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诗词赏析-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05诗词赏析综合过关卷一

时间:90分钟,说明:共19首诗词题,满分150分

姓名得分

(2023・上海长宁•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骡骑,辛苦向天涯。

1.文学家多善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意象,藉以引起读者的联想。以下选项中运用上

述感觉意象少于三种的一项是()

A.戎昱《桂州腊夜》全诗。

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望海潮》

C.“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

行》》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2.以下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时空感受烘托心理,交代缘起。

B.颈联多用对比,形象鲜明,感染力强。

C.尾联呼应首联,情丝悠长,耐人回味。

D.全诗以时间为线,情感表达婉曲细腻。

3.“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句中“偏”和“寒”二字很有表现力,请选其一加以赏析。

【答案】LB2.B3.答案示例1:落雪本是难以听闻得出的,“偏”字描绘出雪积在竹上造成的细微

声响,让人感知到主人公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将诗人因怀乡思归而夜不能眠时的心灵感受刻画

得细致入微,引发读者的共情。

答案示例2:“寒”字一语双关,既指出桂州腊夜寒冷的生理感受,也反映了诗人思归而不得时凄苦的心理

感受,以实带虚,情景相融。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A,《桂州腊夜》全诗运用了“雪声”“号角”“孤灯”等多个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

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运用了“箫鼓”“烟霞”两个意象,

有视觉和听觉。

C.“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运用了“楼台”“渡口”“春

寒,,“杜鹃声,,等多个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运用了“乔木”“鼓角”“寒

气,,“空城,,等多个意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颈联多用对比”错,“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

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

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

露,情在词外。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

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

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

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2023・上海青浦•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街头

废名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①

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37)

乐游原②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①PO:PostOffice的缩写,意即邮政局。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4.两首诗在语言上都体现诗歌的一特点。

5.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

B.两位诗人都被眼前景物触发内心情感。

C.两位诗人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

D.两首诗的语言通俗,但是都富于哲思。

6.请分析两首诗在运用意象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答案】4.节奏感/音乐美/韵律美等5.A6.《街头》运用“大街”“汽车”“邮筒”“阿拉伯数字”等一

组意象,将自己惆怅、寂寞的情感投射其中,通过意象群的方式强化寂寞的情感,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

考;《乐游原》则是通过“夕阳”这一核心意象,抒发生命美好而短暂易逝的伤感。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街头》是现代小说家废名创作的一首新诗,由“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可知,诗歌结构整齐,

富有韵律美的特点,且节奏感强;《乐游原》是李商隐的一首绝句,“原”“昏”为诗歌韵脚,故诗歌也富有

韵律美,有节奏感。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都是作者即景抒情的偶然所感”错,由《乐游原》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可知,诗句点明登古

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

风景,于是登上古原。所以此诗不是偶然所感。

故选Ao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街头》是诗人一次街行的偶感。诗人行至街头,一辆汽车从面前一掠而过。马达声渐渐远去,一阵喧嚣

后的街头变得寂静冷清。他突然看见对面人行道上孤单单地矗立着一只邮筒,诗人油然而生一种惆怅和寂

寞感。接下去,诗人遂以寂寞的心理观照街头的一切:他想起刚才驶过的那辆汽车,竟连它的车牌号码也

没有留意一下,它将永远是一个未知数X。于是诗人替这个号码的阿拉伯数字难过,觉得它太寂寞了,它

白白地在街头驰了一趟,白白地与诗人邂逅了一遭。进而,诗人觉得车过街空,冷清的街头也同样十分寂

寞。还有这周围的一切,甚至整个人类也同这里一样是寂寞的。故《街头》运用“大街”“汽车”“邮筒”“阿拉

伯数字”等一组意象,将自己惆怅、寂寞的情感投射其中,通过意象群的方式强化寂寞的情感,抒发自己

对人生的思考。

《乐游原》“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

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只不过已经快

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

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

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故《乐游原》则是通过“夕阳”这一核心意

象,抒发生命美好而短暂易逝的伤感。

(2023・上海黄浦•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郊行即事

【宋】程颗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程题: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7.校报编辑部同学拟定该诗所在栏目,不能编入的一项是()。

A.宋诗赏读B.哲理诗选C.古体诗揽胜D.近体诗精华

8.对前两联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春天景象,“碧”描摹遥山绿色,自可纵情游玩。

