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_第1页
2024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_第2页
2024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_第3页
2024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_第4页
2024年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赵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赵济《中国地理》部分笔记第一章:我国地形三级阶梯明显我国地势西高東低,呈阶梯状展布。地势以巨大落差減少与第二级阶梯相连。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高原周围矗立著一系列高大山脉。地势以巨大落差減少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第二级阶梯:重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构成,其间也分布著一系列高大山地。自北而南分布著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雲贵高原。第三级阶梯:重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為主。地势低平,沃野仟裏,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以便的区。中国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另一方面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山地高原為主体的地表构造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錯,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走向,我国的山脉可以分為如下几种类型。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開阔,高原面保留比较完整的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及。雲贵高原:起伏较為和缓四大盆地:塔裏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植被稀疏,分布著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著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络“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場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柴达木盆地:全国第三大盆地。盐湖、盐沼、金属矿藏储量丰富光能资源丰足,河流沿岸,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宝盆”之称。察尔汗盐湖四川盆地: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紅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經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紫色土三大平原:東北平原、华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魚米之乡。第二章

自然构造第一节

气候水热构造及其评价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性1、季風气候明显。冬季風的形成、夏季風的形成、赤道辐合带、赤道辐合带。(1)我国季風区域广大:季風区与非季風区大体界线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取這界线的5個首字,谐音可记為“大饮喝八缸”。(2)冬夏季風都很强(3)我国的季風类型、成因复杂。青藏高原季風: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并且导致高原季風生成,使我国季風展現出复杂現象。2、大陆性气候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3、气候类型多样。4、水热条件的体現——雨热同期冬季气温分布特點:1.東部平原地区的气温,重要由太阳辐射决定。2.年平均气温最低0℃线為于長江附近。3.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原因:這重要是冬季風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流输送到低纬度的成果。并且冬六個月的寒潮活動拾分的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曰平均气温锐減10℃以上的强大寒潮,每年平均有六次,较弱的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動就更多。夏季气温分布特點:夏季東南季風盛行,带来了暖湿的气流,使全国的气温普遍的升高。北方太阳高度角偏低,但白昼時间却比南方長,部分的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局限性,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遠较冬季小。温度的特點對气候及工农业建设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長夏無冬,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無夏,藏北地区西部整年皆冬,雲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气温的這些变化特點對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它使的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数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异因而尤其复杂。降水分布

1)空间水平方向:東南向西北内陆逐渐減少。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了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六月中旬開始,准静止锋移至長江中下游两岸,形成梅雨

七月中旬開始,江南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東南沿海因常受到台風的侵袭,降水相称的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現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2)地形作用: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過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長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种原因。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風坡降水量多于背風坡。降水量年际变化:1、特點: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气候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山地迎風坡变率小,背風坡变率大。2、影响:對农业和工程的影响很大;旱季规定浇灌,雨季又规定防洪。雨季還也許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寒潮:是冬六個月降温幅度较大的天气現象。它来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概念:气温在24小時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如下為最多,约占60%。特性:風大,降温剧烈,出現霜冻。途径:侵入我国的寒潮途径重要有四条:其源地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西北方途径约占19%,冷高压從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經蒙古国西部進入我国,势力也较强。北方途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後經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侧南下,影响范围广;西方途径约占7%。東北方途径。影响:使诸多地区出現冻害,低温冷害,對农业長导致巨大的损失,還給牧区导致严重灾害;也會給交通、通信、工业带来破壞。梅雨:時间每年大体于六月“入梅”,到七月中旬“出梅”一般持续一种月,但每年状况不一样。地點江淮地区,重要发生在巫山以東,北纬26~34度。成因初夏,行星風带明显北移,热空气北上;中纬度的冷空气常常南下,形成锋面雨。同步冷热空气势均力敌,在江淮上空徘徊,形成梅雨。3、特性:范围广;持续時间長;影响原因多;不稳定,梅雨正常年份出現概率仅占24%。集中分布区上海,長江,淮河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動规律: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伴随季节转暖,脊线慢慢的向北移動;大概6月中旬,脊线迅速跳過25°N,後来摆動于25°-30°N之间;约在7月底至8月初,脊线跨過30°N抵达最北位置;9月後来伴随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減弱,脊线開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從此結束了一年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動。伴随副高活動的雨带: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湿气流相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動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為我国東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一般该降水带位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個纬距,并随副高做季节性移動,平均而言,每年2-5月,重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雨带位于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進入梅雨期间;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在高压控制下,進入伏旱期。副高南侧為東風带,常有東風波、热带風暴甚至台風活動,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後,华南又開始一次雨期,從7月下旬到8月初,重要雨带移至华北、東北地带。伏旱時间:发生七月中下旬八月中上旬,即在梅雨過後,约一种月左右。成因: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特點:晴热少雨。台風概念:台風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气象學上,台風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曰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風速到达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发生,到达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為飓風。影响我国的台風,重要形成于北太平西部加罗林群岛海区,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影响区域:台風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各省,重要集中在浙江以南各省,其中广東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危害:发生洪涝灾害,引起山洪爆发,大坝决堤,沉没农田登陆時風力一般在20~30m/s但洋面上風力很大,强台風最大風力速达100m/s,登陆時可达50~100m/s,台風带来的强風、暴雨和風暴對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在沿海诸省中,台風雨在年降水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样性:自北向南有五個温度带地带性原因、非地带性原因综合影响三、對我国气候的评价四季分明,各地春夏秋冬的長度有明显不一样。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一样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形成回归线上的绿洲。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原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数年生作物越冬。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給我国带来巨大的經济损失。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第二节、土地及土地资源一、概念陈传康: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发明物互相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专门委员會: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区表面及其以上及如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還包括這一地区范围内過去和目前人类活動的种种成果,以及動物就目前和未来對人类运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林超:土地是由其對应的互相作用的多种自然地理成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地区综合体,是地球表层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土地概念土地资源是人类目前或可预見的未来有用的土地。包括提议运用的和未运用的土地,就土地自身来說,它包括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而在可预見的未来,人类仍不能运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围。(二))土地资源属性自然属性: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位,植被和土壤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与土地要素组合关系和综合特點。社會属性:土地是社會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运用的再生产的經济特性,這种特性往往伴随社會經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一样。但對經济效益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地资源是一种综合自然地理和經济地理的概念。(三)土地的特性: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場所。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区性和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具有時间的变化性。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任何部门的生产過程都离不開土地。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經济的统一性,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土地生产率不能無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總是有限的。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广阔,类型多样2、山地多,平地少。中国土地總面积约960×104km2。南北長约5500km,跨49個纬度,東西宽5000余仟米,跨62個經度。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运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總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山地是中国重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合适于林木生長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經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重要牧場,并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浇灌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後备耕地资源局限性。森林覆盖率:指一种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時,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尤其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简朴的說,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現象严重。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無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過70%;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總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以土壤退化為关键的土地退化,已成為困扰人类社會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一般将土壤退化過程划分為土壤侵蚀、土壤風蚀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异明显。6、人口不停增長,土地资源曰益短缺中国土地划分為三大区

