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班级姓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第一章即“学而”,“学而”的开篇乃是耳熟能详的小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乃孔子弟子所编,作为编写者的孔门子弟把这三句话放前面,无疑深有用心:第一个字即为“学”,说明“学”的重要性,或者说整部《论语》就是围绕“学”而展开;接下来阐明的就是如何学与为何学。《论语》开篇三节,开门见山,相互贯通,作为有机的整体显现着孔子的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自己相关。“学”是学道,“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学习首先是个人性的活动,包含“学”和“习”两个因素。如果说学意味着理智的投入,那么习就意味着身心整体的投入。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正是颜回之乐,一种专注于学、不依赖于外物所达成的生命之乐;也是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乐,一个人沉浸在学的世界之中,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而忘了年岁的老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过程的延伸与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乃是学做君子,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自我“学”道“习”道,转而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再由朋友扩大到更宽广的他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个人的学习是为己之学,自我求学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仁德的君子。真正的君子需要充分地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自我心志加之于他人。进一步而言,“人不知而不愠”还有其他含义。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实际上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在朋友式的交往中尽可能地去影响周遭的人们,但毕竟我们所能影响的人以及我们影响他人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很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综上,它们提示着我们为学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学而时习之”是基础性的过程。这里的基础性,不仅是指历时性的基础,即个体首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才能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进而得以走向他人;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就是在整个学习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借以不断地让个体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其次,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第三,学习者进一步明晰学习的目的,也即以学习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而非为了取悦于人,故他人知与不知均不影响自我,学者始终能超越外在价值取向,以“学”“习”为乐。如果我们把这为学之道与生命历程联系起来,不难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正在于“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所敞开的生命境界。“学而时习之”之“悦”与“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其重要的蕴含即是自我在“学”“习”中向着天地万物打开,同时把自我融于他人和世界之中,由此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摘编自刘铁芳《读〈论语>开篇:学习之道与个体成人》)材料二:“信息茧房”困境,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指“我们只听愉悦我们的东西”。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而这种推荐可能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使得用户所接受的信息呈现“千人千面”;也会因用户的个人选择而产生“信息偏食”,这些使得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就青少年价值观学习而言,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表面上看是青少年自主搜索获取信息,实际上其信息是依据青少年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算法筛选的。这种个性化推荐提高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摘编自魏薇、马路平《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变革的缘由省思、现实境像与应然转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开篇三节很有意义,它不仅指出学的重要性、如何学与为何学的学习之道,还与个体成人之理密切相关。B.从“学而时习之”到“人不知而不愠”,各学习层次相互贯通,不可割裂,要求学习者必须按次序完成。C.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根据用户自身偏好需求推送信息,所以不同用户接受的信息可能各不相同。D.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圈层化”的特点,这与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信息茧房”困境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与孔子身心投入,专注于学,在学的世界之中,使生命得以丰盈开阔,感受到生命之乐。B.孔门的学习是要学做君子,成就自己,也要尽已所能的影响他人,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C.与用户选择偏好相比,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D.当代青少年面对数字媒体推送的信息,若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那么可能会造成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的“习”的一项是()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B.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D.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5.