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5届全国“优创名校”高三金太阳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金太阳25-489C)_第1页
江西省2025届全国“优创名校”高三金太阳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金太阳25-489C)_第2页
江西省2025届全国“优创名校”高三金太阳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金太阳25-489C)_第3页
江西省2025届全国“优创名校”高三金太阳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金太阳25-489C)_第4页
江西省2025届全国“优创名校”高三金太阳4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金太阳25-489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但在精神创作方面,各地区是独立的”错误,原文是“这一标志不仅作用于物质生产,对精神创作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各地区不仅在物质生产方面会相互交流、融合,在精神创作方面也会相互交流、融合。2.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三个阶段的变革比前两个阶段的变革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C项强调的是社会的现代化变革。D项强调的是个人获奖的原因。B项强调的是戴望舒在创作上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体面进行论述。③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方面入手,分点陈述,言之有理即可。5.①这位作家在读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之后,深受震撼,他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可以变成小说的素材,这极大地解放了他的思想。②这位作家从《百年孤独》这本小说中学到了新的创作方法,他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使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③这位作家打破常规创作方法,从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兼容并蓄,促进了文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给出了一段文字,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字中这位作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首先要读懂材料二,梳理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材料二阐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实现了其由古典向现代的第一次转型,这种转型体现在三个方面。再阅读这段文字,用材料二的观点去解读这段文字的内容,着重分析这位作家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最后分点陈述即可。6.C【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其文字都带着历史趣味、知识性和人间烟火气”错误,根据原文,谈谈掌故和评定前人作品的郁达夫作品带着历史趣味和知识性,记录生活的日记小品则带着人间烟火气。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虽然郁达夫是业余的批评家,专业经验不足,但他的真知灼见颇有深度”错误,句子④赞美了郁达夫知识广博,善于鉴赏他人作品,因而成为业余批评家,而不是说他专业经验不足。8.①这一段写了郁云为缅怀父亲,到处收集资料,为父亲写传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郁达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②郁云收集到的作品之多,体现了郁达夫的成就之大,表现了作者对郁达夫的称赞以及对其传记能够问世的欣慰。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中重要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来分析,只要答案言之成理即可。9.甲组:①郁达夫著作等身,其散文灵动又有情味,其小说深沉素淡又富于散文美,其评论广泛又有深度。②富春江流域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孕育了少年郁达夫,使其作品充满对乡土的赤子之爱,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③郁达夫读书众多,英文、日文、德文的小说他都广泛涉猎,这为他的创作打下基础。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乙组:①本文主要通过对郁达夫作品风格的评价和对有关郁达夫的一些生平事迹的回忆,表达了“我”对郁达夫的缅怀之情。②在文中,“我”或赞扬郁达夫的作品,或抒发不能与之同游的遗憾,或表达读其作品受到的艺术震撼,或理解其说反话的苦衷,或批判丑化郁达夫的行为,或流露出对其传记问世的期盼。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围绕文章写一则文学短评,考生首先确定是加入甲组还是加入乙组。如果是加入甲组,就紧扣一组关键词———成就.环境.积累;如果是加入乙组,就紧扣另一个关键词———缅怀。然后围绕对应的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解读文章含意。最后分点陈述,条理清晰即可。10.BEG【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一个1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那么汉高祖的功勋会超过以前13.(1)然而他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的功业)相媲美的原因,弊病就在于他不能学习、效法三代的君王啊。(2)倘若一味地委屈自己来顺从他人,那么即便确定出了规矩、准绳,又怎么能够拿来应用呀!【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等现象。14.①叔孙通见秦二世发怒,就说出与众人不同的看法,以迎合秦二世的心理,获得了赏赐和官位。②叔孙通辗转于各个起义军之间,立场不定,没有坚守的原则。③叔孙通舍弃儒生的装扮,改穿楚人的款式,以迎合汉王的喜好。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题干指出,材料一认为大儒要有自己的“规矩、准绳”,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哪些行为不符合大儒的要求,显然要从材料二中寻找答案。考生读懂材料二的意思后,再结合叔孙通的行为来分析,就可以答出此题。【参考译文】材料一:就汉高祖刘邦的明智通达来说,他可以聆听陆贾关于以文治巩固政权的进言而称赞极好,目睹叔孙通所定尊崇君主的礼仪而发声慨叹;然而他不能与夏、商、周三代圣明君王(的功业)相媲美的原因,弊病就在于他不能学习、效法三代的君王啊。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得到大儒来辅佐他,与大儒一道用礼制来治理天下,他的功勋业绩又怎么会在这一步便止住了呢!可惜啊,叔孙通的气度太小了!他只不过是窃取礼制中糠秕般微末无用的东西,借以依附时世、迎合风俗、求取宠幸罢了,这样便使先代君王所建立的礼制沦没而不振兴,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不令人沉痛至极吗!因此扬雄指责他说:“从前鲁地有大儒,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有人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大儒呀?》回答道:‘叔孙通打算制定君臣的礼仪,便到鲁地去征召儒生,所不能招来的有两个堪称大儒的人。》