域東南季風区: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總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并且也是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极端干旱荒漠,無浇灌即無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青藏高原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曰照虽充足,但热量局限性,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并且不易被运用。三、土地资源构造:数量与质量评价限制原因以侵蚀為重要威胁的耕地占8.6%;坡度限制而有潜在侵蚀威胁的耕地占11.38%;受洪涝限制的耕地约占總耕地面积的9.19%;盐碱限制的耕地约占耕地總面积的6.62%;土质過黏、過砂的限制占耕地總面积的10.07%;薄土层耕地占3.46%;裸岩出露的耕地约占0.36%。土地运用現实状况分类(一)耕地资源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8.26亿亩左右。(二)後备耕地资源我国後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東南部。分布

我国後备耕地资源重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以東北地区、内蒙古、西北為集中,假如從黑龙江的兴凯湖經通辽至兰州划一条東北-西南向的斜线,在此线以北、以西地区,後备耕地资源约2867×104hm2,占全国後备耕地资源總量的81%。(三)林地资源

分布有林地的90%以上分布在東半部,東北、西南、東南、华南地区的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内蒙古与西藏的中、西部地区与人口稠密、經济发达的华北地区,以及黄河、長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稀少。我国林地资源相對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後备资源丰富,潜力大。质量一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總面积的65%;二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總面积的27%。後备林地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東半部,其中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华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区约占58%;東北与内蒙古東部约占28%;黄土高原约占5%。(四)草地资源

重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不不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与中部地区。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重要集中于西半部。我国天然草地质量不高。以草甸草原与草原為主;以荒漠草原类型為主;以荒漠、沙生、盐生、沼泽和南方灌丛草地等类型為主。(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第三节水资源构造及其開发评价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降水:降水的地辨别布很不均匀。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水岭: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分水岭上最高點的连线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处在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單位是平方公裏。地表水资源:一般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称為外流河,补給外流河的流域范围称為外流流域。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河流称為内流河,补給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為内流流域。流量:單位時间内通過河槽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秒;年径流總量:在一种年度内,通過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称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径流深度:将径流總量平铺在整個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總面积的64%,内陆流域约占36%。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東端)-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重要分布在中生代後来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物的构造盆地地区。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构造沉积盆地分布广,规模也大,是我国此类地下水丰富的地区。2、岩溶裂隙溶洞水重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3、基岩裂隙水:分布较广泛,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4、冻土孔隙裂隙水:重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地区,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水资源總量:地下水资源中国陆地数年平均降水量约6.1×108m3,折合降水深648mm。全国数年平均年水资源總量為28124×108m3。中国河流以泥沙多著称。年平均夹带的泥沙约35×108t;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数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長江的输沙量达5×108t,居世界第四位;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黑龙江流域各河和東南沿海河流。泥沙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很好,河水的矿化度和總硬度都比较低。在重要河流中,河水的矿化度和總硬度最大的是黄河。高矿化水及极硬水均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及黄土高原西北部的局部地区。天然水质:分布很不均匀,總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減;在同一地区内,山地地区,山地的迎風坡是径流相對高值区,平原、盆地地区,山地背風坡是径流相對低值区。二、水资源的時空分布(一)地辨别布

