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北师大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试卷

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

1、下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各成分中甲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生病后,静脉注射溶液会从甲进入乙

C.甲司肝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甲、乙、丙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2、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

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含有生长

形态学素的球府

I禺

形态学

不含有生长

点的琼厢

形分学

A।川

形您学

形态

.卜

c学

态I

D.形A

3

上F

3、在杨树的打插繁殖中,常选择带有芽的枝条,这是因为()

A.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B.带芽的枝条是活的

C.芽能产生生长素,抑制生根

D.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渗透压减少

C.正常情况下C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A液

D.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C液中

5、选择30只生理状况大致相同的健康成年小白鼠,测定小白鼠单位时间耗氧量的平均值,以代表鼠的物质代

谢强度,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做如下处理:。

组别实验处理方法10天后代谢强度

甲切除小白鼠体内的甲状腺大大下降

切除小白鼠体内的甲状腺,5天后,连续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溶

乙没有下降

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

由此可以推测:是甲状腺激素增强了小白鼠的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要增加下列哪项操作作为对

照实给()

A.切除甲状腺,注射生理盐水

B.既不切除甲状腺,也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C.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促甲状腺激素

6、如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3化学信号f电信号

B.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A面为止电位,B面为负电位

C.饮水不足时此细胞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D.下三脑中有一些细胞不仅能传导兴奋,而且能分泌激素

7、某自然保护区,甲、乙两个不同狗物种连续四年的/值3=当年未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变

化如下图。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年)

A.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

B.第4年末,乙种群的数量小于甲种群

C.甲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第4年末达到K值

D.乙种群,值先增大后减小,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8、“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02或温室气体排放

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O

A.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02的形式循环

B.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C.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能依弟位:U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内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评卷人得分

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

10、植物叶片中的激素主要由叶尖部位合成;植物叶片的脱落受激素的调节。图甲是叶柄离层部位的示意图,

图乙是叶柄离层两侧远基端(远离茎的一侧)和近基端(靠近茎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的示意

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离远

i远

=基

远基端

离层区近基端

脱落

加速脱落脱落不

A.加速脱落叶片的叶柄内,生长素从远基端向近基端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B.离层区、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决定了叶片是否脱落

C.正常生长的幼叶其叶柄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基端

D.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叶柄近基端来抑制叶片脱落

11、《战狼2》电影中小女孩帕莎是感染“拉曼拉〃病毒后自行痊愈者,医生从她的血清中检测到“拉曼拉”抗体,

这种抗体是终结这场瘟疫的希望。冷锋在保护帕莎撤退时,误闯“拉曼拉”疫区而感染病毒,后来被同行的援非

医生救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O

A.随电影剧情发展心跳加快,这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B.猜测冷锋被治愈是用了帕莎的血清,这是一种主动免疫

(:・冷锋在感染“拉曼拉〃病毒后,其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

D.帕莎在自愈过程中,有记忆细胞的参与

12、为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脱落酸(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相关实验结果如图。

(注:相对电导率是衡量细胞膜透性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表示电解质的渗漏量越多,细胞膜受害程度越重。)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O

0100150200250300350ABA浓度(mgL)

A.200-300mg/L的ABA能促进品系710的抗冷胁迫,抑制品系704的抗冷胁迫

B.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BA有助于植物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C.AB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抗冷胁迫,高浓度抑制抗冷胁迫

D.两种品系的番茄对ABA反应敏感性不同,品系704对ABA反应敏感性更大

13、下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

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需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

低高竞争高捕食等同选

I影响择压力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

C.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

D.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14、21世纪初,某河流沿线工业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大肆进人河道,造成严重污染,使水体变黑、变臭,鸟兽绝

迹而蚊蝇肆虐。2020年通过清淤清污、堤岸砌护、生态湿地建设等生态修发工程,吸引了大量人禽迁徙而来,

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人景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流内至河堤两岸的植被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修复过程中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为本地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C.该河流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的增加或重新出现,稳定性增强

D.藻类能吸收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获取营养而大量生长

评卷人得分

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

15、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6、爸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

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

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

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

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者和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

若要估计“人,A种群”的密度,可以来用的调食方法是0

17、根据高中生物学知识,用专业术语将表格补充完整:。

生物学现象原理

吃熟鸡蛋容易消化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_________①

中耕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_________②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增

