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鉴赏类试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1页
分析鉴赏类试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2页
分析鉴赏类试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3页
分析鉴赏类试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4页
分析鉴赏类试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5分析鉴赏类试题(诗歌阅读)

<1

I演点解读

命题特点:

一、注重整体性与局部细节结合

题目常从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句(如尾联)切入,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分析

局部语言或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2023年新高考I卷要求结合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分析其与全诗主

题的关联。

二、题型灵活多样,强调迁移能力

近年出现“小阅读+文本分析”新题型,如引用理论观点(如王国维“以我观物”说)要求考生用理论

阐释诗歌。高频题型包括:意象意境分析、语言风格鉴赏、表达技巧辨析、情感主旨探究、比较评价等。

三、注重整体性与局部细节结合

题目常从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句(如尾联)切入,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分析

局部语言或手法的表达效果。例如,2023年新高考I卷要求结合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分析其与全诗主

题的关联。

四、题型灵活多样,强调迁移能力

近年出现“小阅读+文本分析”新题型,如引用理论观点(如王国维“以我观物”说)要求考生用理论

阐释诗歌。

命题趋势:聚焦传统文化与思辨性。选材多涉及咏物言志、即事感怀、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注重考

查对诗人品格、家国情怀的理解。要求考生辩证分析诗歌中景与情、虚与实、古与今的关系,体现思辨能

力。

▲设问形式:

①具体分析题目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②简要分析它们在原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考查形式多为简答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观点并迁移运用的能力,审题难度较大,要求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试题进行分析。

'解题方法:

(一)审题与信息整合

1.明确题目指向

区分题干要求是分析“内容”“手法”还是“作用”,例如:

写了什么:翻译诗句+概括内容。

怎样写:手法+内容+情感效果。

为什么写:主题关联+结构作用+情感表达。

2.利用有效信息

标题:提示题材(如《湖上晚归》暗示写景抒情)或主题(如《答友人论学》围绕治学展开)。

注释:解释难点(如“鹤山”代指学者),或补充背景(如杜甫草葬耒江边)。

(二)内容与情感分析

1.抓意象,定意境

归纳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梅”象征高洁,“鸿雁”表思乡),分析其叠加形成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冷

清”“雄浑壮阔”)。

示例:林逋《湖上晚归》通过“桥横水木”“红蕖香袅”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恬淡的意境,体现归家时的闲

适心境。

2.析关键词句

诗眼:如王安石《咏梅》中“有意待春来”突出梅花不媚俗的品格。

尾联:多含主旨升华,如李商隐《贾生》尾联以反问讽刺统治者不重民生。

限时提升练(建议用时:50分钟)

*

一(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即目

唐•李商隐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上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石鼎茶声

元•叶颛

青山茅屋白云中,汲水煎茶火正红。十载不闻尘世事,饱听石鼎煮松风。

冬景

清•黄文仪

夜夜烹茶煮雪冰,今霄霁色十分澄。山窗坐落三更月,炉焰犹然暖气蒸。

11.下列对四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描绘了在竹林中用小鼎煎茶,同老道长边品茗边对弈的情景。

B.杜诗写冬夜友人来访,诗人以茶当酒,表达了对友人的热情与尊崇。

C.叶诗写诗人多年来一直企盼远离尘世喧嚣,希望沉浸在自然之中。

D.黄诗中的“霁”与杜牧《阿房宫赋》中“不霁何虹”的“霁”语意相同。

12.下列对四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共描绘了三个典型的生活图景,隐含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B.杜诗开篇切题,语言平白却清新淡雅,寥寥几笔,便写出冬日美好。

C.叶诗中的“火正红”不仅表现了炉火的炽热,也暗示了冬日的温暖。

D.黄诗首句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冬夜寒冷,也展现诗人面对严寒的从容。

13.这四首围炉煮茶诗分别使用了“竹”“梅”“松”“月”的意象。请你选择句中的两个意象,简要分

析它们在原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6分)

【答案】

11.C12.A

13.①“竹”的象征意义:在李商隐的《即目》中,“竹”象征着高洁与清雅。竹子常被视为君子的象征,

代表着正直、坚韧和高洁的品质。

“竹”的作用: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突出了诗人与道士对弈时的宁静与超脱,使读者能够感受

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②“梅”象征意义:在杜耒的《寒夜》中,“梅”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梅花在寒冷的冬夜中绽放,常被视

