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1页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2页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3页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4页
2024-2025学年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选题

A.甲图中,手在不同粗细的弦上拨动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色

B.乙图中,将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即使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

的声音

C.丙图中,发声的扬声器对准烛焰,烛焰摇曳起来,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和光一样能在真空中传播

B.所有人耳感知不到的声音都是次声

C.声源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越高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有关声音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超声波精洗钟表仪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B.人说悄悄话时,声带是不振动的

C.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能分辨出《二泉映月》是用二胡演奏的,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时音色不同

4.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趴桌上的同学可以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②乙图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③丙图中,放在发声喇叭前的烛焰会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④丁图中,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

5.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机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6.如图所示,几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子或用嘴贴者瓶口吹气,

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子,最右边的瓶子音调最低

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最左边的瓶子音调最高

C.改变筷子敲击瓶子的速度,可改变音调

D.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声体是瓶内的水

7.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1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8.如图所示的陶笛,其原型可追溯至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陶笛发出的声音清脆瞭亮,频率可以高于20000Hz

B.用力吹陶笛,是为了改变陶笛发出声音的音调

C.人们能靠声音辨别出陶笛和其他乐器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吹奏陶笛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X108m/s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市区内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人耳减弱噪声

C.“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进行判断

D.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其中“闻”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A.图甲中,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用相同的力从左向右依次敲击玻璃瓶,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变低

C.图丙中,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2

D.图丁中,“隔音蛟龙”是从阻断噪声传播方面控制噪音

二、填空题

11.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这句话是指即使没有看到说话者本人,我们也能根据他的声音的

辨别出是谁,说话声是靠传播的。

12.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同样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

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小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该实验中用到了一

法。

13.12.学校很多班级要求“入班即静”,即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轻声”是指

声音的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处减弱噪声的。

14.如图,小明业余时间喜欢弹吉它。他先调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吉它声音

的;他用力击打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吉它声音的o

15.某商场门前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

是,该装置(选填“有”或“没有”)吸收和减弱噪声的作用。当人们感

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减弱噪声。

JM2.5:97.Oug

16.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自觉地走进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学校教室周围通常会

种植一些树木,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环节减弱噪声的。

3

17.演奏弦乐时,由于琴弦的发出声音,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这是为了改变琴声

的;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小号和钢琴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不

同。

18.医院用B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中考时,在考场附近禁止鸣笛,这是在—

减弱噪声.

19.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中考考场附近禁

止机动车鸣笛,这是从处控制噪声。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

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深处的深度是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

1500m/s)o

20.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四个同学提出了以下四个实验现象:

甲:将一个正在响的响铃放在玻璃钟罩内,然后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水花;

丙:在鼓面放一些小纸屑,击鼓时纸屑随着鼓一起跳动;

T: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上述现象中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和;其中甲同学的现象说

明了声音;丁同学的现象说明了声音有不同的.

三、实验探究题

21.小华和小兰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4

生的;塑料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

以传声;若将乙装置搬上月球实验,则乒乓球(选填“能”或“不能”)被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逐渐,并由

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

法”、“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1)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

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左边完全相同的音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

能说明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

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

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出桌外的一

端,分别轻拨与重拨钢尺各一次,则两次钢尺发出声音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

色”)不同;

5

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重拨时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选填

“响度”、“音调”或“音色)发生了变化。

四、计算题

23.小明学习了物理之后练习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他站在两座平直峭壁间的某一位置鸣枪,并利

用秒表记录了听到回声的时间,他发现在经过了2s后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又经过2s听到了第二次回

声,求: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24.人在一面陡峭的山崖前大声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1s,则反射声音的

山崖离唱歌的人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5.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东海某处测量船上向海底竖直发射超声波,经6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

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

(1)此处深度是多少m?

(2)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同步卫星到地球的距离吗?为什么?

6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D

【解析】【解答】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超出或者低于人耳频率的声音,人耳感知不到,故B错误;

C.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

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

响度越大.

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人耳处(戴耳罩)。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解答】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控制噪声,A不符合题意;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机的头盔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B不符合题意;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只能用来监测噪声,不能控制噪声,C符合题意;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o

7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⑴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答案】B

【解析】【解答】A.敲击瓶子,发声体是瓶子和瓶中的水,最右边瓶子水柱最短,频率最高音调最

高,故A错误;

BD.往瓶口吹气,发声体是瓶中空气柱,最左边瓶子中的空气柱最短,频率最高音调最高,故B正

确,D错误;

C.改变敲击速度,瓶子和水振动的快慢不变,音调不变,故C错误;

故选B。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高。

7.【答案】D

【解析】【解答】放在玻璃罩中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铃声明显减弱,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后放在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说明声音可以

在液体中传播,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拉紧程度不同,琴弦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相同,故选项C不符

合题意;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说明发声的琴弦在振动,故选项

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8.【答案】C

9.【答案】A

8

10.【答案】B

【解析】【解答】A、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不说话时声带不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乙中从左到右,瓶中的水越来越少,所以用相同的力从左向右依次敲击玻璃瓶,发出声音的音

调逐渐变高,故B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隔音蛟龙”是从阻断噪声传播方面控制噪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o

【分析】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不说话时声带不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瓶子越轻,

敲击时瓶子的音调越高;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隔音蛟龙”是从阻断噪声传播方面控制

噪音。

11.【答案】音色;空气

【解析】【解答】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故我

们根据他的声音的音色辨别出是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说话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分析】音色是判断不同发声体的依据;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12.【答案】空气;物体振动;转换

13.【答案】响度;声源

【解析】【解答】轻声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小,同学们说话声音响度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分析】声音的响度指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防止噪声有三个阶段,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

处。

14.【答案】音调;响度

【解析】【解答】先调整弦的松紧程度,影响的是振动的频率,故改变吉它声音的音调。

9

他用力击打弦,改变振动的幅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吉它声音的。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⑴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5.【答案】分贝(dB);没有;在传播过程中

16.【答案】信息;传播过程

【解析】【解答】学生听到铃声自觉进入教室是利用声音传递了上课的信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受

到了树木的阻挡,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树木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7.【答案】振动;音调;音色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演奏弦乐时,声音由琴弦的振动发出;手指在弦上

的位置不断变化,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这是为了改变琴声的音调;小号和钢琴的材料、结构

不同,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听音乐时我们能分辨出这两种乐器,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

同。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手指在弦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是改变弦的长短,从而改变振动

频率,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小号和钢琴的材料、结构不同,它们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18.【答案】信息;声源处

【解析】【解答】(1)医院用B超检查病情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中考时,在考场附近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19.【答案】振动;声源;4500

【解析】【解答】(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0

(2)中考考场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3)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x6s=3s,由》=,得,该处海水的深度为s=vt=1500m/s

X3s=4500mo

【分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

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的深度。

20.【答案】乙;丙;传播需要介质;音调

【解析】【解答】解: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

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丙、在鼓面放一些小纸屑,击鼓时纸屑随着鼓一起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丁、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里通过改变不同孔的位置达到改变笛子内

空中柱的长短,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以达到改变音调的目的;即说明发声体音调的高低与物

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乙;丙;传播需要介质;音调.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即

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

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

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1.【答案】(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

(2)不能

11

(3)减弱;不能;科学推理法

22.【答案】振动;空气;变小;不能;响度;音调

【解析】【解答】(1)图甲中,敲击音叉,将音叉接触水面,溅起的水花放大了音叉微小的振动;

(2)图乙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3)根据图丙,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空气减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

空,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根据图丁,拨动钢尺力度不同,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声音的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