中耕松土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根部_________③,从而促进无机盐吸收;促进土

壤中分解者_________④,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棉花打顶解除_________⑤现象,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棉花多开花、多结果。

“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_________⑥原理,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18、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o

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生态系统中的能

量流动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

19、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概•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同•时间内聚集在•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念个体的集合的集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功繁殖和—的基本单

位—

具有—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②_③④

20、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

系统各营养级时,是的,而且是的流动,而不是o

21、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他塘。下图表示某他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

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

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原因是。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

2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能力。

评卷人得分

四、判断题(共1题,共2分)

23、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

A.正确

B.错误

评卷入得分

五、非选择题(共3题,共27分)

24、据调查某镇有总量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废料铭渣由于非法丢放;毒水被直接排放到江中,水中的倍会通过

食物链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使人中毒身亡。某小组对其中受到污染的一个池塘展开调查。该池塘中主要有甲;

乙、丙、丁二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格的含量如下表。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

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O甲.乙O丙。丁。戊。

格含量(Hg/kg鲜重)0.350.0180.0173.60.0037

⑴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⑵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

⑶下图表示能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单位J/cm2.a)

图中的A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的总能量;C的含义为<

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J/cm2.a。

⑷若要调查该池塘中某种细菌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

25、下图为某地进行生态养殖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将乳鸽养殖销色:鱼塘养殖、果林种植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M产

(1)鸽种群一般遵循“一夫一妻制”;这就需要保护种鸽种群适宜的,以维持鸽种群正常的出

生率,鸽子经过驯化后可以充当“信使”,该过程属于信息的应用。

(2)肉鸽摄入的饲料;其能量一部分以呼吸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其他能量进入粪便。鸽舍需经常清

扫、冲洗、废水进入鱼塘净化,体现了鱼塘生态系统的能力。

(3)调查发现;鱼塘存在着有水草玲草鱼1叙鱼所构成的食物链,其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注:NP=GP-R,

NP为净同化量,GP为总同化量,R为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1IIIII

GP=59.3xlO6GP=176xlO3GP=55.6xlO2

GP和NPNP=5O.5xlO6NP=6xl03NP=1.3xlO2

NP/GP0.850.030.02

R8.8xl06170xl0354.3xl02

未利用°99.7%62.8%-

①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两位小数);

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最可能的原因是。

②笫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0

26、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星。

图1表示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图2是种群乙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入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种群

乙在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营养级。

(2)图1中;C表示;图2中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前8年种群数量最

大的是点O

(3)因开采过度;草原植被曾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后来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该生态系

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信息传递,说明离不开信息传递。

评卷人得分

六、综合题(共2题,共6分)

27、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2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共3个营养级)三个种群一

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数侑单位1。4幻)。回答下列问题:

120.0口种群I

100.0解种群n

80.0■种群in

60.0

40.0

20.0

0

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未利用

的能量的能量

图2

⑴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据图1分析,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

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鹰的食物比例由兔:鼠:蛇=1:2:1调整为1:1:2,其他不变,则鹰增加相同的能

量,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是原来的倍(用分数表示)。

(2)根据图2数据(填“能"或"不能")计算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理由是o

⑶草原上的舄是鼠的天敌,在枭与鼠的捕食和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鼠和视力好的枭均能很好地生存,这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草原上的蝗虫活动猖獗,可利用昆虫信息素起到较好的防

治作用,这种方法属于防治。

2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口温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请回

答下列问题:

人工湿地

(1)图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甲所代表的是,乙代表的是O

(2)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完成,微生物通过实现净化作用。湿地公园可以改

善环境,体现生态系统的价值。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该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

(4)城市化发展也导致过度的温室效应。为此,有科学家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培养优质

植物能将大气中过多的转化为有机物;其次为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设计出人造自然光转化系统,

里面含有色素复合体,能帮助捕捉并,有利于解决能源匮乏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

1、D

【分析】

【分析】

肝细胞可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所以甲为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双向渗透,所

以乙为血浆,则丙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

【详解】

A;肝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甲是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内环境各成分中

血浆蛋白质含量最高,人错误;

B;静脉注射溶液;随血液运输,进而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B错误;

C;甲和肝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由甲(组织液)、乙(血浆)、丙(淋巴)组成的内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是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注意具体细胞生存的具体内环境。