B.第二联写追逐落花,“坐”透露困境中的闲适、春游之趣。

C.两联既有整体氛围,又有具体内容,多角度地描绘了春天。

D.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彼此独立,各有情趣。

9.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7.C8.D9.所谓“道学气”是指宋诗好发议论,喜谈道理。此诗描写郊野景物及春游之乐,

借以说理,自然流畅,无道学气。尤其是颈联,“莫辞”和“只恐”表达了诗人劝勉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情感

亲切而真挚。“盏酒”和“风花”的意象,选取寻常之物,却让人思之而有味。真情与韵味彼此交融,故曰

“情韵俱佳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体裁的判断能力。

从诗歌作者来看,属于宋诗;宋诗长于说理,诗歌中也有“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劝说世人

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哲理表达;从诗歌形式来看,共有八句,双数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

的特点,而不属于古体诗。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彼此独立”错,诗歌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叙事,侧重从颜色方面描绘春天原野上清新自然的景致。

故前两联景中有事,事中含景,二者相辅相成。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道学气,,原本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此处用来指宋诗好发议论,喜谈道

理。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

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

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

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鹫远不如抓住目

前,

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诗歌描写郊野景物及春游之乐,借以说理,自然流畅,无道

学气。

再看“情韵俱佳”。

五、六句“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意思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

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

更想到了朋友。于是想到好高鹫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莫辞”和

“只恐”表达了诗人劝勉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情感亲切而真挚。而“韵”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盏酒”指一

杯酒,让人联想到劝酒之殷切,感情之醇厚;“风花”是风吹落花,营造的是浪漫柔美的意境。“盏酒”和

“风花”的意象,选取寻常之物,却让人思之而有味。真情与韵味彼此交融,故曰“情韵俱佳”。

(2023•上海松江•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唐】高适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晚风。

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乘兴宜投辖①,邀欢莫避聪②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鸦鸿。

【注】①投辖:《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

有急,终不得去。”辖,车轴两端的键。②避骋:《后汉书・桓典传》记载,“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

回避。常乘骗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驱马御史,。”桓典,东汉大臣,官至侍御史。

10.小松想要为本诗选择背景图,与本诗风格最为匹配的一项是()。

A.绚丽奇幻B.清翠秀丽C.凄冷阴沉D.苍茫空阔

1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中“白露”点出时节为秋,“清川”呼应诗题中的“灵云池”。

B.“舞换,,一联写人们在舟中歌舞作乐,暗含对将领荒淫无度的批判。

C.,,乘兴,,一联巧妙用典,含蓄写出场面之欢乐,窦待御之可亲可近。

D.诗人以“弱羽”自比,愿伴“鹏鸿”表达对窦侍御的追随赞美之情。

12.本诗可看作应酬之作,应酬之作特别注重“得体”,本诗在这点上做得很好。请从“得体”角度赏析本

诗。

【答案】10.D11.B12.前四联写时间节令,尤其是一同游玩的欢乐和一同所见的美景,对相聚的

赞美隐含对对方的赞美。第五联,既写出场面欢乐无拘无束,也暗写出窦待御平易近人可亲可近,同时把

窦侍御比作桓典,暗含着对窦待御刚烈正直的赞美。最后一联自比弱羽,把对方称作购鸿,自谦和赞美的

同时,“谁怜”以一种娇弱的口吻,“犹欲伴”则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追随对方希望对方吸引抬举意思。这

些情感和意图,委婉表达,不谄媚,不庸俗,恰如其分,也与身份相称,很得体,也很巧妙。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诗歌中间四句“舞换临津树,歌饶向晚风。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写泛舟之乐,思绪飘忽于舞台歌榭

上,见夕阳映照,水天一色,整个秋空都充满边塞风物,意境是苍茫空阔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暗含对将领荒淫无度的批判”错,“舞换临津树,歌饶向晚风”写看着水边树下的歌舞,歌声悠悠缭绕在

晚风中。写诗人陪友于水舟之上,看着水边树下的歌舞,触发了浓浓的愁思。选项解读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应酬制作”,其“得体”应体现在对对方的赞美适度,表达自己的情感适度等方面。

