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精讲课堂_第1页
《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精讲课堂_第2页
《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精讲课堂_第3页
《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精讲课堂_第4页
《经典常谈》之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精讲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第一关:初窥门径

小组合作:仔细阅读文章,概括段意,简单梳理诗的发展过程。

提示:可圈点勾画。大家一起来层次大意第1-4段:

简述汉乐府来源和内容以及其是五言诗的源头,和《古诗十九首》是现存当时成就最高的五言诗。第5-9段:

五言诗的发展过程和七言诗出现。层次大意第10-15段:

唐代诗歌划时代发展,确定各个诗体。其中成就代表有大小李杜。第16-18段:

诗歌在宋朝的发展。代表有苏轼,黄庭坚。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层次大意第19段:

总结,论诗。历代诗歌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但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第二关:小试身手初步感知文章后,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汉乐府之名如何而来?2.《古诗十九首》所写诗内容大致是什么?3.阮籍诗的思想特点。4.晋代出了两个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请简述他们诗作特点。1.汉乐府之名如何而来?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叫李延年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辞”写大字,“声”写小字,流传久了,声辞混导致后世看不懂,这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2.《古诗十九首》所写诗内容大致是什么?以叙事为主。所叙内容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3.阮籍诗的思想特点。

阮籍生在魏晋交替的时代,政局动荡,思想上受老庄和屈原的影响,喜欢诗与酒。所作《咏怀诗》80多首,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鸟兽草木之名表达世人人生苦短却还深陷功名利禄的圈子的悲悯之情。

他的五言诗,受《楚辞》影响甚大。但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往往难详。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影响: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4.晋代除了两个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请简述他们诗作特点。陶是写意,谢是工笔。陶渊明,田园诗的鼻祖。是老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及躬耕免祸的哲学。第一个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诗是散文化的,且理趣足。4.晋代除了两个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请简述他们诗作特点。谢灵运,山水诗的鼻祖。是老庄和佛的信徒。喜爱游山玩水,在此间领悟到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也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写诗用排比和典故能出新句,但与主旨搭配不足,理趣不足。还开创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第三关:高手风范初步感知文章后,仔细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杜甫对古诗的发展和贡献及作者朱自清对他的评价,请总结概括。2.晚唐“小李杜”诗歌风格。3.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黄庭坚及其代表的江西诗派主要成就和影响。1.杜甫对古诗的发展和贡献及作者朱自清对他的评价,请总结概括。贡献和评价

杜甫写诗写的是“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给诗开辟了新境界,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增高了。贡献和评价

杜甫不大仿作乐府诗,但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的写实和实在,让他的诗充满历史化和散文化,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贡献和评价杜甫做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杜甫用五言律诗来表现更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七言律诗也是如此。杜甫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描写生活片段和生活印象的,却不缺少暗示的力量,在现实社会生活。晚年也欣赏自然,颇有清新的刻画的句子。杜甫的影响直贯两宋: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或者间接的学他,受他的影响。即从唐一直影响到宋朝。比如、韩愈、元稹、白居易、黄庭坚等。韩愈跟着杜诗的脚步将诗进一步散文化,和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这场运动一直延续到宋朝。元稹、白居易集成杜诗写实的表现人生态度,并将其理论化。主张诗“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并将诗氛围讽喻诗和非讽喻俩类。他们的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一时盛行。他们还新创谐调七言叙事诗——长庆体。黄庭坚继续将诗散文化,还推陈出新,后创立江西诗派。2.晚唐“小李杜”诗歌风格。小李杜即李商隐、杜牧,为了区分大李杜即李白、杜甫。他们的诗走回了艳情一路,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切,李商隐还学习了杜甫韩愈,他的艳情诗有些政治的譬喻,是感时伤事之作。杜牧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小李杜可归为绮丽一派。7.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黄庭坚及其代表的江西诗派主要成就和影响。黄庭坚:写诗不但讲究句律,并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继承杜诗继续将诗散文化,但组织得更经济些,且创造阔大的气象使之富厚。推陈出新。研究历代诗的利弊去创新。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所以能开创一个诗派。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徽宗初年,公元1111年前后,即黄庭坚逝世的第六年前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文第十三第一关:初窥门径1.该章所论“文”的概念,是什么?