2、D

【分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

长的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

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

脂中有无生长素,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

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

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

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

还是在下。

故选Do

3、A

【分析】

试题分析: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故答案选A。

考点:生长素。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了生长素的应用,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4、C

【分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①是毛细血管,②是毛细淋巴管,③

组织细胞,①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②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长期营养不良,运

用血浆中的蛋白质作为能量物质用于氧化分解,导致血浆的渗透压下降,B错误。组织细胞产生

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组织液再扩散到血浆中,所以组织液的浓度高于血浆,C正确。丙酮酸氧化分

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不的过程发生于细胞器线粒体中,是细胞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识别能力。

5、C

【分析】

【分析】

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具体题

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甲状腺激素的有无,因变量为小白鼠的代谢情况,甲组为对照组,乙

组为实验组,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

【详解】

据题表分析: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从乙组中看

出,该实验从第5天开始进行,为了排除用来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所以在

第5天开始,用只注射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

故选C。

【点睛】

本题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实验主要考查生物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意在通过激素调节的知识点提高

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D

【分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糖蛋白,②④表示蛋白质载体,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由于糖蛋白存在于细

胞膜的外表面,因此A面表示神经细胞外表面,B面表示神经细胞内表面。

【详解】

A;兴奋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B;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钠离子内流;与膜上②、④等载体有关,膜上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即A面(外侧)为负电位,B面(内侧)为正电位,B错误;

C;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错

误;

D;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D正确。

故选Do

7、A

【分析】

【分析】

曲线分析:甲种群的九=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入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

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C:分析题意可知;入=当年未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甲种群的入=15说明该

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数量是在上一年基础上增加的,故甲种群虽然增长速率相

同,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且该增长模式下没有K值,A正确,C错误;

B;由于甲乙两种群的数量不确定;因此第4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小于甲种群,B错误;

D;乙种群入值先增大后减小;在3年后VI,说明种群数量减少,此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

错误。

故选Ao

8、B

【分析】

【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

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并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

化碳的方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的形式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有机物

的形式流动的,A正确;

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某个生态系统就可实现的,B错误;

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提高生产者对C02的消耗;c正确;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D正确。

故选B。

9、C

【分析】

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即

1250kJ;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20()*1()()%=15%: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

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

量流动的单向。C不正确。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

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

10、A:B:C

【分析】

【分析】

据图可知;植物叶片的脱落与激素调节有关,在离层远基端生长素含量高可抑制叶片脱落,在

离层近基端生长素含量高可促进叶片脱落。

【详解】

A.加速脱落叶片的叶柄内;生长素从远基端向近基端的运输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的,需要

消耗能量,A正确;

B.乙图显示;近基端生长素浓度越高,远基端生长素浓度越低,越有利于叶片脱落,说明离层

区;进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决定了叶片是否脱落,B正确;

C.正常生长的幼叶其叶柄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基端;以维持叶片正常生长而不脱落的状

态,C正确;

D.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叶柄远基端来抑制叶片脱落;D错误。

故选ABCo

11、B:D

【分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

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

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

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

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观看电影高潮部分;观影人会心跳加快,这是神经■激素的调节的结果,A正确;

B;注射抗毒血清属于人工被劭免疫;B错误;

C;冷锋在感染“拉曼拉”病毒后;其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进行,C正确;

D;帕莎的自愈过程是在初次接触抗原时产生的;应该是体内产生了抗体,而记忆细胞发挥作用

是在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易错点D选项中,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是在二次免疫的过

程。

12、A:C:D

【分析】

【分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一定浓度范围内脱落酸(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

迫中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脱落酸的浓度和番茄品种,因变量是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

能力,可通过相对电导率进行比较,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图可知;与对照(())相比,200-3()()mg/L的ABA浓度下,品系71()和品系7()4的相对电导

率均降低,说明抗冷胁迫能力均升高,说明200-300mg/L的ABA能促进两个品系的抗冷胁迫,A

错误;

B;一定范围内;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

受损程度),所以一定浓度范围内ABA有助于植物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B正确;

C:图示实验范围内;两个品系的相对电导率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仍低于对照,不能

说明ABA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据图可知;番茄品系710在较低ABA浓度时电导率(细胞膜受损程度)就开始快速下降,所

以对ABA反应更敏感,D错误。

故选ACDo

13、A:B:C

【分析】

【分析】

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

解者,④未被利用。

【详解】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低竞争低捕食,所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

