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复习1课件资料讲解_第1页
改革复习1课件资料讲解_第2页
改革复习1课件资料讲解_第3页
改革复习1课件资料讲解_第4页
改革复习1课件资料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鞅变法一、时代背景:

1、政治上: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2、经济上:铁农具、牛耕逐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二、总结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秦国商鞅的两次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领域主要内容作用或特点军事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2、建立什伍制度提高了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世袭制;兵员得到保障经济1、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政治1、废分封制,建立县制;2、什伍连坐制3、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中央集权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特点:注重“农战”、“法治”消极影响积极作用1、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轻罪重刑、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轻视了教化,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三、评价商鞅变法(难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4)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2、三长制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改革前)(改革后)"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二)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2、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改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语、改行汉制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促进民族的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三、改革的重大意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成功的根源。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重点知识点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2、商鞅变法的内容?3、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评价?4、孝文帝改革的背景?5、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后期)6、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王安石变法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背景1、理财(富国之策)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二、变法的内容——②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A.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B.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A.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B.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⑥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理财(富国之策)二、变法的内容——1、“变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2、但也存在局限,具有较大争议。新法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评价: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二、变法的内容——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惟才用人择优录用,克服“恩荫”的弊病。整顿太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措施目的内容作用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1、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2、具有争议,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为改变积弱局面“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用、整顿太学选拔了实用性人才,以新进之士取代旧官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新法被废止,改革失败。失败的原因:1、触动了上层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主要原因)2、为增加政府收入,扩大税源,“取诸民”,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3、神宗去世,“元祐更化”,保守派司马光上台废止新政。4、徽宗时期,蔡京借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精神变质。评价: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进步性(历史作用):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局限性: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失败根因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相同点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性质:商: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封建制度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五、欧洲宗教改革1、背景2、改革的内容3、天主教的应对措施4、宗教宽容趋势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宣扬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政治权力。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中世纪的西欧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主修科目.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小结:宗教改革的原因1、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根本原因2、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建立宗教裁判所迫害进步人士的行为,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3、对德意志地区的剥削尤为严重4、导火线(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1、反对赎罪券;——反对天主教会的剥削2、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3、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了天主教说教4、简化圣礼,神父可娶妻——反对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要求5、世俗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有几条?自读课本P59—60页完成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1、《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信仰得救2、先定论(内容、影响)3、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4、制定了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过节俭的生活;5、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家庭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大家谈

请大家分析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有哪些异同?相同点:①信仰得救;②《圣经》是最高权威、③简化宗教仪式;不同点:①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②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③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三)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⑵形成:亨利八世时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伊丽莎白一世时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2、特点: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成分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⑴原因: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②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罗马教会的应对

1、革除内部弊端,停止出售赎罪券,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

2、对新教寸步不让,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所有新教都是“异端”,教皇是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威,没有教会解释《圣经》普通教徒不可能得救。

3、加强宗教裁判:扩大惩治范围,加紧打击“异端”。4、创立耶稣会进行反宗教改革活动。布鲁诺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