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oo分,考试用时loo
分钟。第I卷1至5页,第n卷6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共值题,共33分。
一、(33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邮(xu)鞭愁(ta)锲而不舍(qie)
B.教造(hui)肆虐(niiB)废福忘食(qin)
C.停回(yu)花蕾(lei)跌宕起伏(dang)
D.咀嚼(jiao)诧异(ch。)有的放矢(shi)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教诲”的“诲”应读hut;
c“花蕾”的“蕾”应读lei;
D.“咀嚼”的“嚼”应读ju6。
故选A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覆盖寒暄毋庸置疑
B.默契诡计一筹莫展
C.国粹细腻销声匿迹
D.真缔压榨秋毫无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D.“真缔”的“缔”应改为“谛”,“秋毫无范”的“范”应改为“犯”。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漫: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个人信息的适度收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
B.古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穿越时空,培养、影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C.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是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D.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培养、影响、感动”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影响、感动、培养”。
C.“不……,更有赖于……”错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仅……,更有赖于……”。
D.“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错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补上”的经济增长模式”。
故选Ao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江南,重重似画,曲曲如屏,品之如醉,探之弥深,令人目不暇接,o千百年来,在自然
与的频繁互动中炼就的江南范儿,以其独有的风韵,活跃在文坛艺林,凝结于风土民俗,进人
们的生活和记忆之中。
A.流连忘返人性描摹
B.乐不思蜀人文描摹
C流连忘返人文镌刻
D.乐不思蜀人性镌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
他乡。语境指文化江南对人有吸引力,应选“流连忘返”。
第二空,人性: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境与“自然”对
应,应选“人文”。
第三空,描摹: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或文字(如图画,版画,手抄本)描摹,也指
照原样描写或描画。镌刻:两个字连在一起便是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语境
与“进”搭配,强调记忆恒久,应选“镌刻”。
故选Co
5.下列表述有•送的一项是()
A.清明踏青、端午划龙舟、重阳登高都是中国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课文《劝学》出自《荀子》一书,该书全部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自著。
C.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更为自由灵活。
D.《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该书全部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自著”错,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
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故选B。
6.下列说法中与材料观点无关的一项是()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A.“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B.“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名著思想观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特点表现为:“离不了泥土”、“地方
性”、“不流动”、“熟悉”、“礼俗社会”。
A.“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无此观点。
B.“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体现了中国社会“地方性”的特点。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不流动”的特点。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表现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
故选Ao
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
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年轻人参与扶贫,,,-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
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①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
②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
③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
④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
A.②③④①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中写“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②中写“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依据逻
辑,这两句应连在一起,且应先打开“闸门”,潮水才能涌进,所以应为②①的顺序,排除AD。
抓住③中“更多的”、④中“除了一些”可知,④应在③前,排除AC。
②①为动宾结构,与主语“年轻人参与扶贫”才衔接,故正确语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o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
未闻,业之未精,有感两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取,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日师日弟子云者,曾不如童
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多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主师则生丕
为之怜死丕为之起亦韭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
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申,议
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
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蠡贼也,吾惟恐其
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屣,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
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茗无其德,宁虚其位,«待后之学
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
说》以谢之。
(有删改)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无可师呷:学习
B.张口辄骂欧曾辄:于是,就
C.道听未审审:审问
D,以为苟无其德苟:假如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有惑也不能解人非生加知之
B.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待后之学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B.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C.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D.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1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氐理的一项是()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不求甚解、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老师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2)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蠡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答案】8.C9.C10.D11.C
12.(1)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
(2)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
去。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审:弄清。句意: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去卜连词,表承接,就。句意:有疑惑却不能解答。/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B.介词,在;介词,对于。句意:(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对于他自己呢,却
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C.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传授学生拥有实际的技术、技能。/尊师学习
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连词,来;所+以构成所字节构,……的原因。句意: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们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们不
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于”是介词,则“师”是其引出的对象,与“籍”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生不为之怜”和“死不为之丧”句式对称,应在“怜”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黄宗羲更强调为老师之过”有误,原文“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意
思是“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黄宗羲只是说师道不传既
是学生的过错,也是老师的过错,没有更强调是老师还是学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岂",难道;“特”,只是、仅仅;“致”,造成。
(2)“若是",像这样;“蠡贼”,作动词,变得浅薄暴戾;“恐”,担心。
参考译文:
续师说
黄宗羲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
习,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
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拥有实际的技术、技能。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
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
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浅陋之人,动笔就诋毁朱熹
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
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
当,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
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
这种风气流传下去。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
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
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
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
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盛情推选我作为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
施,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蓝、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2.本试卷共6题,共67分。
三、(12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赳赳老秦
油灯忽闪,一条黑影已站到大帐之内。
我大骇,喇地抽出腰刀,厉声喝道,谁?
