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诗歌知识梳理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诗歌知识梳理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诗歌知识梳理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诗歌知识梳理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诗歌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中考总复习初中课内诗歌知识梳理

说明:涵盖初中三年6本教材中的课内外古诗词

新版7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古诗鉴赏合集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原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译文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沙沙作响,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幸运了啊,让我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

(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

作者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简介庙号太祖。曹操善诗歌,其作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代表作有《蒿

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现实,也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同时,曹操在

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璞在《书断》中评其为

“妙品”。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

他们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一年(206年),

创作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

背景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此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

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

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年)

夏率师北征。同年五月,曹操率部到达无终(今津蓟县),当时正值

雨季,道路泥泞且积水严重,军队继续行军几无可能,曹操听从谋士

建议,最终选择了一条断绝已久但尚且能看到道路痕迹的路线行军。

归程途中,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又逢大旱,行军两百里都没有发现水

源,人饥马乏之时,曹操不得已杀了几千匹战马给将士们作为补给。

不仅如此,此次北征,由于南北环境差异和日夜为前方战事操劳,曹

操还损失了大将郭嘉。虽历经重重困难,但是最终曹操取得了胜利,

基本统一了北方。北伐结束后,曹操率领军队南归,途经秦皇岛的时

候登上碣石山,望着波澜起伏的大海,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

写下了《观沧海》。

《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曹操宽广的胸

怀和伟大的抱负。诗的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

的地点,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描绘了大海波澜

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生机勃勃的画面,既有静态的山岛,又有动态

的海水、秋风和洪波,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同时也透露出诗

情感表达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之情。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几句,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大海的浩瀚无垠和包

容万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海仿佛能吞吐日月星辰,实则是诗人以沧

海自比,借此表达自己渴望像大海一样,拥有广阔的胸怀和包容万物

的气度,能够统一天下,建立不世之功的雄心壮志。最后“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

内心志向的目的。整首诗将眼前的实景与诗人的想象相结合,情景交

融,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远大抱

负。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原文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途在青山之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

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

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

译文

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是唐代洛阳(今属河

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年),王湾进士及第,被授任荥

阳县主簿。在开元五年(717年),唐朝政府开展编次官府所藏图书

作者

的工作,历时九年完成共200卷的《群书四部录》。王湾凭借荥阳

主簿的身份受荐参与编书,主要负责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因功被授

简介

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此

后其行迹便鲜为人知。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

之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受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创

作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次北固山下》。

其诗作现存10首,《全唐诗》有收录。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

秀集》。当时,王湾由楚地前往吴地,在冬末春初之际,沿江东行,

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下。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

创作

面临江,景色秀丽且历史底蕴深厚,是唐代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也

是文人墨客常常驻足之处。彼时大唐盛世初绽光芒,疆域辽阔,交通

背景

畅达,文人雅士们满怀壮志豪情,纷纷踏上漫游山川、探寻仕途之路。

王湾身处异乡,望着眼前壮阔又不乏温婉的江南景致,心中既有对旅

途新奇景观的欣喜,又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吟成了

这一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绘了冬末春初作者在北固山下

情感表达

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

之情。

开篇奠定思乡基调:“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以

对偶句发端,“客路”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旅人身份,要前往的路

途在青山之外,“行舟”则描述了当前的出行状态,在绿水之上前

行。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生动地展现出诗人人在江南,

而神思已飘向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感,这种思乡之情在开篇便已流露,

与结尾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以景衬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此变得

开阔,一个“阔”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潮平”的壮观景象。“风

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只有在顺

风且和风的情况下,帆才能够端端直直地高挂着。这句诗妙在以小景

传大景之神,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将平野开阔、大江直

流、波平浪静的大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如此开阔宏大的景象,更衬托

出诗人孤身一人行舟江上的渺小与孤独,进一步强化了思乡之情。

颈联蕴含哲理与思乡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

历来传诵的名句。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春意。诗人将“日”与“春”作为

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并运用“生”和“入”

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诗句妙在无意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的自然

理趣。同时,这种时序的交替,也让身处“客路”的诗人,因时光

流逝而顿生思乡之情。

尾联直抒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

升,春意萌动,诗人继续乘船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此时,一群北

归的大雁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希望大雁

在飞过洛阳时,能替自己问候一下家人。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

首联,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

思愁绪之中。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原文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2560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译文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嵩)九世孙,

