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九年级语文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0(《论语•泰伯》)

(2)露从今夜白,o(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春蚕到死丝方尽,o(李商隐《无题》)

(4),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但愿人长久,o(苏轼《水调歌头》)

(6)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面对初三的压力,你用李白《行路难》中“,”勉励自

己。

(8)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

”描写了战斗场面的豪迈壮观。

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7分)

初冬的东台条子泥湿地,宛如一幅缤纷斑斓的生态长卷。盐蒿似火,将大地染成一片红海,仿佛为其

铺上了炫丽的地毯;芦花是无土艮滩涂最富诗意的点缀,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在风中摇曳生姿;候鸟大军

们(一群又一群地接连来到),或低空遨翔,或悠然栖息,宛如优雅的精灵。摄影爱好者也在这里用镜头

每一个灵动瞬间。即使已是初冬时节、—这片茫茫的滩涂湿地也在静谧中充满蓬勃生机。这些不仅是大自然

的馈赠,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2分)

无,艮胡息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订正。(2分)

改为改为

(3)将括号内的句子换为一个四字短语,并与“缤纷斑斓”结构一致。(1分)

(4)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关系的复句。(1分)

(5)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思琥的一项是()(2分)

A.《海燕》中高尔基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海燕”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朝廷,“彳区偻提携”分别指老人与小孩,“桑梓”代指家乡。

C.欧阳修,字永叔,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D.古诗文集常用作者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如《稼轩长短句》是用辛弃疾的字“稼轩”命名的。

4.综合性学习。(7分)

读懂一座城,就从博物馆开始。黄海中学初三(1)班开展“走进博物馆”研学活动,小语和同学一起参

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我来讲新闻(2分)

走进展厅,电子屏正在播放一则新闻一一

东台,作为两淮海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24年9月28日,江苏省“博物知

旅”融媒体采风团走进东台市博物馆进行探访,感受东台独特的文化魅力。

东台市博物馆展区一共三层,一楼分布着三个展厅,分别是中国发绣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中国少儿二胡艺术之乡,这三张东台“文化名片”串联起了东台的文化脉络;博物馆二楼、三楼的“海韵

盐魂—东台历史文化展”,讲述了自汉初吴王刘沸煮海为盐到清末张卷废灶兴垦的2100多年的东台经

济史和发展史。

前不久,东台市博物馆获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为盐城首家获此殊荣的县级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将

以独特的文化语境,努力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讲好东台故事。

请给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活动二:我是推介人(2分)发绣作品《富春山居图》是东台博物馆馆藏珍品,如果你是这幅作品的推介

人,你有哪些好的创意来推介该珍品?请提出两条,供东台博物馆参考选择。

活动三:我来提建议(3分)

小语和小文围绕博物馆建设进行了一次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全内容。

小语:你觉得东台博物馆未来还可以增加哪些展区?

小文:我觉得可以增加①、②等展区。

小语:这样就可以把东台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全部连接起来,又融合了地方特色、现代技术,会让博

物馆更有魅力。

小语:我们还可以组织什么样的活动?

小文:我们还可以和学校联合举行参观体验活动。

小语:这个想法真好,好在③o

二、阅读理解(64分)

(一)古诗文阅读(22分)

学校开展“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甲】

书观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①,东风花柳逐时新②。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野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丙】

醉书斋记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港壁,泊如③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书架书筒各

四,古今籍在焉。

甫晨起,即科头④,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大

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瞄⑤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

散去。

客或访余者,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

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余怅然久

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呼。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朱熹《春日》:”等闲识得

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③泊如:安静。④科头:不戴帽子。⑤瞒(jian):窥视。⑥刘伶断饮:

《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准备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请赏析【甲】诗《观书》的颈联。(4分)

6.用“/”给【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暧白玉之环(2)以中有足乐者

(3)明窗零壁__________(4)正恐旋誓且旋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客或访余者,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9.联系乙文和丙文内容,分析两篇文章表现人物手法的不同。(4分)

