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某中学2025年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靖远某中学2025年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靖远某中学2025年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靖远某中学2025年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靖远某中学2025年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靖远一中2025年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

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繇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建(tu)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

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乌兰泉沟目的后室西侧木椁外墓底坑壁上,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内置一长方形木箱,箱内端放一件珍珠冕旅

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一件镶嵌绿松石四曲饕指金杯。鎏金王冠前后各饰一对翼龙,两侧各饰一立凤,后侧护颈饰双狮,

周身镶嵌绿松石、蓝宝石、玻璃珠等,冠前檐缀以珍珠冕族。鎏指金杯有四曲杯体和方形圈足,装饰富丽,,

融合唐朝、中亚和吐蕃之风o这顶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拥有极高的

统治地位。()。

在8世纪那个的岁月,吐蕃也一定程度上效仿了唐朝的管理经验□通过扶植吐谷浑王室□保存属国体系

来收归人心□笼络更多的力量来对付真正的强敌。那些不忍离开故土的王室成员和高级贵族被封为王,得偿所

愿,,葬入乌兰泉沟这样的故乡墓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

B.因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地区北缘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

C.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也由此可以推知

D.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也因此可以推知

2.对填入“口”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B.:

C.------,、D.:

3.文中填入画横线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技艺精湛于一体金戈铁马寿终正寝

B.技艺娴熟于一身战乱频繁死得其所

C.技艺精湛于一体战乱频繁寿终正寝

D.技艺娴熟于一身金戈铁马死得其所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

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

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分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

后,实现了的功效,可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

吨,是一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不足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普之下,早已,

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

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

一枚电子芯片植入了城市的安全保障,作为城市管理者o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

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众目昭彰义不容辞推己及人

B.新陈代谢众目睽睽责无旁贷推己及人

C.新陈代谢众目昭彰义不容辞以己度人

D.推陈出新众目睽睽责无旁贷以己度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安全的舌尖

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后,广大军地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奔赴一线,成为人民生命安全的最美守护者。为

了方便辨认与沟通,他们在防护服上留下各种各样的签名签字。这些签名和签字,是一种敢战敢胜的宣言。当

“加油”“雄起”等这些字眼频频出现在防护服上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信心被激发,一股蓬勃的力量在

迸发。有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动员能力、执行效率作支撑,有这么多技术和大爱无私的医护人员当先锋,有

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力量为基础,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

“隔离不分离,逆行不独行“,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情人节最浪漫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云

能量,无限大”,通过网络发动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是新时代另一种形式的“与子同袍”。还有那俏皮的“湖北

姑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打赢湖北保卫战倾心尽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

发生自然灾害,还是应对外敌入侵,(),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爆发破釜沉舟豪迈精深

B.爆发义无反顾豪放精湛

C.暴发义无反顾豪迈精湛

D.暴发破釜沉舟豪放精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情人节用最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

B.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情人节最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的胸怀格局。

C.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情人节用最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的胸怀格局。

D.一位驰援武汉的医生在情人节用最浪漫的表达方式,显示了担当大爱、守望相助的胸怀格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是中华儿女秉持的文化精神

B.中华儿女始终秉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的文化精神

C.中华儿女秉持的文化精神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

D.中华儿女始终秉持的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抗击的文化精神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汾城王主簿

[唐]韦应物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

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②多。

禁钟③春雨细,宫树野烟和。

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注)①带印,掌管印玺,指王主簿少年出任,回到旧游之地汾城任职。②情人:这里指友情深厚的人。③禁钟:宫

中的钟声。

1.本诗的体裁是

2.“禁钟春雨细”写雨里钟声,以春雨细密写钟声轻细,这种将表示甲感官感觉的词语用于乙感官,将听觉、视觉、

嗅觉等沟通的修辞称为通感,下面诗句没有运用通感的是()

A.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窦叔向《春日应制》)

B.天边树若落,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万山》)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D.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王建《江陵即事》)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据此赏析诗中画线句。

6、默写

(1)遥岑远目,,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伤心秦汉经行处,o(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o(《孟子》)

(4),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5)太守即遗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6)祸兮福之所倚,。(《老子》)

(7)物轻人意重,。(邢俊臣《临江仙》)

(8),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

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鳌不驯的岷江水,经过

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

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激流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

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

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

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笺,

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

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

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

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

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f,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

