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2015·湖南卷)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2015·江苏卷)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2016·全国卷Ⅰ)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2017·天津卷)各奔前程
各行其是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2018·江苏卷)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2019·浙江卷)接踵而来门庭冷落红豆的相思义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战国时代,一位年轻女子因丈夫戍边迟迟不归,整天以泪洗面,以致双目溢出血,洒在树枝上化成一粒粒红豆,于是红豆又被称为“相思豆”,历来被人们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可见,“红豆”这个意象是多么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所钟爱。中国古典诗歌向来以含蓄蕴藉为美,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意象来传递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如果不细心咀嚼这些意象,就会被挡在诗歌之外。因此明确意象的暗示性就成了理解诗歌的不二法门。今天我们起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以“木叶”为对象,探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1.速抓取议论文核心观点,提炼段落大意。2.梳理作者“发现问题—举例分析—归纳结论”的论证结构。分析总结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解析“木叶”“落叶”“树叶”等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差异。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中其他意象。嘉宾介绍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的人生充满诗意与浪漫,学术研究却严谨深邃,堪称“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梳理脉络明思路活动任务一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规定5分钟,时间结束后,依次分享找到的观点句,并梳理本文的结构。观见梳理脉络1.初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2.通读文章,理清结构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3.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根据提示填空。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_____________,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_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②含有落叶的因素③有颜色的暗示性探文章追问艺术活动任务二TANWENZHANGZHUIWENYISHU剖析追问艺术——以第二段为例①“木叶”是什么呢?(承接上文,引向下文)②补充问
:我国古代诗歌为什么少用“树叶”呢?先宕开一笔答:其实树常见。(举例屈原、淮南小山)③回到前问:为什么“树叶”不常用呢?④产生新问:那为什么“木叶”就不讲究文字洗练?⑤再次回到前问:“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而“木叶”却发展成为了“落木”。(举杜甫、庾信为例)【第2段】:进一步列举现象:“树叶”少用,“木叶”不仅多用,还发展为“落木”。木叶就是树叶。一般情况是“树叶”用“叶”代替,为了文字洗练。文字洗练不是理由,原因还在“木”上追问艺术1.以“问题链”推动论述,通过不断追问,引导读者从现象走向本质,形成思维的“破案式体验”。2.例证密集,引用超过20处诗句,形成压倒性实证。用诗句本身作证据同时也避免了空泛说理。3.跨学科印证,借用语言学“概念倾向性”、心理学“潜在联想”强化理论深度。链接高考(2022年全国乙卷)《中国叙事学的文化密码》文章是如何通过追问揭示中国叙事‘留白’的文化根源?”链接高考1.先提出问题“为何中国叙事偏爱‘留白’?”通过对比西方线性叙事的“严密填充”,指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草蛇灰线”常故意省略细节,形成结构空缺。2.紧接着追问“留白如何影响叙事效果?”引用金圣叹评《水浒传》“急事缓写”之例,论证留白可激发读者想象,使叙事“虚实相生”。3.最后深入追问“留白的审美追求从何而来?”结合《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与山水画“计白当黑”理论,揭示留白是道家“以无为本”思想的艺术外化。链接高考1.分点逻辑:按“现象→功能→本质”递进,用“首先…进而…最终…”关联词串联。2.论据引用:必须结合原文具体例子(如《红楼梦》“草蛇灰线”)3.术语运用:需出现“追问链条”“对比论证”“哲学传统”等关键词。1.首先提出“为何古诗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通过对比诗句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发现差异“木叶”多用于秋景,暗示萧瑟;“树叶”则无此特定氛围。2.紧接着追问“‘木’与‘树’的潜在差异何在?”通过语言学分析“木”象形独木,隐含“干燥”“空疏”的联想;“树”会意种植,偏向“繁茂”“湿润”的形象。3,最终回答“为何诗人不自觉地选择‘木叶’?”是因为“木叶”自带“秋意”“离别”等文化联想;“树叶”仅指客观物象,缺乏情感附加。“木叶”正是因其丰富的联想空间成为诗人表达秋思的“密码”。总结说“木叶”的追问艺术?深挖意象内涵活动任务三SHENWAYIXIANGNEIHAN诵读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木叶”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氛围,让人感觉秋天的凉意和万物凋零的落寞,蕴含深沉愁绪。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引子,引出话题;作例证,有凭有据;增文气,丰富文章内涵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作为诗歌语言,“树叶”和“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感受下列诗句小结:木叶都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都是秋天里的落叶形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阳。沈佺期《古意》感受下列诗句小结:树叶都用在春夏之交,描写枝繁叶茂的形象。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树叶春夏之交,繁茂、绿色、饱含水分,是饱满绵密的,给人密密层层、满地浓阴的联想。秋风叶落的季节,是脱落、黄色、干燥的、疏朗空阔的,让人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初印象大比拼读4-6段总结“木”和“树”各有什么特征?感受诗意——吴均《答柳恽》落木千山空阔感受诗意饱满—曹植《野田黄雀行》枝叶繁茂树木满树的叶子浓阴水分很充足浓绿木头木料、木板树干微黄干燥思考探究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说明“木”与“树”的不同,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思考探究阅读第5、6段,思考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5.感受下列诗句,说说“落木”和“落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落叶、木叶:虽然从树上落下,但在飘落的过程中,还保留一点叶的绵密之感和对树的依恋之感。落木:洗尽绵密,仿佛有落完树叶的光秃秃的树的影子,显示的是更为空阔的意境,更为萧瑟、肃杀的秋意。总结“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其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思考探究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古诗人钟爱“木叶”“木叶”的艺术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现象原因理论现象——本质尝试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行名词解释。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思考探究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说“木叶”》一文,完成下面练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5、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教材内容来训练新高考的新题型,学生更容易掌握答题技巧,针对性更强。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曲解文意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曲解文意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曲解文意曲解文意绝对化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5分)【特别提醒】概括准确特别注意:①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②尽量摘取中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征地合同样本
- (市质检)莆田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聚焦2025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贵州区域案例分析
- 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技术路径与产业政策环境适应性研究报告
- 云南省会曲靖市会泽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安徽省合肥市金汤白泥乐槐六校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试题山西省怀仁市重点中学高考英语四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湖州市示范中学高考英语三模试卷含解析
- 校园安全管理2025年报告:智慧校园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与预防
- 2025智能设备采购合同示范文本
- 2022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医院知情同意书模板
- 年产11万吨聚丙烯合成工艺设计
-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保险
- 幼儿园教学课件《神奇的色彩女王 》课件
- 信息不对称论文
- 话剧《林黛玉进贾府》
-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pt课件
- 《电力工程》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 楷书钢笔字帖(三字经)
- 高强螺栓螺母垫圈重量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