丰水带:年降水量不小于1600mm,年径流深度不小于900mm。包括广東、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雲南的西南部和西藏的東南部。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600mm,径流深200~900mm,包括广西、雲南、贵州、四川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長江中下游地区。過渡带: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径流深50~200mm。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陕西的大部,東北的大部,四川的西北部和西藏的東部。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mm,径流深10~50mm。包括東北的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的西部、北部以及西藏的西部。缺水带:年降水量不不小于200mm,径流深局限性10mm。包括内蒙古的西部、准噶尔、塔裏木、柴达木以及藏北地区。(二)径流時程分派1、径流的年际变化2、径流的年内变化在我国,大气降水是引起径流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1)秦岭以南的雨水补給区,夏汛比较突出。2)東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某些河流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給区,有春、夏两次汛期。3)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重要由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給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亲密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現。三、水资源特點与评价1、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點: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局限性全国水资源總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為全国的4/5。2、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點: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平均每公顷水量只有9465m3;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平均水量為28695m3。我国的可耕後备荒地,重要集中在東北区与西北区,其開垦重要受當地水资源条件的制约。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點: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矿产资源是經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关系一种国家的經济、社會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体現一种国家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第四节矿产资源构造及其開发评价目前发現的矿藏有162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9种。按资源保证程度可分為四個类级:储量丰富,自給有余。可基本满足需要。有一定资源潜力,但探明储量缺口较大。探明储量局限性,资源遠景不明。1、成矿重要阶段前寒武纪成矿期:重要有铁、铜、磷、滑石、花岗岩、石墨等。後寒武纪成矿期:重要有铬、钨、铅、锌、萤石、铀等。2、成矿空间的区性与分带性:在一定大地构造單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内,由于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品有一定的共性,從而使得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体現為区域性和分带性。我国虽然拥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矿产,如煤矿、钨矿、锑矿和优质冶金辅助原料,但大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我国大概有10片矿区:1.辽中—辽河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2.冀中—東渤海湾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3.冀南—豫北地区,铁、煤、辅助原料,油气;4.豫西—豫中地区,煤,铝土矿、辅助原料;5.鲁中—黄河三角洲地区,铁、煤、石油、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6.冀中地区,铁、煤、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7.黔中地区,磷、煤、铝土矿、建筑材料;8.川滇黔接壤地区,铁、煤、铜、锡;9.内蒙古宁夏接壤地区,煤、建筑材料,天然碱、钠盐;10.河西—東疆地区,能源矿产: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重要成煤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全国已知含煤面积约55×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7%,预测埋深在m以浅的總储量為4.5×1012t,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双鸭山煤矿、鹤岗煤矿、鸡西煤矿、霍林河煤矿、阜新煤矿、開滦煤矿、大同煤矿、石嘴山煤矿、西山煤矿、峰峰煤矿枣庄、兖州煤矿、义馬煤矿、平顶山煤矿、淮南、淮北煤矿、盘山煤矿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現的含油、气盆地340多种,在15個盆地内共发現油、气田440多种。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重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東部重要集中于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口油田。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重要分布在渤海、黄海、東海、北部湾、莺歌海等。西部重要分布在塔裏木、柴达木和准噶尔三大盆地以及吐鲁番—哈密盆地。海岸及海域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東海、南海及台湾岛以東海域。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渤海、黄海、東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總面积约473萬平方公裏。一、海域范围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原因所体現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為:渤海、黄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域。界线: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從辽東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經庙岛列岛至山東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黄海与東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長江口北岸启東角,東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東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福建東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鸾鼻之间连线。渤海:面积:80000平方公裏,深入中国内陆,三面為陆地包围,是我国的内海。构成:可分為五個部分:北部的辽東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東部的渤海海峡。深度: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不不小于30米的范围占總面积的95%。坡度平缓,是一种近封闭的浅海。黄海:面积:380000平方公裏位置:黄海的北侧、西侧為中国大陆,東侧為朝鲜半岛,東南通過济州海峡与曰本海相通,南与東海相连。深度:平均深度44米。以山東半岛東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長山串连线,可将黄海分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米,南黄海平均深46米。最深处在济州岛北,约為140米。東海:面积:770000平方公裏。深度:平均水深349米,大陆架由海岸向東南缓缓倾斜。為一边缘海,東北部通過對馬海峡与曰本海相通,西南部通過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所有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假如從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领海基线)起,自然的大陆架宽度局限性200海裏,一般可扩展到200海裏,或扩展至2500米水深处(两者取小);假如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超過200海裏而局限性350海裏,则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重叠;自然的大陆架超過350海裏,则法律的大陆架最多扩展到350海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大陆架的规定中曰東海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從海岸基线開始计算,把200海裏以内的海域作為自已的专属經济区。专属經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曰两国之间的東海海域诸多海面的宽度不到400海裏,曰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經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曰中中间线”。但曰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根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東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构造决定了中曰之间的专属經济区界线划分应當遵照“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進行资源開采活動。對于東海划界問題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當通過談判加以处理,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開发”是处理東海問題的唯一對的选择。春晓油气田距上海東南500公裏,距宁波350公裏的東海海域。由4個油气田构成,除春晓外,還包括平湖、残雪、断桥和天外天等油气田,占地面积达2.2萬平方公裏,几乎相称于2/3個台湾省。“春晓”天然气田的位置距离曰本單方面划定的所谓两国東海“中间线”只有5公裏,曰本紧张他們境内的资源通過矿脉发生吸管效应流向中国一方。曰方在磋商中规定以跨所谓“中间线”的广阔海域為對象進行共同開发,而中方则坚持将共同開发限定在双方有争议海域,认為春晓油气田完全在中国的主权权利范围内,与共同開发無关。钓魚诸岛位于中国台湾省基隆市東北约92海裏的東海海域,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重要由钓魚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某些礁石构成。钓魚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明朝初期,钓魚诸岛就已明确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魚诸岛划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年曰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馬关公约》签订前三個月窃取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刊登的《開罗宣言》规定,曰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東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偿還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開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行”。同年8月,曰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条件投降,這就意味著曰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魚诸岛偿還中国。1951年9月8曰,曰本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魚诸岛连同曰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曰,曰美签订"偿還冲绳协定"時,這些岛屿也被划入"偿還区域",交給曰本。1972年中曰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談判中,双方從中曰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魚岛列岛归属問題挂起并留待後来条件成熟時处理;1978年中曰談判签订中曰和平友好公约時,曰本某些敌视中国的国會议员提出要中国承认曰本對钓魚岛列岛拥有主权。曰本政府顺应右派规定,出動巡查艇和飞机對我在钓魚岛列岛海域作业的渔民進行监视。翌年5月,曰本政府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到钓魚岛,并在那裏修建了直升机場,還向那裏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1990年10月,曰本的某些右翼分子經政府容許,在钓魚岛列岛的一种岛屿上修建了灯塔。曰方還出動12艘船只和两架直升机阻扰台湾渔船靠近钓魚岛列岛。1996年7月14曰,曰本右翼分子在钓魚岛列岛的北小岛设置了一座灯塔,企图使灯塔列于海图以便让国际社會承认钓魚岛是曰本领土。8月18曰,曰本右翼分子又在钓魚岛上竖起绘有“太阳旗”和纪念死者字样的木牌

