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文言文 综合过关卷(一)-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1页
杂记文言文 综合过关卷(一)-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2页
杂记文言文 综合过关卷(一)-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3页
杂记文言文 综合过关卷(一)-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4页
杂记文言文 综合过关卷(一)-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13杂记文言文综合过关卷一

说明:共13篇赠序类文言文,满分150分,时间:90-120分钟

姓名得分

一、(2023・上海・统考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1分)

倦圃图记

(清)朱彝尊

①倦圃距嘉兴府治西南一里,在范蠡湖之滨。宋管内劝农使岳珂®倦翁尝留此著书,所谓金陀坊是也。

地故有废园,户部侍郎曹先生洁躬治之,以为别业,聚文史其中,暇则与宾客浮觞乐饮。其以倦圃名者,

口取倦翁之字以自寄。予尝数游焉,乐之而不能去于怀也。

②岁癸卯,先生左迁山西按察副使,治大同。越明年,予谒先生于塞上。时方九月,层冰在川,积雪

照耀岩谷,弥望千里,勾萌尽枯,无方寸之木。相与语及倦圃,山泉之深沉,鱼鸟之游泳,蔬果花药之蓊

郁,情景历历如目前事。先生抱膝低徊者久之。嗟夫!故乡之乐,人之梦寐在焉。以予暂游者。犹不能释

于怀。况先生之寝处笑语其中者哉。

③先生之门人周君月如工绘事,为先生图之,为景二十。于是各系以诗,先生复命予记其事。

④予尝览前代园亭山水之胜,往往藉人以传,又必图绘之工,而后传之可久。若王维之耦川,顾瑛之

玉山。百世而下,观其画图,不独想见两人之高,而其所与游,如裴迪、崔兴宗,下至袁华、于立之徒,

览者亦希慕之不已。然则图绘之作,顾可少哉!

⑤今先生方欲任天下之重,援斯民于饥溺。虽欲遗章组之荣,息影江湖之上,以遂其所好,盖难几矣。

是倦圃之所,有山泉鱼鸟、蔬果花药之乐,先生且不得而私,而予与周君翻得藉圃之图以传,为可乐也。

⑥周君名之恒,山东临清人,尝为江西参政,罢官后,遂移家江浦云。

注释①岳珂:南宋文学家,岳飞之孙,曾知嘉兴府。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夫B.惟C.盖D.其

2.下列对第①段“倦圃”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倦圃位置在嘉兴城外的湖边

B.有名人古迹,为岳珂著书处。

C.由嘉兴人曹洁亲自修整重建

D.因现主人倦翁的字号而得名。

3.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二、(2023•上海静安・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筠隐记①

【明】唐寅

①筠之为物也,其圆应规,其直应矩,虚中足以容,贞外足以守,故称为材。舍筠而他求,取以为材

者,则未能备众异之若是也。岂惟筠哉?夫人亦然。

②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口。一规一矩,悉应法度,由中达外,无不当理,是特筠之性特异于人耶?

盖天之生材,不备众美则不能为世用,则必异之厚之,出于等伦②。故筠之生,森然而直其外,盖自规也,

毅然而圆其中,盖自虚也。

③为君子者,取法乎此,则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律己以贞,应物③以虚,无所施而不可矣。秦君

仁之,有材之君子也,和以处众,敬以方外④,言貌动止,一由规矩。所居之斋,植筠为睥®,朝退晏清,

必与相对,故以筠隐为称,俾余记之。

④窃谓筠与秦君,皆天挺之美材也,道义相同,契好自合,法其美以为己之美,远取诸物而近取诸身。

故秦君事今睿主,靖恭乃职,晨夕不怠,沾沾休光⑥,隆重深益,是盖得筠之为助不少,抑亦秦君之善于取

法也。故为记之。

注:①筠:竹子。②等伦:同辈,同类。③应物:谓待人接物。④方外:谓为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

⑤障(pi):城上矮墙。⑥休光:喻美德或勋业。

5.填入第②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之B.乎C.哉D.焉

6.对第②③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竹子备于众美的特性是为了超然于众人之上,为世所用。

B.君子要取法于竹,学习它的正直、坚毅,毫不圆滑世故。

C.秦仁之就是一位有材君子,待人接物,举动皆符合规矩。

D.秦仁之以“筠隐斋”名其室,遂请唐伯虎写了这篇文章。

7.第④段说“筠与秦君,皆天挺之美材也”,请从全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完成下表。(3分)

