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单元A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单元A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单元A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单元A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第一单元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A卷

—.试题(共12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肽浅(亢)逻,(ji)竹笋(sun)闭搴眼睛(se)

B.厚谆(zhun)犊勘(jiao)诊治(zhen)生吞活剥(bao)

C.谬种(miu)卷差(qin)滥调(lan)有的放朱(shi)

D.臆造(yi)雕琢(zhuo)哗众(hud)华而不实(hu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多耳不用、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不利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

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情字不像,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

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

能摩同身空。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地身处地,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

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月瓶月月,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

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

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D.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诵读在口头上,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

中。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所谓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等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感觉到的现象加以研

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②抽出事物的本质

③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④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

A.④②③①B.③①④②C.②④③①D.③①②④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敞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6.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①,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

的认识为依据。②正确地认识世界,③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

深对于世界的认识,④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A.①因为②只要③就④因此

B.①但是②只有③才④但是

C.①但是②只要③就④因此

D.①因为②只有③才④但是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纠缠作为资源和经典通信的辅助,不用移动承载量子信息的物质实体(比如说

光子),就能实现相距遥远的两点之间的量子信息的传递。

B.果戈理作《按察使》,使演员直接对着客人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有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

的一句删去了。)

C.她先是寄希望于X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D.出版社在第一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

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印作于赴任途

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

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

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

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

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

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

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

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

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

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

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路艳霞《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

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

各种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

“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

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

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

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

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锤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

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

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

加了小说的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

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

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

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

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

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

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

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

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

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

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

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

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真正的历史小

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

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

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可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批评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记》除了为帝王将相作传,也记录了很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作用。

你们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的活动,校方为此遴选、联系了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同学们采访。

但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请你向校长

写一封信,建议学校重视采访这部分校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

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

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以真伪,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o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

是表示客观事实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

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有所显示,

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

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

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

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必须对举或换言之

B.必须并存和浅言之

C.仍应并存和换言之

D.仍应对举或浅言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B.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C.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表里一致,三是言行一致

D.一是表里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名实一致

(3)文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

人心。

B.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

人心。

C.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也必须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文章要兼具价值性、实践性和观点性三个特性。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写

文章就是要指明问题、①和解决问题,而只有能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的文章才会真正有

人看、有人赞。实践性是指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文章应该是理论化、扩充版的随笔和系统化、

学术版的杂谈。偶遇社会现象,惊讶与沉思之后记下所感所思,然后凝练、扩充、提升与完善,并最终修

葺成文后公开发表。观点性是指文章要有新颖观点且见解深刻。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

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相互抵触、自相矛盾。②,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

格性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标题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恰似

给小朋友戴上色彩亮丽的小帽,特色鲜明且易于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其主要作

者之一胡福明的终生代表作和当时年代理论创新的学界经典作的主要原因③。

(1)在上文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个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6个字。

(2)请用“否定+肯定”的句式概括“好文章的三个标准”。每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①文章的价值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的实践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章的观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A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1234567

答案CBDDBBD

—.试题(共12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肽浅(fu)逻婚(ji)竹笋(sun)闭搴眼睛(se)

B.厚谆(zhun)犊勘(jiao)诊治(zhen)生吞活则(bao)

C.谬种(miu).差(qin)滥调(lan)有的放朱(shl)

D.臆造(yi)雕琢(zhuo)华众(hud)华而不实(hud)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

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逻辑”中的“辑”应读作“ji”。

B.“生吞活剥”中的“剥”应读作“b6”。

C.正确。

D.“华而不实”中的“华”应读作“hud”。

故选:C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恰当的■项是()

①中国女子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用、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②如果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是无初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地选

择后者。

③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情晋不像,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

最终害人又害己。

④他体会过患病无钱医治的滋味,感受过被免掉三四千块钱医药费的幸福瞬间,所以他对窘境中的病人

能博网身堂。

⑤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说身处处,感受作者心灵的颤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

美景。

⑥面对公交车上正在抢劫的歹徒,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小礼明耳瓶明,挺身而出,制伏了凶悍的歹徒。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

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

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①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能用于形容“噪音”,错误。

②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正确。

③怙恶不浚: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本句形容那些不按法律办事的人,形容对象错误。

④感同身受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正确。

⑤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句意为“身临其境”,错误。

⑥明目张胆: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用于形容“制伏了凶悍的歹徒”,应该使用

褒义词,错误。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

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

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D.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诵读在口头上,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

中。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

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

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

的特征进行判断。

【解答】A.语序不当,“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按照认识的过程,应该

先重视再发展,将“发展和重视”应改为“重视和发展”。

B.语序不当,“群体、社会、他人”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正确语序应该是

“他人、群体、社会”。

C.语序不当,”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比赛的正

常程序应该是“从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D.正确。

故选:D。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所谓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头脑,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等等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感觉到的现象加以研