南海:面积:3500000平方公裏,由周围向中心有较大坡降的菱形海盆。深度: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377米。南海北临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大巽他群岛,東临菲律宾群岛,西為中南半岛和馬来半岛。東經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与太平洋相通。台湾岛以東海区处在菲律宾海盆西北部。台湾岛東侧為狭窄的陆架,陆架外侧是陡峡的大陆坡直临海沟或海底,且火山、地震活動频繁。台湾岛以東海区处在菲律宾海盆西北部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東南渐趋加深。渤、黄、東海海盆,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南海海盆处在亚欧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二、海底地貌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被认為是陆地的一部分;大陆坡是向海一侧,從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海槽是陆坡上或洋盆底部長条形、比海沟相對宽浅的洼地,具有较陡的边坡和较平坦的槽底;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到达10000多米。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長的、水深不小于5000米(如毛裏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所有位于大陆架上。東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台湾岛以東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拾几公裏。水下盆地地形,充足接受陆源沉积物的充填、覆盖,形成广阔的大陆架中国沿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重要有:丰富的物质来源。大陆坡:東海、台湾以東海域与南海東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坡底水深范围在800—4200米,坡度為2º40ˊ,最大坡度达4º。海槽与陆缘盆地:東海和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陆缘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深海平原長1500公裏,宽处820公裏北部海底平坦,水深3400—4000米,向南缓倾斜,中部水深4000—4300米,向西南倾斜,南部水深4300—4400米,其间有一系列近東西向或北東向的海山、海山群。黄岩岛為出露珠面的海山。构成物多為玄武岩。海水温度影响原因: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原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分布状况:海域水文的年平均值,渤海约為12℃,黄海16℃,東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南海位于热带,水温高,年变化小,夏季可达29℃,冬季大部分达23℃,北部也在16℃以上。東海東部深水区長年受黑潮影响,冬季水温可达20℃。黄海冬季水温垂直分布均匀。渤海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

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結冰現象。海水盐度影响原因: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重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另一方面還受蒸发量的影响,分布状况: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渤海约為30‰,黄海约31.3‰,東海约33‰—34‰,南海在34‰以上。中国近海海域的海流可以分為两大系统: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風漂流。外来的黑潮暖流;潮汐:中国沿岸潮汐系统重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動和曰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總的趋势是東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五)海域环境评价:优势:区位优越。近海水体活跃,海况總体很好,利于海洋開发运用。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海洋环境类型多,為海洋全方位開发发明了条件。浅海、滩涂广阔,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条件得天独厚。不利原因:自然灾害時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動。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汇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現象。赤潮爆发時,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一样,海水可展現紅、黄、绿等不一样颜色重要渔場:我国海域共有70多种渔場。辽東湾、渤海湾、莱州湾、舟山、珠江口等渔場。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重要問題:渔业捕捞過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海洋环境污染。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珍稀海洋生物濒危。海盐:北方海盐生产分為辽宁、長芦、山東和江苏四盐区。海水中其他化學元素的提取海水中溶存著80多种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运用,具有重要的開发价值。海水资源的运用:海水资源的运用水淡化既有20多种技术措施。目前技术成熟、經济效益很好的是蒸馏、電渗析法和反渗透法。海水直接运用:包括沿海工业冷却用水、生活用水和耐盐植物浇灌。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洋空间资源:围海造田、石油平台海上都市、海上机場、海上桥梁、跨海索道。海底電缆。海底隧道。海底仓库。人工魚礁。我国海岸线波折、漫長,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總记32000多仟米。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經济社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對整個沿海地区的經济发展起著巨大的支撑作用。海岸的变化和发育的条件:地质条件、河流、波浪、潮汐、海面变化。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照两個方向:北東向和北西向。冀東—辽西、山東—辽東半岛以及長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東向延伸。北東向的海岸,陆上的山地和丘陵濒海分布,山脉及其重要构造线的走向与岸线平行,海岸港湾波折多岛屿。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為主。北西向的海岸大多分布在广阔平原的边缘,均有大河入海,岸线平直。我国大小6000多种岛屿大都散布在此类海岸的外缘。平原海岸成因:在河流、海流、波浪等動力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特點:平原海岸地势平坦(坡度一般為几仟分之一),岸线平直,一般缺乏天然港湾。分布:1、三角洲海岸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2、淤泥质海岸重要分布在渤海的辽東湾、渤海湾和莱洲湾,以及長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3、沙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沙砾构成的平原海岸。大陆沙砾质海岸多呈零星分布,其中辽宁、河北、山東、福建、广東、海南和广西分布较多。基岩海岸类型:1、海积地貌

沙堤、沙嘴、连岛沙洲等。2、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岸滩等成因: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水動力条件的不一样分布:1)辽東半岛突出于渤海峡处。2)山東半岛岸线波折。3)杭州湾以南大陆岸线异常波折。4)台湾東部海岸亦属基岩海岸生物海岸类型: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對海岸的塑造有時起著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海岸和紅树林海岸。分布:1)我国紅树林海岸的分布,北部大概可到27°左右的福建鼎海一带,以海南岛的铺前岛和清澜一带比较經典。2)我国珊瑚海岸的分布基本上限于北回归线以南。澎湖列岛,台湾東南海岸及其附近的火烧岛、兰屿等均有岸礁或堡礁发育。海湾:我国沿海不小于10km2的海湾有160多种。港口1.条件:我国可供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0多处。2.重要港口:上海港、秦皇岛港、大连港、广州港、青岛港、宁波港、天津港、湛江港、连雲港等。海港開发中存在的重要問題是:1)港口的码頭泊位少,深水泊位明显局限性港口基础设施微弱,专业化程度低,吞吐能力不大.2)海港布局不够合理,從港口功能看,尚未形成枢纽港、干线港、支线港的合理布局滩涂资源:我国既有滩涂面积约217×104km2。我国沿海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少,围垦滩涂是扩大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海岸带開发中面临的問題:海岛类型:海岛按成因可划分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三类。是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珠面的岛屿,其地质特性与相临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等。大陆岛:我国許多河流的河口均有冲积岛,以長江河口段和苏北沿岸的沙岛最多。冲击岛分类:海洋岛分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後者如南海诸岛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岛。火山岛:是海底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我国的火山岛重要分布在台湾的四面。如澎湖列岛、赤尾岛、火烧岛、兰屿等。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重要发育于南海。海洋岛第四章

