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解析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_第1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解析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_第2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解析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_第3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解析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_第4页
碳和碳的氧化物(练习)解析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专题04碳和碳的氧化物

oi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碳单质

【题型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题型三】常见气体的制取

【题型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02真题实战练

03重难创新练

模拟基础练।

题型一碳单质

1.碳元素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A.大理石B.石墨C.干冰D.甲烷

【答案】B

【解析】A、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含有碳、氢、氧元素,不符合题意;

B、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由碳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干冰是指固体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D、甲烷是由碳、氢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四种物质均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C.碳纳米管具有尺寸小、导电性好等特点

D.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A、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C6。是由C6。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符合

题意;

B、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C6。都属于碳单质,均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碳纳米管具有尺寸小、导电性好等特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3.“碳家族”的成员很多。下列关于其成员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不具有润滑性B.C60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导电D.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答案】D

【解析】A、石墨是自然界存在的最软的矿物之一,有滑腻感,具有润滑性,故A错误;

B、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金刚石不具有导电性,故C错误;

D、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它物质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4.日前,研究人员在月壤中发现天然的石墨烯。石墨烯具有非凡的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下列有关石墨烯

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烯和石墨的物理性质相似

B.石墨烯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石墨烯和金刚石的化学性质相似

D.石墨烯可以做电极芯

【答案】A

【解析】A、石墨烯和石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故A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石墨烯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B说法

正确;

C、石墨烯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说法正确;

D、石墨烯具有非凡对的导电性能,可以做电极芯,故D说法正确;

故选:Ao

5.“碳元素家族”的成员很多,用途很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石墨、金刚石、Ce。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所有杂质D.碳燃烧一定只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反应,故A正确;

B、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原子构成的,C60是由C60分子构成,故B错误;

C、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是所有杂质都能吸附,故C错误;

D、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Ao

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并提高温度

高温人

B.甲、乙两处发生的反应均为C+CuO-Cu+COT

C.将C、CuO均匀混合,有利于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D.若观察到乙处黑色粉末变红,说明甲处产生了CO

【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中,金属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不符合题意;

高温.

B、该实验中,甲处反应可能是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一氧化碳,即C+CuO-Cu+CO7,

乙处发生反应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

CO+CuO=Cu+CO2,符合题意;

C、将C、CuO均匀混合,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若观察到乙处黑色粉末变红,说明甲处产

生了CO,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型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7.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管a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B.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CO2

C.此实验能说明CO具有氧化性D.可用水吸收尾气中的CO

【答案】B

【解析】A、CO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单质、二氧化碳,氧化铁为红色固体,粉末状铁单质

为黑色固体,所以玻璃管a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A选项错误;

B、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

是检验CC>2,B选项正确;

c、CO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单质、二氧化碳,co能将氧化铁还原为铁单质,说明co具

有还原性,C选项错误;

D、CO难溶于水,不可用水吸收尾气中的CO,D选项错误。

故选:Bo

8.常温下,C2O3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与CO相似。关于C?0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毒性B.有还原性C.有可燃性D.能用于灭火

【答案】D

【解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C2O3化学性质与CO相似,所以也具有可燃性、还原性

和毒性,故ABC正确;由于C2O3具有可燃性,所以不能用于灭火,故D错误;

故选D。

9.吸烟对人体有害,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二氧化氮

【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这四种物质中只有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

致血红蛋白输氧能力减弱,严重时使人体缺氧窒息,故选:A。

10.小明在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实验中,没有发现变浑浊现象。下列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可能与石灰水变质有关B.可能与CO?中含有H2O有关

C.可能与石灰水浓度有关D.可能与CO?中含有HC1有关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中,没有发现变浑浊现象,可能石灰水变质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不会影响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石灰水浓度太低,也会导致无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D、HC1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钙反应,导致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1.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成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再加热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A.紫色-红色-紫色B.红色-紫色-红色

C.紫色-蓝色-红色D.红色-无色-紫色

【答案】A

【解析】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会使紫色的石蕊溶液

变为红色,因为碳酸的性质不稳定在加热的情况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故溶液颜色有红色变为紫