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②抽出事物的本质

③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④找出事物的来龙去脉

A.④②③①B.③①④②C.②④③①D.③①②④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排列句子顺序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得体,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

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

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应把握基本内容,抓住语境,抓住句子的逻辑关系或关键的词语句子。

【解答】段意:解释理性认识的内涵。

①”及其他种种非本质现象”承接③的“抛开事物的虚假现象”,是“抛开”的内容,应③①,排除AC;

“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承接④的“事物的来龙去脉”,是对其具体解释,应在后,排除B。

故选:D。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近日,本人拜读了辛德勇的新作,作品思想深刻,文风清新,颇有乃师之风。(发言稿)

B.虽至耄耋,犹不揣浅陋,钩沉拾遗而敞帚自珍,以不负愚公之志。(作者自序)

C.本人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惠寄相关资料,敬请笑纳。(求职信)

D.这几首诗歌构思精巧,是新诗之极品,值得忝列“中国新诗十二首”。(诗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

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

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A.“乃师”是“你的老师”的意思、,语境明显是说自己,不得体。

B.正确。

C.“惠寄”错,“惠寄”是敬辞,用于指对方给自己寄来,句中是说自己,不得体,应改为“寄送”;“笑

纳”错,指收下别人的礼物,句中是请别人收下自己寄的资料,不得体。

D.“忝列”是谦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语境是说诗歌,不得体。

故选:Bo

6.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①,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

的认识为依据。②正确地认识世界,③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

深对于世界的认识,④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A.①因为②只要③就④因此

B.①但是②只有③才④但是

C.①但是②只要③就④因此

D.①因为②只有③才④但是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与运用。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词语含义,结合语境进行辨析。

【解答】①前句说“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后句又说“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

前提”,可见这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选“但是",排除AD。

②③处,“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有效地改造世界”之间应该是必要条件关系,即必须有前者才能做到

后者,但有了前者还不一定就能做到后者,故选“只有……才",排除AC。

④前句说“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即“改造”对于“认识”有反作用,而后句

强调的仍是“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可见,后句与前句形成转折,故选“但是”。

故选:Bo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量子互联网利用量子纠缠作为资源和经典通信的辅助,不用移动承载量子信息的物质实体(比如说

光子),就能实现相距遥远的两点之间的量子信息的传递。

B.果戈理作《按察使》,使演员直接对着客人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有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

的一句删去了。)

C.她先是寄希望于X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D.出版社在第一季度社科新书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

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平时要注意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看不出是对括号前面的任何文字的注释,所以应将括号去

掉,在“详细地址”后面补加一个逗号。

故选:D。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印作于赴任途

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一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

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考生可抓住关键字词,再结合全诗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解答】(DD.分析有误,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

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上句中的“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

下句中的“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

(1)D

(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

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译文: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

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

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赏析:

这是白居易诏授忠州刺史时写的一首诗。诗人通过对山岚雾霭、滩头江水、峡气弥漫的描述,抒发了

自己浓浓的思乡之切和郁闷之情,也寄托了诗人愿早日回京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诗中前四句写景,寥寥数语展现出此时此地的景象:山岚雾霭特别浓重,江山辽阔,自己却身处如此

偏僻遥远的地方。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中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后四句则笔锋一转,

写到自己望向帝京,表达了自己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化用晋陶渊明置无弦琴的故事,说自己只能

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了,表达了自己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中所写,虽是溯江西

上所经历的美丽而又险峻的风光,却恰如其分地透露了诗人萦绕心头的宦海波澜,其中“滩声秋更急,峡

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写得情景交融,将澎湃于心间的万千波涛,同三峡所见的逆风惊

浪完全吻合,情溢于景,动人心扉,这也正是白居易山水吟咏的特有风采。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

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

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

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

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

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

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

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

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

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

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路艳霞《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

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

各种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

“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

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

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

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

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锤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

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

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

加了小说的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

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

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

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

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

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

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

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

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

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

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

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

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真正的历史小

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

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

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可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批评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

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圈

定回答的范围整理出答案。

(2)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

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

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

注意通读全文,准确把握全文大意,准确理解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5)本题考查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从四个维度去把握。首先要认真

审题,明确探究的范围和角度。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要善于发现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人物描

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特征,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再次,要整体感知,注意抓个性。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善于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客

观准确,注意委婉性。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文学作品,探究的开放度受文本事件、主流观点、舆论氛围

等因素影响,不能脱离材料作无限度发挥,遣词造句要委婉辩证,全面公正。

【解答】(1)A.“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材料中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是材料中房伟的目的,这些目的都只能代表个体,并不能统一概括全部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