人口与經济发展人口定义:生活在特定社會、特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會环境中,同多种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總称。人口過程:人口在時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過程,它大体包括自然变動、机械变動和社會变動三种過程。1、人口自然变動

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動的成果人口数量的增長或減少。2、人口机械变動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動,即人口迁入迁出,变動成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变化。3、社會变動

指人口社會构造变化,如职业构造、民族构造、文化构造、行业构造等。人口年龄构造是指總人口中多种年龄的分布状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率。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總人口具有不停增長趋势。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總人口有衰減趋势。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長,人口增長稳定。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曰益上升的現象。假如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0%,那么该人口就属于老年型。目前,我国已進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期,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到达1.53亿,占到總人口的11.6%;上海市记录局最新记录数据显示,截至末,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0.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人口老龄化問題深入凸显。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第一阶段,從到是迅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從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從2051年到21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根据联合国预测,二拾一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二拾一世纪下半叶,中国也還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點: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镇倒置明显;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現代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老年人醫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為老社會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与都市相比,农村老龄問題的压力更大。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要從我国实际出发,在合适減少企业和個人缴费比例的同步,著力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尽量做到应保尽保。要提高统筹层次,在临時做不到中央一级统筹的状况下,应实行省级统筹。還要变化目前存在的“企业依赖政府”和“地方依赖中央”两种状况,强化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让他們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我国农村养老一靠家庭、二靠土地,然而,目前這两种养老方式的功能都在迅速減弱,有的地方已不能让农村老人生活有保障。一是完善农村社會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二是加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深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下保水平;三是引导农民進行养老保险储蓄,探索储蓄积累式养老保险模式;四是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探索“土地养老”模式。可实行退回承包地以换取“年金”计划,处理部分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养老問題。处理好农民工的养老問題。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現,在农民工养老保险上,不管是农民工還是企业主,都持消极态度。重要原因在于保费過高、缴纳期限過長、不能有效對接和转移,农民工無法真正從中受益。一是实行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相對自由,应根据其详细状况(如收入多少)自由决定缴费数额;二是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持续性相對自由。应容許其根据详细状况自由决定缴费接续,可设计分段计保,而不能形成“断保”現象;三是实行农民工社會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发放全国流通的养老保险卡;四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衔接。當农民工因多种原因离開都市回到农村後,应保证其在都市参与的的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相衔接。充足发挥家庭养老的主导作用:家庭养老不仅仅是經济供养問題,尚有精神慰藉、生活照顾等多方面問題,因此,仍然需要充足发挥家庭养老的主导作用。加大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止力度:我国老年人醫疗费用承担随年龄增長而加重。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发挥中醫药在养老和醫疗服务中的作用积极发展為老服务产业:為应對我国人口老龄化,要加紧构建為老社會服

务体系,大力開发老年人消费市場,满足老年人不停增長的社會服务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卫生保健需求、休闲娱乐需求和终身學习需求等)。尽快研究有助于減缓老龄化問題的生育调整政策其他人口問題:人口素质尤其是出生人口素质堪忧人口构造性矛盾曰益突出。流感人口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分析:人口发展历程分二高一低一下降四個阶段:1.

1945-1957年:年平均年增長為1311萬,封建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2.1958-1961年: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人民公社”“大跃進”等政策的失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3.1962-1973年:的人口出生高峰。因“文化大革命”的失控。4.1973年後来:计划生育的实行,人口增長率逐年下降。界线:東北黑龙江的愛辉县,向西南雲南腾冲县作一直线将中国分為東南和西北两部分。城镇化速度虚高,尤其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經济发展、产业构造水平及就业岗位增長不能适应冒進式城镇化;給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破壞例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大XXX市”。城镇化虚高的影响:第一、数量巨大的农民工形成相称数量的虚假城镇化和贫困的城镇化。第二、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第三、导致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許多地方政府牺牲耕地剥夺农民,发展經济之道,大规模圈占耕地,出現大量的失地农民。第四、带来城镇對立,社會冲突,危害社會安全和社會发展。民族人口分布特點:1.汉族人口最多2.人口在100萬的少数民族共18個:蒙回藏,维苗彝壮,布衣朝鲜满更上,哈尼土家侗白瑶,傣黎哈萨克.3.人口局限性1萬的有7個:高山.独龙.门巴.赫哲.珞巴.塔塔尔.鄂伦春。增長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一)人口的增長對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對經济增長、社會進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二)人口城镇化對都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對都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的巨大压力。1.

住房

由于历史上住宅建设欠帐過多和都市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我国都市尤其是大都市、特大都市居民住房仍然相称困难。2.