为不畏严寒、高洁傲岸的象征。

“梅”的作用:不仅描绘出冬夜中梅花的独特之美,还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高洁品质的赞美。梅花的出现,

使得平凡的冬夜变得不同寻常,增添了一份清雅与高洁的氛围,提升了整首诗的意境。

③“松”的象征意义:在叶颛的《石鼎茶声》中,“松”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松树常被视为不畏严寒、坚

韧不拔的象征。

“松”的作用: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突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喧嚣,享受自然生活的心境。松风的

声音与石鼎煮茶的声音相互呼应,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④“月”的象征意义:在黄文仪的《冬景》中,“月”象征着清冷与宁静。月亮常被视为清冷、宁静的象

征。

“月”的作用: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突出了诗人夜夜烹茶煮雪冰的宁静与从容。三更月的清冷

与炉焰的温暖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份静谧与温馨的氛围。

【解析】

【导语】这几首古诗围绕着围炉煮茶的主题,分别展现了唐宋元清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李

商隐《即目》描绘了雅致的田园生活;杜耒《寒夜》以清新淡雅的笔触表现冬夜的诗意;叶颛《石鼎茶声》

展示了隐逸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黄文仪《冬景》则表现了严冬中依旧充满温暖与从容的生活态度。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企盼远离尘世喧错误,根据“十载不闻尘世事,饱听石鼎煮松风”可知,表达的是诗人多年来远

离尘世喧嚣,享受自然生活的一种状态,并非仅仅是“企盼”。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能力。

A.“隐含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错误,诗中描绘了三个典型的生活图景:煎茶、对弈、题扇。这些图

景构成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画面,但并未明显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手法的鉴赏能力。

①“竹”的象征意义:在《即目》中,竹子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和清雅,这是因为竹子四季常青,

挺拔直立,不畏严寒,具有君子的品质。在李商隐的诗中,竹子出现在“白须道士竹间棋”的场景中,这

种场景本身就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符合竹子的象征意义。

“竹”的作用:通过诗句“白须道士竹间棋”,可以看出诗人与道士在竹林中对弈,这种场景本身就显得

非常宁静和高雅。竹子的清幽和高雅氛围与诗人和道士的对弈相得益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②“梅”的象征意义:在《寒夜》中,梅花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这是因为梅花在寒冷的

冬夜中绽放,不畏严寒,具有高洁傲岸的品质。在杜耒的诗中,梅花出现在“才有梅花便不同”的句子中,

这种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和独特。

“梅”的的作用:通过诗句”才有梅花便不同”,可以看出梅花的出现使得普通的冬夜变得不同寻常。这

种变化不仅描绘了梅花的独特之美,还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高洁品质的赞美。梅花的高洁和坚韧品质与诗

中的冬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升了整首诗的意境。

③“松”的象征意义:在《石鼎茶声》中,松树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这是因为松树四季

常青,不畏严寒,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叶颛的诗中,松树出现在“饱听石鼎煮松风”的句子中,这种

场景本身就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符合松树的象征意义。

“松”的作用:通过诗句“饱听石鼎煮松风”,可以看出诗人远离尘世喧嚣,享受自然生活的心境。松风

的声音与石鼎煮茶的声音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④“月”的象征意义:在《冬景》中,月亮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清冷和宁静,这是因为月亮的光辉清

冷而柔和,具有宁静的特质。在黄文仪的诗中,月亮出现在“山窗坐落三更月”的句子中,这种场景本身

就营造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符合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的的作用:通过诗句“山窗坐落三更月”,可以看出诗人夜夜烹茶煮雪冰的宁静与从容。三更月的

清冷与炉焰的温暖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与温馨的氛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二、(北京市牛栏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才童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①翻教授,不敢倚先贤②。

【注】①文翁: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②不敢倚先贤:不要

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12.下面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写景,悬想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形象生动。

B.五六两句,写蜀地民风民情,征赋理讼又切合李使君为刺史之政事公务。

C.后两句借文翁治蜀典故,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蜀地先贤的向往倾慕之情。

D.诗前四句写梓州山林,是切地;五六句写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是切入。

13.颔联将远景山泉和近景树杪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予人泉水悬挂树梢之错觉。下列写景诗句中,与本诗

写景笔法相近的一项是()(3分)