10.三篇诗文都谈到读书,在读书态度上有什么共同点?甲诗还谈到了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

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4分)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1〜14题。(13分)

[材料一]

近几年,《典籍里的中国》《遇鉴文明》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节目频频“出圈”,成为爆

款。它们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知识传播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通过对各种文化内容

进行二度创作,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去呈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根据《浅论文化类综

艺节目的创新》等创编)

[材料二]

①文化类节目之所以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

航空等各个领域中实力的提升,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内容取材于我国的

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文化类节目,带领人们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图一观众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反映

②中国文化类节目,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③1.0时代,这类很多是用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去“套”传统文化内容,文化内容尚未经过视听化改

造,不注重美学价值。2.0时代,开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更加适合电视表现的内容,比如把文学作品转化

为朗诵、表演,把静态的文物转化成故事演绎等,并注意挖掘其中的美学内涵。

④到了3.0时代,此类节目不仅在形式上堪称百花齐放:访谈、朗诵、情景剧、文艺表演、游戏、竞

技、户外旅行等形式被广泛应用,而且坚持“唯美”理念,使这类节目迅速走红。创作者借助具有鲜明中

国美学特征的内容设计、场景塑造和视觉效果,将尘封于故纸堆、展示柜、遗址遗迹中的历史记忆,“活

化”为能够被现代人感受感知的具象内容,向观众展现了或典雅或清新的传统美学,增强了观众对中国历

史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增进文化自信。

⑤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使文化类节目迅速走红。如央视的传播渠道:

图二CCTV融合传播媒体矩阵

箍电覆“㈣、撼m解互助Q

TV♦辟屏互动

开办■曾能电程等反动电线的

丝”旦工就近亿用户

年电机\微器

蚣文HE体

(»悔(神、栏日.认证大v>央神彩&.央爬京餐、焦足兼遭

体育喊道等各地CAPP

⑥文化类节目的火爆也得益于科技的助力,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节目大量运用VR(虚拟现

实)、XR(扩展现实)、裸眼3D、全息扫描等技术,在演播室里打造出千年前的历史场景和万里之外的

考古现场,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演绎,文物和历史都“活”了起来,让典籍、文物变得可视可听甚至可

感可触。

(改编自金台资讯《迭代升级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等)

[材料三]

①文化类节目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赋能国家形象塑造。它融合了场景复现、戏剧冲突、跨时空对话

等多种叙事形态,弥合了经典文本与数字化内容之间的媒介鸿沟:从感召力、浸润力、传播力等三个维

度,为激活传统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打造了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②文化类节目以精神内涵为核心,增强了文化的感召力。如《典籍里的中国》将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内

涵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塑造鲜活的个体故事,让孔子、老子、司马迁、屈原等一个个历史人

物不仅仅滞留于古籍之中,还活跃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荧幕之上,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③文化类节目以创意设计为抓手,提升了文化的浸润力。传统文化类节目借用、化用、活用传统文化

资源,运用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引发了人们强烈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诉求。从表达家国情怀的《精忠报

国》,到灵动欢快的《唐宫夜宴》,一次次掀起属于中式美学的审美意趣,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

④文化类节目以数字媒介为依托,巩固了文化的传播力。它深度融合新旧媒体传播势能,进一步发挥

并整合网络视听领域的平台优势,推动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精准、有效、多层级传播,建构中华传统文

化灵活表达、生动演绎的展示平台,提升了中国形象。

⑤总之,传统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激活传统文化符号的感召力、浸润力、传播力,其根本原因是文化

自信,唯有立足于文化自信,才能让传统文化彰显出强大的时代活力,才能塑造更强大的国家形象。

(王子涵《文化类综艺节目赋能国家形象塑造》,有改动)

1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母氓的一项是()(2分)

A.文化类节目旨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

B.“80后”“90后”大都喜欢文化类节目,这类节目寓教于乐,他们能从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C.材料二第④段可以作为材料三第④段的论据,材料二的图二可以作为材料三第③段的论据。