筠秦仁之

①和以处众

②敬以方外

一规一矩,悉应法度③

8.第③段说君子取法竹之优点是“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这种借物寄意写法的关键是寻找“物象”与“意

旨”之间的联系。本文“象”“意”的联系是否紧密,请评析。(5分)

三、(2023•上海松江・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不息斋①记

(宋)胡宏

①绍兴二十有九年春,友生毛子请日:“以谟斋房,衡麓先生名目'不息'。修义之奥,至今十年,

若存若亡,请先生辞而达之。以比盘盂几杖之铭戒,庶几可以朝夕从事。”

②予闻其言,喟然叹目:先兄既为子名,我其可不敷畅厥义,以励子志?然难言也。子试察夫天地之

间,有一物息者乎?仰观于天,日月星辰不息于行也;俯察于地,鸟兽草木不息于生也:进而观之朝廷之

上,卿士大夫不息于爵位也:退而观乎市井之间,农工商贾不息于财货也。滔滔天下.若动若植,是曾无

一物息者矣。今予兄以不息教子,无乃使子泯泯然与万物同波,沦胥以亡乎?将何以收子之放志,表万物

而正之邪?惟子知其有道也。

③子其审听吾之言乎?夫日月星辰,虽不息于行,而息于象;鸟兽草木,虽不息于生,而息于形;卿

士大夫之不息于爵位也,而固息于名;农、工、商、贾之不息于财货也,而固息于利。夫有所息,则滞于

物;滞于物者,不全于天;不全于天者,虽日月星辰不能以自化,而况于六尺之躯乎?

④噫!六尺之躯有神妙,而人不自知也。圣人启之日:“人者,天地之心也”。此心宰制万物,象不

能滞,形不能婴,名不能荣辱,利不能穷通;幽赞于鬼神,明行乎礼乐,经纶天下,充周遍满,日新无息;

虽先圣作乎无始,而后圣作乎无穷;本无二性,又岂有阴阳寒暑之累、死生古今之间哉!是故学为圣人者,

必务识心之体焉。识其体矣,不息所以为人也。此圣人与天地为一之道。

⑤大哉言乎!舜禹知之乎!吾徒其可以日月至焉而已②乎?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此不息之端也。言

有尽旨无穷,有志于道者可忽诸?

【注】①不息斋:胡宏朋友毛以谟的斋房名,斋名为衡麓先生(胡寅,胡宏兄)所提。②日月至焉而

已:意指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或做到。

9.对第一段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惟义之奥”:“惟”表示唯一,确定此斋对于作者来说,有着特殊的深奥意义。

B.“请先生辞加达之“:“而”意为“并且”,是希望胡宏能用文辞表达清楚宅名的奥义。

C.“多比盘盂几杖之铭戒”:“以"表示欲把“不息之义”比作刻在盘盂几杖的铭戒。

D.“席儿可以朝夕从事”:“庶几”有希望的语气,表明毛以谟践行斋名奥义的决心。

10.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特点。(3分)

11.以下例子不能体现第④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亭记》中流露出欧阳修对名利的释怀,他寄意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

B.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抒怀,感悟到物与我皆无尽,当随遇而安乐享风月。

C.《祝福》中鲁迅无情地揭露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表现了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

D.《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终于参透生命是以不息的欲望将一场生死炼成了永恒。

12.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四、(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文】断肠草

(清)俞蛟

①粤中深山大泽多胡蔓草,其花有黄、白二种,食之断肠。凡有激愤怨毒于中者,辄茹之。或置食物

毒其仇,或持之以诈人财物,不遂,即纳诸口,须臾血溃百窍而死。计阖省每年毙于毒者,何止百数十人!

②有监司某悯之,出示村民,每日拔草以献,一筐给值若干。于是,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成采此草,

荷担入城市,踵相接也。无如采者虽众,而产于地者不竭,且愈拔愈多,未及一年而罢其役。

③愚谓此举虽属仁人之用心,然何异郑子产之乘舆济人,无补于事。为人上者,惟贵乎洁己奉公,教

民敦节行,励廉耻,加以纠察抚循,俾顽梗残忍之徒,潜移默化,如孟尝之治合浦而珠还①,宋均治九江而

虎避②,方为循良卓行。区区拔草以救民,舍本逐末,亦何益哉!

