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语文重点题型预测:古代诗歌阅读20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高考语文重点题型预测:古代诗歌阅读20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高考语文重点题型预测:古代诗歌阅读20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高考语文重点题型预测:古代诗歌阅读20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高考语文重点题型预测:古代诗歌阅读2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精选20题(解析版)

天津专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

1.(2023秋・天津北辰・高三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两句,是说一场潇潇小雨过后,天气很快就放晴了。诗人来到小

园漫步,不仅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而且景物更明洁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晚节渐于春事懒”一句,是说人们因春天的到来心情欢畅,诗人虽年事渐高,但游兴不减。

C.“病躯却怕酒壶倾”一句,“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抑郁、

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

D.“睡余苦忆旧交友”一句,写对友人的思念,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

(2)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DB

(2)花朵好像听懂了人的语言一样对着人笑,不知名的草随意地生长。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美丽明媚的春

天景象。

(3)运用反衬的手法(或以乐景写哀情)。“快晴”“近清明”“解语迎人笑”“随意生”是乐景,而“苦忆”表达的是

“苦闷”,诗人极写春日的美好,反衬自己心情的苦闷。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虽年事渐高,但游兴不减”错误,根据“晚节渐于春事懒”可知,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

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题先根据颔联的内容进行描绘,“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是说“花朵好像听懂了人的语言一样

对着人笑,不知名的草随意地生长”,然后概括出“生机盎然、美丽明媚”的特征。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春草随意而

生。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注意从情景的关系着眼,“快晴”“近清明”“解语迎人笑”“随意生”是乐景,而“苦忆”表达的是“苦闷”,是

乐景衬哀情。

诗的前四句写春景,展现了一派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特别是颔联“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更

显活泼生趣。但到颈联,情感节奏却发生变化,“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这种消极情怀产生的

原因在最后一联“睡余苦忆日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中给出。因为没有朋友在身边,所以再美好的春景也

懒得去欣赏,寂寞的酒杯更是不能端起了,这一句包含了许多情思。

2.(2023.天津东丽.天津市第一百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才龙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3)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答案】(1)B

⑵“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

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

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3)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

2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没

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

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

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桃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

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

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

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

丰厚做下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

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

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悦之情。

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却

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

姓。

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也

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

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

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结合诗

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

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

3.(2023秋・天津宁河•高三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作答。

【双调】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溢江岸,白草连云栈。功

名半纸,风雪千山。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中”是本曲的题目,交代了创作背景,概括曲子主要内容,是解读作品的关键。

B.起首“望”字有希望自己得到重用之意,更有表明距离朝廷遥远,可望不可即之意。

C.“行路艰难”既写出客中行路的艰辛,又道出人生求取功名之路的不易,一语双关。

D.结尾写作者历尽“千山风雪”的辛苦奔波,终于获得“半纸”功名,感情由悲转喜。

(2)元代散曲里的“鼎足对”是三句形成的对仗。因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称“鼎足对”。

请结合作品,指出相关句子,并对这些诗句进行赏析。

(3)请概括这首元曲中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1)D

(2)①曲中“青泥小剑关,红叶温江岸,白草连云栈”三句使用鼎足对。对仗工整,音节和谐;②全由名词组

成,色彩鲜明。青、红、白等色调的组合配搭,营造了色彩鲜明的意境。③为下文“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的感慨作了充分的铺垫。④三句运用鼎足对,列举几个关山要地,“青泥”“剑关”“温江”“连云栈”等,把“南

来北往”到处漂泊的心酸劳累具象化,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⑤这三句借助用典的手法,化用

前人诗句。有时间的交织,又包含空间的延伸,具有丰富的内涵。(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望”长安,可见作者对功业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及”,前程渺茫,鬓发已斑。②“随”征雁,言极被

动,明知功名虚幻,却还要四处奔波。③尽管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D.“历尽,千山风雪,……终于获得,半纸,功名,感情由悲转喜”错误,诗句意思是说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