该章所论“文”的概念,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除了古诗之外的“文言文。2.抢答《文选》又称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组织文人共同编选,因此称作《昭明文选》。在这部文艺理论著作中,“文”第一次被下了定义,

的抒情作品才叫作“文”。

《昭明文选》

萧统(谥号“昭明”)

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2.抢答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什么?

商代的卜辞记事文去的长足发展的标志是哪本书?

《春秋左氏传》2.抢答唐代发展出的新文本是什么?

语录

传奇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是哪种文本?产生于哪个朝代?

话本

宋朝第二关:小试身手

小组合作:仔细阅读文章,概括段意,简单梳理文的发展过程。

提示:可圈点勾画。大家一起来概括段意,简单梳理文的发展过程。第1-2段:

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还有周朝的颂辞。颂辞是辩解的语言。春秋时,外交言语重要,这叫做“辞”或“命”,合为辞命或辞令。第3段:

强调孔子为辞提出标准,即达,也就是明白。辞命代表议论文的发展。第4-6段:

战国时期,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重辩。战国游士好用譬喻,这开了辞赋的路。战国游士辩论时,多用“寓言”,用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吕氏春秋》是第一部有系统的书,开了书的路。这是议论文的发展第7段:

记事文有了发展。《春秋左式传》,是第一部编年史。以《尚书》为范本,将恢张的趋势表现在记事文中。第8段:

汉司马迁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它的文字最大的贡献,在于描写人物。第9段:

汉武帝时,盛行辞赋。汉可以说是赋的时代。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西汉记事记言,还用散行文字,语意简明,机子短;东汉句子渐长,最短的是四字,到了魏代,更长,称为“骈文”“骈体”。骈体出于辞赋。第10-14段:

梁照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作。“事”,是事类,就是典故,“翰藻”兼指典故和譬喻。梁元帝说,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才叫文,专指赋和骈文,但骈体的奏章不算。这时还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佛典的翻译和群经的义疏。当时他们不算文。唐宋古文运动15-19段第15-16段:

唐韩愈是以文辞为教的创始者。他并没有传什么新的道,但指示了道统,给宋儒开了先路。他的重要贡献,在他所提倡的“古文”上。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文选》所不收的经史子,他都排进文去,这时大改革大解放。提出“语气流畅”的标准,在宋代称为散文。第17段:

柳宗元是韩愈好友,宋代并称。作文取法《书》《诗》等,也将经史子排在“文”里,和韩大同小异,但他不敢为师,但在学问见解和游记等得创见上独树一帜。第18段:

北宋欧阳修居高位提倡古文较容易。欧苏是有意的立宗派,虽也提倡道,但只促进和扩大了古文的发展。第19段:

欧苏之后,古文称为正宗。骈体制作应用文,这时专称“四六文”。第20段:

唐朝还有两种新文体发展:语录和传奇。语录起于禅宗,将师父的话参用当时的口语记下来,这种记言的体制为语录。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传奇记述艳情和神怪并将神怪人情化。这开了后世才子佳人和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第21段:

宋代新文体: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第22段:

小说是从话本演练出来的。比如元罗贯中《三国演义》,明施耐庵《水浒传》和吴承恩《西游记》。章回体白话小说到此大成。第23-24段:

明代用八股文取士。“股”是排偶的意思,这种体制,中间有八排文字互为对偶,所以称八股文,也称“四书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八股文来源于宋元两代的经义,八股文的内容格式和影响。第25-28段:

清朝桐城派,有受八股文影响。开山祖师是方苞,姚鼐(nài)集齐大成,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后桐城派因为路太窄,渐有中衰之势,这时,阮元提倡骈文正统论,但相应极少,不成宗派。后曾国藩中兴了桐城派。方苞第一个提倡散文要有“义法”。义是用意、层次;法是求雅、求洁的条目。雅是纯正不杂。姚鼐(nài)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第29段:

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登峰造极,他的文文白夹杂,结合叙述、议论、抒情,且条理清晰。不久,胡适领导提倡白话文,五四运动后畅行,再往后,就是白话文的现代话,也就是国语的现代化。第三关:高手风范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脉络《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和《尚书》整齐了些,发展了卜辞,开拓了议论文商代:卜辞,现存中国早的文周朝还有颂辞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辩发展了论,“寓言”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李谔等纷纷响应,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