作者

与李唐诸王同宗。他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

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

简介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八载(749年)。当时,王昌龄因“晚节不护细

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听到

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偏远瘴历之地的消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

创作

制,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王昌龄

背景

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与关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情感表达

杨花飘落、子规悲啼,描绘出暮春时节的萧条景象,奠定了哀伤的基

调,也暗示了友人遭遇的不幸。“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友人被贬

之地的偏远和路途的艰难,体现出李白对王昌龄远谪的同情与关切。

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

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

到夜郎以西,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现实的愤慨不平:王昌龄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李白在诗中也隐含

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为何贤能之人要遭受这样的不公待

遇,通过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间接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原文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萎的藤蔓缠绕在老树上,黄昏时的乌鸦在枝头哀鸣。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老的驿道上,西风瑟瑟,一匹瘦骨嶙峋的马驮着疲惫的旅人缓缓前

译文

行。

夕阳渐渐西沉,那伤心断肠的游子漂泊在遥远的天涯。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有异议)人,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出生于一个富有

作者

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早年热衷于功名,曾向太子学儿只斤•真金献

诗,或许因此有过一段为官经历。后来因太子真金去世,他离开京

简介

城,前往江浙行省任务官,掌管税收等事务。在元贞年间(1295年

初-1297年初),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的他似乎隐

居于杭州,并最终在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

季间病逝。在文学创作方面,马致远的杂剧善于以诗笔写戏,辞采

清丽,且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借他人之口抒发

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散曲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叙事、咏史、叹世、

归隐等诸多方面,用词清丽,风格典雅,意境高远。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时期,当时统治者推行民族高压政策,身为汉族文

人的他,社会地位较低,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尽管他年轻时满怀壮

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而现实却令他失望。在长期的漂泊羁

旅生活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这首《天净沙•秋

创作

思》便是他在羁旅途中,面对深秋萧瑟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彼时的他,骑着瘦马,行走在古老的驿道上,满目所见皆是衰败、凄

背景

凉之景,内心的愁苦与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于是通过这首小令,将自

己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尽情抒发出来。

浓烈的思乡之情:整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秋郊夕照

情感表达

图,在夕阳西下的时刻,断肠人漂泊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这

样温馨的场景,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游子对家

乡的思念,渴望回到温暖的家,却因种种原因远在他乡,这种思乡之

情浓烈而深沉。

漂泊的孤寂愁苦:“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

系列衰败、凄凉的意象叠加,营造出萧索、孤寂的氛围。诗人骑着瘦

马独自在古道上迎着西风前行,旅途的劳累、前途的迷茫,都加重了

他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感。

壮志难酬的愤懑:结合马致远的生平,他一心追求功名,却

因时代背景和民族政策的限制,始终不得志。在这首小令中,虽未直

接表述壮志难酬的愤懑,但在其漂泊的愁苦中,也隐含着对自己未能

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与愤懑。

5.《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原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恋恋不舍顺

江去向渝州。

译文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

作者

五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他自幼

聪慧,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同时对剑术也有着浓厚兴趣,怀有远大的

简介

抱负,渴望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凭借自己的才华辅佐君王,实现“济

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李白一生好游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这使他的诗歌题材极为丰富,风格豪放飘逸且意境奇妙。其作品现存

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这些诗作或描绘壮丽山河,或抒发豪情壮志,

或表达人生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蜀时所作。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离开家乡四川,踏上了远游

的征程。他从清溪驿(今四川犍为县清溪古镇)乘船出发,向三峡

创作

而去,准备出蜀闯荡一番。峨眉山是蜀中名山,李白对其充满深厚

感情。在离开故乡之际,峨眉山的月色触动了他的情思,于是他将

背景

自己对故乡山水、友人的眷恋之情融入诗中,创作了这首《峨眉山月

歌》。

对故乡的眷恋:诗的开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

情感表达

流”,诗人通过描绘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以及月影随平羌江水流

动的美景,将故乡的山水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峨眉山是故乡的象

征,月与江水是故乡的景致,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在这美景的描绘

中自然流露。

对友人的思念:“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友

人,却难以相见。在这孤独的远行中,友人的身影不断在诗人脑海

浮现,这种思念之情随着行程的推进愈发浓烈。虽然诗中未明确指

出友人是谁,但能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离乡的孤独与憧憬交织:李白离开熟悉的故乡,踏上未知的