A.波中分雁宿,树杪接猿啼。(唐历玄《寄婺州温郎中》)

B.南楼渚风起,树杪见沧波。(唐・张南史《富阳南楼望浙江风起》)

C.树杪胸莺啼,阶前落花片。(唐•豆卢荣《赋得春风扇微和》

D.暑气檐前过,蝉声树杪交。(五代・韩健《登楼有题》)

14.前人评价此诗"起四句高调摩云"(《唐宋诗举要》引纪的语),对本诗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给予了高

度评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2.C13.B

14.①"高调"首先体现在写景上。前两句,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

形象,又有听觉感受。三四句,一夜雨后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

而来。前四句景物描写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②"高调”还体现在情感上。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本诗立意则不在惜

别,而在劝勉,因而起四句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气象阔大,气韵生动,令

人神往。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蜀地先贤的向往倾慕之情”错误。应是对李氏的希望和劝勉,当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树杪接猿啼"将"树杪"和"猿啼"并置在一个画面中,没有将山泉和树杪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予人泉水悬挂

树梢之错觉。

B.”树杪见沧波"写树梢之上看见波涛,将"水"和"树杪"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予人泉水悬挂树梢之错觉。

C."树杪阚莺啼"将"树杪"和"莺啼"并置在一个画面中,没有将山泉和树杪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予人泉水悬挂

树梢之错觉。

D."蝉声树杪交"将"树杪"和"蝉声"并置在一个画面中,没有将山泉和树杪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予人泉水悬挂

树梢之错觉。

故选Bo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和情感的能力。

"高调"首先体现在写景上。“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以如椽大笔,淋漓

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

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

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

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

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

的错觉。前四句景物描写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高调”还体现在情感上。本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

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

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

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

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邕逅

(房山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调研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复愁十二首①(选四)

杜甫

其三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其八

今日翔麟马②,先宜驾鼓车。无劳问河北,诸将觉荣华。

其十一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③至,自觉酒须赊。

其十二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余。莫看江总④老,犹被赏时鱼⑤。

[注]①该组诗作于杜甫晚年。此时,兵乱不断,作者羁旅天地有感于此。②翔麟马:系唐太宗所乘良

马,即翔麟紫。③九日:即重阳节。④江总:南朝文学家,历仕梁、陈、隋三朝,早先因战乱漂泊岭南十

四年,45岁时被朝廷召还,晚年在南朝陈任宰相。⑤赏时鱼:皇帝赏赐用以证明身份地位的信物,杜甫为

官之时也曾获赐此物。

12.下面对本组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三写诗人对战乱带来的动荡充满了忧思与感伤。

B.其八“无劳”两句隐含着作者对时局的无限忧虑。

C.其十一写作者艳羡陶彭泽的生活而生出归隐之意。

D.其十二“仍”字可见作者在创作上自我要求严格。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三中作者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让表达的情感更加深沉。

B.其八用“翔麟马”的典故,盛赞了今日大唐军队的声威。

C.其十一借描写“重阳节”的景物,营造沉郁悲凉的意境。

D.四首诗由家国之悲写到个人境遇之苦,沉重中寓有希望。

14.杜诗感情沉郁、意蕴深厚。请结合以上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题目“复愁”所蕴含的复杂情感。(6分)

【答案】

12.C13.D

14.“复愁”是一愁未尽一愁又至。“复愁”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国家动荡、民间疾苦时、个人价值无法实

现时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和忧虑。

①愁思一,时局之愁。诗人眼见各地演武,进而产生对国家动荡,干戈未息、百姓流离的愁思。

②愁思二,故园之思。面对眼前的动荡,诗人不禁想到家乡的现状,昔日旧识已少,固有故园荒芜、知交

零落的愁思。

③愁思三,国事之愁。“无劳”两句写将领们作战无意于报效国家,只希望借此来求取荣华富贵,表达了

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将领们养寇自重、居功自傲的反感。(翔麟马架鼓车来暗含休战之意)

④愁思四,不遇之愁。诗人苦于像陶渊明一样孤苦无助而只能在对菊中自保其洁志,“恨”世俗社会的不

公、人生命运的不济。“被赏时鱼”则是说至今仍披着昔日皇帝赐予的鱼袋,表明自己依然希望能够为国

效力,却因年老体衰,怀才不遇而不得。

⑤愁思五,老病之愁。愁自己年老体衰,体弱多病,诗力减退,愁自己的因为年老体弱,不能为国效力,

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仍然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和认可。