当下,青少年应如何进行价值观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C4.①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所以即便他人不接受自己与之交流分享的所学所习之“道”,自己也不气恼。②学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他人不知道自己为成就别人而做出的所有努力,自己也不气恼。5.①将学得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不断践行。②与他人切磋交流,磨砺升华自我的价值观。③突破数字媒体“信息茧房”困境,克服现实生活中不良的价值取向。【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论语》开篇三节探讨了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强调“学习之道”在个体成人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学而时习之”作为学习的基础,其效果在于自我提升和超越,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体现出君子的品德和对复杂世界的接纳能力。材料二进一步引入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概念,提醒读者个性化推荐可能导致信息偏食,引发青少年价值观的片面化问题,强调解决这种困境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必须按次序完成”错误,根据原文“学而时习之”“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就是在整个学习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可知“学而时习之”会贯穿整个学习历程中。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没有说技术运用“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原文讲“‘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A.强调学习要与他人切磋交流,与“有朋自远方来”有关;B.强调“识遍”“读尽”,与“学”有关;C.强调在“纸”外“躬行”,符合“习”的内涵;D.只强调了读书之乐。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先看“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根据“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可知,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所以即便他人不接受自己与之交流分享的所学所习之“道”,自己也不气恼。②再看其他含义:根据“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可知,学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他人不知道自己为成就别人而做出的所有努力,自己也不气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材料一认为“学”首先是“学道”,即学得正确的价值观,接着是“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也就是将学得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不断践行。②学的第二个阶段是“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即与他人切磋交流,磨砺升华自我的价值观。③材料二指出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会“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由此我们应该突破数字媒体“信息茧房”困境,克服现实生活中不良的价值取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历的刻度陈宝全春雪融化,白色的棉被撤走,土地露出棕褐色身躯,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不久,南风开始长途跋涉,到达我生活的这片土地时已筋疲力尽,像走累了坐在地埂上歇息。万物听到它喘息的声音,纷纷睁开睡眼。植物们明白,该是翻身起床的时候了。公鸡还在打鸣,准时司晨,但它们不管这些,鸡是管人的,人听鸡的话,它们不听,它们归风管,风来了,即便不大声喊叫,它们也听见了,看见了,顺从地站起来。雨水节气上,往往会下一场雨夹雪,雨的占比明显要重。躲在阴面地埂下的积雪受不了春风的一再问候,开始快速消融。在众多庄稼中,小麦能够忍受住冬天的寒冷挺进春天,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桃树、杏树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狂热,枝条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花芽。槐树反应迟钝,干裂如豆荚般的果实挂在枝条上,吱吱啦啦响着。向阳的坡地上,狗尾巴草没有返青的意思,背风的地方,去年的干身子还保持着挺拔的姿势,在风中摇头晃脑。迎风的地方,它们为了躲避寒风袭击,身子紧贴地面。蒿草和冰草头发蓬乱地匍匐在地皮上,因忍受不住羊的咩叫声,根部明显有了动静,新绿的嫩芽先是试探性地长着,怕长得太快,遇上倒春寒。直到感觉阳光稳定下来,才铆足劲儿疯狂生长,长成春风比较喜欢的那种饱满样子。这时,一只只羊开始迫不及待地奔向田野。惊蛰前后,土地蓬松了许多,三叶草、茵陈一类的植物也探头探脑,不时调整着身体,以恰当的角度迎接阳光。蚂蚁、长头蝽、叩头虫等也开始小心翼翼地出来活动。我们会惊讶于农人们在节气上的看法和做法同虫子们保持得如此一致,他们纷纷走出家门,一头扎进地里。土地是农人的脸面,它会映照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你是否愿意。除了冬小麦泛着淡绿色的光芒,在几场细雨里洗过了澡,看上去精神焕发,大部分裸露的土地一片荒芜,甚是潦草。从此时开始,农人们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打理土地,让它们做好迎接种子到来前的各种准备。养驴、马、骡、牛的人家,会喊上这些老朋友一起去地里。每到周末,我也放下书本,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父亲挽起裤腿,赤着双脚,一手捉犁一手扬鞭,赶着毛驴耕地。跟了父亲多年的毛驴干活毫不含糊,板结的土块在铁铧上哗啦啦地涌动着。母亲紧跟在后,用钉齿耙把草根等杂物耙出来,姐姐就忙帮着捡拾到一起,丢到地埂上。我和哥哥抢起锄头,用锄背将大一点的土块击碎。最后,父亲取下犁换套上耱,有时候父亲站在耱上,有时候我坐在耱上,父亲牵着毛驴,将翻耕过的地一道一道耱平。没有这些大家畜,农人们只能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或者一铁锨一铁锨地翻,要流更多汗,花费更多时间。土地翻耕后像新的一样富有活力,走在上面像走在绵软的地毯上,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春分到清明,以及清明之后的一段时间,农人从翻耕土地转向种植劳作。他们知道白豌豆、扁豆、大豌豆、胡麻是春播夏收的农作物,高粱、玉米、洋芋、莜麦是春播秋收的农作物。他们遵从经验和农历,先在地里种上扁豆、豌豆、洋芋……玉米属秋收作物,不用着急,点种迟些也无妨。那时,瓜果蔬菜是地里和吃食上的配角,西瓜、辣椒、茄子还没有适应山区气候,只在川区里生长。山区的农民会在地边上点种瓠子,从集市上买些白菜籽、韭菜籽回来栽种,以填补生活之需。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春播时,桃花、杏花、梨花、李子花也没有闲着,按照风的旨意依次开放,你方退场我登场,从不让田野、房前屋后的空气里少了花香。