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1页
2025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2页
2025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3页
2025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4页
2025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专项训练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与主题阅读

一、思维导图

翻译要求

翻译原则

句子翻译

翻译方法

特殊句式

节奏划分

阅读重点文言文阅读

断句技巧

内容理解和感悟

赏析习作手法

对比阅读

三单元阅读

拟出框架

列提纲

二、课文内容

《鱼我所欲也》: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唐雎不辱我使命》:秦王用强硬的态度诈取安陵,安陵郡派出唐雎出使谈判,唐雎据理力争,终

于靠自己的智慧使秦王屈服,使安陵得以生存。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

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送东阳马生序》:文章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生勤

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渔家傲》: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

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

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满江红》: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走向革命路

的决心。

三、文言文阅读

考点!文宣文阅读考点

题型一、句子翻译

㈠文言文的翻,译要求

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

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

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

原则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

能正确翻译。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

原则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直接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不改变字词的顺序以及意思。

意译:把字词的意思都理解了,加上通俗易懂的词语改变语句顺序,然后翻译,使人更加理解,明白。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一留、,删、补、换、一调、,变。一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一一沛公的侍卫樊哙。“者

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

“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

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

浪静”。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翻译时加上“是”。常见句式有:

①“……者,……也”。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②“……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也”。如:夫战,勇气也。

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外,还有“则”、“乃”、“皆”、“俱”等表示判断。

2.省略句。文言文经常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省略某些成分。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①省主语:(村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②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宾语:小惠未褊,民弗从(您)也。

④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倒装句。为了强调或出于习惯,有些句子成分倒置,翻译时一般要还原位置。常见有:

宾语前置:如:微期人,吾课与归?

定语后置:马之于里者

状语后置:还自扬州

谓语前置:巷拈汝之不惠!

4.被动句。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被动者。在文言词中的“于”、“为”做介词时,常含“被”的意思,翻

译时应体现被动含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题型二、节奏划分

此类题首先应明白句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句读法予以明确。其次可根据句子的句子成分,利用句子

的语法结构进行划分。最后,可凭借平时阅读的语感加以判定,进行印证。方法要点如下:

1.按词语划。如有些句子开头有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惟其”等;有些是时间副词,如“未

几、俄而、少顷、顷刻、刹时”等。这些词语后面要作停顿,有缓解朗读语气的作用。有些词语具有表转

折、递进、顺承关系的虚词,如“而、以、然、贝厂等,需要在其前划断,如“濯清涟/而不妖”。

2.按成分划。一般而言,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依据主谓宾成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

予以划断,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非/士之怒也”。

3.按结构划。文言语句句式结构错综复杂,所以有时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形成的关系加以判断。如:

并列关系“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承接关系“辍耕/之垄上”其中的“辍”和“之”是两个表承接的动

词;假设关系“战/必胜矣”等。

4.按句序划。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倒装句式,如“咨臣/以当世之事”、“何陋/之有?”等。

总之,对于划分停顿,需要平时多加朗读训练,培养其文言阅读的语感,以达到熟能生巧之功效。

题型三、断句技巧

1.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

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

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

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紧紧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日"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

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3.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

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

“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兮、耳、而己”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

而”“然则”“纵使”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特殊句式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者……也”;”何……之有”;“如……何”;"唯……

是……”;”非唯……,抑亦……”;“不……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

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5.依据修辞手法来断句。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

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题型四、内容理解与感悟

L)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L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

2.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蓬,表达充分。

(二)感悟评价:

第一、感悟类题目所包含的道理必须非常明确,并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至少是由文章某一

内容派生出来的道理。

第二、对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一般答题格式:通过……描写,

表现了……的性格特征。或:从……中可以看出,xx是一个……的人。

第三、论述道理或谈启发,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对作品思想观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换个

角度看问题,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新颖而独特。

题型五:赏析写作手法

文言文阅读写作手法赏析类题目,我们答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1.修辞手法,应聚焦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

2.表现手法,应考虑借景抒情、对比映村、先抑后扬、动静结合、托物言志、首尾照应、虚实结合等。

3.表达方式,应考虑直抒胸臆、叙议结合、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4.语言特色,应考虑音韵和谐、骈散结合、写实朴素、气势磅、清丽隽秀等。

题型六: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

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

常见问法:

(1)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于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2)甲文中的……和乙文中的…都…,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于,说说两文的.....有什么不同。

突破方法:

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间读相关文字,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

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

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琳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

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

明夫区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①公孙仪:战国时鲁国的国相。②即:如果,倘若。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死亦我所以)(2)故审有所不辟也()

(3)其弟子遽曰()(4)此明夫特人不如自恃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嗜鱼而不受者"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皴裂而不知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则守之