此诗首四句写泛舟灵云池的时间和地点,由见“清川”而“思不穷前两句点明时间是秋季,以“白露”和“清

川”勾勒出秋季景色清冷而明净的特点。三、四句写陪待御泛舟在清冷的水波上,虽然逍遥在池塘小船之

上,身仍实在塞上军中。这两联通过写游览所见之美景,暗含与对方相聚的喜悦之情,委婉表达对对方的

赞美之意。表达“得体”。

第五联“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骁”,游兴未尽当诚心留客时,欢聚也不要有什么忌讳。“投辖”可以相见当

时宾主自在随意的欢乐和谐的场面,也暗写出窦待御平易近人可亲可近;“避照”则用桓典的典故,同时把

窦侍御比作桓典,由注释可知,桓典是个不惧宦官的正直的大臣,在当时就已经很有名气,这样的用典暗

含着对窦待御刚烈正直的赞美。

最后一联“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鸩鸿”,以弱羽凡鸟自喻,这是自谦;比窦氏为鹦维鸿雁,是对对方的赞

美;“谁怜”以一种娇弱的口吻希望得到对方的爱护,“欲伴”则以坚定的口吻希望追随对方、得到对方引

荐、希望窦侍御汲引之意。这些情感和意图,委婉表达,不谄媚,不庸俗,恰如其分,也与身份相称,很

得体,也很巧妙。

(2023・上海宝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从镇江州与游故别①

南朝梁何逊

历稔②共追随,一旦辞群匹③。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注释】①从镇江州:建安王萧伟出镇江州,何逊随从出行。②稔($n):年。③群匹:众友。

13.下列对这首诗歌写作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饰B.比喻C.对比D.虚实

1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诗人与友朋多年情谊到如今分别,点明题旨。

B.三四句化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言相聚难再。

C.七句写酒宴结束,辞别在即,“悲”字点出全诗的情感。

D.八句以相约长谈之期,表达对远行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15.沈德潜称赞何逊的诗“情词宛转,浅语具深”,请以此赏析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答案】13.A14.D15.①第一句写室外景,“夜雨”“空阶”渲染环境气氛,给人幽凉空寂的感觉,

陪衬出离人的心境;第二句是室内景,从视觉写他们彻夜依依话别,从时间看出别意的缠绵,同时灯光的

暗淡也正如心境的黯淡。②这两句诗都是平常情、眼前景,经过诗人的熔铸,寓情于景,宛转深微,表

达了诗人与故友离别时难舍、感伤的情感。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夸饰”指夸张铺饰,超过了客观事实的修辞手法。通观全诗,诗中并无夸张铺饰之处。

同时诗中,,共追随,,“辞群匹,,是对比,以昔日的共同游历和今日的孤单分别作对比。“复如东注水,未有西

归日”是比喻,以东流水之不归比喻朋友间之不能相见。“何时同促膝”是虚写,同上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构成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Ao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相约长谈之期”错误。“何时同促膝”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现在这样再次促膝长谈。诗人以设问作

结,抒发的是“盛会难再”的深沉感慨,使人产生无限遐想。诗人并未与友人“相约长谈之期”。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情词宛转,浅语具深”的意思,即表达的感情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言辞浅近,含义却具体

深远。答题时要紧扣这两个评论的语句进行作答。

“情词宛转”。“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意思为夜晚湿冷的雨滴,淅沥落在空旷的台阶上,室内三杯两盏

淡酒,促膝话别,彻夜不眠,不知不觉间曙色已跃上窗头。这两句融情于景,冰冷的夜雨打在寂静的台阶

上,昏暗的灯光映照着即将离别的人们。极力渲染环境气氛,通过夜雨、空阶、晓灯、暗室等意象来传情

达意,营造出环境的寂静、凄冷,表达即将离别时黯淡的心境和缠绵的别意。

“浅语具深”。这两句写景,所写意象无非是雨、阶、灯、室,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经过诗人的构思,

将浓浓的离别之意倾注其中,借平常景物抒发离别时难舍、感伤的具体深挚的情感。

(2023・上海金山・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

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说

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

别。

16.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A.边塞古诗B.送别律诗C.送别古诗D.羁旅律诗

17.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18.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答案】16.B17.D18.答案示例: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白利将军挥动宝剑,使空中云气为

之消散,白利将军的弯弓如满月,似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表达了诗人对他武艺高超,气势威武(或有