蜜蜂们闻到花香,冒着天气多变有可能被冻死在半道上的危险,出巢为主人辛苦劳作。应了谷雨节气,总会下点不大不小的雨,让旱情得以缓解。雨生百谷,种子们早就等不及了,开始萌芽、生长。半月前种的大豆长出了肥胖的叶子,把压在身上的土块掀翻到一边;豌豆的叶子看上去比较瘦弱;油菜刚出苗就呈现出蓬勃之势,但去年秋播的油菜已经开出了金灿灿的黄花,它们相互打量着,对身体上的差别充满了疑惑;小麦是去年秋天种的,现在长到了半尺多高,浓郁的绿色正在把地皮一点一点覆盖起来。雨水让大地舒服得直抖身子,也让植物进入了第一个生长高峰。色彩上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树木、花草叶子有浅绿、深绿;花朵有红、白、紫、黄。所有的草长起来了,不管是冰草还是蒿子,对长个子这件事毫不含糊;所有的花儿也开得差不多了,堇菜、附地菜、紫花地丁、繁缕……各色的野花大胆地怒放着。漫步在田野里的羊看上去满心欢喜,它们再不用为争抢几簇青草大动干戈。春天,长腿的、没长腿的,都想站起来走几步。村庄和周围的土地有节奏地动起来了,田野里喧闹非凡,牛哞狗吠、鸡鸣虫叫,张家的驴看见李家的驴也急着打招呼,想说说攒了一个冬天的话,人倘若不让,驴便发出愤怒的叫声。多种声音和地里的庄稼一同获得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在空气里生长。夜里,春雨咝咝沥沥,大人听见孩子们骨头拔节的声音,比听见庄稼苗拔节的声音还高兴,不由得伸手摸几把孩子的小屁股,想加把劲儿让声音站起来,便走出屋子、院子,奔向田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节气为线索,以诗化之笔点染春季的乡村风物,对“我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物候刻画得细致入微。B.“人听鸡的话”,但植物们“归风管”,可见节气变化下春风对植物的影响,而乡民则不受节气规律支配。C.“多种声音……在空气里生长”运用比拟手法,表现春天乡村的生机盎然,与《故都的秋》审美情趣不同。D.开篇写春雪融化,土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结尾写春雨“咝咝沥沥”,大人“奔向田野”,首尾呼应。7.关于文中惊蛰前后全家“去地里”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分文字描绘了翻耕土地时全家齐心协力地劳动的情景,大家各有分工,紧张忙碌又井然有序。B.“喊上这些老朋友”“跟了父亲多年的毛驴干活毫不含糊”,表现出农人与家畜之间的和谐关系。C.“板结的土块在铁铧上哗啦啦地涌动着”,看似写土声,实则以拟声词来表达家人劳作的畅快之情。D.“土地翻耕后像新的一样”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翻耕之后,原来板结的土地又焕发了活力。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农历的刻度”的理解。9.文章中大量出现树名、草名、花名、作物名、昆虫名等,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答案】6.B7.D8.①表层义:指从自然物候的角度确立的有规律的农历节气。②深层义:指人们顺应农历的节气而产生的有规律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9.①让文章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②突出节气对自然万物的影响无处不在。③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风物的熟悉,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朴素的农耕生活的热爱。【解析】【导语】文章通以诗意的笔触细腻描绘了春季的土地和植物,通过对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刻画,传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敬意。作者使用大量的自然意象和拟人手法,使文章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不仅表现出自然的美妙,也反映了人对自然节律的依赖和尊重。【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而乡民则不受节气规律支配”错误,原文“农人们在节气上的看法和做法同虫子们保持得如此一致”明确表现出“农历的刻度”也“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身上,乡民们也受到节气规律的支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运用比喻”错误,这里的“像”是副词“好像”,表感觉,并非比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①从表层看,文中呈现诸多依节气变化的自然物候,像雨水节气有雨夹雪,积雪消融,植物或冒花芽或迟缓生长;惊蛰时土地蓬松,动植物开始活动;谷雨一到,雨润大地,种子萌芽等。这些有规律的自然变化对应着一个个农历节气,节气如同刻度标识着自然节奏,此即其表层义。②从深层来讲,人们的农耕生产生活紧紧围绕农历节气展开。惊蛰时农人忙着翻耕土地,依据经验在不同时节种相应农作物,春播夏收、春播秋收各有安排;伴随节气推进,庄稼生长,人们持续劳作。不仅如此,生活中的诸多场景也与节气契合,如春日里听着动植物声音,感受村庄生机,孩子们在夜里似庄稼般成长。这体现出人们顺应节气形成的有规律的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这便是“农历的刻度”的深层含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①文中列举了如桃树、杏树、狗尾巴草、蒿草、紫花地丁、繁缕,还有白豌豆、扁豆、等众多树名、草名、花名、作物名,以及蚂蚁、长头蝽等昆虫名。这些都是乡村田野间常见的事物,它们汇聚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田园之中,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这种具体名称的罗列,是实实在在地展现乡村生活的细节,让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更加真实可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②不同的节气里,这些树、草、花、作物、昆虫等有着各自相应的状态和变化。比如雨水节气时桃树、杏树冒花芽,惊蛰前后三叶草、茵陈开始探头探脑,应谷雨节气时大豆、豌豆、油菜等种子萌芽生长等。通过大量列举这些名称以及它们随节气的不同表现,展现出节气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入的,无处不在的。③作者能够如此细致地罗列出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名称,说明了他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各类风物都极为熟悉,那些事物早已印刻在他的记忆深处。将这些名称融入文章之中,传达作者对故乡这片土地以及这种自然朴素的农耕生活的深厚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份真挚的乡土情怀,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情感深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材料二: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节选自苏轼《赤壁赋》)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天A而雨珠B寒者不得以C为襦D使天E而雨玉F饥者不得以G为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岐山之阳”与《登泰山记》“泰山之阳”中的“阳”意义相同。