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林庚《说“木叶”》教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林庚《说“木叶”》教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林庚《说“木叶”》教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林庚《说“木叶”》教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林庚《说“木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林庚《说“木叶”》教案【教学重点】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2、拓展迁移,学以致用,领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一、导入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会让人联想到“无边落叶飘零”景象,而不是指无数的木头飘落,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林庚的《说“木叶”》去寻找答案。二、问题导引,梳理脉络1、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为什么会使你联想到“落叶”呢?提示:明确信息区间,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明确】4-6段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特征,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第6段: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舒朗的秋天气息。(颜色性)小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则是具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仿佛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因此,“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想象的更多是秋天落叶纷纷飘落画面,寄予的是诗人浓厚的悲秋情结。2、展示图片,比较‘木叶”与“树叶”【明确】“木叶”:微黄、干燥、空阔舒朗、情秋季节“树叶”:碧绿柔软、湿润、绵密、春夏之交3、本文题目为“说木叶”,为何4-6段大部分文字都在阐述“木”,是否偏题?提示:阅读1-3段【明确】没有偏题。1-3段主要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的形象关键在“木”字。因此4-6段阐述“木”的艺术特征合乎正题。由此文章的思路脉络渐渐明晰:第一层(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的形象关键在“木”字。第二层(4-6):主要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第三层(7):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金。《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倦客?(周邦彦《兰陵王》)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韦庄《台城》)7、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唐·张九龄《折杨柳》)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明确】“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大多出现在离别的场景和思念故乡的场景中。它可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四、课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