万夫不挡之勇)的由衷赞美。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诗歌的题材和体裁的能力。

从题干提示“送”字就可以知道此诗从题材来说为送别诗。另外此诗前三联都押韵,又是八句,属于近体诗

中的律诗。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也流露个人的失落”有误,此诗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威武飒爽的风姿,祝颂之意暗含其中,没有流露个

人的失落。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大意是“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拉满明月之弓,箭镶闪看

凛烈的光芒”。

这两句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利将军的武艺高强。他挥动宝剑,能够让云气消散,他力气惊人,拉

开宝弓如满月一般,好像与天上的明月相映增辉。言语中表达出对他武艺高强,气势威武的由衷的赞美之

情。

(2023・上海奉贤•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六州歌头①

(南宋)张孝祥

长淮②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

上,弦歌地,亦灌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③纵横。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

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千羽方怀远⑤,静烽燧,

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鹫,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

倾。

【注释】①本词写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重又得

势。②长淮:淮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向金屈膝求和,约定以淮河为界。③区脱:借指金兵

哨所;④名王:指金兵的将帅;⑤怀远:用礼乐来使边远的少数民族归顺。

19.从字数上看,本词143字,属于'o

20.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洙泗上”三句用虚写指礼乐之邦沦陷。

B.“翠葆霓旌”一词用比喻形容皇帝仪仗。

C.本词多用三言单句构成紧张激越的语势。

D.本词多用领字来组织内容使行文层次强。

21.结合全词,分析词人寄寓的丰富情感。

【答案】19.长调20.B21.望边塞荒凉肃杀,为北伐无望而心寒神伤;看隔岸金人遍地,演习不

断,为金人仍有进犯之心,大宋深陷危机感到心惊胆战;个人壮志难酬,而年华已逝的无奈与悲伤;见南

宋偏安,忙于低头求和,对朝廷妥协充满讽刺又饱含无可奈何;最后闻中原人民盼大宋收复失地,既饱含

着见民众为国辜负而无能为力的同情与悲悯;更增强了对南宋放弃子民,放弃北伐,致山河破碎,家国不

再的痛恨。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本词143字,属于长调。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比喻”错,“翠葆霓旌唧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运用借代手法,指皇帝的仪仗。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意思是,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

自遭了蠹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岁暮将残。词人倾

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鹫,若为情”意思是,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

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词人辛辣地讽刺朝

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意思是,传说留下中原的父

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

倾洒前胸。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作者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

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

(2023・上海虹口•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咏草

[宋]俞紫芝

满目羊芋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①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②愁。

【注】①金谷园:西晋官僚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②金钗十二:指美

女。

2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乐府诗集》B.《唐宋近体诗选》

C.《宋人绝句精编》D.《古诗源》

23.下列对本诗的写作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物喻人B.因事说理C.咏物抒情D.借古讽今

24.本诗前六句从多个角度咏草,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22.B23.C24.①首联铺写眼前满目的渡头之草,由此生发“忘忧”之想;②颔联由近及

远,由离馆之草写到别洲之草,描绘了草不分贵贱四处蔓延的景象;③颈联拓展了时空,由金谷园的草

写到石头城的草,渲染了凄清荒凉的意境;④前三联由实到虚,从首联眼前渡口之碧草写到颈联的金谷

园石头城之荒草,今昔对比,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有关诗歌文化常识的能力。

从第二联和第三联工整的对仗,以及第二、四、六、八句的押韵,以及作者的生活时代看,本诗是一首宋

代律诗。

B.《唐宋近体诗选》,唐宋,符合本诗的时代特点。近体诗,符合本诗体裁形式特点。

A.《乐府诗集》编撰的是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与本诗内容、时代、体裁均不相符。

C.《宋人绝句精编》,绝句为四句,与本诗的体裁不符。

D.《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体诗选集,旨在探寻诗歌之源头。所选诗歌与

本诗时代、体裁均不符。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的题目是“咏草”,即草为本诗的歌咏对象。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颔联从离馆草写到别洲草,颈

联从金谷园中草写到石头城下草,尾联所写“王孙”与草有关,本诗借草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实写眼前之草。写向野渡头望去,满眼都是苹芋碧草。并引出“不知若个解忘忧”中的“忘忧”之间。