奔走于风雪千山,最后两句以深沉的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选项逻辑关

系混乱,情感把握不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青泥小剑关,红叶溢江岸,白草连云栈”句式大致相同,都是名词罗列,形成对仗,因三句一组,互为对

仗,如鼎之三足并立,也具有排比或列锦手法的特点,音韵和谐。

“青泥”“红叶”“白草”用青、红、白三种颜色分别修饰“泥”“叶”“草”,色彩鲜明,营造了明丽的意境。

“小剑关”“渝江岸“连云栈”三个地点词分别指青泥岭、渝江、川陕通道。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

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渝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作者踏遍了万水千山。通过地点的罗列生

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从而表现了作者四处漂泊的辛酸无奈之情。

“青泥小剑关,红叶温江岸,白草连云栈”,化用前人诗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住近溢江地低

4

湿”“北风卷地白草折”等,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有时间的交织,又有空间的延伸。

尽管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

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

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因此“青泥小剑关,红叶渝江岸,白草连云栈”为作

者抒情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作者借长安喻指元朝廷所在地大都,他遥望大都,那个地方跟自己的前程一

样渺茫,而他已然两鬓斑斑。一个“望”字,暗含作者期待被朝廷重用而未能得偿所愿。“望”长安,可见作

者对功业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及”,前程渺茫,鬓发已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已到了致仕归家之年,但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奔波于艰难的路途中,和征

雁一道“南来北往”。一个“随”字则暗示作者仕途不顺、身不由己的伤感。“随”征雁,言极被动,明知功名

虚幻,却还要四处奔波。

结尾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

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身为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

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4.(2023春•天津滨海新•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②,狐塞③接云中汽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

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②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③狐寒;飞狐塞的省称。塞,边界上

的险要之处。④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魏绛复从戎”句,诗人将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希望友人像“多功”

的魏绛一样保卫边疆。

B.第一首诗的颔联,“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与魏大分别时的惆怅之情,全诗情感

由首联的慷慨激昂转为低沉悲切。

C.第二首诗的首联,语言富于对称美,“青”和“金”显出色彩美。遣词华丽,写出宴会的热闹场面,以烘

托出友情的深厚。

D.第二首诗的颈联,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以景衬情,比正面书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2)请分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在诗中的作用。

(3)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离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B

(2)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

“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

做了铺垫。

(3)甲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了诗人的慷慨壮志;乙诗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

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转为低沉悲切”错误,全诗感情豪放激昂,慷慨雄壮,后面写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

功。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没有转为低沉悲切。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两句诗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一个“横”字,写出雁

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的重要地

理位置,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

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诗,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

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

志。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操。感情豪

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6

第二首诗,是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前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

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

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

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

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写目送友人赴古

道,隐隐哀愁胸中涌。作者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

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5.(2023秋•天津南开•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龙吟

【明】刘基①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②。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

袅。问登楼王粲③,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④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⑤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

鸿天杪⑥。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注释】①刘基:在元代遭排挤,辞职归隐,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应朱元璋之请,辅助其成就帝

业。此篇作于元末天下大乱,刘基未遇合朱元璋时。②刘表:东汉高平人,字景升,官荆州刺史。当时中

原战乱,荆州一隅较为安宁,士民多归之。③王粲:曾作《登楼赋》,建安七子之一。④髻螺:妇女头上

盘成螺形的发髻。此指山峰。⑤渠:代词,表示第三人称。⑥天杪:天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鸡鸣风雨潇潇”写环境、氛围,天尚昏暗,鸡鸣四起,风雨交加,是自然现象,也是动乱现实的象征。

B.“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情景交融,可见词人所受压抑之深,恨情之绵绵不绝;“断魂飞绕”则直抒苦

闷之情。

C.“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词人运用设问、拟人手法,极目远望,故乡何处?故乡就在那

渺远的青山之间。

D.“宝瑟”三句写诗人欲以音乐寄情,无奈弦僵,指冷,无法鼓瑟吹笙,只能目送飞鸿直到它在视野中消

失。

(2)“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⑶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DC