色。故选A。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人体中毒

B.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制备二氧化碳

C.可用稀高铳酸钾溶液检验二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硫

D.含碳物质燃烧、微生物分解、植物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人体中窒息,错误;

B、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不用稀硫酸是因为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

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上而阻碍反应地进行,错误;

C、二氧化硫能使高锦酸钾溶液褪色,可用稀高镒酸钾溶液检验二氧化碳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硫,正确;

D、含碳物质燃烧、微生物分解、植物呼吸作用是自然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

氧化碳,产生氧气,错误。

故选C。

13.用如图实验研究CO?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Th国升/^的

缓慢通干燥紫色湿润紫色木条

入CC)2一石蕊纸花石蕊纸花

A.实验室可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CO?

B.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纸花2不变色,纸花1、3变红,说明CO?能与水反应

C.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纸花3比纸花1先变红,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可得出CO?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答案】A

【解析】A、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与稀硫酸

接触,导致反应中止,所以实验室不可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CO2,A错误;

B、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物质不变色。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CO?与水反应生成

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纸花2不变色,纸花1、3变红,说明CO?能与水

反应,B正确;

C、CO2密度大于空气,图示装置中C02接触紫色石蕊纸花的顺序为:2—3-1,实验过程中若观察到

纸花3比纸花1先变红,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

D、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可知CO?不燃烧、不支持燃烧,D正确。

故选:Ao

14.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A.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比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不可燃;CO可燃

C.用途:C02可用于灭火;co可作燃料燃烧

D.危害:CO2无毒;CO有毒

【答案】A

【解析】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有两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有一个氧原子,故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通常情况下CO?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具有可燃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CO?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CO2可用来灭火;CO具有可燃性且燃烧放热,所以

CO可作燃料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CO?不能供给呼吸,但本身无毒;CO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再与氧气

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o

15.下列有关碳与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和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原子的构成不同

C.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D.空气中CO或CO?含量过高都会危及人的生命,说明了CO和CO2都具有毒性

【答案】A

【解析】A、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且CO具有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

可以和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将金属还原出来,A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O和CO?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的物质,

所含的原子都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种类不同,B错误;

C、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总悬

浮颗粒物,不包含二氧化碳,c错误;

D、CO有毒,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所以空气中CO含量过高会危及人的生命;CO2

不支持呼吸,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使人接触不到足够的氧气而危及生命,但CO2本身没有毒性,D

错误。

故选:A»

1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由碳、氧元素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B.室内放盆水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活性炭因其疏松多孔的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D.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中加水振荡,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A、由分子构成的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物质,都由碳、氧元素组成,但分子种类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A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有毒且难溶于水,室内放盆水无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B选项错误;

C、活性炭因其疏松多孔的结构而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C选项正确;

D、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中加水振荡,瓶子变瘪,说明瓶内气压减小,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但不

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导致瓶内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气压减

小,D选项错误。

故选:Co

17.某学校化学课上利用“W”型管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资料:

①将浓硫酸滴入甲酸(HCOOH)中能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②Cu2O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

(1)实验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的目的是—=

(2)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c处集气瓶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以外,还具有的作用是—=

(4)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提出质疑,他认为反应生成的红色固体中可能含有CW。,请你设计实验

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CU2。。(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5)用该装置完成实验,优点是(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A

(2)黑色粉末逐渐变红CO+CuO=Cu+CO2

(3)收集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4)取少量反应后的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观察现象,如果溶液变为蓝色,且有红色固体剩余,

则说明产物中含有CU2。;如果溶液不变色,则说明产物中不含有CU2。

(5)通过集气瓶收集尾气,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

【解析】(1)根据“资料”可知,将浓硫酸滴入甲酸(HCOOH)中能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实验时先点燃

a处酒精灯的目的是利用该处产生的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

发生爆炸;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发生的

A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C)2;

(3)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密度小于NaOH溶液,c处集气瓶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

碳以外,还具有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4)根据“资料”可知,CgO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C>4=CUSO4+CU+H2O,铜不能与

硫酸反应,实验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CgO的实验方案:取少量反应后的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

观察现象。如果溶液变为蓝色,且有红色固体剩余,则说明产物中含有CsO;如果溶液不变色,则说

明产物中不含有CU2。;