【注释】①合浦郡盛产珍珠,当地官吏盘剥珠民,导致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孟尝到任后革

除弊端,使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②九江郡中多有虎暴伤人事件,太守宋均下令禁止捕虎,缓和了

人虎矛盾,虎群渡江离去。

【乙文】子产听政

《孟子•离娄下》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漆清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

梁②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①漆消(zhenwei):漆水和滴水。②“徒杠”、“舆梁”:分别指“走人的桥”和“走车的桥”。

13.甲乙两文中监司某与子产都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3分)

处事

问题方法结果

人物

监司某(1)(2)毒草不断生长且越拔越多

子产百姓渡河困难用自己的乘驾帮百姓渡河(3)

14.对于甲文中毒草“愈拔愈多”的根本原因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断肠草生命力极强、生长旺盛。

B.当地村民以次充好、鱼龙混杂。

C.地方官吏管理松懈,监守自盗。

D.当地村民扩大规模,多方经营。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认为应该以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B.乙文认为百姓本来就没有渡河烦恼。

C.甲乙两文都认为执政者有仁人之心。

D.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方法舍本逐末。

16.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实施主张,请评价这两种主张的实效性。(5分)

五、(2023・上海金山・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尹公亭记

曾巩

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

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

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

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辩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

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

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嬉,岁余

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

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犀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

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

属予记之。

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

时,而与之共其乐口!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

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

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注)①芨(ba):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

17.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

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

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18.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3分)

19.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乎B.耶C.哉D.焉

20.评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5分)

六、(2023・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2分)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蕾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

诏之日:“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

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

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口?‘咽指书而"咨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②差美,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①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

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

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万幸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估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

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③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

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书善读书者而能如

是乎!

④今健董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

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

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裒聚:聚集。②呻估:诵读。③斗靡:指以辞藻华丽竞胜。

21.第①段口中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焉B.哉C.乎D.耶

22.对文中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欣然”,有表现力,表现出徐健菁藏书极丰、还将延及子孙的得意洋洋之神情。

B.第②段“甚矣”,谓语前置,以感叹句抒写图书遭遇的灾难之频繁,后援引史实道出藏书之难。

C.第②段“而或”,复合虚词,可译为“有时”,作者从反面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

D.第③段“非……乎”,以反问句式,强调善于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知与行能合一。

23.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明清时尤盛。请根据文本和下面所选苏辙

《藏书室记》内容,比较两位藏书者藏书和读书目的的异同。(4分)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日:“读是,内以

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桂,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

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选自苏辙《藏书室记》)

藏书和读书目的

文本

不同点相同点

《传是楼记》

藏书读书是为了修身治国,使后世子

《藏书室记》

孙接受书中之道而行之。

24.行文跌宕起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就此结合②③两段加以评析。(5分)

七、(2023•上海闵行•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清凉山晓望记

【清】孙学颜

①清凉山在金陵城西乌龙潭之西,其下有寺日清凉寺。庚子①夏四月三日,余与江君敛谷,访马君孝升

于乌龙潭。孝升携具,饮余两人清凉寺中。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欣然出谒,磐礴②具道黄山云海

之奇。久之,如坐余于天都、始信诸峰@,纵观烟岚变幻,不知身在金陵也。是夕,谈饮既罢,孝升、中洲

俱别去,余与敛谷宿寺僧耕烟寒香阁中。

②明日天方曙,余先起,坐阁外磐石上。望见长干④浮屠仅余三四尺许,隐见半空中。其四面皆白云环

绕,使人目眩心动。因促致谷披衣起,与登山之绝顶望焉。时城内外诸山,皆薄云笼罩峰顶。而东南一带,

炊烟出屋,渐次腾起。少焉,朝瞰从东山上迸光,与云烟相掩映,如绮维绣错,紫翠重叠可爱。忽有风从

西南来,掀簸炊烟,或聚或散。须臾雾起蟠空,与城内外诸山云气相连结,若巨浸⑤吞天,弥望皆成水国。

于是钟山、雨花、鸡鸣、覆舟皆若飞浮,往来惊涛骇浪中。而金陵烟火百万户,遂杳不知其所如。惟向所

见长干浮屠,犹若与远村烟树争奇献巧,出没弄影于岛屿间。盖虎踞龙蟠,磅礴郁积之气,蒸变不测如此。

余与敛谷顾而乐之。因笑谓黄山云海之奇,殆不是过欤?