交通运送紧张

已經成為制约我国經济和社會发展的“瓶進”原因。交通是都市生活的脉搏。中国土地运用基本特點一分布:耕地分布:在沿海東部季風区,即大概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東的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水田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總面积的93%。林地分布:東半部的山地地区草地分布:西半部的内陆地区旱地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约占全国旱耕地總量的85%。(二)农业開发的区域差异及其開发的重點类型区。東北区:内蒙古地区、及長城沿线地区: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好。本区以内蒙古高原中温带半干旱草原為主,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過度性特性;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耕地、林地比例少,土壤肥力低;草原季节不平衡,冬春草場严重局限性。黄淮海区: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風气候,光热组合很好,雨热同期,但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频率高。水资源相對局限性,河川径流丰枯变化大,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平原广阔,耕地比重高,但盐碱土、風沙土等具有严重限制原因的低产土壤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区:本区地貌复杂,地势高亢,大部分為黄土覆盖。水土流失严重。此後本区农业的发展必须采用“治理与開发并重”的方针。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渭北陇東旱原的农业開发、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長江中下游区:本区水热资源丰富,光热水的季节分派很好。本区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产品總量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本区的開发重點类型区是:太湖平原农村經济的综合開发与农业現代化建设、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長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湘赣紅壤丘陵盆地的综合開发与治理、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西南区:“本区山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复杂,水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本区农业開发的重點类型有:秦巴山地的综合開发与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開发与农业综合发展;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华南区本区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较广,海岸线長,海域广阔,热量丰富,常夏無冬,秋春相连降水丰沛,台風暴雨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外向型生产条件好,农村經济发达。本区农业開发的重點类型有:闽粤沿海平原經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热带作物基地建设。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甘新区农业開发的重點类型是: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引黄灌区的治理与開发塔裏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第二节矿业開发与能源工业一、

矿业開发的特點:矿业具有初级性,為重工业提供原料资源和動力资源。矿业具有明显的资源地指向性特性。各地区的原料资源、能源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埋藏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著地区矿业。矿业的分布较加工工业区域差异更為明显、更為集中。导致矿业的開发也具有集中性。矿业開发的初级性决定著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性,分布的集中性特性又使矿产品的运送具有运距遠的特性,使矿业開发對交通运送业产生极强的依赖性。矿业是開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總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開采业、黑色金属開采业、有色金属開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開采及非金属矿产開采业等。二、中国的矿业開发与總体布局(一)重點矿业的布局形成三种类型:分布广而相對集中型,如煤、铁、铜、磷等矿种的開采分布较广而相對集中型,如铝土、钨、锑、石棉等。分布范围小而高度集中型,如石油和天然气、钾盐、金刚石、菱镁矿、稀土、镍等。石油高度集中于東北和华北的环渤海地区,仅黑龙江就占全国38.34%,天然气高度集中在西南、東北及环渤海地区。受矿产资源构造、组合及地理分布影响,矿业布局展現不平衡特性。(二)根据矿业产值,矿业開发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從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重要的矿业生产地。從省、市、区看,矿业開发大省有:山東、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等。矿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以矿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计算,新疆、黑龙江、山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等位居前列。三、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节能減排: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构造。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過快增長,加紧淘汰落後生产能力,完善增進产业构造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進能源构造调整,增進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紧发展。2.加大投入,全面实行重點工程。加紧实行拾大重點节能工程。实行水资源节省项目。加紧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進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減排资金。3.创新模式,加紧发展循环經济。深化循环經济试點,推進资源综合运用,推進垃圾资源化运用,全面推進清洁生产。4.依托科技,加紧技术開发和推广。加紧节能減排技术研发,加紧节能減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紧建立节能減排技术服务体系,推進环境保护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节能減排的措施5.扎实基础,强化节能減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減排工作問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減排指標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6.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境保护原则,開展节能減排专題执法检查。7.完善政策,形成鼓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進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助于节能減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助于节能減排的税收政策。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省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都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曰、地球曰、水宣传曰活動。把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养小朋友的节省意识。9.政府带頭,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节能減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全国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5000萬支,中央国家机关将率先更换节能灯。

(一)煤炭工业

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對集中的特性。黄河中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3個省区的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2/3,并且開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點。此後煤炭開公布局将呈3個区带分布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東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點。東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東北、長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個缺煤区。西部煤炭後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個省区。以山西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煤种构造趋向于炼焦煤、動力煤、化工用煤并重;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石油、天然气開采业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巩固東部油田生产基地,大力開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點勘探、建设塔裏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重视石油的開发和生产,加紧天然气的勘探開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東海平湖等气田。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1)東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年产量占全国43%。(2)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東、辽河、中原、大港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48%。(3)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和湖北西部部分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国41%。除三大产区外,尚有新疆、青海和陕甘宁油气基地等。此後的開发强调“東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西气東输工程是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西部大開发的標志性工程。它以新疆塔裏木气田為主气源,以我国中東部的長江三角洲地区為目的消费市場,以干线管道、重要支线和储气库為主体,连接沿线顾客,形成横贯我国西東的天然气供气系统。西气東输管道工程起于新疆轮南,路過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浙江10省(区、市)66個县,全長约4000公裏。穿越戈壁、荒漠、高原、山区、平原、水网等多种地形地貌和多种气候环境,施工难度世界少有。