有人问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孔子的足迹遍及诸侯国也是不对的了?》回答道:‘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要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倘若一味地委屈自己来顺从他人,那么即便确定出了规矩、准绳,又怎么能够拿来应用呀!》”精彩啊,扬雄的评论!大儒,是不肯破坏自己原有的规矩、准绳去趋附于一时的功效的!材料二:几年后,陈胜起兵,秦二世召博士和各位儒生问道:“楚地的戍卒攻下蕲县并进入了陈县,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博士和诸生三十多人走上前说:“人臣不能作乱,作乱就是谋反,罪在不赦。愿陛下赶快发兵攻打叛军。”秦二世大怒,变了脸色。叔孙通走上前说:“各位儒生说得都不对。今天下合为一家,拆毁了郡县的城池,销毁了兵器,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况且有贤明的君主在上,法律政令推行于下,假如官吏人人尽职,四方都向着朝廷,怎么会有敢造反的人!这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郡尉正在对他们进行逮捕判罪,有什么可忧虑的。”秦二世很高兴,于是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衣服一套,任命他为博士。叔孙通走出宫来,回到居舍,一些儒生问道:“你怎么能那样讨好皇帝呢?”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我几乎逃不出虎口!”于是叔孙通逃走,到了薛县,薛县已归降楚了。等到项梁来到薛县,叔孙通跟从他。项梁在定陶战败,他又跟从怀王。怀王做了义帝,迁徙到长沙郡,叔孙通留下辅佐项王。汉二年,汉王率领着五个诸侯的军队进入彭城,叔孙通归降汉王。叔孙通穿儒生的衣服,汉王很厌恶,于是他改变了衣服,穿短衣,楚人的款式,汉王很高兴。1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诗词观点态度的能力。“下阕进一步描写所买之地词人见到的景色,这里有茅屋、翠竹、香兰等”错误,这是词人买完地之后设想的内容,词人今后会在这里盖屋、种竹、滋16.①对自然的热爱。词人在城外购买了一块地,此处景色优美壮阔,词人将之与云梦泽做比较,表现了词人对此处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词人已预备好扁舟,准备泛舟放鹤,观赏游鱼,以体验人生悠然自在之乐,又准备种竹、滋兰,表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词人虽已衰老,无力拉满弯弓,但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并期待着与朋友们一起诗词唱和,表现了词人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先仔细阅读这首词,读懂这首词的意思,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上阕和下阕的内容简要分析,最后分点陈述。17.(1)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示例一: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示例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示例三: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评分标准:每空1分,若有多字、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均不给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只知登高慨叹朝代兴亡,未能真正得到历史教训”等关键信息;(3)题,需关注“古代诗词”“描写妆容”等关键信息。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18.①精雕细琢②天翻地覆③志同道合评分标准: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行五次大规模的增删修改,在他三十岁左右时,《红楼梦》的正文部分基本完成”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②处,根据后文“这正是作者思想升华、自我蝶变和精神涅槳的结果”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③处,根据后文“友人之间传阅并征求修改意见”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19.随着时间的累积,在读者的口口相传和印刷刻本的大量传播中,《红楼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评分标准:每个短句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首先读懂长句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将长句进行拆分,提取出主、谓、宾的部分,状语等修饰的部分能够单独成句的就单独成句,再对各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4句做一些调整,使句子之间通顺连贯,句意表达符合原句,还要注意题干中“改成四个较短的20.①这句话通过问句的形式强调了曹雪芹一生只完成一部作品这一行为的难能可贵,突出了他在创作上的专注、坚持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②这句话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深刻感受曹雪芹一生只创作一部作品的强大定力与非凡魄力,激发读者对曹雪芹创作精神的敬仰之情。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赏析标点符号用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此题,可结合问句的作用来分析。这里的问句有强调、突出之意,考生可思考: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要强调什么意思,问句的形式对读者有什么影响,等等。只要学生分析得言之有理即可。21.(甲)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落差(乙)也未能全部改完文稿评分标准: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甲处,根据前文“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间流传”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22.示例一:一部红楼书,十年心血凝。皆赞曹公韧,谁懂此中情?示例二:千页锦绣文,万缕情思绕。皆道雪芹勤,谁悟此间劳?示例三:全篇才情显,一世心血凝。皆叹曹公专,谁识此中意?评分标准:句式相同给2分,意思表述准确、语句连贯通顺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题干给出了一个例句,要求考生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所写句子要能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精神。可结合文字内容来仿写,或简述曹雪芹式相同,句意能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精神,且语句连贯通顺即可。(一)材料解读本题意在探讨成熟与童真的关系。成熟通常意味着稳重、理智、有担当,能够妥善处理复杂事务;而童真则代表着纯真、善良和感性。表面上成熟与童真似乎相互对立,但高尔基指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人性光谱的两端:成熟是应对现实的铠甲,童真则是滋养灵魂的清泉。真正的伟人既能以成熟的智慧驾驭世事,又能以童真的纯粹守护初心。(二)参考立意①童真的价值:强调童真在成熟过程中的重要性,童真能为成熟注入活力与创造力,避免人在成熟后变得世故、冷漠。②成熟中的童真坚守:阐述成熟与童真并非互斥,真正成熟的人能在保持理智的同时,坚守内心的童真,如孩童般纯粹地热爱生活、追求梦想,不被世俗的繁杂污染。【题意评分解说】题意评分等级文章特征符合题意一类文54~60分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