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

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

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

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

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鸵生命;沉靡现实而背

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

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

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1)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壁,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

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12)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

B.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C.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

D.文章开篇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语势强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水的喜爱之情。

E.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2.文章第(4)(6)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3.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4.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

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

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

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

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

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

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

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

《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

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

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

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

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

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

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

术的完美结合。

(取材于张健《无情不作诗》,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嬴蕤芬芳的一枝。它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

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

词的永恒主题。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

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

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

复兴。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

诗词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而宋的三个对手辽、

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多民族

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

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取材于刘汉俊《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

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噢醒,并尽情绽放。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儿不含糊、

不见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予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

度、掀起高潮。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

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

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第二季“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

亦姝仅仅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

被请下“神坛”。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

虑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

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

“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

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

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取材于新小平《“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相关文字推断,下列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鲸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粉堕百花洲I,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2.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一内容的一项是

A.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3.根据材料二,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B.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D.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下列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限制参赛者的职业、身份等。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5.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9、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

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

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

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

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

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

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

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

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

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

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

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

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在传播活动中,从众是指个体(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

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

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

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琪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

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

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

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

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

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

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C.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

D.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

主观因素。

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

新活力。

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

深入。

10、阅读《鸿门宴》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

呼张良与俱去,日:“毋从俱死也。”张良目:“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目:“为之奈何?”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目:“蛆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目:“耳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

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日:“孰与君少长?”良目:“长于臣。”沛公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密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

诺,谓沛公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日:“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

言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鸿门宴》出自《史记》。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是“,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使用“鸿门宴”这个

词通常指。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句中的意思。

(1)素尊留侯张良()(2)距关,毋内诸侯()

(3)凰不如也()(4)箱吏民,封府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国言曰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国遗策

C.不如因善遇之D.项王即日用留沛公与饮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根据文意,刘邦为了打动项伯,采取的行为是先,后o(均用自己的话概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大讷①,字敬叔。县人周恭肃王元俨②之十世孙也。起家译曹掾,调泉州录事。大盗起,宁都泉之无赖男子啸

众应之,遂谋来攻城。大讷作栅以御其冲,盗为引去。迁兴化录事,转龙溪尹。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

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大讷投神江中,移石以修孔子四。庭县多山畲洞松,官稍侵之,辄弄兵暴掠,至烦。大将

出屯,经年不解,大讷调御得其术,服从如良民。邑大姓怙势杀人,郡守受其财出之。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

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俄迁永嘉,永嘉计口赋盐,民以为病,大讷建请令富商转售之瑞安。猾吏伪为官书,

诬平民盗贩,民自杀者三人。府下大讷讯之,大讷徙之临汀。州城也大江暴尾善崩大砧列植旦木先必其苦于浪赞然

后实主必走麓之岸匹数千尺得丕坏。除温、台等处海运千户,遭母丧,改知永新州,州民素豪,势出守吏上,闻大讷

至皆畏服不敢吐气。乡饮酒之礼久废,大讷讲而行之,宾主就位,献酬有节,揖拜有容,观者叹悦。在官二年,告老

解印绶而归,时至正八年夏六月也。大讷性刚直,不惮大吏,屡典剧县,皆有能声,卒胥无敢出乡,宿猾元豪亦相告

远遁,数平反冤狱,民为立生祠。或以事如远乡,父老携子弟聚观日:“此赵侯也!”其为人爱慕如此。大讷同时,

有金德润君泽者,亦县人,由湖南廉访司掾,历官至嘉兴推官,亦以政事称其果毅有为,议者谓不如大讷云。

黄日:丈夫之以功名自见者,岂必藉祖父之势哉?藉祖父之势而成者,世岂无之?终不足谓之丈夫,必也。奋自

布衣,卓然有立,小或作州牧,大或闻国政,使德泽简在人心,声闻流于后世,然后始无愧于斯名,善矣哉!