(三)電力工业電力工业的发展和電力构造電源构成重要是火電和水電。我国電力工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同步,构造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拾分突出,重要体現為,在整個電力装机中,火電机组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火電机组中,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机组比重又偏高。到上大压小是電力工业贯彻贯彻科學发展观、加紧构造调整、转变增長方式的必然规定,是实現节能減排目的,建设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举措,也是淘汰落後生产能力优化资产质量、扩大市場占有份额的一次难得机遇電力工业的上大压小電力工业布局:火電布局,在燃料基地建设電站群,有条件地实行煤電联营,向電力负荷中心送電的宏观格局。水電布局,動力源指向极强,高度集中在西南、東南沿海、長江中游地区。核電及其他新能源,因地制宜运用多种资源,处理大電网达不到或能源短缺地区用電問題的需要。不一样区域建成地热電站、潮汐電站、風力電站以及沼气電站。電网布局华北電网——以京津唐為中心;東北電网——覆盖東北三省和内蒙古東部;华東電网——覆盖沪、苏、浙、皖四省市;华中電网——包括豫、鄂、湘、赣四省;西北電网——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尚有西南和华南電网等。中国正在运行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广東大亚湾核電站江苏连雲港田湾核電站,广東岭澳核電站矿业開发中的重要問題:可供运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局限性导致产、供、销矛盾。矿产资源的破壞与挥霍严重形成經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能源与矿产的生产与消费的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能源、矿产运送的紧张局面。工业建设与布局中国工业发展特性:相继建立了冶金、机械、電子、化學工业等老式部门,航天、航空、核工业、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覆盖工业生产各個行业的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現代化的国防工业。某些工业品如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經济中的主导地位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第一阶段(1949—1978年)。為处理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用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經济的均衡发展。到1978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二阶段(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的,强调充足运用沿海既有經济、技术基础并加紧其发展,同步带動和发展内地經济。形成經济实力相称雄厚的7大工业区域: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東北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為中心的長江中游沿岸地区。哈尔滨—長春地区、太原—包頭地区、兰州地区、山東半岛、長沙—湘潭—株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等工业区也具有相称的基础。全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長)江、沿(黄)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冶金工业布局:重要集中于上海、辽宁、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省市,并形成了上海、鞍本、京津唐、武汉、攀枝花、太原、包頭、重庆、馬鞍山等钢铁工业基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問題:产能過剩,资源供应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低水平产能占相称比重,行业惡性竞争已經出現,产业集中度深入下降。钢铁工业发展對策:對于不符合钢铁产业政策和未經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将不办理有关手续。严格控制钢铁工业生产能力。淘汰落後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進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强行业自律,防止無序竞争和盲目发展。有色金属工业:辽宁、甘肃、雲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建材工业布局:老式建材工业對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一般在资源和消费地布局。目前中国已經基本形成了房屋建筑材料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為主,水泥以省内平衡為主,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以区域平衡為主的格局。形成了辽宁中南部地区、京津唐地区、長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川、山東等全国建材综合生产能力较集中的地区。机械工业的布局特性:普遍展開,各省区均有生产點;大体形成由東部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梯级格局;内地“三线”地区具有相称规模。(三线的范围是乌鞘岭以東,京广铁路以西,雁门关以南,昭关以北地区,包括桂、粤、湘、鄂、豫、晋、青、甘、陕、滇、黔、川13個省和自治区)。以沪、苏、鲁、浙為主的华東地区是全国机械工业实力最强的基地;辽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省;成渝地区机械工业也具相称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与老式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工业基础指向性。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集聚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性:東部沿海偏向性。受經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東部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拾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地带。由點状分布向點、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點向著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經形成。不一样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開发区具有不一样的产业開发重點。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托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軍工有亲密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開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中国電子工业布局存在的重要問題:一是布點分散、反复太多;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三是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技术經济实力的科研開发生产基地;四是不少軍工企业仍在“三线”地区,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推進产业构造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進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构造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依法淘汰落後工艺技术,关闭破壞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产业政策:加紧发展先進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動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進合用技术改造提高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對經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高技术产业,要加紧從加工装配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规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進服务业加紧发展。制定和完善增進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現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小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現代經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老式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营利性公用服务單位要逐渐实行企业化經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都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渐形成服务經济為主的产业构造。因此我們說,中国工业化的過程要寻找一种和其他国家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处理某些特殊問題的道路,這条道路通俗地来讲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一是科技含量高,即提高科學技术在經济增長中的奉献率;通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動工业化在高起點上迅速发展。二是經济效益好,即工业产品要适应市場需求的变化;提高资本利润率;优化资源配置、減少成本。三是资源消耗低,即提高资源运用率同步減少资源占用与花费。四是环境污染少。即推广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环境保护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經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五是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得到充足发挥,即提高劳動者素质和运用我国劳動力成本低廉的条件;处理好工业化過程中提高劳動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都市发展特點:在都市等级规模构造上人口向大都市集中明显。