来人微微一笑,盂将军,无须惊慌,我是咸阳派来的救兵。
我忙唤卫兵,燃亮璧灯。
面前就一老者,身穿交领窄袖长衫,头包方巾,儒雅中透着刚毅。我验过手信,不假,确实是咸阳来
的。
兵呢,来了多少?我抬头向帐外张望,天已蒙蒙亮,除了站岗放哨的侍卫,看不到其他人员。兵呢?
我又问。
就在你眼前啊。老者笑容不变,双眼直视着我。
开什么玩笑,我可是要和匈奴人打仗的。
我知道,你已和匈奴打了两次仗,一次小胜,杀敌八十,自损二十。一次平手,双方各有伤者,没有
死亡。十天前,匈奴增兵万余人,你只有一千多,故退守上郡,依靠城垣坚固,闭门待援,请王派兵。
这老头,知道的事还不少。可我没心情夸他,我要的是兵。没有兵,上郡难守,咸阳也将遭到威胁。
兵呢?我提高嗓门,明显充满火气。
就在你面前。老者不再笑,很严肃地回答。
就你一■个人?是。
你来救我们?是!
按手信上的命令,老者是我的上司,我归他管辖。我这样咄咄逼人,他分分钟有斩杀我的权力。想到
这一点,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孟将军,老者说,依我三天的观察,你现在缺的不是士兵,是士气。
士气?面对十多倍于我的匈奴,没有足够的兵马,我们只有傻气。要知道,匈奴人骑马,很多都不配
鞍的,那屁股就像长在马背上一样。人马一体,自由伸缩。手中挥舞的穹刀,呼呼生风,要多快有多快,
让人不寒而栗。
老者说,看来,你还是没有醒悟。现在天也快亮了,你带着手下的将领和亲兵扮演匈奴,我是大秦士
兵,咱们来一场较量如何。
你一个人?是的。
我手下有六员大将,八名亲兵,再加上我,可有十五人啊。这老头,难道真的身怀绝技?我从上到下
再三打量他一番,那神态、那筋骨,怎么看都不像“练家子”。
孟将军,现在我命令你,带上人跟我来后山。老者不怒自威,说完走出大帐。
我让卫兵火速叫齐众人。首先来到大帐的是李岩,他是我最得力的干将,骁勇善战,曾单人独骑杀出
匈奴的包围。我把刚才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
他说已观察我们三天了?是的。
他进到大帐之内,你竟然没发觉?是的。
李岩的两个反问,让我头皮阵阵发麻,不由得冒出冷汗。李岩说,这位老者不简单。来到后山,老者
已摆开阵势,他手中竟然拿了一根木棍。老者说是单打,还是群上?这简直是欺人太甚。我一抽腰刀,就
要上前。李岩一把扯住我。老大,他可是我们新来的头啊,敢这样单挑我们,必有撒手铜。要不,我先
上,你也好有个退路。
李岩放下长矛,也折了一根木棍。老者说,听清楚了,规矩是戳到为止!现在开始。老者边说话,身
子边往前欺,已接近李岩,手中木棍迅速前伸,一下子就戳到了挛岩的胸口。李岩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输
了。
你这叫偷袭,不行,重来。李岩不服气。
老者抬起木棍打到李岩嘴巴上,战场允许你重来吗,你这个死人。鲜血顺着李岩的口角流下来,李岩
倔强地抬起头,双眼冒出怒火。
不服气是不?好,你们一起来。扰我边塞,杀我民众,今天不把你们碎尸万段,我死不瞑目。老者越
说越激昂,木棍再一次打在李岩的脸上。
李岩怒不可遏,扭头吆喝一声,兄弟们,上!