③乃复归坐寒香,以语耕烟。耕烟日:“此吾山间不常见之景也。”余谓:“金陵名胜甲江南,而山川秀

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恣意观览,以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敛谷

日:“吾子之言是也。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诸名胜登眺几遍矣,而故乡山水负此奇致,今始见之,是亦

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吾子倘记其事,幸并书此意,以贻后来者可乎?“因次第本末,录置寒香壁间,并

寄孝升、中洲一笑云。

(选自《孙学颜文集》)

【注】①庚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②磐礴:大声宣扬。③天都、始信:黄山著名的山峰名。

④长干:地名,在南京。⑤巨浸:大水。

25.如果将第①段中画线句改为“下有清凉寺”,方框内可填入的虚词是()(1分)

A.也B.矣C.哉D.焉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敛谷、马孝升、中洲I、耕烟。

B.“我”和江敛谷于次日早晨登上清凉山顶看到了奇致。

C.文章第②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清凉山晓望所见之景。

D.文章运用了比喻、比拟等多种手法写日出前后的景象。

27.第①②段都提到“黄山云海之奇”,分别有何用意?请作分析。(4分)

28.第③段中的“此意”在文中指什么?请简要概述。(4分)

八、(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山来阁记

(明)王弘撰①

①桃叶渡之侧,有园一区,广数十弓。宋君以伟之所营也。花药林竹,可以娱目;蓄古今人字画,可

以澄怀;积书千卷,可以求圣贤之道,知人论世;有阁高三层,可以远眺。

②癸卯春,予来金陵,曾登其上,望钟山焉。以伟负意气,不屑流俗,每招四方士为高会,赋诗饮酒

不辍;予固心壮之。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遗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荡为寒烟;中山之遗烈,

不可问矣。而以伟尚有此以优游卒岁,俯仰之间,口能无今昔之感乎哉?

③予去几三十年,庚午秋重来,下榻其中,虽风景如故,而书画散佚,阁已杀其最高一层,不得如昔

之所望,以伟亦皤然老矣。阁故颜“容安”,以伟喜予之来,易之日“山来”。乃举觞属记,援文忠铭苏

程蕾为说②。予不敢承,则告之口: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

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肉解之野,观当年战场,蟒火夜青,荡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

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犹得以管弦歌舞,饰其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

所惧也。且人生梦幻,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

翳如,苟适目前,何多求焉!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自侈为?

④以伟不答,予亦就寝,恍惚窈窕,宛如昔之所望,郁郁葱葱,直临腮牖。予不觉其肃然而恐,悄然

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书之,以为《山来阁记》。

【注】①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亡后隐居,持反清复明之志。②苏轼的表弟程德孺,有一番,

名为“程公蕾”,因苏轼来访,更名为“苏程蕾”,并请苏轼写《苏程蕾序》。

29.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其B.孰C.亦D.盖

30.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取蒯勺一项是()(2分)

A.山来阁藏有名人字画和圣贤典籍,宋以伟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贤士。

B.宋以伟曾意气风发,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

C.宋以伟因重逢而乐,故改阁名为“山来”,并请作者为阁写“记

D.作者故地重游虽风景相似,但是阁已破败,书画散失,令人唏嘘。

31.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32.宋以伟邀请作者写“记”,作者却说“予不敢承”,请分析其原因。(5分)

九、(2023•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H分)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口土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

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

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

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士,海内

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

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麻④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⑤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

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

而荣一乡哉!

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

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有删改)

游西陂记

(清)管同

①既入陂,至赐书堂,晤其主人,出王肇石谷①所为六境图。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②遗像。其

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日:“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肇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

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②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③举酒属予日:“子曷为记?”嗟夫!当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

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

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是为记。

(有删改)

【注释】①王孽石谷:王翠,字石谷,著名画家。②尚书:指宋荤,官至吏部尚书。文中的赐书堂主

人是其后人。③陈氏仲谋、度光:与作者同游西陂的友人。④高牙大蠢:指高位者的仪仗。⑤桓圭衮冕:

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33.可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盖B.且C.岂D.然

34.以下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阐释了相同的人生追求。

B.都未直接阐释自己的观点。

C.都是出于相同的写作目的。

D,都表达了对建堂者的赞美。

3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认识,但阐释观点的方式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8分)

十、(2023•上海嘉定・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拙庵记

宋濂

①京口徐君德敬,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度图书,置榻其中,自号曰“拙庵

②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

注。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

不可以举;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

其庭,已觇其形;始照其貌,已尽其肺肝而究其缁奥。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余

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此二

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③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窗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

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映。吾则搜摩刮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

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

而德敬岂有是乎?