(2)“月暗”、“星沉”进一步渲染拂晓前天色的阴沉压抑,画角之声也是那样凄凉哀厉,令人生悲,描绘了一

幅凄凉悲冷的画面。

(3)滞留异地、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和寂寞之感;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壮志未酬的悲叹;社会动荡、国家未安

的忧思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故乡就在那渺远的青山之间”错误,结合原文“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可知,词人极目远眺,

不见家乡,只见如髻螺般的远山,横于天边,使人惆怅。那远山挡住了自己梦回家乡的道路,眼望不到,

梦魂难飘,此恨怎消?选项“故乡就在那渺远的青山之间”曲解诗意,与原文表述不符。另外“拟人”错误,”髻

螺”应为比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可知,月亮因天空显得昏暗,星星隐于薄雾,角声飘渺。“月暗”、

“星沉”写所见,“角声”写所闻。词人在楼头徙倚之久,直至晨光熹微。抬头看天,但见在烟水迷离的天幕

上,月色渐暗,星光渐淡,同时听到了报晓的号角声,角音清亮,余音袅袅。"暗’'字、"沉”字表动态,都

有一个时间过程,暗寓词人长夜无眠这一事实,描绘了一幅凄凉悲冷的画面。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可知,起句突兀,化用《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之句,

“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风雨交加、鸡声四起的背景,

渲染了一个风雨如晦,看不到曙光的环境,暗示元末社会风雨飘摇,动荡不安。词人感叹天地之大,竟无

像刘表那样的人可以依附,流露了他的失路之悲。

结合“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可知,“啼鹃迸泪”和“落花飘恨”用拟人的手法,把词人沉痛悲怨之

心披露无遗,杜鹃的啼鸣又隐含了无限的乡愁,引发了下片的怀乡之情。由于连“依附刘表”亦不可能,便

感到魂断无依。词人侧身于天地之间,骋目四望而无栖息托身之地,其内心之痛苦有如杜鹃啼血。

结合“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可知,想问问作《登楼赋》的王粲,镜子中自己的白发,又

增添了多少啊。诗人“登楼王粲”是以“登楼”为具体语境,这意味着词人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自比王粲,而

是有着特定的负载信息。滞留异地、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施展才华、拯世济物的用世之心,以及日月逾

迈、志不获骋的焦虑沉淀在刘基的内心深处,反复出现在其词中,揭示了词人复杂的心理。

结合“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可知,词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只见如髻螺般的远山,横于天

边,使人惆怅。那远山挡住了自己梦回家乡的道路,眼望不到,梦魂难飘,此恨怎消?词人把其为朝廷命

运担忧,为个人前途而苦苦思索的郁志之弗舒,付之于这句话。

8

结合“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可知,诗人以责怨之笔写青山遮

梦,意境奇警,更觉深哀。词人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借音乐以表哀思,谁想弦僵指冷,难以成调,最后只

能目送飞鸿消失在天边,遥寄乡情。

结合“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可知,此句收束全词,没阶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树,使人难辨晨昏,

这既是写景,也是世事昏暗,自感前途渺茫的心理写照。照应了“鸡鸣风雨潇潇”,在情感上造成回环往复,

增加一唱三叹的摇曳之美。而且,“不知昏晓''实又暗喻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刘基一向以王佐之才自

命,意欲澄清天下,礼义治国,然而天下扰扰,何去何从呢?这是摆在词人以及当时所有士人面前的一个

难题,此词正是他此时矛盾、困惑心情的写照。

综上所述,全词以啼鹃、落花、断魂等意象的迭加与组合,托物以寄兴,将忧愤、哀怨、惆怅、彷徨,融

于一体,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失路之悲,节奏强烈快捷,如急风暴雨,颇有豪放之风。

6.(2023春・天津和平•高三天津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贯筲②竞长纤纤笋,那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英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

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

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赏雪(ydnda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哪躅,即羊哪躅花,属杜鹃花科

植物,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

诗奠定了明快自然的感情基调。

B.本诗写景极有特色。由远及近,层次分明,既有淡墨涂抹的山水、色彩艳丽的绿竹红花,也有悲啼的

哀猿,尽显空寂。景物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蚊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