颔联写草远近结合。近看,羊羊绿草随着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别洲I。这两句说草

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达荒远之洲。

颈联写草是虚写,联想古事,思接千载。从金谷园到石头城,金谷园中过去铺锦列绣,花奇草异,如今成

'了“荒映月”的凄凉景象。石头城,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

草迎风,败叶委地。

首联是实写渡头之草,颈联是虚写金谷园的石头城之草,虚实相生,以草的衰败枯凋寓意荣华富贵的衰败

不再。颈联本身有今昔对比之意,石崇的奢富已为陈迹,石头城往日六朝的繁华不再,徒留衰草败叶,今

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

(2023・上海普陀•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和康五庭芝①望月有怀

(唐)杜审言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

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

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

罗衣②一此鉴,顿使别离难。

[注]①康五庭芝:即唐代诗人康庭芝,排行为五。②罗衣:丝织的衣服。

25.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乐府诗集》B.《律诗精选》C.《古体诗集》D.《绝句精选》

26.以下对本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联描绘“愁人”夜晚独望月的场景,秋意萧索倍添凄凉。

B.“迥”意为“远”,见山高水远,孤单的游子益发思念故乡。

C.第二联运用比喻,形容月弦时如弓般弯曲,月满时圆如团扇。

D.“暂”“翻”流露对转眼间月缺月圆、时光流逝的无尽感慨。

27.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第三联。

【答案】25.B26.B27.第三联本联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写月光洒在薄雾中让人觉着凄苦,吹动

月亮的秋风让人觉得寒冷。“雾濯清辉”“风飘素影”的“景”营造了一种清寒寂寥、凄清朦胧的意境;

“苦”“寒,,的“情,,既深化意境之凄清,又通过这意境写出“愁人,,思念远人的苦思。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本诗二三联对仗,各联对句押韵,属于典型的“格律诗”,首先排除AC;

本诗四联八句,与“绝句”四句的特点不符,排除D。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山高水远”“益发思念故乡”错。“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中表明了季节、时间、人物及事情,诗人杜

审言在秋天的一个夜里独自看着高高挂起的明月,其中“迥”的意思是远,表明秋天天高气远,该字一方面

写出秋夜天宇之澄清,另一方面写出明月千里,无处不照,为“怀人”伏笔。

故选Bo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联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第三联“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写月色。月光洒在薄雾中让人觉着凄苦,吹

动月亮的秋风让人觉得寒冷。此联“雾濯清辉”,“风飘素影”是景,营造了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苦”、

“寒”则是“愁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写景来表现月光洒在云雾之上,使得光辉更加清冷,风吹使得月光下的

白衣更显寒冷,这些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中的忧伤和寂寞感。

(2023・上海崇明・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留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蛋病可相思。

体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28.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两诗的一项是()

A.《红楼乐府集萃》B.《红楼近体选集》

C.《红楼酬和诗选》D.《红楼闺怨诗集》

29.刘熙载《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红楼梦》中往往借助人物作品,隐寓

人物情趣性格及身世。请结合阅读积累推断两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

A.《残菊》贾探春;《问菊》林黛玉B.《残菊》贾宝玉;《问菊》薛宝钗

C.《残菊》薛宝钗;《问菊》贾探春D.《残菊》林黛玉;《问菊》贾宝玉

30.《红楼梦》中借李纨之口评价众人的咏菊诗作,认为“《问菊》题目新,立意更新”,在最佳之列。请

比较两首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28.B29.A30.①就题目而言,《残菊》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

段的情状等内容的题咏;《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

②就立意而言,《残菊》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问菊》题为问菊,实则通过问

菊凸显菊之“孤标傲世”,同时,以问句寄予个人之情怀,传递个人不趋时从众的品性,少有知音的感慨,

名为问,实则以问寄赞,以问寓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A.乐府诗是古体诗,而这两首诗是近体诗。

B.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这两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

C.酬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也称为唱和诗。也不符合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D.闺怨诗,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不符合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故选Bo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残菊》颈联写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

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

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

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

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尾联“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

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寄希望于未来的。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面对残菊

并不颓废。所以《残菊》的作者是贾探春。

在这《问菊》首诗中,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

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

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蚤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

“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

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所以《问菊》的作者是林黛玉。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题目新。《问菊》中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

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残菊》中写

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

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残菊”是蕴含着“残局”的意思的,

《残菊》中的残菊就是诗中一个表示衰败的意象,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段的情

状等内容的题咏;

