B

【解析】A.在医学上常常利用超声波击碎结石,故A错误;

B.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

10

C.声可以传递信息,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故c错误;

D.月球到地球之间有一部分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第n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13小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校园内和一些公共场所有“不要高声喧哗”的规定,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上物理课时,在黑

板上作图的张老师提醒坐在后面的小明同学不要讲话要做笔记.面对黑板的张老师是根据小明发出声音

的来判断是小明在讲话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响度音色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

性.

【解析】(1)校园内和一些公共场所有“不要高声喧哗”的规定,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大,即指声音的

响度大;

(2)不同人说话声的音色一般不同;面对黑板的张老师是根据小明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判断是小明

在讲话的;

22.瞎子阿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人,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胡是

利用弓与弦摩擦产生而发声的.当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时,人们仍能将它们分

辨出来,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的不同.

【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口]振动发声,二胡是利用弓与弦摩擦产生振动而发声的。

[2]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当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时,人们仍能将它们分辨出来,这

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的音色不同。

23.某同学对同一物体的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17.82cm,17.83cm,17.81cm,17.28cm,17.81cm,这五

次测量记录中有一次记错了,则被测物体的长度应记为cm,该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答案】17.821mm

【解析】口]⑵观察5个测量值数据发现,数据17.28cm与其余四次记录的数值偏差太大,此测量数据

是错误;由题中测量数据知道,数据单位是cm,小数点后由两位数,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

11

17.82cm+17.83cm+17.81cm+17.81cm

的长度为=17.8175cm=17.82cm

4

24.“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形成稳固运行的组合体.此时,以“神舟十一号”为参照物,“天

宫二号”是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静止运动

【解析】口]“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后,以“神舟十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

于“神舟十一号”的位置没有改变,故“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2]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改变,故“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25.学校秋季运动会正在火热进行中。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努力拼搏,“加油”声是

由同学们的声带_________产生的。以坐在观众台上的同学们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是(选

填“运动”或“静止”)的,以赛跑中的运动员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是(选填“运动”或“静止”)

的。八一班的运动健儿小伟以15s的成绩获得了八年级组男子百米赛跑的冠军,则小伟本次百米赛跑的

平均速度是m/s(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振动静止运动6.7

【解析】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加油”声是由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2][3]以坐在观众台上的同学们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的相对位置不变,因此是静止的;以赛跑中的运

动员为参照物,终点计时员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是运动的。

[4]八一班的运动健儿小伟以15s的成绩获得了八年级组男子百米赛跑的冠军,因此速度为

26.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每隔0.05秒照一次像,黑点表示物体的像。

由图可知,物体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通过的路程为cm,该过程平均速度是______m/s。

B

口1哂川|川仙||||川|||帅||||川甲|川|川]|川『“|川中|”|11而川||川[1111]川甲川1।

bcmI23456789|。|

【答案】7.500.3

【解析】山由图可知,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即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刻度尺读数需要估读,故物体在段的路程为7.50cm。

⑵由题意可知,每隔0.05秒照一次像,物体从A位置运动到2位置所用时间为f=5x0.05s=0.25s,该

-I-I=rs7.50cm向$

过程平均速度是片-=0.075m=03

t0.25s0.25s

27.南京中山陵梧桐大道风景优美,吸引无数游客。

12

AB

[30)r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niiiiiiii;

即12^4\

甲乙丙

(1)如图甲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梧桐树是的;

(2)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表示,该路段限速30(填单位);

⑶若汽车以5m/s的速度行驶了3min,通过的路程为m;

(4)如图丙小明捡到一小节树枝,按照刻度值读出长度为cm。

【答案】⑴运动;(2)km/h;(3)900;(4)4.00

【解析】(1)如图甲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梧桐树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

(2)图乙为限速标志,表示该路段限速为30km/h。

(3)汽车以5mzs的速度行驶了3min,通过的路程为s=vr=5m/sx3x60s=900m

(4)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8的长度为4.00cm。

28.如图中铅笔的长度是cm,机械秒表的示数是s„

【解析】[1]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

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6.70cm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6.70cm-2.00cm=4.70cm

⑵图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Omin和I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

而大盘指针在32.0s,因此停表读数为32.0s。

29.如图所示,河南博物院陈列的编钟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大小不同的编钟按照次序排列起来,并悬

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敲打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由于每个钟发出声音的不

同,故按照乐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当敲打同一个编钟的力度增大时,发出声音的变

大。(均填声音的特性)