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描写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整诗显得婉转蕴藉,

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2)任选角度赏析诗歌颔联。

(3)请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A

(2)修辞:“竞”“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

炼字:“竞”化静为动;“纤纤”“艳艳”叠音词。

其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⑶情感(写出四点即可)

不能报答圣恩,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无奈;被贬蛮荒之地,回归无望的悲叹;时光流逝,老大无成之慨;无

辜被贬,壮志难酬之悲;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及期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明快自然”说法错误。不是秋日风光,而是春夏之交的景色,从

杜鹃花开正艳可以看出。“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

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修辞角度:

对偶:“赏雪竞长纤纤笋,绑躅闲开艳艳花”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赏筲”与“跳躅”相对,都是植物;“竞

长”与“闲开”相对,均为动词;“纤纤笋”与“艳艳花”相对,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形象突出。形

式上,句式结构对仗工整,音节整齐匀称;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传神生动。

拟人:“竞”“闲”二字赋予了赏雪和羊跳躅花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竞”字把嫩笋争相

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哪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从炼字角度:

“赏笛竞长纤纤笋”中的“竞”字运用贴切,极富表现力。“竞”为“竞相、争相”之意,竹子上长满了嫩竹笋本

是静态的画面,但作者用一“竞”字化静为动,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纤纤”“艳艳”均为叠音词,分别表现出了竹笋的鲜嫩和羊哪躅花的艳丽多姿,使画面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

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从表达技巧上:

颔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赏笆竞长纤纤笋,绑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粗大的贫筲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

羊哪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描绘出万物的无限生机和大自然的闲静美好,但纵观整首诗的

内容可知,本诗抒发的是作者被贬后内心深处的愤慨之情,所以颔联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

10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颈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

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诗人被贬到这个蛮荒之地,也担心将来会无法回乡,只是壮志未酬、皇恩未

报,心中非常不甘心。“未报恩波知死所”表达了诗人不能报答圣恩,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无奈;无辜被

贬,壮志难酬的悲叹。“莫令炎瘴送生涯”通过写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表现韩愈被贬蛮荒之地,回归无望的

悲愁。

尾联“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意思是: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表达了作

者对时光流逝,老大无成的感慨;以及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及期待。

7.(2023・天津和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②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

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

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

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

B.“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

C.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

D.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2)“我觉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写双溪夜景的。

(3)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凉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⑴C

(2)从远到近,由高及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3)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元龙老矣”,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用反语表达

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廉颇老矣”,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理解错误。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的意思是:两边的高山夹峙着苍江之

水,致使东溪与西溪奔涌的浪花相互碰撞,激起的浪花越过高楼,想飞过山去,但最终还是回漩激荡过后

平缓收敛而作罢。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写作者觉得这里的山高而阻隔了一切,剑潭空旷无剑而潭水冰冷,月亮

明亮却星光惨淡,这是描写的远景。而下文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则是作者想要

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可是刚靠近栏杆却又害怕起来,害怕空中风雷忽然震怒,水中的鱼龙飞跃而

变得更加狠毒凶残,这是对近景的描写。所以作者采用了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而“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作者仰视的结果,“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中“下

看”表明是俯视,所以作者的观察顺序为由高及低。

“山,,”潭水,,“星月,,都是相对静止的事物,而“燃犀,,“风雷,,以及潭中的鱼类都是运动的。所以作者此处采用

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最后,“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以及“待燃犀下看”“鱼龙惨”等是作者通过眼睛看到的情景,“风雷

怒”是作者听到风声和雷声,是听到的声音。所以词中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元龙老矣”中“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作者此处是借用陈元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陈登作

为三国时的著名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对安定当时的社会贡献颇多。作者以陈元

龙自比,是感叹自己虽然身负奇才,却无处施展,只能在闲居中慢慢老去。所以此处作者借陈元龙的典故

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用反语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借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典故,

廉颇虽然年老,但仍可以一战,却因受到小人的陷害而无法为国效力,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廉颇相似,所以