(选自宋濂《浦阳人物记》)

(注)①赵大讷,元朝人。②周恭肃王元俨,指宋太宗赵匡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谥恭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箕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整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B.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箕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螫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C.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箕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整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D.州城枕大江/水暴/岸善崩/大讷列植巨木/先以箕芒杀浪势/然后实土以石/整之/岸凡数千尺得不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也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后来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在一起,蜕变为祭鬼神的

场所。

B.乡饮酒礼是周代以宴饮为形式的礼仪,主要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融入了儒家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乡人在宴饮时受

到教化。

C.揖拜是我国传统礼仪,分揖与拜两类。揖即拱手礼,多用于平辈、陌生人之间;拜即跪拜礼,常用于对君主、上级、

长辈。

D.赞是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表达作者或注家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史书的纪传篇总是先记述后评论,赞就是文后赞美

性的评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大讷治理有方,退大盗服顽民。他在要冲之处设置栅垒,抵御攻城的盗匪,令其知难而退;修孔庙,兴教化,调

御有术,使蛮猿顺服。

B.赵大讷性情刚直,勇斗大吏猾胥。不论是面对收受贿赂、包庇大姓豪族的郡守大员,还是诬陷平民,使平民自杀的

胥吏,他都严格执法。

C.赵大讷德能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多次治理政务繁重的县域,又多次平反冤假错案,百姓爱慕他,在他活着的时

候就为他建立了祠堂。

D.赵大讷成就卓然,声名流芳后世。虽然是凭借祖辈父辈的势力进入仕途,但在此以后,奋发作为,广布德泽,卓然

有立,终于成就美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俗尚鬼,垒石作祠,以奉紫衣神,黠民将为奸利,必牲犬以祭。

(2)大讷抱案诣府,历指其奸。守怒,阴中以他罪,大讷略无所慑。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无不有它的身影。

作为时代青年,你一定在关注各种文化现象,并参与到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学校开展以“我与当代中国文化”为主题

的交流活动,你可以介绍、讲述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或者剖析、评价身边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其他同学分享。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土社会

②除夕团聚、中秋赏月等传统节日及习俗

③各行各业中彰显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作者

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第一首写新竹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要挣脱壳律的束缚,要向上

生长,若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第二首写古竹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老竹

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表达对古竹的喜爱;作者并没有对新竹与古竹进行比较,“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

‘抽千尺’的新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诗中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

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

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竹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

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诗人把新竹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表达诗人虽然

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没有泯灭雄心壮志,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古竹

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

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可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谈成长启示时,要结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及作

者的生活经历、志趣感情,可写“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

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2、1.A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

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句紧承上一句“很

可能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由这句话进而推测,可以排除C、D两项;而“因此”相对比较生硬,本

句并非是明确性的结论性语句,显然“因此”表示顺承关系更合理。

故选Ao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熟悉标点符号的功能,能正确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一要了解标点符号的

分类,掌握并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常用标点

符号;二要掌握标点符号书写的位置;三要会体会常用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可知,第一空有一定干扰性,吐蕃

效仿唐朝经验,紧接着说的是吐蕃的做法,而不是真正的去阐述唐朝的管理经验,应该用“,”。扶植吐谷浑王室、

保存属国体系收归人心是两个措施,并列关系用“、”;从而“笼络更多的力量来对付真正的强敌”,递进一层,选

择“,”。

故选Ao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

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

技艺精湛:(学问或理论)又专又深。技艺娴熟:对某项操作方面的技巧非常老练、熟练或灵活。此处强调技艺水平高,

应选用“技艺精湛”。

于一体:用于某一个整体事物。于一身:用于一个人。此处强调整体事物,应选用“于一体”。

金戈铁马: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战乱频繁:战争不断发生。此处指战争多,应选用“战乱频繁”。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此处强调正常死亡,应选用“寿

终正寝”。

故选C。

3、1.A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

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都有以新的代替旧的之意,前者强调主观努力的结果,后者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本题中说

的是“功效”,应选“推陈出新”。

“众目睽睽、众目昭彰”都有众人用眼睛看之意,前者只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后者则指群众的眼睛看得清楚。本

题说的是餐厨废弃物处理率低的情况在媒体曝光之下大家早已看的很清楚,应选“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都有应该承担不能推辞的意思,前者侧重于在道义上不允许推脱,后者侧重于责任上不可推

卸。本题中说保障城市的安全,应当是管理者不能推辞的责任,应选“义不容辞”。

“推己及人、以己度人”都有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之意,前者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后者侧重于去猜度

别人,多指不好的方面。本题中说城市管理者面对地沟油泛滥的情况要去推想老百姓的心意,应选“推己及人”。

故选Ao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

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

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A项,从关联词看,“虽然”表承认基础上的转折,与后文缺乏逻辑关联;