B.”李云雷认为……但仍值得尝试”说法错误,材料中李云雷的话意思是,每个人只生活在严密的社

会分工之中,不了解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很难产生大师,因此应该尝试“跨界”。他的“跨界”(写小

说)仍是在文学领域的范围内,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他并不是在讲跨界的困难。

D.“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

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可知,“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

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只是小说越来越难写的原因之一,而非“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故选C。

(2)D.“在文学的生产……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批评家写小说

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

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只是在文

学生产、传播环节具有优势,在消费环节则不具有;且文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进行对

比。因此不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

故选D。

(3)D.”不认可这种行为”说法错误,材料三中李敬泽并没有不认可批评家写小说,而是认为很冒险,

很多人写不好,经常出“丑闻”;但他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永远有例外,

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可见并没有不认可这件事。只是认为“很冒险”。

故选D。

(4)本题中,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就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手法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

说明。从论证结构来说,材料二采用了并列式论证,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

说进行了分析论述,论述了批评家在文学生产、传播环节具有优势,在文学消费环节则不具有优势的状

况。从论证思路上来说,材料二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首

先提出问题“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继后从“文学生产角度"''文学传播

和消费角度”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

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从论证手法上来说,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钱

锤书的《围城》、张柠的《三城记》”;引用论证“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比喻论证“但都像盐入水

中一样”等。

(5)本题一方面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的

基础上,对有关评论作出有独特见解的评判,是对文本谈讨论研究的变体,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

但必须立足文本内容进行探讨。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回答“看好”或者“不看好”均可。回答“看好”,

可根据文本内容,寻找支持自己论点的论证内容,即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所在,以及批评家写小说,能

带来新的风气,或许能改善文学生态。回答“不看好”,可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出批评家写小说的劣势

所在,比如文中提到的缺乏实际经验、易“掉书袋”和炫技等。

答案:

(1)C

(2)D

(3)D

(4)①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文学

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引用

论证、比喻论证等。

(5)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创作、传播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

带来新的风气。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

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

阅读障碍。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记》除了为帝王将相作传,也记录了很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作用。

你们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的活动,校方为此遴选、联系了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同学们采访。

但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请你向校长

写一封信,建议学校重视采访这部分校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答案】佳解答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引导我们思考“小人物”的价值。正如历史由“大人物”与“小人物”共同组成一样,校史中

也应有普通校友的身影。或许他们没有那些有成就的校友有名气,能为学校带来荣誉,但他们也曾是校

园中的青春身影,他们也曾是校园中的美丽风景。学校历史中不能抹去他们的功绩,他们也是宝贵的校

史资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出名的“大人物”毕竟有限,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人数众多,只要

他们积极向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他们也应得到我们的尊重。

写作时注意是给校长的一封信,称呼、问候语、结束语必不可少。另外,写信目的是给校长提建议,要

注意措施和语气,表达要得体,理由要充分。比如可以由你认识的某些普通校友谈起,歌颂他们在困境

中不肯低头、不愿服输的精神品质,叙写他们在家庭、事业中承担责任的品质,表达他们内心美好的追

求等,说服校长要重视这些普通人的精神品质,他们同样值得尊敬。或者从国家建设离不开普普通通的

“打工人”,习近平主席表达对平凡英雄的敬仰等角度,论述无论国家建设还是学校历史,都离不开普

通人的贡献,我们不能遗忘这些聚光灯外的身影等。

参考立意:

1.平凡亦可伟大。

2.伟大源于平凡。

【解答】

平凡英雄,不凡人生

尊敬的校长:

您好。听闻我们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的活动,校方为此遴选、联系了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

同学们采访。但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

我建议学校重视采访这部分校友。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您能采纳。

“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模范英雄引出

关于伟大与平凡的阐述,他认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

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

是郁达夫的名言,他认为一个民族没有伟大人物出现是可怜的,一个国家不知道拥护和爱戴伟大的人物

是没有希望的。

“英雄者,国之干。”自古以来,英雄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昭示着国家前进的方向。然

而,英雄也是“普通人”,但正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不一样的精神,才为人们所讴歌。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透过历史的云烟,我们可以看到,中华

民族的历史中从不缺乏英雄。不论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还是“拯斯人于涂

炭,为万世开太平”的顾炎武;不论是“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文天祥,还是“匈奴未

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中华自古便有众多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之人,他们用热血、赤诚、毅力与

智慧撑起中华的晴空。

随着时光的年轮划过,那个战火蔓延、硝烟弥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跨步走进了新时期,有人说,

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因为没有战争;还有人说,奉献是英雄和模范们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

的。其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有的只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我们有“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