B.适,恰好、正巧,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中的“适”意义不同。C.“五日不雨”中的“雨”与《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D.“无麦无禾”与《师说》“无长无少”两句中的第一个“无”字的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亭的命名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接着极言无雨之忧,突出后文“吾亭适成”之喜。B.材料一未对新建之亭及亭子周边的景色作具体描绘,而是重在叙事、议论。C.材料二凭借“江”“月”等眼前之景分析“变”与“不变”之理和“取”与“不取”之道。D.两则材料都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叙事简洁明快,颇为传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4.“亭以雨名,志喜也”与“客喜而笑”都有一个“喜”字,两篇文章的“喜”的内涵是否相同?试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D12.A13.(1)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一件)喜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表示不忘。(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14.内涵不同。前者是关心民生、与民同乐的爱民情怀;后者是忘怀个人得失、超脱豁达的达观境界。【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均体现苏轼达观超然的思想境界,形式不同却内涵一致。《喜雨亭记》以雨喻恩泽,将大雨缓旱赋予人事功德,表达对自然与圣人的感恩;《赤壁赋》借月与风论述天地之永恒与万物共享,寄托乐观旷达的情怀。两文皆以自然景物为引,融情入理,展示作者豁达的胸襟与哲学思考。【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使上天降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来穿);假如上天降下宝玉,饥饿的人也不能把它当作粮食(来吃)。“使天而雨珠”句子结构完整,“天”作主语,“雨”名词作动词,作谓语,“珠”作宾语,所以第一处断在B处;“使天而雨玉”与“使天而雨珠”句子结构一致,应单独断开,所以第二处断在D处;“寒者不得以为襦”与“饥者不得以为粟”句子结构一致,“者”后应单独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F处。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均指山的南面。句意:岐山的南面。/泰山的南面。B.正确。恰好、正巧/适应。句意: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在这时)造成了。/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C.正确。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游泳。句意:五天不下雨可以吗?/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D.“意义相同”说法错误。意义不同,没有/无论。句意:没有麦没有禾。/无论年纪大小。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突出后文‘吾亭适成’之喜”错误。由材料一“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可知,应是突出人们久旱逢雨之喜。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名”,命名;“志”,记载;“喜”,喜事。(2)“是……也”,判断句;“藏”,宝藏;“适”,享有,享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两篇文章中“喜”的内涵不同。“亭以雨名,志喜也”“喜”,源于久旱逢甘霖,这场雨关乎百姓生计,解除了旱情,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苏轼与众人同庆,体现的是他关心民生、与民同乐的爱民情怀。“客喜而笑”的“喜”,是客人起初感慨人生无常,后经苏轼以水月为喻开导,领悟到应超脱于个人得失,以豁达心态看待万物,从而达到一种精神释然、超脱的达观境界后生出的喜悦,二者各有侧重。参考译文:材料一: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一件)喜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表示不忘。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它作为文章的名字;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它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便用敌国首领的名字来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建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把它当作发愁的事。过了三个月,乙卯日这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在这时)造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举办酒宴,向客人劝酒并告诉他们:“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我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禾苗了。”我说:“没有麦没有禾,年成就将连年有饥荒,诉讼案件也就多了,而盗贼也会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一起从容悠闲地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让我和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都是这雨的恩赐啊!这又怎么可以忘记呢?”给亭子命名后,我又接着来歌咏此事。歌词是:“假使上天降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来穿);假如上天降下宝玉,饥饿的人也不能把它当作粮食(来吃)。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样的力量,将之归功于天子。天子说不是这样的,将之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将之归功于太空。而太空冥然缥缈,不能作为名字,于是我用‘喜雨’来命名我的亭子。”材料二:苏先生说:“你也理解这水与月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他们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他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他们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杯盘一片凌乱。大家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亮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五弦[注]弹(节选)白居易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铁击珊瑚一两曲,冰泻玉盘千万声。