立意新。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残菊》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

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没有脱离当时封建的传统主题,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

《问菊》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把菊花当作诗

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

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

走,蛋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

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

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

(2023•上海闵行•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寄刘员外长卿

[唐]皇甫曾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断猿知夜久,秋草助江长。

疏发应成素,青松独耐霜。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①。

[注]①汉主题柱:指汉灵帝在大殿的柱子上题字赞美田凤。

小闵准备撰写《诗人的情谊:皇甫曾与刘长卿》一文,他在阅读这首诗时遇到一些问题,请帮他解

决。

31.小闵对诗中几个字的读音不太确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应读作zhAng,“称”应读作chGng。

B.“长”应读作zh^ng,“称”应读作chEng。

C.“长”应读作chlng,“称”应读作cheng。

D.“长”应读作chang,“称”应读作chGng。

32.小闵想以此诗来增强文章的纪实性特征,以下选项属于纪实的是()

A.刘长卿身处新安

B.皇甫曾正在旅途

C.刘长卿疏发成素

D.皇甫曾对松思友

33.请代小闵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31.C32.A33.对千山阻隔之外的朋友的思念,对朋友远谪南方孤身一人的同情,对朋友

年老发疏甚至白发生的怜悯,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的赞颂,对朋友能重新得到皇帝赏识召回的期盼、信

心和安慰。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字音和字义的能力。

“秋草助江长”,意为:秋草伴着江水长流。“长”是“长流”的意思,故应读“chGng”;

“爱才称汉主”,意为:敬爱英才,称颂汉朝君主。“称”是“称颂、称赞”的意思,故应读“cheng”。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能力。

A.首句“南忆新安郡”,是说朋友刘长卿远谪南方,新安郡的诗人怀念刘长卿,故“刘长卿身处新安”是实

写。

B.诗中描绘了南方的山水景色,“千山”和“夕阳”等景色时诗人回忆之景,是虚写,从“题柱待回乡”并不

能确定皇甫曾正在旅途,故不是写实。

C.“疏发”句是说朋友年老发疏,甚至生出了白发,但文中有“应”,表明是作者的推测,故不能增强文章

的纪实性特征。

D.“青松独耐霜”句,是诗人称赞朋友刘长卿像青松耐严寒一样面对眼前仕途的不顺,并不是说皇甫曾对

松思友。

故选Ao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是说诗人回忆被贬在新安郡的朋友刘长卿,“忆”字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在千山

隔之外的朋友的思念,“新安郡”是朋友所在的贬所,这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谪南方孤身一人的同情;

“疏发应成素”,意为:稀疏发丝应该要变白了吧。“疏发”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韶华易逝,年老发疏,甚

至白发生的怜悯;

“青松独耐霜”,意为:希望朋友像青松一样能独自抵御目前的霜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像青松能耐严寒的

赞颂;

“爱才称汉主,题柱待回乡”,意为:希望朋友的名字能刻在的柱子,这样就可以回乡了。故乡期待朋友。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一定能重新得到皇帝赏识而被召回朝廷任职的信心、期盼和安慰。

(2023・上海•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声声慢

(清)洪昇

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银①、终是儿

曹。秋江迥,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

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②,雪冷金刀。夜半读残黄石,虎哭猿号。怕杀秋霜入鬓,枉临风、赋尽

牢骚。回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③。

①钱镂:五代时吴越国王,据传他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此后退,从此大治。

②玉勒:指马。③浊醪:米酒,多在穷困潦倒时饮用。

34.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是()

A.赠别B.观射C.听涛D.怀乡

35.下列对本词分析错误的是()

A.对比映衬B.用事用典C.虚实结合D.以动衬静

36.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34.B35.D36.上阕首先描写射雕之人瞄射姿态,借赞颂他人武艺超妙,表达了自己当年