B项,从语境看,“阻止”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地沟油、边角料”这类对象;

C项,从搭配看,“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舌尖”。

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

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监

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应当是“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

作坊”;二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问题,应当是“来源、去向”。修改要结合上述两点,分别合理搭配,再调

整词语顺序。两处修改都恰当的是B项。

故选B。

4、1.C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

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此处强调突发

性,应选“暴发”。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讲做正当合理的事。勇往直前,不犹豫回顾。多形容人的精神、行为。“破釜沉舟”多指意志,

语意较重。此处强调勇往直前的精神,选“义无反顾”。

豪迈:气度宽广,洒脱豪放。豪放:雄豪奔放,也指气魄大而不拘小节。多指人的性格。文中“宣言”用“豪迈”。

此处用于宣言,应选“豪迈”。

“精湛”有“高超”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某种思想或技艺。“精深”有“深刻”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思想、理论和学

识的水平高以及钻研学问的程度深。文中形容“技术”应用“精湛”。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

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成分残缺,“展现”少宾语中心词;

B项,缺少介词“在”,“用”;

D项,搭配不当,“显示”应改为“展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

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根据后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可知句子的陈述对象应该是“中华儿女”,排除A、C两项;D项表述的重点落在了

中华儿女秉持的是什么上,和后文衔接不当。

故选B。

5、1.五言律诗

2.B

3.“芳草归时遍”以“芳草”比喻离愁,一个“遍”字写出离愁之多;“微风起夕波”以景结情,那一池春水不断荡

漾,仿佛是诗人那颗不平静的心。这两句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依依不舍的深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掌握古典诗歌体裁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

曲。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字数又分为五言、七言等。本诗从形式看是八句,双数押韵,每句五字,由此判断

是五言律诗。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考查“通感”的手法。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

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题目要求找出诗句没有运用通感的是。

A项,玉声寒,“玉声”本为听觉,此处用一“寒”字,将听觉转换成触觉,生动地写出宫中驰道上传来的佩玉碰撞

的声音给人的清冷的感受。此句运用了通感。

B项,洲如月,“如”字明显是比喻,且“洲”和“月”同为视觉形象,没有感觉之间的转换。此句没有用到通感。

C项,春意闹,“春意”本是视觉,是看到的,而“闹”是听觉,是听到的,将视觉转换成听觉,写出春天的生机盎

然。此句运用了通感。

D项,红叶烧人眼,“红叶”是视觉形象,“烧”是触觉,将视觉转换成触觉,写出红叶之多。此句运用了通感。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要从手法、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角度赏析,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题目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据此赏析诗中画线句。这就限定了从“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两句

画线句分别是“芳草归时遍”和“微风起夕波”。

首先分析“芳草归时遍”,此句的正常语序为“归时遍芳草”,“芳草”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代表“离愁”“离恨”,

比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

绪。此句中有“归时”,可以知道此句也是抒发“离愁”的,以“芳草”比喻“离愁”。一个“遍”字写出芳草之多,

似乎蔓延到无尽的远方,这就抒发了作者对王主簿的深厚情谊,不舍他的离去,盼望他早些归来。

再分析“微风起夕波”,此句正常语序为“微风夕起波”,作者与友人在“东桥”分别之后,目送友人远去,仍久久

不肯离去,眼前没有了友人的身影,只剩下傍晚微风吹拂下那一池春水不断荡漾,仿佛是诗人那颗不平静的心。此句

以景结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古代诗歌体裁分类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

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一楚辞一汉赋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

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

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

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

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6、献愁供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故患有所不辟也想佳人妆楼颛望寻向所志福兮祸之所伏千里

送鹅毛野旷天低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

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默写。写错字、

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阙、辟、颛、旷。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

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

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

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7、1.CD

2.“现实”是指都江堰之水流淌过的这片平凡土地,是都江堰灌溉农田、哺育人类这种最实际的功用。

“净”是九寨沟之水清澄透明、纤尘不染的干净,是九寨沟远离尘器、静静存在的清净,是这水让人洗却尘俗、坚守

贞操的纯净。

3.第一问: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第二问:这两处水,能启迪人们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思考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都江堰的水,

让人们懂得必须尽快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九寨沟的水,使人们懂得不能让心灵被尘俗淹没,

要在繁杂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高洁。

4.考生可以抓住九寨沟水的特点来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