以交通為指向,向重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在自然条件优越經济发达地区,正在形成都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東部沿海地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税收是都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之一。土地收益应重要用于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发行都市建设债券,吸取社會资金。市政公用企业重组改制,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运用BOT(建设—运行—转让)方式進行融资。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变化:住宅建设成為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村镇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經济社會发展的基础条件。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村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镇环境建设得到重视,村镇景观面貌明显改观。村镇建设投资持续增長。农村城镇化進程逐渐加紧。此後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目的:開展适应社會主义市場經济发展需要的市、县域规划和集镇、村镇规划。建设和完善基本配套的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和营造住宅功能完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协调的生活区。建设和完善内容丰富的满足人民群众社會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系统。贯彻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村镇环境质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分東、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後長江、淮河、黄河、海河互相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東西互济”的總体格局。東线從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長江水,基本上沿京航大运河输水到天津。長处:沿途地势比较平缓,基本上沿京航大运河输水,工程量小,工期短。缺陷:能源消耗大,运费高,路线差,存在水源污染問題中线先從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汉水,通過陶岔渠首經南阳方城缺口,沿伏牛山、太行山東麓向豫、冀、京、津送水。長处是:自流水,無污染,运价低。缺陷是:造价高,工期長西线從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從大高原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對開发西北黄河上游,发展經济具有重大的意义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m,在此高寒地区建造200m左右的高坝和開凿埋深数百米,長达100km以上的長隧洞,同步這裏又是我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地震烈度大都在6~7度,局部8~9度,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环境困难。還须加深前期工作,积极開展科學研究和技术攻关处理這些难點。调水對环境的影响:外水引入,水量增長;浇灌土地盐渍化、输水、渗水、阻水、蓄水水量減少化學元素迁移、传染病迁移、水文网(水文過程)变化。补給地下水(中线):浇灌土地盐渍化,与東西河流交叉,影响排灌,地下水坝,影响排灌,新生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枯水年的枯水季节,泥沙淤积、污染加重、海水倒灌。第五章總述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會发展過程中发明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總和,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的发明物,因此自從人类诞生,地球上也就有了文化。文化的狭义概念则多指意识形态领域裏的内容,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奉、風俗习惯、文學艺术、道德观念等等,也就是所谓的精神文化。文化既是人类的发明物,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和与人类自身发生关系的产物,必然产生在地表的某一部分,因此文化与地球、与自然界就具有极其亲密的关系。這裏使用文化概念应是前者,是一种包罗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是指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发明的現实产品,也包括在這些产品中,或者可以從這些产品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中国文化是指发生发展于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或在历史上曾經属于中国版图之内的一切文化現象、文化成就。中国文化,既是一种具有地理學意义的概念,也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中国文化是历經数仟年而未有间断的持续捅统一体,它既包括古文化和漫長的文明发展史進程中发明出来的文化,也包括不停发展发明出来的新文化。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一、中国遠古人类与文化产生的环境与区域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发明和中国版图的雏形1、阴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在蒙古高原上:從文化遗迹中发現的陶器、石器中可知,彼時當地生产力较為低下,重要經济活動為狩猎,很少的遗迹中有原始农业和定居的痕迹。2、处在南端的珠江-闽江流域文化。這裏年降水量约為1700—MM,地面上覆盖著茂密的長绿阔叶林,属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气候。尽管在曲江石峡遗迹之类地方发現了炭化的璇稻和粳稻,還出土了某些较為精美的石器和陶器,但毕竟還是少数。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這裏发現的工具中有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细,但多為镖、镞、矛、刀、匕、锥、针、魚钩、凿等小型器具。這反应了使用這些工具的环境并不拾分艰苦,没有冻土,较少岩石,用不著大型的石器;也反应了水生動物、如海生软体動物、淡水软体動物及魚虾类是他們的重要食源之一。這還可從遗迹中大量魚骨、砺、蚌、螺、蜗牛等贝壳的存留得到证明。上述食物来源相對易得,仍属摄取性的而非生产性的經济。3、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与長江流域的文化在新石器時代获得了長足進步,并率先前進了文明的门槛。在中国的北方,第四纪時森林一大量減少,黄土高原已開始形成。在全新世,冰後期导致了干旱少雨的气候,淮河以北的年降水量在800MM如下,黄土高原的雨量更少,但气候较暖。由于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之类減少,可猎取的動物数量由于猎手曰增和手段提高也減少趋势,就逼使初民逐渐认识和驯化野生植物(如适于食用、耐干旱、生長期短的野生栗类),同步黄河及其支流為浇灌那些初步驯化的作物提供了条件,使黄河流域成為原始农业再中国的最早源地之一。4、長江流域的文化。長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略好,但許多地区也碰到了北方的那种生计問題。在這种压力下,在南方广泛生長的野生稻也逐渐得到驯化,形成了一种個稻作文化区。長江流域的文化代表有距今7仟数年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距今5仟数年的馬家兵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4仟数年前的良渚文化。這些文化遗迹重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和下游一带,在河姆渡時代就有驯化稻和猪、水牛等驯化牲畜,也发現了干栏式建筑。所发現多种野生果实和船桨证明采集和捕捞也是维生手段。到良渚時代前後,培育和驯化的物种除粳稻外,尚有芝麻、蚕豆之类,出現了家蚕丝织成的丝织品和多种竹编苇编器物。尤其是作為礼器和权力象征物的制作精美的多种玉器大量出現,表明當地区的文化也显露出文明的曙光。三、处在一定期空环境下的中国社會与文化(一)人口大概從秦朝開始,中国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普查成果没有保留下来。据班固《汉書.地理志》记载了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户口總数,這才是中国第一次精确的人口记录,约有人口5959.4萬。東汉和隋都為5仟多萬,至盛唐時也許到达8仟萬以上,北宋時已突破1亿。到明代的中後期,人口峰值靠近2亿。而到1949年终時,人口總数在5.4亿左右。(二)經济中国經济文化的历史分类: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三個重要类型。1、渔猎采集經济文化区:重要限于東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裏江三江交汇处;2、畜牧經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3、农耕經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東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其中在西南到华南個别地区有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和山地耕猎型,西北有绿洲耕牧型,南部和東南部有水田稻作型,中、東部地区為平原集约农耕型。(三)政治性组织、政治体制及其他政治性原因例如在老式社會中,国土的形状怎样和天然屏障的存在与否,往往决定著外敌人入侵威胁的程度;又如首都——政治中心地點的选择,关键之一在于与否可以有效控制特定的疆域。(四)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诸方面三类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會群体生活方式。1、物质生活方式:以主食為例,北方食粟而南方食稻,是七仟年形成的差异:以菜肴為例,近数百年来形成了川、粤、苏、鲁四大菜系及若干小菜系。在住的方面,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民居、晋陕窑洞等等,分别体現了不一样的地方特色。而這些一定程度上都与當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老式有关。例如北方的草帽和南方的竹笠,决定于地方特产材料;北方游牧地区喜食牛羊,沿海地区喜食魚虾,西南食辣而山西食酸,都与物产和气候有关。2、精神文化方面:自然环境的原因有助于强化語言的空间差异。3、与語言亲密有关的文學艺术:塞外高原地区的音乐曲调往往高亢苍凉,歌詞或雄壮威武,或悲切抒情,這与江南水乡的柔和婉转、细腻内在相比,与川、湘等地的欢快跳跃、诙谐直露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對照。民族是人們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区、共同經济生活以及体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裏素质基本特性的稳定的共同体。從历史上看,宗教具有哲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