13

【答案】音调响度

【解析】[1]图示知,编钟的大小不同,用相同的力度敲击时,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敲打同一编钟的力度增大,编钟振动幅度增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

30.(1)在马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此时测得的噪声为35分贝,这数据反映的是声音

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特性。图2是马路上常见的禁止鸣笛的标志,该措施是从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2)如图3所示为倒车雷达,倒车雷达是利用(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来工作的;司机听

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

图1图2图3

【答案】(1)响度声源处

(2)超声波信息

【解析】(1)口]如图1所示,噪声监测装置检测的是声音的响度。

[2]声音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禁止鸣笛是防止噪声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司机听到急促的报警声,知道距离障碍物太近,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31.往8个相同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水,用同样大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

6、7、1”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选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发出的是音,如果用嘴

吹瓶口,则最右边发出的是音(选填“1、2、3、4、5、6、7、1”)。

14

m■—■m

【答案】相同11

【解析】[1]敲击瓶子时,主要是瓶子振动发声,用同样大的力敲击时,瓶子的振幅相同,发出声音的

响度相同。

[2]敲击时,瓶中的水越多,瓶子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由图可知,最右边的瓶子发

出的声音音调最低,为1音。

[3]如果用嘴吹瓶口,主要是瓶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音调越

高,则最右边发出的是i音。

32.声音传入话筒中,能变为电信号,可以用示波器直观地显示出声波的波形。如图所示,先后在话筒前

敲响两个音叉,示波器显示出波形,可判断甲音叉发出声音的(填声音的特性)更;

示波器还能探测出超声波的信号,超声波(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的频率范

围为O

【答案】音调低不能高于20000Hz

【解析】口]⑵由甲、乙两音叉发出的波形可看出,甲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较为稀疏,说明振动频率较

低,音调较低。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无论是可听声、超声还是次声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故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3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工具软件,该软件的作用是测量声音的(选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根据图中的测量结果可知,此时的环境(选填“是”或“不是”)较为理想的

安静环境。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_______处控制噪声。

15

【答案】响度不是声源

【解析】口]根据图示可知,dB是分贝的符号,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

叫响度,故该软件的作用是测量声音的响度。

⑵因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声音大于50dB会影响人的正常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

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大于90dB将会影响人的听力,图中显示为79dB,超出了30~40dB范围,会影响

人的正常工作学习,故此时的环境不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3]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

声源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4分)

3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记录了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刻(格式为“时: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陡”或“缓”)些。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c=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

均速度VAC偏(选填“大”或“小”)。

(5)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6)在图中有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其中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情况的是0

16

【解析】(1)口]“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与时间,根据公式V进行计算的,的初速

度。

(2)⑵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因此,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缓。

(3)[3]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通过的路程SAC=9.50dm-1.00dm=8.50dm=0.850m

所用时间=15:35:23—15:35:20=3s

sAr0.850m八”,

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X0.28m/s

tAC3s

(4)[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由速度公式v=-可知,测量的AC段

t

的平均速度以。会偏大。

(5)[5]已知小车在A3段通过的路程以B=9.50dm-6.00dm=3.50dm=0.350m

所用时间a=15:35:22-15:35:20=2s

s0.350m八,

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詈AR=—;—~0.175m/s

tAB2s

小车在8c段通过的路程=6.00dm-1.00dm=5.00dm=0.500m

所用时间征=15:35:23—15:35:22=Is

s0.500m八「,,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Rr度一»0.5m/sv<v,因此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并

ISABBC

且速度越来越大。

(6)[6]A.如图,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物体做匀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如图,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物体的运动是先减速后加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17

35.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几组装置。

(1)图1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

象说明o

(2)图2中,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

小闹钟的声音逐渐(选填“增大”或“减小”),此实验说明了,小明发现自己家的

玻璃窗就是将两层玻璃之间做了真空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避免噪声干扰。

(3)图3中,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

明o

(4)图4中,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

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

同。

①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②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O

③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的关系。

【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或发声物体在振动减小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气体可以传声A快高振幅

【解析】(1)[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会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此时的音

叉在振动,即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⑵[3]将一只发声的小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钟

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小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由实验可以推理出,若钟罩内没有空气,将听不到

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4]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右边音叉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发

声,与左边音叉的叉股接触的泡沫塑料球会弹起来,该实验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气体可以传声。

(4)①⑸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振动而发出声音。

18

故选Ao

②[6][7]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越容易振动,所以振动越快,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

的音调越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