铁声杀,冰声寒。杀声入耳肤血憯,寒气中人肌骨酸。曲终声尽欲半日,四座相对愁无言。[注]五弦,指五弦琵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写弹奏者将琵琶的五弦并奏,声音凄切又响亮,为下文做铺垫。B.诗歌第三句到第八句借乐声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战场上厮杀场面的惨烈。C.全诗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建构出一个丰富动人的艺术世界。D.本诗以七言为主,用韵富于变化,与《琵琶行并序》的语言风格都是平实晓畅的。16.本诗最后两句与《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同:都是侧面烘托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弹奏者高超的弹奏技巧。异:①本诗最后两句写音乐结束很长时间后,在座之人仍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静默愁坐,借听者的反应来烘托乐声的感染力。②《琵琶行并序》中的这两句写音乐结束后,四周船只一片宁静,只见倒映在江心的秋月又白又亮,借听者的反应和环境描写两方面来烘托乐声的感染力。【解析】【导语】这首诗以五弦琵琶的音乐描绘了一种战场般的悲凉氛围,通过“铁声”和“冰声”的比喻,塑造出肃杀与凄寒的意境。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感浓烈,以音乐的震撼达成沉痛的艺术效果,结尾给人以深远的思绪。【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烘托出战场上厮杀场面的惨烈”理解错误,“铁声杀,冰声寒”等句是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把五弦琵琶的旋律想象为战场上的厮杀声,以渲染乐声的意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当“曲终声尽欲半日”后,在座的听众依然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情绪之中,相互之间默默无言,面带愁容。这种听众的反应说明了刚才所听到的音乐极具感染力,侧面烘托出弹奏者技艺的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描绘出周边船上的听众在琵琶声结束后,全都安静下来,表明大家都还沉浸在刚才那精彩的琵琶演奏之中,被琵琶声深深震撼,从听众的反应角度体现出琵琶音乐的感染力之强。而“唯见江心秋月白”进一步渲染氛围,以江心那皎洁、安静的秋月之景,衬托出琵琶声余韵悠长,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以及音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不同点:①本诗最后两句着重刻画了音乐结束后“欲半日”这样较长的时间里,四座之人相对无言且面带愁容的状态,仅仅聚焦于听者的反应,通过展现听众依旧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难以自拔的情形,来凸显刚才所听到的乐声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以此侧面烘托乐声之动人。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一方面写了周围船只上听众悄然无声的反应,体现出他们被琵琶声深深震撼的状态;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江心秋月白”这一宁静优美的环境景象,用安静的环境来映衬之前琵琶声的余韵悠长,从听者反应和环境描写两个角度共同发力,更加立体地烘托出琵琶乐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以及弹奏者的高超技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2)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4)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6)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7)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呕哑嘲哳难为听③.泣孤舟之嫠妇④.佛狸祠下⑤.一片神鸦社鼓⑥.雕栏玉砌应犹在⑦.两情若是久长时⑧.官盛则近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作、嘲哳、嫠、佛狸、鸦、砌、谀。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18分)18.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笨拙(zhuó)嗟叹(jiē)作客他乡(zuò)钿头银篦(bì)B.谪居(zhé)憔瘁(cuì)窸窸窣窣(sū)羽扇纶巾(guān)C.干瘪(biě)檄文(xí)残羹冷炙(zhì)孜孜不倦(zī)D.驽马(nú)熨帖(yù)锲而不舍(qiè)无限暇思(xi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笨拙”的“拙”应为“zhuō”。B.“憔瘁”“瘁”应为“悴”。D.“无限暇思”的“暇”应为“遐”。故选C。1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建军节前,记者一行探访古田会议的红色足迹,重温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峥嵘岁月。B.多年的基层工作锻炼了他的能力,也改变了他的性格,让他由腼腆内向变得豁然开朗。C.南归之后的辛弃疾渴望手执利剑,一展雄才大略,只可惜报国无门,他是无的放矢啊。D.高峰期的交通拥堵还未得到有效疏解,人们要求彻底解决问题的呼声一直不绝如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正确。“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常用来形容那些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值得铭记的时光。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用“峥嵘岁月”来形容那段历史时光是符合语境的。B.错误。“豁然开朗”比喻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这里说他的性格由腼腆内向变得开朗外向了,但“豁然开朗”并不能用来形容性格的转变。C.错误。“无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没有对象,盲目乱来。辛弃疾渴望报国,只是报国无门,并非是没有目标、盲目行事,该成语使用不恰当。D.错误。“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句中是说人们要求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呼声一直不断,用“不绝如缕”不符合该成语的适用语境。故选A。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敌人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一个接一个地升起,赤裸裸地把地面的一切都暴露出来了。B.人们在从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山地挺进的过程中,钟扬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C.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做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D.