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高2022暨(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泸州三诊)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高2022暨(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泸州三诊)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高2022暨(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泸州三诊)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高2022暨(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泸州三诊)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高2022暨(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泸州三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州市高2022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卷一、选择题部分: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合题目要求的。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制度,并作为高等随葬品大量被发掘于王墓中。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黄河流域的手工业技术成熟D.陶寺文化初步呈现“以礼治国”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战争的权力必须垄断在最高权力者手中,以防止战争被误用滥用;墨子反对一切不义战争;老子表示,即便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即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要视为丧事。这反映出当时A.礼乐秩序备受推崇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诸子百家反对战争D.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士绅承担基层社会治理责任C.外儒内法的治理理念D.地方社会治理遭到一定破坏这体现了A.统治者强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意图B.汉代制科开创了考试举才先河C.制科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D.唐代制科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高三·三诊历史第1页共4页5.北宋熙宁五年,自耕农占全国户口百分之五十以上,拥有田数则降至最低点;到南宋,自耕农民占比和释合理的是A.南宋社会经济严重衰退B.南宋人身依附关系加强C.南宋户籍制度名存实亡D.南宋的赋税剥削量上升6.清代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长,各省迁移来的士商相继筹资建立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会馆。士商通过会馆进行商业运作,还积极参与赈灾济贫、资助教育等A.地方商业的规范发展B.士商积极参与地方治理C.商帮的政治地位提升D.会馆成为商业管理机构A.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利益B.全面接受西方教育理念C.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D.重视国际法的研究应用8.下表是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统计表。年份机器分类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据上表可知,近代中国A.工业结构有所改善B.民族资本主义居于主导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关税主权进一步被破坏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区各县灵活发展纺织生产合作社,1944年纺纱数量超过1943年的两倍,织布产量超过1943年的三倍。这种基于家庭的合作组织在帮助妇女加入社会性劳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家庭的民主化改造。这一举措A.表明新型社会体制开始实行B.成为解放战争的有力保障C.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1950年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号召全世界人民在禁止原子战争呼吁书上签名,中国签名人数超2亿;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了《关于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号召全世界人民支持这名达3.44亿人。这表明中国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建立起全方位外交格局D.粉碎了帝国主义对华封锁这说明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C.经济在总体平稳中前进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高三·三诊历史第2页共4页12.830年,哈里发麦蒙设立翻译馆,在翻译各地古籍的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的思辨方法。12世纪,西欧国家在托莱多掀起翻译运动,将大量古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哲学作品翻译成拉丁语。这反映了A.希腊文化世界领先B.古典文化在西欧复兴C.文明在互鉴中发展D.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13.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各国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归属不感兴趣。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纷纷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下层百姓对于国家的认知隔闵。这反映了宗教改革A.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B.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C.结束了天主教会思想控制D.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14.英国议会在1785年到1800年之间通过了211项法案,对不同的实体提高税率用于铺路和公共环境的改善,比如提供城市照明和警务工作、管道供水,建立排水沟,安装蓄水池、水泵和管道等。由此可知,当时英国A.技术变革加剧了冲突与挑战B.社会秩序混乱无序C.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臻于完善D.议会改革成效显著1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提到,虽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A.强调工人运动应坚持国际联合B.强调应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认为应尊重世界各国民族差异D.认为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一致16.2016年以来,中国、日本、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在二十国集团中日益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起,G20峰会连续三年由新兴经济体典型代表国家举办,2023年非盟正式加入G20。这些现象反映了A.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实现B.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C.“全球南方”实现普遍繁荣D.世界多极化展现巨大潜力二、非选择部分:三个大题,共52分。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时期,中原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西周之后,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汉朝天子为天下“夷狄”之首,周边“夷狄"为足,华上夷下,尊卑有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紧张,据有中原的王朝往往更加凸显其是华夏文明的承载者,“华夷之辨”的争论就越发激烈。乾隆的“华夷”观念又有所突破,进一步“华夷之大防”的观念。——摘编自段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民族观逐渐转变为近代民族观,民族自在逐渐走向民族自觉。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始此,知识界对“中华民族”不断扩充的解释体系一方面破解了“华夷之别”的传统话语,另一方面打破了“中华民族”等于“汉族”的表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王朝中国的“驱逐鞑虏”转向“五族共和”的话语表述,继而在辛亥革命后,以“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来表述中华民国。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精英界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知识话语的系统论述。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高三·三诊历史第3页共4页这种觉醒的民族精神又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所有中国人团结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摘编自杨文炯《从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近代至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国家认同的熔铸》材料三经过各民族长期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曾经自在发展的各民族在自觉阶段的多元一体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知共觉的基础上再次升华,逐步迈向自为发展的阶段。—摘编自李静、高恩召《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观念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自觉的表现。