【解析】

【导语】杜甫《复愁十二首》表达了对战乱时局、家国离散的忧思,通过反问等手法加深情感沉郁,结合

个人经历,传递出对人生无奈与不甘。其中“翔麟马”“陶彭泽”等典故深化了希望已失的矛盾心境,反

映出杜甫对社会乱象和个人困境的复杂感情。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艳羡陶彭泽的生活而生出归隐之意”错误,“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诗人是说自己常常遗憾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有钱对着菊花饮酒,如今重阳节到了,自己觉得酒也只能去赊欠。

这里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因贫困而无法像陶渊明那样惬意地过重阳节,并非是艳羡陶彭泽的生活而生出归隐

之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其三“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这是一般的疑问句,并非反问句,作者通过询问故园如今的情况,表

达了对故乡的牵挂和对战乱的担忧。

B.其八“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这里用“翔麟马”的典故,是说如今的良马应该先用于国家的礼乐

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重视礼乐、恢复太平的期望,并非盛赞今日大唐军队的声威。

C.其十一“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此诗主要写作者因贫困无法像陶渊明

那样在重阳节对着菊花饮酒,只能去赊酒,重点在于写自己的贫困境遇,而非借描写“重阳节”的景物营

造沉郁悲凉的意境。

D.其三写“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体现了对国家战乱和故园的担忧,是家国之悲;其十一写自己

“无钱对菊花”“酒须赊”,其十二写自己“病减诗仍拙”等,体现了个人境遇之苦;其十二中“莫看江

总老,犹被赏时鱼”,以江总晚年仍被重用自比,暗示自己虽年老但仍希望能被朝廷任用,寓有希望。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分析的能力。

“复愁”即又一次忧愁、再次忧愁。杜甫晚年本就历经诸多苦难,心中常有忧愁,此时面对兵乱不断、羁

旅漂泊的现状,诸多愁绪又一次涌上心头,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国家动荡、民间疾苦时、个人价值无法实现

时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和忧虑。

①从“万国尚防寇”“早已战场多”可以看出,当时天下各地都还在防备贼寇,战场众多,兵乱不断。这

让杜甫对国家的局势深感忧虑,战争不仅给百姓带来苦难,也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体现出他对国

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②“故园今若何”一句,直接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关切。由于战乱,他漂泊在外,不知道故乡如今的状况

如何,是否也遭受了战争的破坏,故乡的亲人和朋友是否安好,这种牵挂之情体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眷

恋。

③其八中“无劳问河北,诸将觉荣华”,意思是不用去问河北的战事了,因为那些将领只知道追求个人的

荣华富贵,而不关心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杜甫对这些将领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愤慨,他们在国家危难

之际,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导致河北等地的战事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④其十二里“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杜甫以江总自比,江总虽年老但仍被朝廷重用,杜甫希望自己

也能像江总一样,尽管年老且疾病缠身,但依然渴望能够被朝廷赏识和重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表

现出他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待。

⑤在其十二中,“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余”,杜甫愁自己年老体衰,体弱多病,诗力减退,愁自己的因

为年老体弱,不能为国效力,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即使这样,诗人还“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希

望能够得到赏识和认可。

*

(北京市清华附中朝阳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歌

陆游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⑴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注释:【1】南充樊亭:与下文中的“碧鸡坊"均为四川地名。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从诗人初到蜀地赏海棠写起。

B."蜀姬"句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

C."扁舟”两句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

D.结尾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中的"杜鹃"与《琵琶行》中的“杜鹃”都蕴含哀情。

B.本诗抒发的情感与《临安春雨初霁》的惆怅徘徊有所不同。

C.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

D.本诗十六句,层次清晰,体现出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14.本诗歌咏海棠,多从侧面展开。请结合全诗赏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6分)

【答案】

12.A13.C

14.①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②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③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④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⑤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⑥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B."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错误,"蜀姬"句用"艳妆"的"蜀姬"作比喻和比较,"肯让人"极力扬蜀姬,可

见蜀地女子并不谦逊。

C."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错误,"扁舟"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难得,是离开蜀地,而不

是来到蜀地。

D."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错误。结尾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豪放之笔写沉痛之情,矛

盾激荡,伤心刻骨,表达了"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感慨。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错误。本诗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不是奇幻璀璨的景象。