此处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

所以两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2023秋・天津河北•高三天津十四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咤崛,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较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12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心的曲折变化。

9.“峭壁连嵯恫,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8.A9.群峰如聚,层峦叠翠,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雄奇秀丽的群峰攒翠图。10.①思

乡之愁,诗人年老仕宦、独行赴任,悦目的山色终难完全排解愁思;②游子的寂寞,山行逶迤,长路漫漫,

无人共“玩芳菲”,表达出诗人孤寂之感。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虚实相生”错误,前两联的写景都是实写,诗歌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但没有“虚实相生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画面能力。

一般步骤:描述画面,概括画面特点,点出技巧和表达效果。描述画面要抓住诗句中意象来进行。

诗句“峭壁连蛇帽,攒峰叠翠微”意思是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蟀响,簇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此联,“峭壁连

嵯帽”“攒峰”“叠”描绘出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雄奇的特点,“翠微”,山气呈青绿色,写出了山峦的秀丽。

据此分析,概括诗歌描述的画面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流连山水之际,流露了哪些情感。作答本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

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

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

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前六句“峭壁连晚响,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写诗人看到了

雄奇秀丽的山景,一路之上美景美不胜收,不禁让诗人驻马欣赏,留恋忘返,此时的诗人内心欣喜愉悦;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情感由喜入愁,感伤于道路漫长,年华已逝却还要漂泊异乡,抒发了思乡之

愁。

最后“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情感变得失落,山路好像永远都走不完,虽有美景,却无人和我一起赏玩

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伤感。

11.(2023•天津河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漏螭,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②。有

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

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晋・郭澄之《郭子》:“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奋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

称名士也。’”②苏轼《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m的一项是()

A.词作紧扣题目“山居即事”,描写春末初夏时节,词人山居生活的清闲情景。

B.“细读”“饱看”两句借“读离骚”和苏轼之典,表现作者安适、达观的态度。

C.“故来”一词“语中含情”:一对漏棘号水中“争浴”,像是故意想让词人开心。

D.“看”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阕的景物描写。

(2)鉴赏上片画线的句子。

(3)结合全诗,分析“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包含诗人的感情。

【答案】⑴D

(2)运用了动静结合、借代的手法:描绘了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突出山

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表达了作者自然惬意的心情。

(3)“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表达了诗人满足又不满足的矛盾心理:为清幽闲适的山居生活而满

足,为丰收在望的农家景象而满足,为亲切淳朴的乡村友情而满足;为自己志向未能实现感到遗憾。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用法一致,引领下阕的景物描写”错误。本诗中,接韵以一“看

”字领起。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运用了动静结合、借代的手法: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

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

14

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

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

的第二层意思。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

惬意。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表达了诗人满足又不满足的矛盾心理,“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的意思是:若是要追求人生的

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果这样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为清幽闲适的山居生活而满足,

为丰收在望的农家景象而满足,为亲切淳朴的乡村友情而满足,“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

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

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

(2023秋•天津河西•高三天津市海河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定风波•暮春漫兴①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②小帘根。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怆当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桃”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桃”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13.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2.A13.上阕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以“病酒”比喻

“老去逢春”,用“少日”与“老去”作对比,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表达了诗人仕途失

意的落寞与凄凉。14.①结合“老去逢春如病酒”可知作者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感到落寞凄凉;②结

合“试问春归谁得见”可知表达了为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春、孤寂之情;③结合“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

元自要春风”可知表达了自我开导消解愁怨的乐观豁达之情。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本词就是一例”说法有误,本词风格应为婉约,不是豪放。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少日春怀似酒浓”“老去逢春如病酒”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

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病酒”,指因喝酒过

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

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

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可见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

落寞与凄凉。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情感的能力。

“老去逢春如病酒”意思是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这里

是写内心的感受,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感到落寞凄凉;

“试问春归谁得见”,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本词指春去,

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感。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

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自我开导消解愁怨的乐观豁达之情。

(2023・天津・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

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is.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