这次,老头撒腿往后撤。
想跑,没门。除了我,大家嗷嗷叫地冲上去。然而,才跑出四五步,猛听得轰隆一声响,我的手下全
部落入陷阱内。原来老者早在道路中间做了手脚。他一人跑过,陷阱的覆盖物还能够支撑。可我的将士一
起过去,必定全军覆没。难怪,他敢单挑我们一群人。难怪,他选在天刚亮时分。难怪,他有意这样激怒
我们……
见众人落入陷阱,老者抡起棍子向我冲来。老者边冲边大声高歌:赳赳老秦,如日方升,保国安民,
不惜生命。我若后退,子女何存,父母何生?老者字正腔圆,铿锵之力穿越层林,群山回应,如同裹挟着
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我呆若木鸡,心中一片茫然。老者毫不客气,抡起棍子向我打来。一下,二下,三下……疼痛赶走麻
木,羞辱激发血性。我本能地挥出手去,原本想斩断他的棍子,没想到,弯刀一个上擦,却插进了老者的
胸膛。
老者看着我,脸上带着笑,断断续续地说,孟将军,。
从陷阱里爬出来的众人,围在老者身边,哭成一团。
(原载《小说月刊》,有删改)
13.请概括文中老者的人物特点。
14.请阐释标题的作用。
15.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充合理的文字,使作品结尾更能突出主题。
【答案】13.儒雅而刚毅;充满智慧;勇武而具有保家卫国的牺牲奉献精神。
14.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统领全文内容,文章主要展现的就是老者一一老秦的形象;③以“赳
赳”形容主人公,不但赞美老者,由点及面,赞颂大秦士兵杀敌保国的士气,指向主题。
15.你刚才呈现出的就是士气,它就能助你退敌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
结合“儒雅中透着刚毅”可知,老人儒雅而刚毅;
结合“你现在缺的不是士兵,是士气”“我的手下全部落入陷阱内。原来老者早在道路中间做了手脚……
难怪,他选在天刚亮时分。难怪,他有意这样激怒我们……”,老人清楚知道现在秦军最需要的是士气,
并早想好了激发士气的方法,可见老人有智慧;
“老者边冲边大声高歌:赳赳老秦,如日方升……”,老人勇武矫健,以一敌多,最后以死让我们明白了
士气的可贵,这是秦军可能胜利的根本所在。老人勇武,具有保家卫国的牺牲奉献精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赳赳老秦”是怎样的老秦,老秦又是谁,标题语言简洁,但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赳赳”是勇武矫健的样子。文章主要展现的就是老者一一老秦的形象,题目统领全文内容,呼应老者的
话”赳赳老秦,如日方升,保国安民,不惜生命……”。
以“赳赳”形容主人公,老者说“我是大秦士兵”,题目不但赞美老者的勇武担当,更是由点及面,赞颂
大秦士兵杀敌保国的士气和血性,指向主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前文有“你现在缺的不是士兵,是士气”,结尾“疼痛赶走麻木,羞辱激发血性”,“我”转手杀了老
人……而这正是老人想要的结果,老人激发了“我”的士气,“我”有了士气爆发出无限潜力杀死敌人。
故本文的主题是拥有报国杀敌的士气就会所向无敌。
士气,是在一个群体或个人中存在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意志,就是老人最后要直接说个孟将军的:你刚才呈
现出的就是士气,它就能助你退敌。
四、(8分)
16.请从《登高》和《沁园春长沙》中选择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段文学短评。要求:结合具
体的诗句,有理有据。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登高》的颈联,“万里”与“百年”时空结合,极大拓展了时空容量,表达了诗人漂泊无
定、年老多病的无尽悲愁,体现了情感表达与时空转换技巧的辩证关系。作者登高触景生情,选用时空转换
技巧来抒发,此技巧的运用也反过来使诗人的悲伤之情表现得更充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材料要求从《登高》和《沁园春长沙》中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进行评论。古诗词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读鉴赏。一般古诗词的鉴赏点有语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
画面之美、手法之美、构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意之美、哲理之美。从语言表达来看,其着眼点是字词的
品味、诗联的赏读、风格的评论等;从描写内容的角度看,有人物、时空、声色、动静、景情、刚柔、宏
微、离合等;从艺术手法来看,有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用典、炼字、远近、上下、白描、细描、比喻、
拟人、对偶等;从情志方面来看,有心境、意境、志向等,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或卒章显志等。
写作指导:高中学生写文学点评,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
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文
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比如,可以
针对诗歌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展开评述,也可以选择诗歌中“景”与“情感”的关系,说明自己是如何从诗
歌形象化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他的满腔愁绪的。当然,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手法,深入探讨自己对于
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评价。或者,可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登高》,可考虑从
用词等角度评析,如颈联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
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沁园春长沙》可以赏析
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五、(40分)
17.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对手无处不在,对手是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请以“对手”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
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例文:
对手
“桃红李白竞争妍”,正是因为有了百花园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对手们一起赶趟儿,才有了春天
的明媚鲜艳;“瀑流飞啸伴松涛”,正是因为有了溪流里作为对手的浪花你追我赶,争先奔涌,才有了瀑
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因为有对手,前进路上更有方向,生命长河更加激流勇进。让我们与对
手同行,携对手共致远方。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人生不拒对手,亦能成其高。因为对手,我们可以实现人生的超
越。
正如爱德蒙•博克曾言:同我们角斗的对手强健了我们的筋骨,磨炼了我们的技巧,我们的对手就是
我们的帮手。林丹和李宗伟,一个是金牌拿到手软的大满贯得主,一个是穷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实现奥运冠
军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