这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看上去就像一个地道的农民,令人不禁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赤裸裸地把地面的一切都暴露出来了”中,“赤裸裸”修饰“暴露”,所以应放到“暴露”前。B.结构混乱,第一个分句中,“人们”做主语,“在……中”做状语,没有出现谓语宾语,就出现了第二个分句主语“钟扬老师”,属于中途易辙。可将“人们”放到“在”后面,让“在……中”整个作状语。D.成分残缺,“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缺宾语中心语,应在最后加“的称谓”。故选C。2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螯吾从而师之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C.上食埃土顺流而东也D.是故圣益圣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B.均为介词,表比较。句意: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走。句意:向上吃泥土。/沿长江顺流东下。D.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故选B。22.下列说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古义和今义相同。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同“凭”。③“多平方,少圜”中的“平方”古义和今义不同。④“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是意动用法。⑤“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白”是形容词。⑥“山川相缪”中的“缪”同“缭”。⑦“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古义和今义不同。⑧“壬戌之秋”与“是月丁未”都是用干支纪年。A.②④⑦ B.③⑤⑥ C.①⑥⑦ D.②⑤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①“古义和今义相同”错误。古今不同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②正确。“冯”同“凭”,乘。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③正确。古义,平整的、方形的;今义,数学名词。句意:石头多是方方正正的,少有圆的。④“意动用法”错误。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⑤正确。白,明亮。句意:不知不觉已经天明。⑥正确。“缪”同“缭”,盘绕,围绕。句意:山水环绕。⑦正确。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⑧“都是用干支纪年”错误,“是月丁未”都是用干支纪日。全都正确的是②③⑤⑥⑦。故选B。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与“而今安在哉”都是宾语前置句。B.“不拘于时”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是被动句,“于”表被动。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都是判断句。D.“月出于东山之上”“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都是状语后置句,标志词是“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而今在安哉”。句意:不懂得断句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如今在哪里呢?B.正确。都是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时俗局限。/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C.正确。都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句意: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D.错误。“月出于东山之上”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是状语后置句。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故选D。四、名著鉴赏(8分)24.下面是《乡土中国》中与“差序格局”有关的一些描述。其中,作者将发生在亲属和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比作“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请依据相关内容对所用比喻的相似性作简要分析。①我们的格局(差序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②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③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缩成一小团。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肿瘤精准医疗临床实践中的数据挖掘与应用研究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细分领域市场细分与竞争格局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态加密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中的可行性探讨报告
- 2025年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康复中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趋势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报告
- 2026届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Python二级考试冲刺押题卷 知识点深度讲解与应用
- 辽宁省抚顺市一中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图形推理模拟试卷 解题技巧专项训练
- 2025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冲刺押题试卷 财务管理专项训练
- JJF 1002-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 GB/T 6663.1-2007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范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B/T 3836.4-2021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 GA/T 1163-2014人类DNA荧光标记STR分型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 蒸汽发生器设计、制造技术要求
- 全套课件-水利工程管理信息技术
- 施工员钢筋工程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阿房宫赋》全篇覆盖理解性默写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