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课件 荒漠(植物地理学)学习资料_第1页
植物地理学课件 荒漠(植物地理学)学习资料_第2页
植物地理学课件 荒漠(植物地理学)学习资料_第3页
植物地理学课件 荒漠(植物地理学)学习资料_第4页
植物地理学课件 荒漠(植物地理学)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荒漠一、荒漠概述定义:气候干早、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称为荒漠(desert)。分类按照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岩漠、砾漠、沙漠、泥漠。按照地理纬度划分:热带、亚热带荒漠、半荒漠,温带荒漠,寒冻荒漠。二、环境特点(一)气候热带、亚热带荒漠、半荒漠:热带沙漠气候——副高和离岸信风的交替控制,炎热、干燥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水汽不易到达寒冻荒漠:极地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极冷条件下大多数生物无法生存注:温带大陆性气候以200mm等量降水线为界,200mm以下自然带是温带荒漠,200mm以上自然带为温带草原。二、环境特点(二)土壤: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依次水分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鲜艳)特征:1、组分与母质非常相近2、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层为孔状结皮3、普遍含有石膏和易溶性盐,偏碱性。三、植被特征荒漠植被的定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可以忍受长期干旱的强旱生植物,以及能躲避干旱的短生植物—类短生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阿噶扬茨1986)。中国荒漠分类:极旱荒漠、普通荒漠、半荒漠(陈昌笃1987).(依据是植被覆盖程度)三、植被特征1、深根植物相当普遍(根系发达)2、叶子退化,蒸腾作用微弱3、多为旱生、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肉质仙人掌类,植物种类少4、结构简单,覆盖度低5、荒漠群落的植物量差异大6、在极端干旱区植物集中分布,即出现紧缩性植被。根系发达的骆驼刺玉门关外稀疏的植被四、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一)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热带亚热带荒漠1、北部撒哈拉沙漠:冬雨型,植物以藜科、蒺藜科等为主2、撒哈拉阿拉伯半岛中部荒漠:极端干旱区,植被零星分布3、撒哈拉南部沙漠:夏雨型气候,植被集中分布在干涸的河床上,优势种可分为强烈蒸腾型和弱蒸腾型硬叶常绿乔木。四、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南亚亚热带荒漠纳米布荒漠:极端干旱区,地下水较高处有裸子植物百岁兰卡鲁荒漠:季节性降水,发育着肉质旱生植物构成的荒漠群落美洲荒漠:肉质植物为主的亚热带荒漠澳大利亚荒漠:北部为热带沙漠,禾木科占优势,南部为亚热带荒漠,优势植物为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热带荒漠四、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二)温带荒漠亚洲温带荒漠1、半乔木荒漠:强旱生小乔木梭梭属植物构成,间有银沙槐。2、灌木荒漠:主要由强旱生灌木和小灌木构成3、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分布广,类型多样。4、短生植物荒漠:中亚南部比较典型5、叶状体荒漠:中亚四、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阿根廷巴塔哥尼亚荒漠:降水少,风力大,仙人掌类植物、硬叶禾草组成稀疏荒漠群落。五、保护和利用1、利用丰富的光能和热能发展种植业——防止盐碱化(以色列的自动化农田滴灌)2、风能资源——风力发电(我国新疆、内蒙、甘肃等地的风力发电)——甘肃酒泉“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3、旅游业——埃及,我国的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沙坡头,内蒙等地的沙漠旅游业4作为牧场时——防止超载河西走廊上的风力发电装置以色列农田滴灌—荒漠里的农业传奇以色列正是依靠这一整套节水制度与措施,在河谷地区有了发达的农业,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绿洲,使以色列的农业脐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鸣沙山上回望月牙泉五、保护和利用保护荒漠植被的意义1、荒漠植被在长期的进化中,已经成为防治荒漠化的一支重要力量2、荒漠植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下图:灰溜溜滴小蜥蜴)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合围之下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沙进人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我国沙漠科研的核心阵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于一九九九年六月整合而成。隶属于中科院兰州分院。现任所长王涛(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我国沙漠科研的核心阵地经过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学科研究领域。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寒旱所培养了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原中国气象局局长)、姚檀栋(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等一大批科学家。参考资料1、王涛、陈广庭.中国沙漠、戈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潘树荣等编.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853、http://(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