势,A正确;

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导致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

小,B正确;

C;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使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

较少,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未被利用,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D错误。

故选ABCo

14、B:C

【分析】

【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

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从河流内至河堤两岸的植被配置是在不同地段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

构,A错误;

B;修复过程中应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为本地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会影响当

地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由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原来没有或消失的水禽等动物重新出现,使得营养结构变复

杂,所以有食物链的增加或重新出现,C正确;

D;藻类只能吸收、利用无机物;不能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BC0

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

15、略

【分析】

【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解析】

稳态

16、略

【分析】

【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

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

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

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

17、略

【分析】

【详解】

高温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中耕松土能去除杂草;避免杂草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和无机盐等,还能增加土壤的含氧

量,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增加

无机盐的含量。

棉花打顶为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使棉花多开花:多结

果。

果楂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解析】

被蛋白酶水解竞争有氧呼吸分解作用顶端优势空间结构

18、略

【分析】

【分析】

【详解】

【解析】

能量金字塔多四〜五

19、略

【分析】

【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数量特

征和空间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0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信息传递。

【解析】

进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数量物种组成

20>略

【分析】

【分析】

【详解】

【解析】

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

21、略

【分析】

【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

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

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

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

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

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

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

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

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

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

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

题。

【解析】

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

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

系统正常功能

22、略

【解析】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四、判断题(共1题,共2分)

23、A

【分析】

【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青】

五、非选择题(共3题,共27分)

24、略

【分析】

分析题图:根据“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多''特

点,分析表格中各种生物的营养级高低顺序:戊营养级最低,为第一营养级;其次是乙;丙的含

量接近,均为第二营养级;之后甲为第三营养级;丁为第四营养级。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

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被分解者利

用的能量。

(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形成的食物网为:・、、」下一’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乙和丙均为第二营养级,均捕食戊,所以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的A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的总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

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根据图示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量=75+25=100

J/cm2.ao结合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可计算: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10(H20%=500J/cm2-ao

(4)若要调查某种细菌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直接估算计数。

【点睛】关键点:一是要熟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营养级越高重金

属含量越多“;二是熟悉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摄入量二同化量+粪便量;同化

量二呼吸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量;生长、发育和繁殖量=尸体、残骸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

摄入量。

【解析】

丁竞争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500抽样检测

25、略

【分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表格中GP为总同化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总同化量会逐级递减,因此表格中

I是生产者(水草),处于第一营养级;n是初级消费者(草鱼),处于第二营养级,in是次级消

费者(蹶鱼),处于第三营养级。

【详解】

(1)根据题意分析;鸽种群与人类相同,鸽种群一般遵循“一夫一妻制”,因此需要保护种鸽种群

适宜的性别比例,以维持鸽种群正常的出生率;鸽子经过驯化后可以充当“信使”,该过程传递的

是物理信息。

(2)肉鸽摄入的能量;一部分以呼吸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肉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一

部分未被固定的能量进入粪便;鸽舍需经常清扫、冲洗、废水进入鱼塘净化,鱼塘具有净化污水

的功能,说明鱼塘生态系统具布•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①GP为总同化量,根据同化量的值,可以推断出该食物链的组成是:ITII-HI,该食物链

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56x1伊)-(1.76X105)xlOO%=3.16%;该数

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最可能的原因是第二营养级中有较多能量未利用。

②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比值不同;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

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明确题干”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

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各个字母的含义,能够根据总同化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判断I、

II、H1代表的生物种类。

【解析】

性别比例物理肉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自我调节(自我净化)3.16%第二营养级中有较多能量

未利用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比值不同

26、略

【分析】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

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据图分析,

图1中A表示摄入能,B表示同化能,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

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图2是

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其中九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5年,

X>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5-9年,入<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9-1()年,X>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详解】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为CO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表格中丙是

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构成的食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2中c、d点的入<1,

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点以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点以后种群数量

不断减少,因此前8年中b点种群数量最大。

(3)根据题意分析;草原被破坏后,通过植树造林使之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恢复力稳定性。

(4)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

递。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根据能量传

递效率进行相关计算;并能够识记种群的特征,结合图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解析】

CO2K^>4----我第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db恢复力种群繁衍

六、综合题(共2题,共6分)

27、略

r分析1

【分析】

1;分析图1可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包含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