D.文化类节目借助具有鲜明中国美学特征的内容设计、场景塑造和视觉效果,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12.请阅读材料二,概括文化类节目能爆火的原因。(4分)

13.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

第②〜④段具体分析论证:__________

第⑤段总结:分析原因,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14.你班准备将《岳阳楼记》打造为一个文化类节目,作为导演,你准备采用情景剧形式,为了凸显文章主

旨,你准备重点拍摄哪几个场景?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19题。(22分)

故乡的冬

张金凤

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变得五彩理跑后,一用处投速置消息。一收

获了庄稼之后,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秋地瓜被

切成薄片晾晒在大地上,很快成了脆响的口粮。

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菜园里汹涌的白菜萝卜在做最后的冲刺,一天一个样子地生长。“立冬收萝

卜,小雪收白菜。”立冬了,不能再把萝卜放在露天撒野,而白菜越长越壮实,天气越冷,越长得餐实,

越冷,越生得鲜美。

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踩着板凳和木梯子,手托着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

厚泥层,家里暖了许多。地瓜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簿薄的豆秸叶;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

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

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人们看向天空的眼神有了些期待,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不

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地跑过大街,一

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

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仪式感非常足。人们在大锅

灶上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这是标准的雪天大锅菜,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

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

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柴门吱吱呀呀,玉米秸垛寒寒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

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

⑧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是数朵雪花粘

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干扁

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是为给那些枯

木干藤开一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

⑨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庆祝着。小手

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

上。

⑩下过大雪,屋里开始点泥火盆,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烫热一壶酒,在暖炕上斟饮。大雪封门后最宜

饮酒、龙世上磁磁啦啦,炒鸡蛋的查、炸花生去的查、煎白菜包的查、烤小鱼干的杳混合在炊烟里、飘荡

在直奥堂建史J故乡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飘得更舞步翩翩了。

⑪r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概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

我们家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搬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

子挂出去。

⑫故乡的冬天是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

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酣梦。

(有删改)

15.故乡的冬事都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农事:家事:闲事:

16.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从修辞角度)(2分)

(2)大雪封门后最宜饮酒,炉灶上啜啜啦啦,炒鸡蛋的香、炸花生米的香、煎白菜包的香、烤小鱼干的

香混合在炊烟里,飘荡在雪的曼舞中。(从描写角度)(4分)

17.第⑧段写“芦花雪”的绽放有何作用?(4分)

18.请从语调和重音的角度为画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设计理由。(5分)

这是标准的雪天大锅菜,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

19.小语想以这篇文章为素材创作一幅名为“故乡的冬”的画作,他选择了雪作为画面的主体景物,还准备

画出人物场景,你推荐文中什么样的人物场景入画?请阐述理由?(4分)

三、名著阅读(7分)

班级开展以“名著伴我成长”为主题的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加。

20.阅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回答问题。(3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结合以上具体诗句,分析“雪”这一意象蕴含的情感?(3分)

21.与人交往,处理事件,“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请从正反两个方面各列举一个事例来证明沟通的重

要意义。(要求:事例选自《水浒传》或《简•爱》)(4分)

四、作文(60分)

22.新生命诞生,父母总要精心为之取一个好名字,寄寓一种美好的期盼。其实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享受亲

情,你想给温馨的家庭取一个好名字;小组合作,你想给个性的群体取一个好名字;沉醉艺术,你想给涂

鸦的画卷取一个好名字……取一个好名字,可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热爱。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给取一个好名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④书

写工整规范。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4.12)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10分,每空1分)

(1)任重而道远(2)月是故乡明(3)蜡炬成灰泪始干(4)怀旧空吟闻笛赋

(5)千里共婵娟(6)燕然未勒归无计(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7分,每空1分)

(1)yinql(2)炫改为绚遨改为翱(3)纷至沓来(4)假设关系

(5)成份残缺,在镜头后面加上动词“捕捉”(或定格、或记录等)。

3.D(2分)