故选Ca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写了我刚刚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

没变成苍白,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观赏海棠花。当时已经说了观赏过海棠花,哪里知道还有更美丽的碧

鸡坊。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写四川的美女艳美的装扮让人觉得很美,但是在这海棠花前会顿时觉

得失去了艳丽。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写小船顺流东下八百里见到的桃李虽然鲜艳,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

奴仆一样低贱。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写了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别处,那么扬州的芍药也会感到羞愧了。

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写哪里才能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呢,就算再活一千年也不会感到满足。

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

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

死”。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

*n&m

(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观兵①

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②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颖支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⑤。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⑥,悠悠多忧伤!

【注释】①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领兵东征孙权,行幸广陵(今扬州),在长江边举行了阅兵式。②戢(用:

收敛,收藏。③古公,即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他在岐山下修建宫室,发展耕作。④鲁襄公二年,晋国率

诸侯军队讨伐郑国时,采用孟献子的建议在虎牢修筑城防,迫使郑国不战而扁首称服。⑤汉宣帝时名将赵

充国,主张"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羌人的先零部落失去盘踞地,四万余人降汉。⑥东山诗:出自

《诗经》,诗歌以周公东征为背景,表达士兵久役不归之痛。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兵"两句写阅兵环境,江水浩荡,气象雄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猛将"两句,写威猛的将士们同仇敌性,显现出锐不可当的气势。

C."不战"两句与"量宜运权略”照应,表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抱负。

D."兴农”句开始,由写古人事迹转回自身,体现了兴农与战争的矛盾。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写观兵场景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颇具画面感。

B."谁云江水广"两句,设问与夸张并用,抒发急切的思归之情。

C."古公"六句,连用三个典故,含蓄表达了对治国贤臣的渴求。

D.结尾两句借《东山》诗反思兴兵伐吴给将士们带来了无尽忧伤。

13.汉代文学家刘桢评价曹丕"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请结合诗句,简述本诗的“壮思”有哪些内涵。

(6分)

【答案】

11.D12.A

13.①从壮阔的阅兵环境、魏军的军容气势等,可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②写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自身兴农筑室的决策等,可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③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

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体现了兴农与战争的矛盾"错误。"六军咸悦康"意思是"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可知没有体现兴农与

战争的矛盾。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思归"错误。这是在凸显魏军甲兵坚锐,士气高昂,大江天堑不成障碍。

C."对治国贤臣贤臣的渴求"错误。"古公"六句,诗人以此六句,盛推昔贤创建之奇勋,借以披露"不战屈敌

虏”的怀抱。无论是古公亶父、孟献子,还是赵充国,在诗人的眼中都是古代"戢兵"的"贤良"。

D.“反思兴兵伐吴给将士们带来了无尽忧伤"错误。诗人想到当年周公东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归乡

之际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毕竟吐露了久役不返的深切忧伤。相比之下,他曹丕的东征,

却出现了“六军咸悦康”的局面。诗人因此在结句放声高吟:"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表现了一种凌

越周公的一代帝王气派。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句前四句是对观兵的场景的描写,描写了汤汤水流、成山成林的戈矛、以及闪耀着日光的黑色铠甲,也

通过"猛""胆气""纵横"等词,写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气势,这些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诗句后七句中"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写出了想要通过不打仗而使敌人屈

服投降,又想在淮河泗水这个地方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建室筑屋,这些决策都可以看出政治家的壮志

与远谋。

另外,“六军咸悦康"意思是各部队都喜悦安康,"岂如东山诗〃出自《诗经》,是诗经里的篇名,反应远征士

兵归乡途中的思乡之情。朱熹认为是周公所作,反应周初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的

叛乱,最后胜利归来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又忧又喜的心理活动。诗人大约以为,他的运略之方,正合于昔贤

“不战屈敌虏"之训。故"兴农淮泗间”四句,吐语从容,踌躇自得之情,溢于辞表。想到当年周公东征,虽

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归乡之际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毕竟吐露了久役不返的深切忧伤。

相比之下,他曹丕的东征,却出现了“六军咸悦康”的局面。诗人因此在结句放声高吟:"岂如《东山》诗,

悠悠多忧伤!"表现了一种凌越周公的一代帝王气派。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周公

比贤的胸怀抱负。

拓展培优练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唐)杜甫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