④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

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余诚乐吾之拙,

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⑤今德敬居位处势,诵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欤?巧于智者欤?巧于古者欤?然则德敬

之巧也大矣,过于人也远矣,乌可以不记?

(节选自《宋濂散文选集》)

3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则不能”:“则”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B.“德敬岂有之乎”:“乎”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C.“然吾亦有不拙看":"者'’表示句末煞尾,形成判断语气。

D.“事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

37.根据第②段,画线句“此二者,乃吾所大拙”中“二者"指和=(2分)

38.本文对比说理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39.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十一、(2023•上海黄浦・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资仁堂记

(明)邵宝

①吾邑砖桥钱君孟润之为堂也,君子过之而见其扁①者,问之曰:“君之堂何以名'资仁'哉?”君起

而对日:“吾闻之:仁者,人也。人而不仁,不可以为人。吾斯惧焉。虽不敏,不敢不勉。名吾堂所以志

也。”

②曰:“'为仁由己',孔子之训也,君而不闻乎?顾舍诸而言资也?无亦重自任而轻人之求欤?”

目:“何敢然哉?资之于仁,大矣。□如不敏者,非资焉,言则曷听,行则曷观?《礼》日:'率法而强

之,资仁者也。'敢不务乎?”

③日:“然则资恶乎在?”目:“昔者孔子之告子贡,盖尝日:'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凡堂焉而吾坐者,皆若人也,此吾所为资焉者也。不然,吾省焉。虽然,吾所居里,去郡邑,远大夫,士

非特至焉者,吾见亦罕矣,资将焉取哉?”

④日:“野固有人焉。冀缺耨而敬,胥臣称其有德②。谓'仁之则于是乎在‘。今之野,焉知无缺乎?

苟有之,其稽古传恭将无说乎?所谓资焉者,孰大于是?”君闻斯言也,以为得“资”,再拜而受之。

⑤他日,以告予。予谓之曰:“允哉,君子之论!可以铭君之心矣。”遂为之记。

⑥君名润,孟润其字。系出五季十国所谓吴越王锣,苏眉山称其有德于民甚厚者也。君九世祖进。宋

祥符间,始繇③嘉禾徒居无锡。胜国④时,其孙宽甫益大其业,至以私縻代公赈,乡人德之。国朝洪武中,

君大父公达徙今豉桥。父惟常,世修乡惠。正统中,用义受玺书,旌于门。君生承,厥世面天资近道,持

身及家,克勤无怠。今且老矣,犹不忘自箴如是。君之伯兄孟清,于予为尊姑之夫。予之知君盖四十年于

兹矣。因并及之。

(选自《容春堂续集》,有删节)

[注]①扁,同“匾②冀缺耨而敬,胥臣称其有德:胥臣出使,经过冀国,看到冀缺在锄田除草,他妻子

给他送饭,很恭敬,于是称赞这种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③繇,同“由”。④胜国,指宋朝灭亡。

4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1分)

A.况B.而C.抑D.亦

41.下列对第①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钱孟润给自己的堂取名为“资仁”是为了勉励自己要具有仁德。

B.那位君子认为钱君应该自己努力行仁,而不应该轻视别人的请求。

C.钱孟润认为从仁中求取很重要,因为对普通人来说,他们需要言行的楷模。

D.《礼记》里面说“遵循法度而努力行仁,这是从仁中汲取道理来加以实行。”这是钱孟润所努力追求

的。

42.钱孟润和“君子”曾经对“资仁”的来源有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两种看法的高下进行评析。(4

分)

43.联系主旨,探究第⑥段有无保留的必要,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5分)

十二、(2023・上海奉贤・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野庙碑传

(唐)陆龟蒙

①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篡咒用木。后人书之②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

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③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

悲夫氓羯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

②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④。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目将军;有温而愿、晰而少者,

则日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目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日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左右老

木,攒植森拱,萝莺翳于上,鹉号鸟室其间。车马徒隶,丛杂怪状。氓作之,氓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

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不朝懈怠,祸亦随作,耄孺畜

牧栗栗然。疾病死丧,氓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③口,若以古言之,则戾⑤;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

死也则血良于生人。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

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⑥,口梁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⑦,清民之喝,未尝

怵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

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侗挠脆怯,颠跋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弁⑨言

语之土木尔,又何责其真土木耶?故日: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④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

——选自《笠泽丛书》

[注释]①宴(bian):下葬。②书之:指在墓穴四角的木上书写死者的事迹。③失其称:失掉“碑”这一名称

的本来意义。④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