4.(7分)

活动一(2分)

示例:省融媒体采风团探访东台市博物馆;用好独特的文化语境呈现无穷的地域魅力;穿越千年时光,

触摸海韵盐魂;走进东台博物馆,感受地域新风采;

活动二(2分)

示例:制作文创产品,如印有发绣作品《富春山居图》的雨伞、便签等;利用AI技术,制作《富春山居

图》发绣绣制时的动态视频等;创建留言平台,游览者可写留言互动等。(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建议,言之

有理即可)

活动三(3分,每空1分)

示例:湿地文化展(生态文明展)现代建设展(数字化互动展)(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发展,言之有理即

可)

示例:好在放大了东台博物馆的社会效应,培养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64分)

(一)古诗文阅读(22分)

5.(4分)①化用诗句(用典),运用比喻(2分),生动形象地表明坚持读书,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

丰富自我;同时表现了读书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2分)

6.(2分)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7.(4分)

C1)在腰间佩戴(2)因为(3)白色(4)“畔”同“叛”,违背,背叛

8.(4分)

(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完全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2)有时客人来拜访,我因正在校书,就没有立刻接见。

9.(4分)乙文运用对比,突出了作者专心致志,勤奋苦学,以读书为乐。(2分);丙文主要通过对仆

人、妻子的描写侧面烘托书斋主人陶醉于书,忘乎所以的情态。(2分)(只答正面描写书斋主人,表现

他醉心读书得1分)

10.(4分)热爱读书,勤奋专注(2分)。

从首联看,读书如故友相随,有一种亲切感;从颔联看,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让自己超脱凡俗;从颈联

看,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收获满满。从尾联看,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任意写出

2点即可,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丙】我在厅堂的左边,收拾了一间房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子,洁净的墙壁,非常清净。房间里

设茶几两张,一张放笔墨,一张放香炉、茶碗之类的东西。书架、书筒各有四个,古今图书都放在这里。

早晨刚起来,帽子也不戴,随意在架上抽出一卷书,坐下批阅,看到会心的地方,有时高唱有时叹

气,有时笑有时哭,有时怒骂,有时大叫称快,有时惊诧莫名,有时躺在那里默默思考,有时起身乱走。

家人看到了,都大惊小怪,猜不透我在干啥,就在一边私下议论。等我稍稍平静下来,方才散去。

有时客人来拜访,我因正在校书,就没有立刻接见。客人等得久了,便大怒骂人,我也一点也不知

道。因为我的性子严正又急躁,家里人来通报,若不是合适的时候,打扰了我读书,我便将其骂出去,要

通报的事是否紧急也不再过问,所以往往有些要紧事来不及禀报我。

后来有一天,我忽然对此心生悔意,打算发誓戒除“书癖”。妻子笑着说:“你可别是要学刘伶戒

酒,想骗我的酒肉,犒劳你的五脏吧?我听后呆了好半晌,于是想我对书的喜欢和刘伶喜欢酒没有两样

啊,恐怕也会像刘伶那样一会发誓一会又背誓吧!于是便笑了一笑,应她道:“照你说的办也挺好。”于

是便不再立意戒书,而是采用了妻子的譬喻,将我的书斋命名为“醉书”二字了。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3分)

11.(2分)C

12.(4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创新设计,形式多样;坚持“唯美”

理念;传播渠道多样化;科技助力。(答出任意4点即可,每点1分)

13.(3分)观点:文化类节目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赋能国家形象塑造。(1分)

论证:列举事例(或运用事实论证)(1分),从感召力、浸润力、传播力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1

分)。

14.(4分)

示例:重点拍迁客骚人晴天登楼以及雨天登楼的场景,拍范仲淹(古仁人)登楼所感的场景(2分),通

过场景的对比(1分),更直观地表现范仲淹的宽阔胸襟以及远大政治抱负(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5.(3分)

农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