(5)用该装置完成实验,通过集气瓶收集尾气,减少了有害气体排放,保护了实验环境。

题型三常见气体的制取

18.请根据下面化学实验装置,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用高锦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装置_____作为气体的发生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

则氧气应从端通入集气瓶中。

(3)利用B装置可制取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气体,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再利

用制取的气体完成下面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o

/一\收4,一、

干布杼。。2Jk&CO2

纸花"IWU一

干石蕊纸花直接放入CC>2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CO2中

实验1实验2

①C02密度比空气密度小②C0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C02不支持燃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酒精灯

(2)Aa

(3)CaCO3+2HCl=CaCl2+H2O+CO2TB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

(2)高镒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A;

氧气比空气重,氧气从a端进入,空气从b端排出,故填a。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装置B适合大

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T;

①对比实验1、2,无法得到CO2密度比空气密度的比较,故①错误;

②对比实验1、2,干石蕊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变红色,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新物质能

使石蕊变红,故②正确;

③由实验1证明C0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故③正确;

④对比实验1、2,不能得到CO?不支持燃烧,故④错误。

故选B。

(1)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是:用弹簧夹夹住胶管,向长颈漏斗处倒水形成水柱,如,

则气密性良好。

(3)制取二氧化碳时,若用装置F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则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

(4)小明利用装置D和F制备并收集的氢气,收集氢气应从装置F的端(填“a”或

“b”)进入,实验过程中若需要暂时停止反应,最便捷的操作是o

(5)下列有关用装置E制取气体的推测,正确的是_(填编号)。

A.反应物是固体

B.该反应在常温下也能迅速进行

C.该反应肯定是分解反应

D.生成的气体易溶于水

E.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A小

【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t(合理即可)

(2)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

(3)紫色石蕊试液

(4)b关闭弹簧夹

(5)AE

【解析】(1)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高镒酸钾制取氧气,高锯酸钾受热分

解生成锌酸钾、二氧化铳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T.

(2)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是:用弹簧夹夹住胶管,向长颈漏斗处倒水形成水柱,如一段时间

后,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制取二氧化碳时,若用

装置F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则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紫色石蕊试液;

(4)利用装置D和F制备并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应从装置F的b端通入;

用装置D制取氢气,应将固体置于有孔塑料片上,关闭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

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

固液接触,反应开始,实验过程中若需要暂时停止反应,最便捷的操作是:关闭弹簧夹;

(5)A、装置E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则反应物是固体,符合题意;

B、装置E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则反应条件是加热,该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迅速进行,不符合

题意;

C、通过该装置无法得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通过该装置无法得出生成的气体是否易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E、该装置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符合题意。

故选AE。

20.某学习小组以“气体制备”为主题开展化学实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o

(2)小滨用B装置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3)小龙将小滨制取的CO?,依次通入C、D装置中,可观察到C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CO?

和水反应生成了(填化学式)。D中观察到气球(填“上浮”或“下沉”),说明COz密度

比空气大。

(4)根据如下图,下列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若选择甲装置制取CO2,X可以为稀硫酸

B.若选择乙装置既可收集H2,也可收集CO?

C.若选择乙装置干燥。2,瓶内可盛放半瓶稀硫酸,则气流方向为b进a出

【答案】(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T

(3)H2cO3上浮

(4)B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

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T;

(3)C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故填:H2cCh;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D中观察到气球上浮;

(4)A、若选择甲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

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X不能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B、乙装置既可以收集氢气,也可以收集二氧化碳,用乙装置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从b端

通入,用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a端通入,符合题意;

C、若选择乙装置干燥。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氧气不反应,瓶内可盛装浓硫酸,且应从a进b

出,这样干燥的比较充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实验室用高铳酸钾制氧气,选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应添加的实验用品是,对应的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o

(2)选用上述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并能控制反应速率,应选择的装置是。G

中b、d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a、c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倒入二氧化碳后观察到a、c不变色,d

比b先变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3)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分离CO2和CO的混合气体,涉及的操作步骤如下,正确操作顺序

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①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

②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

③通入混合气体④从导管c处收集气体

A.①④②③④B.②④③①④C.②③④①④

A小

【答案】(1)棉花(或一团棉花等)2KMnO4=K2MnO4+MnO2+O2T

(2)A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C

【解析】(1)实验室用高锯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

进入导管,故选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应添加的实验用品是:棉花;

高镒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锯酸钾、二氧化锦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不

2KMnO4=K2MnO4+MnO2+O2T.