旅程,前路漫漫,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年轻的他又对外面的

世界充满憧憬,渴望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复杂的情感

在诗中虽未直白表述,但通过其对旅途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故乡、友人

的思念,能让人深切体会到。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原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

的艺术。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落花缤纷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译文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京兆

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

作者

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

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

简介

靡与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后辗转多地。唐肃宗时,杜甫

官至左拾遗。后因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

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

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

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在唐玄宗开元

年间,李龟年在长安极负盛名,经常出入于王公贵族的府邸,岐王李

创作

范、秘书监崔涤(即诗中的崔九)都是当时的皇室贵族和高官,他们

的府邸是文人雅士、乐师艺人聚集的场所,杜甫年轻时才华初露,在

背景

这样的场合与李龟年相识并多次欣赏其表演。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

转衰,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也漂泊到潭州。在历经多年的战乱、漂

泊,国家动荡、个人命运坎坷之后,二人在江南意外重逢,杜甫感慨

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对往昔盛世的怀念:诗的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

情感表达

前几度闻”,回忆了当年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多次欣赏李龟年精湛

演出的情景。那时候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文人雅士云集,是唐

朝的盛世。如今回想起来,充满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对往

昔与李龟年交往场景的回忆,侧面展现出诗人对曾经太平盛世的眷

恋。

对世事沧桑、人生巨变的感慨:曾经在长安声名显赫的李龟

年如今流落江南,杜甫自己也历经坎坷,漂泊异乡。“正是江南好风

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江南风景依旧美好的时候,二人却在这落

花飘零的暮春时节相遇。“落花时节”既是实写眼前景,点明时间,

又象征着唐朝国运的衰落以及二人命运的飘零。诗人与李龟年的重

逢,引发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起伏的深深感慨,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

在,一切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自身漂泊、命运多舛的悲叹:杜甫一生漂泊,此时已到暮

年,依然居无定所,生活困苦。与李龟年的重逢,让他在感慨世事的

同时,也不禁悲叹自己的命运。在这江南的落花时节,他想到自己多

年来的漂泊生涯,壮志未酬,心中满是无奈与悲伤,这种悲叹之情融

入到对与李龟年重逢的描写之中,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原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

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们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

译文

盛开。

岑参(约715年一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

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

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但到他父亲时,

作者

家道衰落,父亲早亡,岑参从小孤贫,跟随兄长读书。他早年的经历

并不顺遂,多次求仕无果,后经人举荐,出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

简介

后,他两度出塞,在边疆度过了六年的时光,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成为他诗作的主要特色。他的诗歌风格雄

浑豪迈、气势磅礴,善于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代

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大历

五年(770年),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重阳节。当时岑参随唐肃宗的

军队驻扎在凤翔(今属陕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

长安被叛军占领,局势动荡不安。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组织力量进行

创作

平叛。岑参此时在军中,恰逢传统的重阳节。在古代,重阳节有登高、

饮酒、赏菊等习俗,然而在这战乱纷飞的时期,身处行军途中的岑参,

背景

无法像往常一样惬意地过节,目睹战争的残酷,又值佳节,不禁思念

起长安的故园,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对故园的深切思念:诗的开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情感表达

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本想按照传统习俗登高,却因身处行军途中,

条件受限,连个送酒的人都没有,这是一种无奈的感慨。而“遥怜

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直接点明了对故园的思念。诗人想象着长

安故园里的菊花,在这个本该热闹的节日,却只能在战火纷飞的战场

旁寂寞地开放,通过对故园菊花的牵挂,深刻地表达出对故园的深深

眷恋。

对战乱的忧愤:“应傍战场开”中的“战场”一词,揭示

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担忧,实际上是对身处战

乱中的长安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生活的忧愤。菊花本

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如今却要在战场边绽放,强烈地衬托出战争的残

酷和无情,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批判。

佳节无法团聚的落寞:重阳节本是亲人团聚、共同游乐的节

日,可岑参却在行军途中,远离家乡和亲人。“强欲登高去,无人送

酒来”,既写出了节日氛围的缺失,又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在这样的节日里,他无法与家人共享欢乐,只能在异地思念着故园,

这种佳节不能团聚的落寞之情贯穿全诗。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原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译文

李益(约750年一约830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后迁河南洛阳。他出身于名门望族,家族在唐朝有着较高的社