(8分)(3)综上,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5分)材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历史的书写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钱乘旦主编的《新世界史纲要》一书,反映了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力图跳出西方话语和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努力。《新世界史纲要》分为6章:第一章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包括学术史、主要内容、现代意义等。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在早期的发展,勾画出文明如何从星星点点向外扩散,同时也从低级走向高级。第三章中古世界,那是个封建主义时代——但封建主义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那也是农业文明逐渐覆益于整个世界的时代——文明的横向发展加速进行。第四章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强有力地向世界各地扩展,但世界多数地区仍基本维持原有状况,呈现文明多样性。第五章资本主义全面发展并且建立西方霸权的时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西方霸权动摇了非西方世界的社会基础,同时带来了现代化。第六章20世纪历史巨变,西方霸权正在跌落,非西方国家群体崛起,到21世纪开始的时候,全球化将人类带向一个利益共同体。——整理自2023年《历史教学》第10期《<新世界史纲要>--以新知识体系书写世界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构建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材料在管仲为相之前,齐国虚弱,周围的诸侯国虎视眈眈,民心涣散,难以形成国家认同感,社会秩序不稳定。管仲拜相之后,提出一系列治国安邦之论,并经后人整理形成了《管子》一书。《管子》主张“夫为国之本……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强调统治者立法要“令顺民心”。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认为务农产粟是立国之本,但《管子》重农并不抑商,同时坚持“本厚民生”,强调要学会统筹。为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管子》主张与邻为善,期待经由诸侯国间的合作达成和平稳定的环境,构建共同安全。《管子》中的国家安全理念内涵为当前国家安全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明滋养,厚植国家安全学文化——摘编自周茂雄《<管子>对国家安全学的思想文化贡献》高三·三诊历史第4页共4页泸州市高2022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DBDAB6-10:BDACB11-15:CCBCA16.D二.非选择题17.(1)华夷观念发展的趋势及原因趋势:①.从对立到融合:由夏商时期的“夷夏之辨”(强调华夷文化差异与对立),逐步演变为清代“华夷一体”(突破华夷界限,强调文化认同与大一统)。(2分)②.等级观念弱化:从汉朝“华上夷下,华夷的身份界定从血缘、地域转向文化认同。(2分)③.服务于政治统一:华夷观念逐渐与“天下大一统”理念结合,成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思想工具(如乾隆以“大一统”超越“华夷之防”)。(2分)原因:①.中央集权强化:历代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整合多民族疆域,华夷观念从对立走向融合以适应政治统一需求。(2分)观念的转变提供理论基础。(2分)③.民族交流与融合:长期的民族交往(如唐代开放政策、清代多民族国家治理)促进了文化互鉴,削弱了血缘/地域隔阂。(2分)④.统治者政策推动:如唐太宗推行平等民族政策、乾隆以念的演变。(2分)(原因回答三点即可)(2)中国近代民族自觉的表现①.概念创新与理论建构:华民族等于汉族”的局限,强调多民族融合(如“五族共和”),推动民族认同从单一汉族向多民族统一体转变。(3分)②.政治实践与国家认同:强化多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民族危机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团结抗战的精神旗帜(如“共赴国难”的全民动员)。(3分)③.思想觉醒与社会动员:(2分)(3)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①.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互鉴、政治统一、民族融合逐步形成的,从古代“华夷一体”到近代“中华民族”,再到新时代“多元一体”,体现了连续性与动态发展。(1②.核心特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而非血缘/地域),追求“多元一体”——各民族保留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共享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服务于国家统一与发展。(1分)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强化了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基础(如抗战胜利)。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推动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迈向“自为发展”阶段。(1分)④.世界价值: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明智慧,促迸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分)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文化-政治共同体,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包容性、适应性与凝聚力,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国家认同的核心纽带。(1分)18.论题:以文明多样性视角重构世界史书写,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局限(2分)阐释: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世界史书写将欧洲视为人类历史的唯一“中心”和“进步模板”,不仅割裂了文明发展的多元路径,更遮蔽了非西方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国学者构建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以文明多样性为核心视角,重新诠释人类历史的演进逻辑,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提供了新范式。(1)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局限与文明叙事的单一化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事以“欧洲优越论”为根基,将古希腊罗马视为“民主源头”、中世纪为“黑暗时代”、近代资本主义崛起为“历史必然”,并将非西方文明贬低为“停滞”“野蛮”的边缘存在。例如,传统世界史常将中国明清时期视为“专制顶峰”,忽视其在农业文明、商品经济、文化整合上的独特成就;对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的描述多聚焦于宗教冲突,而非其在科学、贸易、制度上的创新。这种叙事本质上服务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需求,而非客观呈现人类文明的多元面貌。(2分)(2)中国视角下文明多样性的重新发现与阐释《新世界史纲要》通过三个维度重构了文明多样性的叙事框架:①.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平行发展(1分)人类文明并非单一起源于欧洲,而是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多地独立诞生,形成“多点起源、多元共生”的格局。例如,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制度创新;汉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贸易网”,分别构建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体系,共同推动了技术、物种、思想的传播。②.封建时代文明的差异化演进(1分)传统西方史学将“封建主义”等同于西欧的分封制,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制度特色。事实上,中国的“郡县制封建”(如秦汉至明清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土地国有、科举选官为特征,实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长期稳定;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制”融合了伊斯兰教法与波斯官僚传统,创造了跨洲际的文化繁荣;中世纪印度的“种姓制度”则通过宗教伦理维系了社会分工的有序性。这些不同形态的“封建主义”,共同构成了农业文明时代的多元制度光谱。③.近代以来非西方文明的主体性与适应性(1分)西方中心主义将非西方世界的近代史简化为“西方冲击一被动反应”的叙事,而中国视角则强调非西方文明的主动调适与创新。例如,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奥斯曼帝国推行“坦志麦特改革”,尝试将伊斯兰传统与近代化结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构建“和魂洋才”的发展模式,既保留文化认同,又实现工业化;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改革开放,均体现了对西方经验的选择性吸收,而非全盘西化。这些实践证明,非西方文明并非“现代化的他者”,而是拥有自主探索现代化路径的能力。(3)、文明多样性视角下的全球史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的世界史书写应超越“中心一边缘”的二元对立,转向“多元一体”的全球视野。《新世界史纲要》强调,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正从“西方霸权”走向“文明互鉴”: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带来了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但也引发了殖民冲突、生态危机等问题;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群体崛起(如“金砖国家”的发展、“全球南方”的话语权提升)正在重塑世界格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文明多样性的当代升华-—承认各文明的平等地位,倡导在差异中寻求共同价值(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智慧。(2分)结论:构建中国立场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本质上是对历史真相的回归与重构。它既拒绝将西方经验普世化,也反对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