(2)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且需要控

制反应速率,故发生装置可选A,A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故填:AD;

倒入二氧化碳后观察到a、c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b、d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

反应生成酸性物质,d比b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二氧

化碳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采用如图装置分离CO2和CO的混合气体,先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混合气体,二氧化

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从导管c处收集气体,得到一氧化

碳,然后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从导管c处收集

气体,得到二氧化碳,故顺序是:②③④①④。

故选C。

题型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2.下列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COB.N2C.CO2D.He

【答案】C

【解析】A、一氧化碳使人中毒,不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C符合题意;

D、氨气不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23.我国向全世界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

不利于碳中和的做法的是()

A.直接焚烧秸秆,为土地增加养分B.绿色出行

C.节约用纸D.随手关灯

【答案】A

【解析】A、直接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B、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节约用纸,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森林的砍伐,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

思;

D、随手关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

合题意;

故选Ao

24.“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请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①③⑥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D.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导致

pH降低

【答案】B

【解析】A、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图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

要途径是①③⑥,A选项正确;

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B选项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中蕴含的化学能,C选项正确;

D、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碳酸在溶液中电离出H+,会导致溶液pH降低,D选项正确。

故选:Bo

25.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

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消耗的二氧化碳总量,等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实现“碳中

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②消耗二氧化碳。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一

(写一条即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火山喷发

I―I地,F的煤和石油

动植物的遗骸及动物的排出物

图1

(2)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二氧化

碳含量过高会导致o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填标号)。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氯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3)同学们通过调查后了解到:CO2>CH,等气体都会产生温室效应;相同条件下,阳光照射时,温

室气体含量越高环境升温越快。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研究温室效应。

红墨水

OTJZXZE^D

AB

图2

①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CO2气体,B瓶装满空气,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墨水向—

(填“左”或“右”)移动;

②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COz气体,B瓶装满CH「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墨水向右

移动,该现象说明o

【答案】(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光合作用/海水吸收

(2)煤温室效应加剧BC

(3)右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比甲烷强

【解析】(1)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②消耗二氧化碳;根据图1,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或海水吸收;

(2)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A、化石燃料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不能禁止使用,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C、对CO2进行捕集、封存处理,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题意;

故选BC;

(3)①由图可知,左侧装置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左侧瓶中气体升温快导致左侧压强

大于右侧,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中间封存的的红墨水会慢慢向右移动;

②CO2、CH4等气体都会产生温室效应,将图2装置的A瓶装满CO2气体,B瓶装满CH4气体,在阳

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红墨水明显向右移动,说明左侧压强大,即左侧温度升高的更快,说明

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比甲烷强。

真题实战练

1.(2024・广西・中考真题)碳元素的开发与利用贯穿人类发展史下列含碳物质最早被人类利用的是()

A.煤炭B.C60C.石墨烯D.碳纳米管

【答案】A

【解析】煤炭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含碳物质,故选:A。

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碳家族”中相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石墨作电车的电刷——质软B.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C.干冰作制冷剂一升华放热D.一氧化碳冶炼金属一可燃性

【答案】B

【解析】A、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电车的电刷,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可用于冶炼金属,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图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分别代表碳原子。下列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金刚石石墨C60

A.三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在三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不相同

C.三种物质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都不同

D.三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的性质也相同

【答案】B

【解析】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C60是由C分子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由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模型图可知,三者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正确;

C、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它们的组成元素均为碳元素,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相同,

故C错误;

D、由金刚石、石墨和C的结构模型图可知,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则相同元

素组成的不同物质,性质不完全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4.(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宋代许道宁用墨(主要成分为单质碳)所画的《关山密雪图》保存至今而不

变色,这是因为在常温下单质碳()