C.舍生画取义者也D.云归耐岩穴暝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即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鱼",请简要分析"鱼”在两文中的作用。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目:“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体裱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缰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叼”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

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

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目:“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怪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目,“某年

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释:高兴。

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推地尔②你裱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④秦王怒,不许

(2)下列选项与例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聂政之刺韩傀也

A.马本千里者B.予独爱莲多出淤泥而不染

C.孔子云:"何陋之有?”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7.翻译下面句子。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8.【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

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

实对。笑日:“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日:“善者与臣友,臣知

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甲文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C."俯身倾耳以请〃从细节入手,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D.甲文第二段描写同舍生的生活,从正面烘托出作者物质上虽贫乏,但精神上却很富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稍降辞色辞色:(2)主人日再食食:

(3)宋濂学与客饮尝:(4)濂县以实对具: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13.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二、课外阅读

【课堂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14.【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娜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胡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②其半扉③。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

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

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率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俅®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

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时苏轼任郡守。②及:漫上。③扉:门。④陂(b国)田:山坡上的田

地。⑤彳素(su):向着,沿着。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饮少辄醉

②吸立于陂田

⑵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C.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D.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⑷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欧阳修、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甲】文第①段由近而远,一步步"推出"醉翁亭;【乙】文叙议结合,交代了“放鹤亭”的由来。

C.【甲】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使文章读来舒缓自如;【乙】文读来文笔似闲散,却摇曳多姿,

意脉流畅。

D.【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与民同乐的志趣;【乙】文赞美隐逸者的乐趣,流露出

对清远闲放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僮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

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辱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

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日星隐曙

②宠辱便忘

③正审无隙以规之

④以节抵文正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⑶【甲】文1、2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其用意是什么?

⑷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手一小舟,拥叠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肯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季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孥一小舟

(2)湖中荐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廿二日天殖和,隼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

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

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硝①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垂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

泉而茗者,爨②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7夹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④之间皆有喜气。举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注】@tt(hui):洗脸。②囊(lei):端着酒杯。③蹇(jian):骑驴。④鬣:指马一类动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廿二日天理和/其船背辨夷B.僧数友出东直/宠辱便忘

C.柔梢越风/参差鼓拂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始一反焉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我发现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

美景的喜爱,但是具体对象有所

r不同:_____________

你说得对,除此之外,我认为作者写景的主要方法也不同:甲文主要G

是_____________,对所写对象不过多修饰,用数量词巧妙勾勒;乙文主

要是渲染,____________O••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人以笔绘天下。描山水,"第.多生怪柏"描绘了春冬之时,(1)—上生长着

奇形怪状的柏树;绘田园,"阡陌笠述",细写世外桃源中,田间小路(2)—。(根据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填空)

2.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景语中常含隐约之情。“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意思是:常有猿猴

在高处长声鸣叫,(1),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

意思是(2),,隐晦地体现了作者的批判之情。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也描写了他惬意的生活状态,请摘抄出最能表现这一生活状态的诗句,并将

这句诗的赏析批注在相应位置。

饮酒诗句: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写景必有文法,技巧恰切,手法自然,以上两文便是如此。同样以听觉写景,《三峡》写出“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的凄凉悲婉,而《桃花源记》则用""写出了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三峡》"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运用的手法,描写了三峡夏季水流的湍急。而陶渊明则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虚构了一个

世外桃源,表达了他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一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尤为奇观。石簧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

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

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3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

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2)卷石底以出()(3)往来氧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三处停顿

石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4.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试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鳏。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林子啜茗①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戏嚼豆脯④唾之,群

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黄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

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

利之薮⑦,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⑧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清•林纾《畏庐文集•湖之鱼》)

【注】①茗:茶。②肆: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吃。⑥蔚(feng)

草:水生植物。⑦薮(so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⑧盛:多,频频。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按读举而上者九万里()

②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鹏之背然则名利之薮

B.化质为鸟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C.鹏之徙于南冥也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

D.基远而无所至极邪小鱼百数,来会再下

⑶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再唾之坠缀芳草之上不食矣

⑷阅读两文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填空。

【甲】文段刻画了大鹏的形象特点:硕大无比、力大无穷、①、善借长风。【乙】文段中,作者

由观看群鱼争喋的情景,联想到人世间追名逐利的人,告诫人们要②o

阅读《大道之行也》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修:培养

B.男有分分:职分,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兴起

D.故外户而不因闭:从外面把门带上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B.不独于其子

C.矜、寡、如、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篡恶其弃于地也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

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

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样才能丰衣

足食,人人都安居乐业。

D.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

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析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哪死于槽杨之间()(2)一食吸尽粟一石()(3)才美不外网)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