会地位。李益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对诗歌创作展现出浓厚兴趣与天赋。

作者

大历四年(769年),李益考中进士,但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

多次被贬,辗转多地任职。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简介

其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战争场景以及征人思妇的情感。李益的边塞

诗,既有着雄浑壮阔的气势,又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往往能生动地展

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残酷,以及人们在战争背景下复杂的内心世

界。他的作品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有《塞

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

受降城是唐朝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所筑的一座边防要塞,为防

御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建。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期,当时唐

朝国力逐渐衰退,边疆战事频繁,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冲突不

创作

断。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将士被迫远离家乡,戍守边疆。李益曾

亲临边塞,目睹了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思乡的愁绪。某夜,

背景

他登上受降城,目睹月下沙地如雪、城外月色如霜的凄清景象,又听

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芦笛声,这触动了他内心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

首诗,以表达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浓烈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

情感表达

月如霜”,通过对回乐烽前沙地和受降城外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一

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沙地似雪,月色如霜,如此凄寒的景象,烘托

出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

直接点明了思乡主题。在这寂静的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芦笛声,

勾起了征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使得他们整夜都在眺望远方的故乡,这

种思乡之情浓烈而深沉。

戍边生活的愁苦:诗中描绘的边塞环境恶劣,沙地如雪、月

色如霜,加之芦笛声的渲染,生动地展现出戍边将士们生活的艰苦。

他们远离家乡,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

还要承受战争的压力和思乡的煎熬。这种愁苦的情绪在诗中虽未直

接表述,但通过对环境和征人反应的描写,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对和平的渴望:诗中的征人因思乡而愁苦,他们渴望回到家

乡,与亲人团聚。这种思乡之情的背后,其实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就无需戍守边疆,能够在家乡安居乐业。因此,

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9.《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原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直上云霄,这一景象就引发我的

诗兴到了蓝天之上。

译文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

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

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自幼好学,熟

作者

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贞元九年(793年),他与柳宗元同榜

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

简介

校书,开始踏上仕途。刘禹锡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永贞元年(805年),

他与柳宗元等人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又多次被贬,辗转多

地任职。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刘禹锡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

态度面对人生困境,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

格雄浑豪迈、清新自然,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社会现

实的反映,还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其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

《秋词》《竹枝词》等。

这首诗创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期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

贬到偏远的朗州(今湖南常德)。在古代,朗州属于荒蛮之地,环境

恶劣,被贬至此的官员往往心情低落。但刘禹锡却与众不同,他没有

创作

被挫折打倒,反而在困境中积极调整心态,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周围的

事物。在朗州的秋天,他看到了与传统认知中不一样的秋日景象,有

背景

感而发,创作了这首《秋词》,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乐观

向上的精神。

对秋日的独特赞美:诗的开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情感表达

胜春朝”,便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自古以

来,人们大多认为秋天是悲凉寂寥的,而刘禹锡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

胜一筹,直接抒发了他对秋日的赞美之情。这种独特的赞美,打破了

常规的审美观念,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描绘了一只仙鹤在晴朗的天空中冲破云层、直上云霄的画面。这

只仙鹤充满了活力与斗志,它的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身精神的象征。

诗人借仙鹤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使遭遇贬谪,也不消极沉沦,而是保持着对

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面对人生的挫折。

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诗中的仙鹤冲破云层飞向碧霄,这一

意象还蕴含着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受到政

治迫害,被贬他乡,失去了自由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的内心深处,

始终渴望着像仙鹤一样,摆脱束缚,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广阔天地,实

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种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贯穿于整首诗中,使

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

情。

译文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

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

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

作者

为“温李”。李商隐自幼聪慧,五岁诵经书,七岁学做文章。因

家庭贫困,他曾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开成二年(837年),

简介

李商隐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但他一生在牛

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仕途坎坷,潦倒终身。李商隐

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秣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怫

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其作品收录于《李义山诗集》,代表作

有《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夜雨寄北》等。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当时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他在东川节度使柳仲

郢幕府中担任书记,滞留巴蜀。此时,他收到了长安亲友或友人的来

创作

信,询问他的归期,于是写下此诗回复。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创

作于大中二年(848年),当时李商隐在桂州郑亚幕府任职,因郑亚

背景

被贬,他失去了依靠,滞留蜀中。在一个秋雨之夜,他收到妻子的来

信,在这种情况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中对归

期的不确定以及对相聚的期盼,饱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无论哪种背

景说法,都能体现出李商隐在羁旅他乡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羁旅之愁: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面对亲友或妻子