A.化学性质不活泼B.硬度高

C.导电性能好D.吸附能力强

【答案】A

【解析】A、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发生反应,所以所画的画能保存至今,故A正确;

B、碳可作为墨,硬度较小,故B错误;

C、用碳画的画保存至今与导电性无关,故C错误;

D、用碳画的画保存至今与吸附能力无关,故D错误。

故选Ao

5.(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C.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

D.二氧化碳和葡萄糖(C6H12O6)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B、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痕迹,故说

法正确;

D、二氧化碳虽然含碳元素,但其性质和无机物相似,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D。

6.(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将充满空气的气球放置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气球沉入底部(如图

甲).若要使气球位置出现图乙中的变化,可以将密闭容器中的空气换成下列气体中的()

A.氢气

C.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符合题意;

B、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7.(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大量排放的CO2造成了碳循环的失衡,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修复大气中CO2,

含量的平衡必定要“降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化石燃料,会导致大气中CO?含量持续升高

B.将CO2压入地下实现碳封存,CO2分子间隔变小、运动停止

C.CO2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

D.江河湖海的水体吸收CO2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气体,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升高,A项正确;

B、将CO2压入地下封存时CO2分子间的间隔会变小,但不会停止运动,B项错误;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将C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2,CO2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C项正确;

D、CO2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D项正确;

故选:Bo

8.(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

A.氮循环B.硫循环C.碳循环D.水循环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

泄物通过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该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碳循环。

故选C。

9.(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可用于冶炼金属

B.CO和CO2不能相互转化

C.用墨绘制的画能保存长时间不变色

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B

【解析】A、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故说法正确;

B、CO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CO?在高温下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能相

互转化,故说法错误;

C、墨汁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

时间较长,故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故说法正确。

故选B。

10.(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向甲乙两个等体积充满。外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

水与NaOH溶液(密度近似相等),拧紧瓶盖振荡后,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

A.甲瓶注入的是澄清石灰水

B.甲、乙瓶变瘪的原因都是瓶内压强减小

C.向变瘪的乙瓶中滴加适量CaC4溶液,无现象

D.NaOH溶液浓度大于Ca(OH)2溶液浓度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反应,瓶内压强变小,乙瓶中压强变的更小,说明

乙瓶是氢氧化钠溶液,甲瓶是澄清石灰水,故说法正确;

B、两瓶变瘪的原因都是二氧化碳反应了,使瓶内的压强变小了,故说法正确;

C、乙瓶中反应后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说法错误;

D、倒入等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两瓶变瘪的程度不同,乙比甲更瘪,说明氢氧化钠溶液

的浓度大于氢氧化钙的浓度,故正确。

故选C。

11.(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实验室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不需要选用的仪器是()

【答案】D

【解析】A.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可以使用锥形瓶,故不符合题

尽、;

B.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收集二氧化碳一定用到导管,故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不需要使用酒精灯,故符合题意,故选

D„

12.(2023•湖北武汉•中考真题)石墨、活性炭和木炭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石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木炭作燃料

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的用途可以是O

A.用于制铅笔芯B.用作电极C.用于切割大理石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其(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木炭可用作燃料。木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o

【答案】(1)AB

(2)物理

点燃

(3)C+O2^=CO2

【解析】(1)A、石墨具有滑腻感,且为深灰色,可用于制铅笔芯,故选项正确;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选项正确;

C、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切割大理石,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2)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占燃

(3)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02-CO2o

13.(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绿色转化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材料的过程,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

响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如图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部分途径:

U)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化工产业中,常用原子经济百分比来衡量工艺效率,公式是:原子经济百分比

产品的质量

xlOO%。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直接合成乙醇,该反应

生成物的总质量

同时生成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原子经济百分比是=

(3)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等塑料可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是0

(4)除图中实例外,请列举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指出其应用的性质(答一条即

可)。

(5)践行绿色理念,共建美丽家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填字母编号)。

A.作物秸秆发酵制沼气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废弃电池深埋地下D.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叶绿体

【答案】(1)60q+61-^0^=q^2q+6q

一定条件

(2)2CO2+6H2C2H5OH+3H2O46%

(3)白色污染

(4)灭火;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5)AB

【解析】(1)海水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