的神勇威武。接着用典,词人看来,射雕的壮举与钱铐射潮的霸业相比,更胜一筹。射雕之姿,不急不

缓,胸有成竹地抽出铁弩,瞄向雄鹰,比钱铐射潮更具英雄之姿,体现了诗人胸有成竹的雄心壮志。

下阕首先追忆当年,回忆年少时的风采盎然,雄姿英发,骑马掠过四野,挥刀舞剑冷光四射,体现了年少

时出征作战时的雄心壮志与豪迈之情。但是最后暮年潦倒,孤城废宫,凭吊故国,只能满腹牢骚,浊酒自

醉,闲适度日,体现了暮年时的壮志未成的无奈与遗恨。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天际惊堕双雕。百队红旗乱吼,白马嘶骄”描写广袤的天际中,嗖的一声箭响,惊见一对雕坠落的情景;

“只闲抽铁弩,慢射银涛”描写少年抽弓箭射向钱塘浪潮。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词描绘的是射箭的情景。

故选Bo

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D.“以动衬静”错误,上阕首先描写射雕之人瞄射姿态,借赞颂他人武艺超妙,表达了自己当年的神勇威

武,属于映衬;“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镂、终是儿曹”写射雕的壮举与钱镂射潮的霸业相比,更胜一筹,属

于对比,

又是用典。“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雪冷金刀”等是回忆,属于虚写,与上阕实写结合,属于虚实结

合。这首词,没有以动衬静。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情感的能力。

“沙长草浅,日淡云低,天际惊堕双雕”描写深秋时节,长长的沙滩上浅草枯黄,日淡云低,广袤的天际

中,嗖的一声箭响,惊见一对雕坠落。开篇十四字只字未提射雕之人瞄射姿态,写出了射手的威武神勇,

箭技超妙,亦巧妙地描摹了观射之人目瞪口呆,惊叹之态。词人借描绘射雕之人的雄姿和高超的技巧,来

表现自己的年少之时的高超技艺,威武神勇。

“却想当年霸业,笑钱镂、终是儿曹”用典,由注释可知,钱镂见潮水冲击,命令弓弩手张弓射潮,潮水因

此后退,从此大治。而在词人看来,钱修的射潮霸业不过如此,难以与射雕的壮举相比。“秋江迥,只闲

抽铁弩,慢射银涛”三句描写射雕的姿态,秋江辽阔,射雕之人动作不急不缓,闲闲抽出弓弩,一发中

的,比钱镂更为英雄。由此可以看出词人胸怀壮志,自信满满,胸有成竹。

“似尔少年雄发,正风惊玉勒,雪冷金刀”回忆少年之时,雄姿英发,跨骏马,驰骋原野,挥金刀,寒光四

射,一幅少年驰骋图如在目前,体现了年少时出征作战时的雄心壮志与豪迈之情。“怕杀秋霜入鬓,枉临

风、赋尽牢骚。回头望,暮云平、且醉浊醪”描写现实,暮年潦倒,两鬓苍苍,满腹牢骚,无奈只能借酒

浇愁,从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遗憾、愤懑。

(2023・上海宝山•模拟预测)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分值分布:1分,2分,5分)

小孤山

(宋)谢杨■得①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谢杨得:南宋末年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

37.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格律诗选》B.《乐府诗选编》

C.《古体诗选》D.《长短句选辑》

38.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瑰丽雄奇B.沉郁哀怨C.质朴刚健D.悲怆豪迈

39.分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37.A38.D39.①孤臣的“孤”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托物言志,“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

③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耸然坚定的壮士情怀;偶然

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孤立无援、艰难无奈的苦闷/

落寞

之情。

④借小孤山之“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自己即使孤掌难鸣,/却愿坚定抗元、

力挽狂澜,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复杂情感。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掌握能力。

本诗共八句,每句七字,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属于七言律诗。所以应属于格律诗。应选入《格

律诗选》。而“乐府诗”则是由民间的诗歌采集而成,没有固定句数,也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古体诗”从

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格律要求不严格。“长短句”是词的别

称。

故选Ao

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从诗中“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可以看出作者对“小孤山”

的赞美,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此诗时的处境,可以看出,这两联中作者明写小孤山,其实是写自己坚定

的抗元决心。当时南宋朝廷危如累卵,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出悲怆之感。而尾联“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

宙我心宽”则表现出作者达观的心态,透出一股豪迈之气。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小孤山中之“孤”字,与诗中“危似孤臣末世难”中之“孤”字形成照应。当时南宋朝廷已经危如累卵,

但作者仍坚决抗元,要作国家的“孤臣”,两个“孤”字字面相应,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的处境。

其次,作者明写小孤山,其实是写自己,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

孤臣末世难”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