情感表达

询问归期,却无法给出确切答复,一个“未有期”,道尽了漂泊在

外的无奈与愁苦。在这巴山之地,秋雨连绵,“巴山夜雨涨秋池”,

既描绘了眼前的实景,又通过雨水涨满秋池,烘托出诗人羁旅他乡的

孤寂之感,这种孤寂与愁苦相互交织,愈发浓烈。

对亲友或妻子的深切思念: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前

一次是实写眼前之景,后一次是想象未来相聚时回忆此时的情景。“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着未来与对方相聚,在

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谈,诉说着此时巴山夜雨的经历。这种对未来相聚

场景的想象,正是因为当下思念之深,通过对未来美好相聚的憧憬,

更加凸显出诗人对亲友或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何当”一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期盼

之情,渴望能早日与对方相聚,共剪西窗烛,畅叙衷肠。这种期盼,

是诗人在羁旅愁苦中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也让整首诗在愁苦的基调

中,又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的希望。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原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

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译文

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1125年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

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

作者

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锁厅

简介

试,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墩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

主考。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

考官不得录取陆游。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开始步入仕途。他一生

力主抗金,曾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

要求“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以减轻人民负担,

加强抗金力量。但他的主张遭到主和派的压制,仕途坎坷,多次被

贬。陆游一生创作颇丰,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

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其诗题材极为广泛,涵盖了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爱国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示儿》

《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他的作品不仅

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陆游

已68岁,罢官闲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虽然年迈体衰,蛰

居在孤寂的乡村,但他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改

创作

变。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北方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国家面

临着严重的危机。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却屡遭排挤打压,壮

背景

志难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陆游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于是

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强烈的爱国情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情感表达

诗人即便年迈体衰,僵卧在孤寂的乡村,却并不为自己的处境悲哀,

心中依然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一个“尚”字,突出了诗人坚定

不移的爱国信念,即便身处困境,也将国家的安危置于个人之上,充

分展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壮志难酬的悲愤:陆游一生渴望投身抗金事业,收复失地,

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壮志难酬。此时他虽已年迈,蛰居乡村,

却仍心系国家。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他内心充满了悲愤。

诗中虽未直接表述悲愤之情,但从他对国家命运的牵挂以及无法实现

抱负的无奈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愤懑。

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

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奔赴战场。这一梦境生动地反映出诗人对收

复失地、驰骋疆场的渴望,即便在睡梦中,他也无法忘怀抗金复国的

理想。这种渴望,是他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在困境中坚持

下去的精神支柱。

12.《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原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吹散了哒哒的

马蹄声。

奔腾的黄河在广袤的原野上一泻千里,仍嫌受到约束,秦岭山脉进入

译文

潼关后也不知何谓平坦。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他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对传统经史子集有着深厚的研究,

作者

同时又广泛涉猎西方科学知识,思想较为开明。谭嗣同早年游历四方,

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逐渐萌生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他

简介

积极参与戊戌变法,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倡导学习西方,提

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变

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了他人请他逃走的劝告,毅然选择以死明志,

希望用自己的牺牲唤醒国人,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

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其诗多抒发爱国之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笔

力雄健,意境开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代表作有《狱中题壁》《潼

关》等。

此诗写于1882年,当时谭嗣同年仅17岁。他随父亲谭继洵赴甘

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

要冲,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

创作

二重关”之誉。少年谭嗣同,面对雄伟险要的潼关,被眼前雄浑壮

阔的景象所震撼,内心豪情激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潼关》。

背景

对潼关壮丽景色的赞美:诗的开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

情感表达

吹散马蹄声”,描绘了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簇拥着潼关古城,秋风

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的画面。诗人通过对高云、秋风、马蹄声等意象

的描写,勾勒出潼关高远、壮阔且略带豪迈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

对潼关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渴望冲破束缚的豪情:“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黄河奔腾在广阔的原野上,却仍嫌受到束缚,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后,

也不懂得什么是平坦。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河、山脉以人

的情感和意志。表面上是写黄河、山脉的特性,实则是借景抒情,表

达自己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豪情壮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

内忧外患的困境,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限制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

想。谭嗣同作为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对这种现状

的不满,渴望能打破旧有的束缚,实现社会变革。

展现少年意气与远大抱负: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从

一个少年的视角出发,展现出其不凡的眼界和胸怀。谭嗣同通过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